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82900000003

第3章 城镇化问题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2)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一方面,中国镇的数量众多,包括城关镇、建制镇、集镇等非农业生产区划。城关镇是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不含县城关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是指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都属于《城市规划法》所称的镇,因此也属于《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制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对城与镇进行分解,其特点是:城区存量大,镇区增速快。在国家统计局的定义中,“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另一方面,在我国,不少镇的规模并不亚于其他很多国家的中小城市,中国不少沿海地区小城镇的人口密度、经济活跃度已经远高于中西部的不少城市。

为什么选择城镇化这个关键词,而不是按国际惯例使用“城市化”一词?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均在于解决占中国人口超过半数的广大农民传统文化的归宿问题。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镇”字上下功夫,在“镇”字上寻求突破,在“镇”字上最终求得落点。

目前,全球各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都在“回归自然”,都在强调走“生态保障型”的设计理念与实现路径,普遍持“反大都市化”理念。

事实上,欧美城市化发展,即便是在二战后经济与人口高速发展阶段,也始终未脱离人性化的轨迹,其城市化发展脉络清晰:村、镇、中小城市、大城市鳞次栉比,相互蝉接,不存在“突兀”的所谓城市群。尤其是德国的城市化发展充分印证,从设计理念到空间结构布局,真正在实践我们今天正在提倡的“城镇化”特征。

之所以不能提倡“城市化”,主要原因是其导向易使人们的行为走向大都市化。而“城镇化”的“镇”,并非是狭义的村镇,而是指广义的非大都市而言,可以将其理解为小城市。

因此,我们在讨论中国的“urbanization”时,强调的是“城镇化”,即讨论“大城市”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小城镇”,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我们用“城镇化”一词的表述,代表同时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战略思路。

关于“城市”(city)和“大都会”(metropolis)。它们其实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一个单独的城市,后者则通常是指一个城市群。例如,当我们说西雅图(Seattle)是美国西北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时,通常指的是“大西雅图”(Greater Seattle,或称Metro Area),即以西雅图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而不是作为大都会中心城市的西雅图市(City of Seattle)。大西雅图地区总人口约为57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为370万人,但作为中心城市的西雅图市只有60万人。聚集在西雅图市的主要是金融业和大型文化娱乐、教育和体育设施。至于制造业企业如波音公司的商用客机事业部以及微软和美国大型仓储式商业CASTCO的总部,都设在中心城市周边一些人口最多几万人的小城镇[美国人称之为“市”,即在“县”(county)建制下的(city)]上。这样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具有效率,也更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四)城镇化认识的几个误区

对城镇化的认识,决定着城镇化的命运。我国很多地区对城镇化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重城市自身轻区域协调,重城市建设轻产业拉动,重工业发展轻第三产业,重外延拓展轻内涵提高,重扩大规模轻有效管理和资源保护,重改善形象轻完善功能等问题较普遍。

对城镇化的认识存在分歧。按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的城镇化率在2011年已达51.27%。这种以农业人口融入城市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而确定的统计方式,反映对城镇化的一种认识。

当今在大力推进城镇化之时,最重要的是需在为什么推进城镇化和怎样推进城镇化方面找准位置,端正方向,形成共识。过去直至今天,对城镇化的认识偏颇,不仅延缓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而且给今天城镇化的实质性推进带来了“门槛过高”、“难度更大”的阻力。影响城镇化推进的错误认识,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外的大城市都在向外围发展小城镇,因此中国不能发展大城市,只能发展小城镇”;二是“城镇化绝非人的城镇化,城市化不是农民变市民”;三是“对农民实行‘两栖类’的做法,进可攻,退可守”;四是“中国应着重发展三大城市群,有三大城市圈足够了”;五是“农民工并不愿进入城市,因此,没有必要让农民在城市落户”;六是用统计方法的修改推进城镇化,出现了一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比如“两栖理论”关于“农民在农村有地,又可漂在城市做工,进可攻,退可守,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最佳选择”的说法,不仅害了广大农民,也害了我们国家,不仅延缓了城市化,也阻碍了经济发展。“两栖”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城市门槛越来越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工愈来愈望城兴叹。另一方面造成了几千万的儿童留守农村,几千万农民工夫妻不能团聚,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两栖”的做法还造成农民工把艰难赚到的一点钱,不得不投资农村和小镇去建房,既削弱了内需,也造成很多小城镇的住房闲置和无用。

因此,要确保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切中城镇化时弊,明确城镇化的概念,端正城镇化的方向。

1.城镇化率≠城市化率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率用城市人口加集镇(建制镇)人口(包括建制镇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市化率用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城市化率反映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标志。城镇化率不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标志,城镇化率可以通过多批建制镇,用人为添加水分的方式来实现。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特征,城镇化率在统计上有些高估。中国现有的城镇人口统计中包含大量的农业人口。如果再考虑到大量尚未融入城市的农民工,中国完全的人口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

城镇化率高,城镇化质量不一定高。目前,全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6亿。从某种角度看,他们已经离开土地,这2.6亿人目前却仍然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热衷于追求城镇化率,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城镇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城镇化速度亦非越快越好。城镇化的速度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工业化的程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相适应,否则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

要全面而准确地判断中国城镇化的真实水平,尤其是在城镇化率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之后,需要构建一个兼顾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指标,以遏制片面追求“数量城镇化率”的倾向。

2.城镇化≠城市化

城镇化=城市化?这是不对的。

城市化和城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镇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县级以下的城镇集中,在最短半径中让最多的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城镇化“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人口学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市民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3)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虽然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作出了解释,但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农村逐步演变成城市,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消费观念转变的过程。

许多人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化,这种错误观念缘于他们对城镇化的前提——工业化缺乏认识。

城镇化的前提是工业化,是新型的工业化,而非传统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为导向,是排斥夕阳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以技术为支撑,新型工业化不是资本一枝独秀,而是人本和资本可以对峙,人本作用大为提高。

新型工业化不是工业比重提升,而是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点最为重要。新型工业化伴随的是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工厂过去办在城市里,现在要搬离城市,办到乡里、镇上去。所以,农民进城,工厂下乡,就是新型工业化。

真正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时候,应该只允许大医院、大学、银行、娱乐机构如电影院、购物中心留在城市里。城市就不应发展工业,而应发展第三产业。可现在我们很多地级市的领导都没认识到这一点,招商引资还是招工业项目。这个认识还必须进入到领导层。

城镇化,其实就是镇不在城里,而在城外,但城里跟城外是连起来的,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城乡一体化。

但不能将城镇化等同为单纯的形式化造镇,例如让农民硬上楼,这就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城镇化的镇包含着现代工业的镇,这一点必须明确。如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就是一个既农业现代化,又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蒋巷村全村有186户,每户一幢别墅。蒋巷村有一个钢构厂,这个厂子一年的产值就达到10个亿。这个年产值10亿元的厂养活全村186户已经足够,全村人还复耕出200亩地,由16个村民耕种,其他人有的在宾馆工作,有的搞旅游业、开餐馆、养鸡养鸭。这样一个把工厂搬到了村里的村子就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一个方面的缩影。

3.城镇化≠投资建设

城镇化不是加快城市建设的大好时机,城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转移农村人口的长远目标。理论界明确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的过程,也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人口的过程。

有的地方政府按照传统惯性来理解城镇化,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建设,是投资上项目。这是基于政绩、基于地方GDP增长的非常现实的认定。这样就必须通过土地出让、城镇建设来获得。在地方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有的城市规定了大拆大建的数量指标,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有的要求城镇面貌在短期内出现较大的变化,符合所谓城镇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如今,城镇化热潮正在涌起。地方经济要发展,当然需要经济支撑作用相对突出的“增长点”。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增长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以什么作为“增长点”决定了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道路。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支撑经济较快增长、带动力相对较强的“增长点”发挥了明显作用,比如汽车产业、房地产业、新兴产业等,不少地方抓住这样的机会使经济迅速发展甚至实现了飞跃。所以,一些地方寻找经济“增长点”的愿望与实践可以理解。

不过,把城镇化简单地当做经济“增长点”的看法和做法需要引起注意。城镇化是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把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统一起来积极鼓励推动,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做法。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能推动从水电路汽等基础设施投入,到园区建设、厂房建设、服务设施建设等各种硬投入的增加,从而带动相关行业、产业、企业同步发展,对地方GDP、税收等都有拉动作用。这是城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城镇化与生俱来的“增长”基因。

同类推荐
  •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

    绿色发展观是发展理念上具有创新性的发展观,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出发,系统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在绿色发展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孜孜探索,为读者梳理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图谱及对当下的启示。当前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准之一,践行绿色发展愈发关键和紧迫,本书对绿色发展途径的探讨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
  • 税苑花香

    税苑花香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活动的热潮中,在全市人民广泛学习“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开放包容、勤劳智慧”的“临汾精神”热潮中,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税苑花香》一书,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1949~1960)

    《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简史(1949-1960)》是台湾知名学者郭岱君撰写的一部关于台湾20世纪50年代经济转型的专著。她参用现存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蒋介石日记、国民党党史数据(微缩胶卷)以及几位国民党领导人物的个人数据,再加上作者对当年参与经济建设的老兵的口述访问得到的宝贵史料,让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许多当年在台湾发生的经济问题,正在今日的中国政经舞台上扮演。例探索台湾经济转型的秘诀,对中国大陆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 家庭理财好帮手

    家庭理财好帮手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只有通过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收入,谨慎地投资理财才能走上一条充满希望的致富之路。那么,如何设计自己家庭的致富之路?怎样才能在家庭生活和经济压力等问题中做到平衡呢?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投资理财的方法和途径呢?本书根据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详细讲述了家庭理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我们家庭理财的好帮手。本书根据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详细讲述了家庭理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人们从生活中获取智慧,从而使每个家庭在生活和经济收入之间有一个合理的缓冲区,从而保证家庭生活朝着稳定、和睦、健康的方向发展。
  • 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教程

    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教程

    经济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立的部门法。经济法是国家对社会的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经济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热门推荐
  • 正妻攻略

    正妻攻略

    红云想尽了办法也不能逃过这一劫,她跟这货前世好似怨家不清不楚,如今才导致两人是纠缠不清。豪门恩怨事非多,婆婆是填房,小姑是阴毒,小叔又风流……总之这是小家碧玉如何成为一位豪门小霸正妻的故事!
  • 本是不相见,却叹此缘匪浅

    本是不相见,却叹此缘匪浅

    悠然:我要离婚!余伊:离悠然:我要穿越!震轩语:走悠然:我要和你长相厮守!余伊:我退出震轩语:我可以幻想爱情回归现实,再平凡也能变成童话故事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

    讲透一代商圣胡雪岩的天才与宿命,影响中国一代企业家的经典!马云读了两遍!胡雪岩传记小说至高经典,其他版本大多是这套书的删减版或改编版。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出版40年来无可逾越,是商人必备的生存手册。胡雪岩从店伙计到大清巨富花了30年,倾家荡产只花了4天!“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武侠小说有金庸,历史小说有高阳!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读者评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翻开本书,看当代历史小说巨匠高阳,重现一代商圣胡雪岩的辉煌与宿命。
  • 台湾特工头子投诚之后

    台湾特工头子投诚之后

    《参考消息》2002年3月26日周二专刊第九版报道:3月20日清晨六时许,台湾“高检署”大批检调人员兵分三路,同步查抄了台湾《壹周刊》总公司、承印该杂志的秋雨印刷厂及该刊记者谢忠良住处。原因是:将于当日出版的《壹周刊》根据负案在逃的“国安局”前出纳组长刘冠军提供的“极机密”材料,详细报道了该局的“奉天专案”和“当阳专案”,揭露了当局自1994年以来设置秘密经费支持情报活动及大搞“金钱外交”的黑幕。
  • 混沌力量

    混沌力量

    本应是手足的师兄弟,竟然成了夙敌;成了夙敌的师兄弟,竟然又不得不携手合作。屡遭风险,时有奇遇的两人,在神魔两族都无力回天的时候,能得到传说中最强大的混沌力量吗?
  • 金色梦乡

    金色梦乡

    我的名字叫做田园美嘉,由于美嘉和蜜柑的发音很像,所以也经常有人叫我蜜柑。父亲在镇上一个罐头加工厂里当会计,每天的晚饭时间,都要听在电视台担任编导工作的母亲讨论新闻,这已经成了家里的惯例。今天也毫不例外。“现在我才觉得,当初没留在东京,回老家是对的。”母亲喝了一口鳟鱼煮的汤,一脸心有余悸地說,“最近大都市的年轻人,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怎么了?”父亲往玻璃杯里倒了一些啤酒,心思好像根本不在谈话的内容上。“最近东京那里,流行一种组织呢,”母亲說得神神秘秘,“一些极端的青年聚集在一起,尽弄些见不得光的东西。”
  • 妃本倾城之王爷你好坏

    妃本倾城之王爷你好坏

    画面一:北上烨宸摸着她的头轻笑:“小傻瓜!”谁知她暴跳道:“我伏曦3岁识字,4岁练武,5岁学医,14岁修炼秘法,天生就有法术,你竟敢说我是傻瓜?!!”“好好好,你是天才!”他赶紧道。画面二:伏曦满脸怨气的蹲在一旁,埋头不理他。“小曦,如果你再不理我,我就去找凌蕊霄!”他的语气充满了调趣。谁知伏曦突然站起来抱住他,威胁:“你敢!”“为夫不敢!”他举起手投降。画面三:伏曦高兴的抱住他。谁知他竟然问伏曦:“为夫怎么样?”伏曦双手点赞:“王爷你好坏!”
  • 左手增广贤文,右手小窗幽记

    左手增广贤文,右手小窗幽记

    没有多少人能傲视天下,也没有几个人能看透人生。世俗中难免为名利所累,众人都说,视名利如粪土,但谁又能抵挡得住诱惑?据说晋朝的狄希酿得好酒,人饮后能醉千日。而今日醉心于名与利者,无一日不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自古皆然。如果能从醉中醒来,需要服上一剂清凉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增广贤文》和《小窗幽记》都是一剂普惠人间的清凉散。
  • 非人途

    非人途

    一个名叫牧南的毛头小子,无意中得到了“神胎”,不久之后,他便成为了“非人途”的一员,从此,整个世界观都被彻底颠覆了,原来这个世界上竟然拥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 千年桃花劫

    千年桃花劫

    小倩端着茶水走过来,听到老头的话,又俯到老头耳边,笑嘻嘻地说:“老祖宗,我跟您说过了,现在不兴叫银子,改叫人民币了。”遇见小倩明远喝完杯中最后的水,抓过自己的折伞,走出公司大门。外面雨下得正急,明远晃动着手中的伞,脸上浮出惬意的笑容。在这样落雨的日子,心情格外宁静。明远迈动着步子,不想着急赶回毫无情趣的公寓。自从一年前进人这家公司,生命之舟仿佛突然掉进了一个漩涡,只是不停地打转。明远的公司在市中心,离公寓只有一公里。明远有一辆自行车,但很少用。这种落雨的天气,以步代车显然更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