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许多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仪式得以保留下来。在反映我国文化精深内涵的同时,体现着强大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
(一)贴春联
春联就是对联,又称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因分为上下两联,相互对应,所以称为联语。
旧时的除夕之日,春联多贴于柱子上,故称楹联,贴于门上的称为门帖。对联虽然形制不大,着墨不多,但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寓意深刻,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懈探索,至清代,确认对联为古代桃符的演化。
1.春联原称桃符 桃符为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清《燕京时岁记》云:“春联者,即桃符也。”
桃符最初的作用为镇压邪崇,驱除鬼妖。据《山海经》记载:古代东海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足足有方圆两千公里。树顶有一只金鸡,在太阳出来时报晓。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干,树梢一直歪下来,连接地面,如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各样的妖邪鬼怪,它们出入都经过这扇门,此门称作鬼门。
天帝派两个形象丑恶凶狠的天神把守着鬼门,一名神荼,一名郁垒。这两个天神一个拿苇索,一个牵着猛虎,既能捉鬼,又能吃鬼。在金鸡鸣叫时,两个天神监视着夜间从人间游荡回来的大小鬼,如发现危害人类的恶鬼,就把它抓住,或吃掉,或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
在《国策·齐策》、汉朝蔡邕的《独断》、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晋代郭璞的《玄中记》等典籍中,都有相似的记载,只是两个神的名字稍有出入。我国民间传来来的门神,也典出上述神话。
古人最初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神像,挂在大门两侧,以御凶魅。后来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即所谓桃符。再后来,在桃木板或桃木条上写上神荼和郁垒两个神的名字,钉在门上。这个习俗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唐代。
2.对联的产生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桃符也逐渐演化和充实发展。汉魏古诗、六朝骈文首开对联的句法先河,隋唐时期的诗歌律绝为对联提供了格律依据。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上书写的对句正式成为我国文学中的新形式。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964年除夕,五代后蜀主孟昶,命令学士章寅逊,题写悬挂于寝室门口的桃符板。因其书写的对句内容不工整,孟昶亲手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句,这是我国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春联。中国人写春联的风俗由此开始。
与此不同的另一说法,见于黄休复的《茅亭客话》,说五代后蜀每到除夕,各宫门都悬挂一对书有“元亨利贞”四个字的桃符。太子在自己的策勋府门口的桃符上,题写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为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史·五行志》《梦梁录》《癸辛杂识》等都载有写春联的史料,名家佳作颇多。从王安石“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中可以看出,除夕换桃符,已是民间普遍的习俗。史料上说宋代的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名字叫“春贴纸”。
3.桃符改称春联的缘由 在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其兴盛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明太祖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自微行出观。
传说朱元璋“微行”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询问得知是一家阉猪的,还未来得及请人代写。于是,朱元璋特为阉猪人家题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奇巧、幽默,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符合主人身份,成为联中“名对”。
《列朝诗集》载有朱元璋赐给翰林院学士陶安的一副著名春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周晖《金陵琐事》也载有朱元璋赐给开国元勋徐达的一副名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经明太祖的提倡,除夕写贴春联沿习成俗,流传至今。
4.春联的贴法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板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服孝未满分别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旧时,乡村中张贴的春联依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5.春联成为艺术珍品 清代,春联的应用更为普遍,名称和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有极大的提高。
云南昆明大观楼的对联,上下联共有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但不是我国最长的对联。成都望江楼崇丽阁的著名长联共有212字,但与张之洞撰写的湖南岳阳君山屈原湘妃祠联408字相比,还少了196个字。我国最长的对联,为四川江津临江城楼联,共有1612字,这还不算自序的字数,为我国对联之最。
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新年十事·春联》云:“桃符以画,春联以书。”脱胎于桃符的春联,正是因为与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相结合,成为了熠熠生辉、经久不衰的我国文化艺术珍品。
(二)贴门神
除夕贴门神是古代民间和现今农村流行的风俗之一。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
1.门神分类 门神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大多贴在房门或整间大门上,高1.5米,宽0.8米。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在小街门上,高0.6米,宽0.3米。这两种门神都是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有的是坐像。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成为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2.张贴门神像 追溯门神的起源,当来自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原始人类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将其视作鬼妖作怪。当人类结束穴居生活住进房屋里时,出于对鬼魂的恐惧,仍无安全感,需要一个可靠的住宅保护神来守卫最后的家园,以增强心理上的依赖感。正是在此前提下的鬼魂崇拜,导致了门神的产生。
周朝时,门神与灶、户、井、土地神一起被列为“五祀”,享受农历九月秋收后举行的国家大典的祭祀。周朝的门神,为自然崇拜的产物。在汉代,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即神荼和郁垒。南北朝时,神荼和郁垒正式成为民间定型的门神。后世神画中,神荼为白脸喜相,郁垒为红脸怒相。
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门神广受民间敬奉。门神范畴也愈来愈庞大,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是捉鬼镇邪门神。捉鬼镇邪为早期门神的主要内容。根据王充《论衡·订鬼》的记载,鬼最怕的四样东西就是神荼、郁垒、天鸡、虎。现存的东汉砖画像表明,鬼害怕的四样东西,均为汉朝时期民间的门神。
神荼与郁垒本是天神,天生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其职责与鬼为伍,正应了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凶相是为了镇压恶鬼。
天鸡为司晨之灵,严格控制和规定鬼的作息时间,成为后世杀鸡挂门以驱鬼妖风俗的源头。虎在《山海经》中为西王母的代表形象,本就是镇鬼符。虎成为门神,是镇压恶鬼习俗的进化。
到了唐朝,形貌狰狞古怪,专捉、吃小鬼的钟馗问世,迅速取代神荼和郁垒的地位,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门神。
在明朝,随着鬼怪小说《钟馗斩鬼传》和《平鬼传》的传播,钟馗成为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最具影响力的捉鬼镇邪门神。钟馗的门神像,不仅在春节张贴,端午节也要请出来镇压邪崇,这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精神安慰。
二是忠直刚勇的武将门神。在汉朝,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载:“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成庆是古代著名的勇士,即一说为荆轲。
元明时期,出现了新的武门神。《历代神仙通鉴》载:唐太宗夜梦鬼魅,难以安睡,开国元勋秦琼和尉迟敬德为其镇守宫门,安然无恙。后画工将两人画像张挂在宫门上,鬼怪全无。因此传说,这两位武功显赫的战将,成为我国民间著名的门神。
旧时张贴的门神,左边的称门丞,右边的称户尉,俗称白脸儿和黑脸儿。因尉迟敬德曾姓胡,民间有的直接写秦军和胡帅的字样,贴在门上来代替画像。
自明清以来,各地张贴的门神像五花八门。如河南门神为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马超;陕西门神为春秋时期的名将孙膑、庞涓;河北冀中一带贴上演义故事中的薛仁贵和盖苏文,或贴西羌猛将马超、马岱两人。
小说中的金镖黄三太和盗九龙杯的杨香武,也曾一度成为门神。
此外,赵公明、燃灯道人、岳飞、穆桂英、杨延昭、萧何、韩信、焦赞、孟良等,都做过民间百姓家的门神。
佛教寺庙中的哼哈二将和大力金刚神韦陀,都是著名的佛家建筑守护神,兼有门神的作用。“四大天王”的神像,也曾成为民间的门神。
三是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功利性的需要,门神的形象也有了新变化。其作用由驱鬼怯崇转变为祈福纳吉、招财进宝,后又出现了文门神和福门神。
文门神像多张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区别大门上的驱鬼武士门神。文门神以面容慈祥的天官形象为代表,另有长着白胡须的文门神,即宋朝的梁颢。《三字经》称“若梁颢,八十二”,梁颢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
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以门童代替门神的现象。门童为杨柳青印制的年画,有的取材于五代窦燕山育子成材的“五子登科”画。
福门神以祈求福寿为主题,常见的有福、禄、寿三星。民间喜爱的喜神、和合二仙、刘海等也加入此行列。最为有趣的是捉鬼高手钟馗,纱帽朱衣,托寿桃,引蝙蝠,好一个福神!
旧时民间张贴门神像,将双扇的门称为“对脸儿”,单扇的门称为“独坐儿”。
驱邪魔、卫家宅、助功利、取吉祥,成为门神的职能和民俗的需求,反映了人们祈求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三)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1.年画的起源 年画和春联一样,也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
年画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初创于汉代。到了唐代,先进的雕板印刷技术使门神画像的印制成为可能。
宋代逐步演变为印制年画,现存最早的年画,就是宋朝印刷的《四美图》,又名《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明末清初,是年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时令性强,多于新年前张贴,以增加节庆气氛,再加上一年更换一次,或谓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的种类有版画、刻纸、纸绘三种。
年画题材多种多样,艺术特色明显。早期的民间年画,是现代部分美术种类的源头,已成为雅俗共赏的难觅珍品。
2.年画的普及和发展 年画的大量普及,是在明朝后期。明朝末年,我国的年画出现三大派别,即天津西郊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和山东潍坊的年画。
清朝中叶,根据制作风格、出产数量、市场销售等状况,形成南北两大年画中心:北方为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县的杨家埠;南方为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
传统的年画主产地,还有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太原、四川绵竹和福建漳州等地。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两者结合起来,出现了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了挂历。
(四)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不超过0.3米,粘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民户多用挂千,但世家大族用的较少。黄纸长0.1米,红纸长0.3米的是“小挂千”,为市民所用。
最早的挂千是以制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民间传说有压祟的作用。
(五)倒贴福字的由来
福字的本意为福气、福运,现为幸福之意。《书·洪范》称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世人们将五福称为福、禄、寿、喜、财。
宋朝《梦梁录》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宋代的“春牌儿”,为迎新年的庆贺之物,就是写有福字的大红纸。
在我国民间,有正贴福字和倒贴福字的习俗。后者表示幸福已到或福气已到,更能营造温馨的节庆气氛。
最早的贴福字的传说,始于周朝姜子牙。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叶氏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百姓过年贴福字,以驱赶穷神,寓意福到我家。
民间流传着许多倒贴福字的传说,最有影响的有以下两则。
1.朱元璋用福字作暗记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但是,心善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个福字。
于是,全城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只有一户不识字的人家,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命令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劝说朱元璋:“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是‘福到’的意思。”皇帝一听大喜,下令放人。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是为了纪念马皇后的好生之德。
2.贴倒福字始于慈禧 每至年关,清朝慈禧太后有给大臣赐福的习惯。
有一年赐福,恭亲王福晋把赐给的福字贴倒了,犯了杀头之罪。太监李莲英忙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赐福,福真的就倒了——福到了!”慈禧听后,转怒为喜。此说后传至民间,福字也就倒贴起来。
谚语说:“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福字作为节日喜庆的点缀物,为民间所钟爱。人们在红纸上写上福字,再精描细绘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成为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春节前贴一个红色的福字,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六)贴窗花
除夕之日,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即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1.窗花的内容广泛 窗花源于民间剪纸。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称其为窗花。
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不仅点明了这种风气,而且明确言明了晋人的风俗。
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所以窗花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此外,花鸟虫鱼以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也十分常见。
2.窗花的剪刻形式 窗花的剪刻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般用于宫廷、商铺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别具风格;四是彩色窗花。
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有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作“铜衬料”。
山东的窗花多直条,适合该地直棂窗。西北的窗花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
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窗花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