揭开不敢脱稿的“神秘面纱”
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丘吉尔直言: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他有多大成就。而现在很多人欠缺的恰恰就是:当众自然讲话的能力。讲话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一旦需要当众讲话,许多人就开始打起退堂鼓,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人莫名其妙紧张起来,有的人站在陌生人面前讲不出口,有的人是“肚里没粮,心里发慌”,有的人讲话前言不搭后语,有的人越说越紧张,以致越讲越快;还有的人说话语无伦次没有重点……
种种状况让人们越来越惧怕当众发言,甚至为了安全起见、避免出错,而坚持一定要采取照本宣科的方法。无论演讲开会、主持致敬、发言讨论,不管对象是谁,讲话必念稿,这已成为许多人习惯性的讲话定式。这种习惯的后果就是,讲话效果烦冗乏味,现场氛围沉闷无聊。而且发言稿往往篇幅很长,更加导致内容空洞,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长此以往,很多人甚至离开稿子就寸步难行。
2011年,安理会安排各国代表针对“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进行发言,当时78岁的印度外交部部长克里希纳被排在葡萄牙外交部部长路易斯·阿马多之后上台发言。他上台之后,毫不犹豫地拿起面前的发言稿读了起来。而这份发言稿,并不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而是在他之前发言的路易斯·阿马多遗留下的那份。
克里希纳的发言开始没多久,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就听出来他读的稿子拿错了。他读的内容中有一部分与克里希纳的身份及印度的国情相差甚远,甚至格格不入。但克里希纳本人却浑然不觉,依旧镇定自若地一直往下读,而现场也并没有人来阻止这一切。
直到3分钟后,印度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哈迪卜·普里才匆匆忙忙跑过来打断了克里希纳的发言,拿给他正确的演讲稿并请求他重新发言。此时,台下传来了哄堂大笑。
这件事在国际上被传为笑谈,在印度国内,网友们抨击说让一个78岁高龄的人担任外交部部长根本就不合适,因为他“老糊涂了”。印度外交部则极力试图淡化这场外交部部长讲错稿而引发的风波。事后,印度外交部还特别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发生“错误”的部分无关紧要,并不涉及印度的外交政策。
类似情况的念稿发言在国际、国内的大小会议场合中都发生过。国内一家企业的领导在公司员工大会上做学习雷锋精神的报告时,照着稿子脱口而出:“雷锋没有死!”现场员工先是一片静默,接着传来窸窸窣窣的拼命压抑着的细微笑声。秘书赶紧上前提示:“后面还有精神,后面还有精神呢!”领导接着念道:“还精神着呢!”现场员工再也按捺不住,爆发出了一阵阵热烈的笑声。
念稿时发生的意外状况,甚至是“笑话”,数不胜数。发言人不仅要面对现场当下的窘状,更要承担这个错误为自己和公司、国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很多时候,即使事后弥补也往往无济于事,给自己的形象和能力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即使存在着这样的风险,人们也依然不愿脱稿讲话,他们认为,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脱稿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敢脱稿讲话,其实更多时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障碍,很多人并非真的“不敢”,而是首先认为自己“不能”,所以才进一步“不敢”去做这件事。而一旦认为自己不具备这种能力之后,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留,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似乎自己真的无法脱稿讲话了。
不敢脱稿讲话更多时候折射出人们的自卑心理,面对外界和众人的眼光胆小害羞,不敢大胆表现自己,这是几千年来国人普遍存在的含蓄心理。现在,它成为我们通往外界的绊脚石。
其实,脱稿讲话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摆正心态,不要把发言当作是盛大、隆重的演讲,而是一般性的谈话行为,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脱稿发言的重中之重,首先就是放下稿子、站在台上!只要完成了这一步,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其中的重大意义,不亚于美国“阿波罗”号登陆月球。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个人迈出的一小步,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对你而言,这是勇敢脱稿发言的一小步,却是实现自我突破的一大步。
摆脱自卑心理,为自己树立起坚强的信心。一旦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脱稿讲话马上就没那么狰狞可怕了。很多时候,自卑不仅影响了人们在面对事情时的态度反应,更直接影响了原有正常水平的发挥表现。如果你希望在勇敢迈出脱稿讲话的第一步之后,在台上还能拥有更加出色精彩的讲话水平,请继续克服自卑心理,不要让它在你内心偷偷作祟。坦然而乐观地面对自己,面对听众,面对外界,你就能发现,脱稿讲话,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摆脱传统的认知误区
一提到脱稿演讲,很多人的脑海中首先会蹦出这么一个字——难。这些人之所以觉得脱稿演讲难,关键还是在于他们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其一,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公众演讲就是脱稿演讲。其实不然,公众演讲通常是指某些政治演说、学术演讲、主题演讲等比较大的话题,而大多数人需求的“脱稿演讲”在内容上则比较具体和实际。另外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公众演讲表演性技巧多一些,而脱稿演讲实用方法和思路要多一些。打个比方,公众演讲好比是“艺术体操”,而脱稿演讲则比较像广播体操。
其二,脱稿演讲可以速成。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认为脱稿演讲可以速成,觉得只要花点钱上个速成班,或者看几本演讲书籍,就可以很轻松地脱稿演讲。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有它内在的规律,任何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遵循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俗话说“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总想着一蹴而就,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觉得脱稿演讲“难”也就“合情合理”了。
其三,脱稿讲话是知识。脱稿演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知识,其实它更多时候是一种“技能”。对我们而言,知识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而“技能”则需要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练习才能彻底掌握。俗话说得好: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掌握了知识,背熟了理论,却不勤奋联系,最终也不会脱稿演讲。
希拉里在读中学的时候,就有了当美国首位女总统的雄心壮志。2008年,她勇敢地站在了美国总统竞选者的行列之中,被公认为是脱稿演讲最为出色的总统候选人之一。虽然那次希拉里没能如愿以偿,但是却被当选总统提名为美国国务卿。
希拉里在13岁的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聆听马丁·路德·金的一场演讲。那一次,她被马丁·路德·金的激情所感染,惊奇于他随口而出的演讲口才。演讲结束之后,在老师的介绍下,希拉里和这位民权运动领袖握了手,自此成为马丁的崇拜者,也使她认识到了脱稿演讲的巨大魅力。从此,希拉里开始关注脱稿演讲,下定决心做一名口才出众的政治家。
怎样才能让自己驾驭脱稿演讲呢?希拉里在查阅各种资料、深入思考后认识到:想要彻底驾驭脱稿演讲,就必须首先走出之前的认知误区,脱稿演讲绝对不是仅仅具有知识储备就能够做好的,它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长时间地积累,如此才能更好地拥有。有了这样的认知,希拉里决定采用“课堂内外,双管齐下”的方法训练自己的脱稿演讲技能。
在课堂上,希拉里抓住老师安排的课堂讨论机会,积极和同学墨尔本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希拉里积极地思考,很善于提出一些启发性和争议性的问题,让同学们乐于和她进行辩论。课下,希拉里专门组建了一个讨论小组,和兴趣相同的伙伴们讨论各种问题,在激烈的语言交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脱稿演讲能力。
希拉里明白,想要最大限度地提升脱稿演讲能力,必须找高手学习和比拼,正所谓弄斧要到班门,只有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多讨论,才能在脱稿演讲的路上走得更远。所以,希拉里将目光瞄准了老师,每天下午放学后,她总是乐此不疲地找到老师,和老师讨论各种问题。老师还专门给她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要求她读完之后再一起讨论,希拉里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老师的要求,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储备知识,不断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挑战自我,希拉里学会了怎么脱稿演讲,并且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自己这方面的优势,博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和拥戴,为人生增添了光彩——她不仅仅成功当选了国会议员,而且还协助了自己的丈夫克林顿连任了两届总统,而且还成功跻身美国有数的女性国务卿之一。
一些人对脱稿演讲存在认知误区,其实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首先,这些人日常学习少,和演讲有关的书籍阅读更少,使得知识储备陈旧,更新慢甚至是不更新,导致对脱稿演讲的认知一直停留在过去错误的观点上;其次,缺少练习甚至是不敢练习,所谓的脱稿演讲知识和技能仅仅存在于大脑里,很少表现在嘴上。基于此,很多人会觉得脱稿演讲难,甚至有些人觉得自己天生就不是脱稿演讲“钟情”的对象,和脱稿演讲无缘。
其实,只要我们走出传统的认知误区,储备一些新知识,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状态,驾驭好脱稿演讲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储备知识和素材。虽然脱稿演讲不等于知识,但是知识却是驾驭脱稿演讲不可或缺的助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妨多读一些演讲方面的书籍,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能,这些知识的储备和掌握是绝对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另外,一些演讲素材的储备也是非常必要的,古今中外、生活工作方面的素材都需要涉猎熟记,这样我们在做脱稿演讲这份“大餐”时,才会有米下锅。
进行“慢训练”。很多人之所以掌握不了脱稿演讲,觉得它很难,难于上青天,并不是因为脱稿演讲本身真难,而是也因为这些人心太急,耐不下性子进行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学习。也就是说,想要驾驭脱稿演讲,我们必须有耐心,将之当成一项长期工程来完成。比如在读书的时候,不要一目十行地看,而是要斟字酌句,一章一章,一节一节,认真研读,慢慢体会,学以致用。如此,日积月累,才会系统地掌握脱稿演讲的方方面面。
敢于挑战自己。也许有些人觉得自己平时积累很多,也曾经耐心地看了很多脱稿演讲的资料和录像,和周围的人进行了讨论,为什么还是一直驾驭不了脱稿演讲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在于这些人缺少挑战自己的勇气,虽然练习了,但多是一些小打小闹,不曾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手,也不曾或者不敢站在台前,真刀实枪地锻炼自己。只有敢于练习,多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学习和辩论,在真正的演讲舞台上“锻造”自己,才会破茧成蝶,真正驾驭脱稿演讲。
脱稿让谈话回归原始“交流”功能
众所周知,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语言来承载,可以说信息的传递是谈话的最原始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最初简单的谈话逐渐被包装得“复杂”起来,特别是在面向大众谈话时,谈话总是被包装得很华丽,很具功利性。这样一来,谈话的词语虽然华丽了,悦耳了,却失去了通俗易懂的本质;逻辑关系虽然环环相扣了,但是却让听众陷入逻辑程式中,失去了最重要的情感体验……
而脱稿演讲,由于事先不存在“精密”的包装,所说的话完全都是出自真心实感,源自最本真的内心,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就通俗易懂,更结合生活和工作场景,包含生活经历,打动人的心灵,令人喜欢听,期待听。如此一来,谈话才能褪去种种不必要的包装,去伪存真,回归到最初的交流沟通本质,拉近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营造更好的人际关系。如此,人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更幸福,工作才会更团结更成功,社会才会更和谐。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脱稿讲话一度在网上疯传,之所以造成了这样的轰动效应,归根究底,在于李培根的脱稿谈话打破了以往说教讲话的模式,回归了谈话的最原始功能,和广大毕业生真心、真性情地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李培根大量引用了当时发生在校园内的新闻事件,谈了很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论热点话题,让学生们听起来觉得很亲切,很有参与感,非常过瘾。下面节录一节,从中我们可以仔细品味一下脱稿演讲原始“交流”的美感和强大号召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得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科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科大学子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