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82700000008

第8章 从古老文明的兴衰看传承不绝的中华文化(6)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

1.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生活在新希腊化时代,早期在雅典接受教育,他博览群书、汲取了前人积累起来的大量的几何知识,终于成为一位几何大家。欧几里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天才般地按照逻辑系统把几何命题整理起来,完成了数学史上的光辉著作《几何原本》。《几何原本》的问世,标志着欧氏几何学的建立。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共分13卷,465个命题(即现在所说的定理)。其中有8卷讲述几何学,几乎包含了现在中学所学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全部内容。但《几何原本》的意义却绝不限于其内容的重要,或者其对定理出色的证明,真正重要的是欧几里得在书中创造了一种被称为公理化的方法。所谓公理化的方法就是在证明几何命题时,一个命题总是从前一个命题推导出来,而前一个命题又是从更前一个命题推导出来。我们不能这样无限地推导下去,应有一些命题作为起点。这些作为起点、具有自明性并被承认下来的命题被称为公理。公理化方法到现在几乎已经渗透到了数学的每一个领域,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公理化结构已成为现代数学的主要特征。

《几何原本》这部科学著作中发行最广而且使用时间最长的书,其手抄本曾统驭几何学1800年之久。印刷术发明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共有2000多种版本、成为数学中的“《圣经》”。它的问世是整个数学发展史上意义极其深远的大事,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上的里程碑。

2.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前212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诞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今意大利锡拉库萨),与叙拉古的赫农王有亲戚关系,属于贵族。11岁时,借助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古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学习。公元前240年,阿基米德回到叙拉古,当了赫农王的顾问,帮助国王解决生产实践、军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

阿基米德在天文学方面有出色的成就。他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1800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了不起的。作为数学家,阿基米德还确定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形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创立了“穷竭法”,因而被公认为是微积分计算的鼻祖。他写出了《论球和圆柱》、《圆的度量》、《抛物线求积》、《论螺线》、《论锥体和球体》、《沙的计算》等数学著作。阿基米德和雅典时期的科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他既重视科学的严密性、准确性,又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他非常重视试验,亲自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和机械。他一生设计、制造了许多机器,除了杠杆系统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举重滑轮、灌地机、扬水机以及军事上用的抛石机等。被称作“阿基米德螺旋”的扬水机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

阿基米德晚年时,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他曾指导同胞制造了很多攻击和防御的作战武器,给敌人以重创。传说还用凹面镜将阳光聚焦在罗马军队的木制战舰上,创造了阿基米德式的“火攻”。然而,这一切最终还是没能挡住罗马人。当一个罗马士兵闯入的时候,75岁的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数学题,残暴无知的士兵一刀就结果了这位科学巨星,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还是“不要踩坏了我的圆”。

六、中华文明缘何绵延不绝

重伦理讲传承

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伦理讲究传承,个人从来不是中国社会的最小单位,最小的单位是“家”。这种产生于农业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历史足以证明了它所具有的无限延续力,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历五千多年而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社会意识既不靠宗教(上帝、救世主)来支撑,也不单靠法治来支撑,而是依赖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的伦理道德精神来维系的。中国人既把自己看作是他们家庭、家族的,又把自己看作是国家的儿女。只要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延绵不断,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就会延绵不断,中华文明也就不至于断绝。中国伦理道德精神,已扎根于全民族的心中,它不是中国某一个民族的信念,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共同特征。

中国古代的学术领域也讲“成一家之言”。我们讲究师承,尊师重教。西方人可以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显然“真理”较之老师更为优先,为了真理自然可以“打倒”老师;现代人受西方文化影响也爱说“我个人的意见”。然而,在中国古代,人们更注重“成一家之言”,春秋战国有“百家争鸣”,显然我们很早就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很微不足道的,所以大家聚到一起,慢慢交流各自的观察体会,形成集体创作,然后找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必须要代表更多的人,才能够为大家所接受,于是形成“一家之言”。可见中华文化就是大家好好商量,商量出来的结果就代表了大家的意见,而这样的意见就很容易贯彻。后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调整(修改或补充),却很少去推翻它。应该说,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绝的一个因素。

和而不同

“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一种精神。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和协调性。《礼记·乐记》中说,“和,故万物皆化”。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和”是事物生存的基础,“和合共生”,故人类和万物生生不息。孔子说:“和为贵,和而不同”。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在冲突中只有采取开放态度,求同存异,彼此包容,彼此取长补短,才能在共生共存中成长,并逐步达到融合。如果只有斗争,你死我活,人类的发展就会停滞甚至走向消亡。“和而不同”则能“多元一体”、“共生共存”。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两件事最能体现“和”的精神,一是“和亲”,二是共修长城。早在春秋时期,汉族统治者与其他民族首领之间就存在一种保证双方和好相处、互不侵犯的联姻。到汉朝,从汉高祖与匈奴议和时以宗室女嫁与匈奴首领单于开始,此后各王朝时有沿用这种“和亲”政策的事例。这对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中原王朝政治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汉族与各民族平等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的是唐王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与吐蕃(藏族)普赞(即王)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的故事。唐蕃和亲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唐蕃“和同为一家”起了很好作用。历史上的这种“和亲”政策还大大促进了各族官员之间、各族老百姓之间的通婚。隋唐时期不少皇帝都有少数民族血统,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是鲜卑族的独孤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窦氏,也出自鲜卑族。

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也是中华多民族共建的工程。自秦始皇以后,统治中国或中原地区的王朝,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大都修筑长城。有些朝代修建规模很大,如金长城长度近万里。可以说长城铭刻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事实。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氐族)经隋唐到元朝(蒙古族),也是各民族几代人共建的。长城和敦煌莫高窟的修建历程,说明了历史上中华各个民族思想上、精神上有一种内在的共通的东西在起作用,这就是“和”的精神力量。

胸怀“天下”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地、人、万物构成“天下”,把人和大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从人和天、地、万物的关系来说,天、地、万物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是人类应当共同敬爱和珍惜的,这也就是中国古老的“天下为公”的思想;从人群自身即人与人的关系来说,是“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民吾胞,物吾与”的思想。这就引发了“人人要对天下负责”的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中国历来秉承的人格精神。

《礼运·大同篇》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同儒家的“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是相通的。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历来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家国为大,个人为小”,“他人为重,个人为轻”。归根到底,修身是以家国的治理、天下的太平为根本归宿的,社会群体利益才是本位。这就是“天下”精神的体现。这种“天下”的观念同西方文化传统核心———个人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入世”精神

中华文化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世界,关注现实世界,应当依靠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自强不息,来解决人类和社会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换言之,人应当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应指望上帝和救世主的保佑。这种非宗教的理性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墨家、法家都提倡的,其影响一直流传至今,认为宗教实质上是捆绑人的精神的工具。《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同智)矣。”意思是说,最重要的是专心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对鬼神之事则当敬而远之。这种“入世”精神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重现实的非宗教的理性主义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这种积极入世精神,生发出两种重要思想:一是重实践的思想,一是“民本”思想。中国相信人通过自强不息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中国人倡导“愚公移山”的精神,年年月月奋进不止,创新不止。《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习就是实习、践行,把学到的东西,即知即行,做到“知行合一”。《礼记·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这里,学、问、思、辨,是认知的过程,求索真理的过程,笃行才是目的。中国人常说,实践出真知。毛泽东、邓小平把实践的重要性推到新的高度。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思想已经融化在普通老百姓的血液中,重实践已经演化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中的精髓。

“民本”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早在《尚书》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孔子也有“务民之义”,孟子则进一步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连作为君主的唐太宗李世民都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中国史书中记载了无数“爱民、恤民者昌,虐民、残民者亡”的事例。“上顺天意,下应民心”,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不二法门。其实这还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体现,以此为信条治国安民,保持中华文化历数千年而不绝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同类推荐
  •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宁波帮”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商帮”的兴起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重要现象。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为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市场繁荣和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宁波帮”是一大劲旅。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旅沪宁波人势力盛极之时,其时在沪宁波人仅从商者就有5万多人。
  • 危机不慌

    危机不慌

    何谓“变态”管理能力?如何找出危机中隐藏的诉求?管理层如何“小题大做”,将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危机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遇到危机,无需恐慌!危机让所有的元点迸发,释放原本潜伏的机会。机智的人假手危机,取最可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一点,演绎一出新秩序,这就是对危机和混沌应该持有的“潜优势”世界观!本书是对危机的一次新探索,阐述危机发生的基本环境,分析何为变态管理能力,帮助读者找到危机下潜伏的优势,并在混沌的环境中厘清新思路,指出新出路。
  • 老百姓身边的经济学

    老百姓身边的经济学

    老百姓的住房梦为何难以实现?为什么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涨工资为何总是那么难?为什么老百姓不敢花钱?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个个老百姓身边的问题,一个个关乎生计的百姓事,却蕴含着不同的经济原理。本书从小处着手,以经济学的角度剖析老百姓身边的事儿。
  • 第七感:权力、财富与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第七感:权力、财富与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这是一个超越时空的全新时代。这是一个连接无处不在的变革时代。这个时代与启蒙运动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完全不同。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感知现实世界——拥有汽车、学校和战斗机的现实世界,又要看清虚拟力量——拥有人工智能、DNA数据库、计算机病毒的虚拟世界。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应用、通信数据及出乎意料的事情充斥并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存状态,我们已经无法以固有的感知来理解和认识这个蕴藏着巨大潜能和冲击力的网络连接时代。
  • 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拉弗曲线、破窗理论、银根紧缩 、市场泡沫、金融危机……这一系列陌生又严肃的经济学术语让我们面对经济学总是提不起劲。不过经故事包装,他们又变得亲和、好沟通。如果你是经济学的初级入门者,用故事来解释经济学再适合你不过了。
热门推荐
  • 傲娇慕少的忠犬之路

    傲娇慕少的忠犬之路

    他,S市鼎鼎大名的花花公子慕少,出入情场,却片叶不沾身,虽每次身侧总是流连各种美女,但从未将薄唇上的初吻送出去。她,S大的校花,法律系高材生,对待男人宛如秋风扫落叶,毫不留情。他第一次见她"三个月,我保证你会爱上我。"她冷笑,"慕少,话别说的太满,不然期限过后,啪啪打脸。"于是,鼎鼎慕少开始了漫漫的追妻之路。
  • 永夜支配者

    永夜支配者

    穿越到有魔法的异世界,不仅捡到一枚神格,还意外收获了一群狂热信徒。 某魔法师的开挂人生,从此开始。(书友群:299958817)
  • 走向永恒

    走向永恒

    东汽,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5·12”地震之前曾不止一次前往汉旺,在那些紧靠巨大山体的车间里参观。对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来说……
  • 越吻越伤心

    越吻越伤心

    爱他八年,结婚一年,夏小婉却始终捂不热霍西城的心。逃婚的姐姐归来,她被扫地出门,不甘吼道:“霍西城,你会后悔的!”霍西城冷笑:“夏小婉,你恶心得令人发指!”离婚后,霍西城以为,自己彻底的摆脱了她,却没想到,她死后,他日日夜夜梦里都是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科技之空间旅行

    末世科技之空间旅行

    我可以仰望天空,当我一无所有是。我可以让天空仰望我,当我决定evening
  • 丑女芳华

    丑女芳华

    魂穿乡村丑女,咱靠智慧发家!大伯算计?拍飞!嫂子造反?滚蛋!看上咱姐?拿点诚意先!看上咱了?入赘改姓蓝!且看小女子如何带领全家致富奔小康!
  • A Trace of Hope (a Keri Locke Mystery--Book #5)

    A Trace of Hope (a Keri Locke Mystery--Book #5)

    "A dynamic story line that grips from the first chapter and doesn't let go."
  • 六十种曲紫钗记

    六十种曲紫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青铜你别怂

    小青铜你别怂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甜宠鸭,爆笑鸭,欢脱鸭】入坑王者荣耀第二天被大神收徒是什么情况?大神:“buff,要不要?”时沐:“要……”大神:“人头,要不要?”时沐:“要……”大神:“我,你要不要?”时沐:“……”大神:“带飞上王者,附赠男朋友一个。”据说A大校草林昭是国服第一高冷,谁知道他是国服第一妻奴,时沐: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男朋友是打王者送的……
  • 暖心老公太温柔

    暖心老公太温柔

    她本是大龄剩女,混饭吃的群众演员,谁想一不小心闪婚后,老公不仅有权又有钱,还把她当成专宠?流言不断?恶意中伤?小问题,老公出手,立刻摆平。情敌出场来刷脸?老公做后盾,分分钟灭情敌八百遍……某女表示:老公,我跟定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