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8500000003

第3章 除夕习俗及渊源

除夕之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许多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仪式得以保留下来。在反映我国文化精深内涵的同时,体现着强大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

(一)贴春联

春联就是对联,又称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因分为上下两联,相互对应,所以称为联语。

旧时的除夕之日,春联多贴于柱子上,故称楹联,贴于门上的称为门帖。对联虽然形制不大,着墨不多,但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寓意深刻,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懈探索,至清代,确认对联为古代桃符的演化。

1.春联原称桃符 桃符为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清《燕京时岁记》云:“春联者,即桃符也。”

桃符最初的作用为镇压邪崇,驱除鬼妖。据《山海经》记载:古代东海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足足有方圆两千公里。树顶有一只金鸡,在太阳出来时报晓。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干,树梢一直歪下来,连接地面,如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各样的妖邪鬼怪,它们出入都经过这扇门,此门称作鬼门。

天帝派两个形象丑恶凶狠的天神把守着鬼门,一名神荼,一名郁垒。这两个天神一个拿苇索,一个牵着猛虎,既能捉鬼,又能吃鬼。在金鸡鸣叫时,两个天神监视着夜间从人间游荡回来的大小鬼,如发现危害人类的恶鬼,就把它抓住,或吃掉,或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

在《国策·齐策》、汉朝蔡邕的《独断》、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晋代郭璞的《玄中记》等典籍中,都有相似的记载,只是两个神的名字稍有出入。我国民间传来来的门神,也典出上述神话。

古人最初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神像,挂在大门两侧,以御凶魅。后来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即所谓桃符。再后来,在桃木板或桃木条上写上神荼和郁垒两个神的名字,钉在门上。这个习俗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唐代。

2.对联的产生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桃符也逐渐演化和充实发展。汉魏古诗、六朝骈文首开对联的句法先河,隋唐时期的诗歌律绝为对联提供了格律依据。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上书写的对句正式成为我国文学中的新形式。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964年除夕,五代后蜀主孟昶,命令学士章寅逊,题写悬挂于寝室门口的桃符板。因其书写的对句内容不工整,孟昶亲手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句,这是我国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春联。中国人写春联的风俗由此开始。

与此不同的另一说法,见于黄休复的《茅亭客话》,说五代后蜀每到除夕,各宫门都悬挂一对书有“元亨利贞”四个字的桃符。太子在自己的策勋府门口的桃符上,题写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为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史·五行志》《梦梁录》《癸辛杂识》等都载有写春联的史料,名家佳作颇多。从王安石“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中可以看出,除夕换桃符,已是民间普遍的习俗。史料上说宋代的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名字叫“春贴纸”。

3.桃符改称春联的缘由 在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其兴盛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清人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明太祖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自微行出观。

传说朱元璋“微行”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未贴春联,询问得知是一家阉猪的,还未来得及请人代写。于是,朱元璋特为阉猪人家题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奇巧、幽默,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符合主人身份,成为联中“名对”。

《列朝诗集》载有朱元璋赐给翰林院学士陶安的一副著名春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周晖《金陵琐事》也载有朱元璋赐给开国元勋徐达的一副名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经明太祖的提倡,除夕写贴春联沿习成俗,流传至今。

4.春联的贴法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板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服孝未满分别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旧时,乡村中张贴的春联依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5.春联成为艺术珍品 清代,春联的应用更为普遍,名称和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有极大的提高。

云南昆明大观楼的对联,上下联共有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但不是我国最长的对联。成都望江楼崇丽阁的著名长联共有212字,但与张之洞撰写的湖南岳阳君山屈原湘妃祠联408字相比,还少了196个字。我国最长的对联,为四川江津临江城楼联,共有1612字,这还不算自序的字数,为我国对联之最。

清人李光庭的《乡言解颐·新年十事·春联》云:“桃符以画,春联以书。”脱胎于桃符的春联,正是因为与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相结合,成为了熠熠生辉、经久不衰的我国文化艺术珍品。

(二)贴门神

除夕贴门神是古代民间和现今农村流行的风俗之一。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

1.门神分类 门神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大多贴在房门或整间大门上,高1.5米,宽0.8米。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在小街门上,高0.6米,宽0.3米。这两种门神都是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有的是坐像。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成为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2.张贴门神像 追溯门神的起源,当来自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原始人类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将其视作鬼妖作怪。当人类结束穴居生活住进房屋里时,出于对鬼魂的恐惧,仍无安全感,需要一个可靠的住宅保护神来守卫最后的家园,以增强心理上的依赖感。正是在此前提下的鬼魂崇拜,导致了门神的产生。

周朝时,门神与灶、户、井、土地神一起被列为“五祀”,享受农历九月秋收后举行的国家大典的祭祀。周朝的门神,为自然崇拜的产物。在汉代,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即神荼和郁垒。南北朝时,神荼和郁垒正式成为民间定型的门神。后世神画中,神荼为白脸喜相,郁垒为红脸怒相。

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门神广受民间敬奉。门神范畴也愈来愈庞大,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是捉鬼镇邪门神。捉鬼镇邪为早期门神的主要内容。根据王充《论衡·订鬼》的记载,鬼最怕的四样东西就是神荼、郁垒、天鸡、虎。现存的东汉砖画像表明,鬼害怕的四样东西,均为汉朝时期民间的门神。

神荼与郁垒本是天神,天生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其职责与鬼为伍,正应了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凶相是为了镇压恶鬼。

天鸡为司晨之灵,严格控制和规定鬼的作息时间,成为后世杀鸡挂门以驱鬼妖风俗的源头。虎在《山海经》中为西王母的代表形象,本就是镇鬼符。虎成为门神,是镇压恶鬼习俗的进化。

到了唐朝,形貌狰狞古怪,专捉、吃小鬼的钟馗问世,迅速取代神荼和郁垒的地位,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门神。

在明朝,随着鬼怪小说《钟馗斩鬼传》和《平鬼传》的传播,钟馗成为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最具影响力的捉鬼镇邪门神。钟馗的门神像,不仅在春节张贴,端午节也要请出来镇压邪崇,这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精神安慰。

二是忠直刚勇的武将门神。在汉朝,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载:“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成庆是古代著名的勇士,即一说为荆轲。

元明时期,出现了新的武门神。《历代神仙通鉴》载:唐太宗夜梦鬼魅,难以安睡,开国元勋秦琼和尉迟敬德为其镇守宫门,安然无恙。后画工将两人画像张挂在宫门上,鬼怪全无。因此传说,这两位武功显赫的战将,成为我国民间著名的门神。

旧时张贴的门神,左边的称门丞,右边的称户尉,俗称白脸儿和黑脸儿。因尉迟敬德曾姓胡,民间有的直接写秦军和胡帅的字样,贴在门上来代替画像。

自明清以来,各地张贴的门神像五花八门。如河南门神为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马超;陕西门神为春秋时期的名将孙膑、庞涓;河北冀中一带贴上演义故事中的薛仁贵和盖苏文,或贴西羌猛将马超、马岱两人。

小说中的金镖黄三太和盗九龙杯的杨香武,也曾一度成为门神。

此外,赵公明、燃灯道人、岳飞、穆桂英、杨延昭、萧何、韩信、焦赞、孟良等,都做过民间百姓家的门神。

佛教寺庙中的哼哈二将和大力金刚神韦陀,都是著名的佛家建筑守护神,兼有门神的作用。“四大天王”的神像,也曾成为民间的门神。

三是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功利性的需要,门神的形象也有了新变化。其作用由驱鬼怯崇转变为祈福纳吉、招财进宝,后又出现了文门神和福门神。

文门神像多张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区别大门上的驱鬼武士门神。文门神以面容慈祥的天官形象为代表,另有长着白胡须的文门神,即宋朝的梁颢。《三字经》称“若梁颢,八十二”,梁颢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

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以门童代替门神的现象。门童为杨柳青印制的年画,有的取材于五代窦燕山育子成材的“五子登科”画。

福门神以祈求福寿为主题,常见的有福、禄、寿三星。民间喜爱的喜神、和合二仙、刘海等也加入此行列。最为有趣的是捉鬼高手钟馗,纱帽朱衣,托寿桃,引蝙蝠,好一个福神!

旧时民间张贴门神像,将双扇的门称为“对脸儿”,单扇的门称为“独坐儿”。

驱邪魔、卫家宅、助功利、取吉祥,成为门神的职能和民俗的需求,反映了人们祈求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三)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1.年画的起源 年画和春联一样,也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

年画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初创于汉代。到了唐代,先进的雕板印刷技术使门神画像的印制成为可能。

宋代逐步演变为印制年画,现存最早的年画,就是宋朝印刷的《四美图》,又名《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明末清初,是年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时令性强,多于新年前张贴,以增加节庆气氛,再加上一年更换一次,或谓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的种类有版画、刻纸、纸绘三种。

年画题材多种多样,艺术特色明显。早期的民间年画,是现代部分美术种类的源头,已成为雅俗共赏的难觅珍品。

2.年画的普及和发展 年画的大量普及,是在明朝后期。明朝末年,我国的年画出现三大派别,即天津西郊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和山东潍坊的年画。

清朝中叶,根据制作风格、出产数量、市场销售等状况,形成南北两大年画中心:北方为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县的杨家埠;南方为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

传统的年画主产地,还有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太原、四川绵竹和福建漳州等地。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两者结合起来,出现了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了挂历。

(四)贴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不超过0.3米,粘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民户多用挂千,但世家大族用的较少。黄纸长0.1米,红纸长0.3米的是“小挂千”,为市民所用。

最早的挂千是以制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民间传说有压祟的作用。

(五)倒贴福字的由来

福字的本意为福气、福运,现为幸福之意。《书·洪范》称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世人们将五福称为福、禄、寿、喜、财。

宋朝《梦梁录》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宋代的“春牌儿”,为迎新年的庆贺之物,就是写有福字的大红纸。

在我国民间,有正贴福字和倒贴福字的习俗。后者表示幸福已到或福气已到,更能营造温馨的节庆气氛。

最早的贴福字的传说,始于周朝姜子牙。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叶氏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百姓过年贴福字,以驱赶穷神,寓意福到我家。

民间流传着许多倒贴福字的传说,最有影响的有以下两则。

1.朱元璋用福字作暗记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但是,心善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个福字。

于是,全城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只有一户不识字的人家,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命令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劝说朱元璋:“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是‘福到’的意思。”皇帝一听大喜,下令放人。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是为了纪念马皇后的好生之德。

2.贴倒福字始于慈禧 每至年关,清朝慈禧太后有给大臣赐福的习惯。

有一年赐福,恭亲王福晋把赐给的福字贴倒了,犯了杀头之罪。太监李莲英忙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赐福,福真的就倒了——福到了!”慈禧听后,转怒为喜。此说后传至民间,福字也就倒贴起来。

谚语说:“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福字作为节日喜庆的点缀物,为民间所钟爱。人们在红纸上写上福字,再精描细绘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成为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春节前贴一个红色的福字,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六)贴窗花

除夕之日,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即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1.窗花的内容广泛 窗花源于民间剪纸。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称其为窗花。

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不仅点明了这种风气,而且明确言明了晋人的风俗。

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所以窗花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此外,花鸟虫鱼以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也十分常见。

2.窗花的剪刻形式 窗花的剪刻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刻,多用于大红纸剪纸,应用地区较广;二是套色剪纸,一般用于宫廷、商铺的大窗或厅堂和门面的窗户;三是浮雕剪纸,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它将剪刻与纸叠工艺融为一体,别具风格;四是彩色窗花。

窗花又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有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和锡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作“铜衬料”。

山东的窗花多直条,适合该地直棂窗。西北的窗花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

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窗花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

同类推荐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巴比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已远去,但其跌宕起伏的历史、神秘莫测的文字、辉煌雄伟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至今依然让世人惊叹和折服。
  • 山河长吟

    山河长吟

    陈长吟写山水写遍了陕西,又写向了域外。从古城西安《长安风度》写到陕南《陕南风韵》,再写到陕北《黄土风物》,在陕西地域之外又写到了《青藏风情》。所写的山,大到名山,小到无人能知的无名山;所写的水,有黄河、汉江这样的母亲河,有村庄的小河小溪这样的流水。
  • 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鬼

    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鬼

    中国民间素有神鬼文化传统,却是见神就拜,无门户之见,这也使得鬼神不分,故本书系即分设《鬼》《神》《仙》《妖》《怪》《精》六题,一题一书,为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精怪神仙分别列传,界定门类,爬梳各种文艺作品及民俗现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民间精神世界。《怪》全书共辟四章,以古典文本文献为背景,辅以民间传说故事,从“怪”的定义、特性、类别、人与之的关系等视角,对“怪”本身作了介绍整理,作者认为怪的信仰根源于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之后在作为主流的儒家和释道二教的影响下,怪逐渐被异端化、典型化。而在人与怪的对立中,人对怪做不妥协的斗争则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 中华典故(下)

    中华典故(下)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共度

    共度

    老爸咳嗽,据说已经有两个星期了。早上起床的时候听见母亲对妹妹说,“你爸总是咳,我让他去看他也不去。你下班再给他买瓶止咳糖浆。”妹妹肯定在镜子前化妆,她的声音随化妆动作的快慢时断时续。我们从十几岁起就不再认真听母亲说话,她说什么不说什么,对我们影响不大。“光喝糖浆没用,得打针。”这是妹妹不耐烦的声音。“也不发烧,干咳,我看主要是肺燥,喝点糖浆就行了。”这是母亲没什么主意下的坚持。“都像你们似的自己用药,还要医院干什么。”妹妹今天肯定又是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不然不会不知道自己是谁,说起话来没大没小。我拉开门。
  • 能源博弈大战

    能源博弈大战

    以世界油气资源大势为背景,透过大国能源战略解读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博弈,针对科技进步下油气资源的延伸、替代能源的最新发展、各国对节能减排的共识、能源冲突解套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求同存异、共谋多赢等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见解。
  • 江岸秋思

    江岸秋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素元传

    素元传

    不知道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后知后觉,知道要失去时才怅然若失。前世她是一棵小槐树,他是滋养生灵的露元君,今生,他是一朝太子,而她刚好成了他的太子妃。她说,嫁给你太危险了,不想嫁。他说会用一世来护她周全,而他确实做到了。他说,等他回来,再帮他把没绣完的那块帕子绣完,可当他回来时,却收到她已葬身火海的噩耗。苏子奕步履轻轻地走进殿内,只见一个身姿曼妙的女子背对着他,迈着一双光洁的腿脚往池边走去,一头柔顺的青丝几乎覆盖住了她的整个后背。苏子奕赶紧收回眼睛,准备往外走。他就知道,这一次又是苏姑姑搞得鬼,看来在君素元有了身孕之前,她们是不会消停的。苏子奕走得太急,一不小心踢翻了地上的篮子。“谁!”君素元转身竟然看到苏子奕,吓得花容失色,“啊——”苏子奕一个飞身过去,想要捂住她的嘴巴,谁知刚跑到君素元身边,君素元脚底一滑,整个僵硬的身体都要倒到水里去了。苏子奕赶紧伸手抱着君素元,两人双双落水,激起阵阵浪花。
  • 生死麻将馆

    生死麻将馆

    麻将馆内突发世上最离奇命案,死者为何面带微笑?而全身也无一伤痕,是为猝死?还是他杀?敬请关注。
  • 天龙八部(第一卷)(纯文字新修版)

    天龙八部(第一卷)(纯文字新修版)

    《天龙八部》一书以北宋、辽、西夏、大理并立的历史为宏大背景,将儒释道、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其中,书中人物繁多,个性鲜明,情节离奇,尽显芸芸众生百态。丐帮帮主乔峰与大理国王子段誉、少林弟子虚竹结为兄弟。他身为大宋武林第一大帮帮主,发现自己竟是契丹人,虽受尽中原武林人士唾弃而不肯以怨报怨;他身为辽国南院大王,却甘愿背上叛族罪名,最终以悲壮的自杀来阻止辽国发兵攻宋,不愧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 商业冒险:华尔街的12个经典故事

    商业冒险:华尔街的12个经典故事

    华尔街不仅是金融的战场,也是人性的试验场,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夜暴富或身败名裂的华丽戏剧。约翰布鲁克斯选择了华尔街上12个最富戏剧性的时刻,以小说的笔法叙述了这个舞台上的奇谋、诡计、泡沫、欺诈、贪婪、崩溃、坚持、不甘……商业的形式和表象一直在变,但商业的基础始终如一。书中的商战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来还会继续发生。
  • 不惑卮言

    不惑卮言

    近几年来,国内学界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围绕经典的含义,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从文化逻辑、消费关系、民族身份、图像扩张、传播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著述不能被看做是对于经典问题的一劳永逸式的解决,相反,这个老话题当中却蕴藏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
  • 初晨暮年也是你

    初晨暮年也是你

    当不可一世的女魔头,遇见强势腹黑的神秘殿下。她挑着他的下巴:“只要是活着的东西,就算是神,我也会杀给你看。”他笑得魅惑众生:“从天堂到地狱,我路过人间,遇到了你,一眼心动,两眼沦陷。”她是人人畏惧,玩命加载的女魔头,却被至亲算计,送进暗无天日的深山古村,饱受折磨。好不容易逃出来,又残忍将她推入狼蛛洞,尸骨无存。重生的她,邪恶的吟唱着圣歌:“天堂人满了,地狱也打烊,以后,我就留在人间,做一个祸害……”(1V1爽宠文,女主病娇指数50%)
  • 红颜

    红颜

    爱妮喜欢过一天撕一天的日历,从千篇一律的生活一直撕到婚外情对象阿华濒临死期而最终将日历扔出窗外。已婚女子对家庭生活的厌倦,与其他男子的暧昧,在舞步、发式、衣着、空气的温度和光影中升温……最终却仍是从越轨的快乐与焦虑中回归俗世平淡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