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来,儒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学说、理论、思想,而是融化浸透到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之中,成了民族心理、国民性格的重要构成因素,在人与人之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儒家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智慧,尤其是它那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包含最广的就是义与利的关系。儒家非常讲究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追求道义才是君子所为,一位君子应该深明大义。儒家在权衡义与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一个“义”字,这也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
但是,儒家并不是盲目地避利。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义,可以产生利,但是要以义为前提,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将这条原则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
历史也证明,儒家的处世之术已经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才趋之若鹜地捧读《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关于孔子的《论语》,有这样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一个叫赵普的人曾在赵匡胤的麾下做幕僚,而当时的赵匡胤还只是后周的禁军统帅,正是由于这位足智多谋的幕僚,赵匡胤才能顺利地当上皇帝。著名的陈桥驿兵变就是在赵普的策划下实施的,之后,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然而北宋统治稳定之后,国家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建设和治理。尽管赵匡胤对赵普很器重,但是赵普却了解自己的实力,没有系统文化知识的他早晚有一天会被后来人挤出去的。所以,他决定加强自己的学识,每天都要坚持读一些书。时间一长,同僚们都发现赵普比以前更加精明干练,纷纷猜想他一定是读了什么奇书。结果他们到赵普家一看,根本没有什么藏书,只有一本《论语》。赵普的家人告诉这些大臣,其实赵普一直以来都在读一本书,就是《论语》,而且到现在还没有读完,刚刚只读了一半。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在京城就传开了。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在这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道德方面的修养,长此以往,社会中将会出现诸如暴力犯罪、道德沦丧、个人主义、精神空虚等问题,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环境。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则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
不仅盛行于中国,儒术还迈出国界,走向了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曾说:“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儒家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也这样说过:“有三本书对我这一生的影响最大:一是孔子的《论语》,二是老子的《道德经》,三是孙子的《孙子兵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论语》,正是它培养了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
如今,由市场机制、资本魔力激发起来的只追求财富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严重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没有阳光和色彩,有些人甚至焦虑、孤独、烦恼、人格扭曲,成为自己心理的奴隶。如何“自除心中之奴隶”,从为物质所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就“我”的自由人格,这在今天似乎更加突出地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中心议题,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严峻挑战。
本书概括了儒学中很多精华的内容,分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贫而乐,富而好礼”“德不孤,必有邻”等章节,那些穿越时空的真知灼见,仍然对我们的人生和为人处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果大家能够认真阅读,仔细参悟,一定会更加清楚儒家哲学,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