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3400000007

第7章 陆澄录(2)

陆澄录十六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123]。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译文

陆澄问:“知识没有长进,怎么办?”

先生说:“为学必须有个本原,必须从本原上用功,逐渐有所进步。仙家关于婴儿的论述,也是一个好的比喻。婴儿在母亲腹中时,只是一团纯气,有什么知识?出得母胎后,才开始能啼哭,然后会笑,又然后能认识他的父母兄弟,又然后能站立,能行走,能持物,能背负,最终天下的事,没有不能做到的。这都是他的精神气息日益充足,于是筋骨力量日益强健,聪明智慧日益开发,不是从出胎的那一天就能推究得到的,因此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了定位天地、存育万物的境界,也只是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修养得来的。后世儒者不明白格物的学说,见到圣人全知全能,就要从一切开始时推究明白,哪有这样的道理。”

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样。开始生根发芽,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枝条,有了枝条然后有树叶,有了树叶然后有花朵果实。开始种下根时,只要顾着栽培灌溉,不要想枝、叶、花、果,空想又有什么好处呢?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担心没有枝叶花果吗?”

陆澄录十七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124]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125]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译文

陆澄问:“读书没有明白,怎么办?”

先生说:“这只是在文义末节上穿凿求知,因此无法明白。如此,就不如求究旧时的学问。他们看得比较多,也解释得通透。只是他们为学虽然解释得极为明白晓透,也仍然终身无所得。必须要在心体上用功,凡是不明白,不知道怎么做的,都必须在自己心中体会,这样就能想通。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这些心体。这心体就是所谓的道,心体明就是道明,没有其他的。这正是为学的关键问题。”

陆澄录十八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126]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译文

“保持心空灵而不愚昧无知,众多道理存具心中,万事万物就都能够显露出来了。”心外没有道理,心外也没有事物。

陆澄录十九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127]。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译文

有人问:“朱子说,‘人之所以为学,不过是心和道理而已。’这句话怎么样?”

先生说:“心就是性,性就是天理。加了这个‘与’字,恐怕未免将它们分为两个了。这就在于学者的善于观察。”

陆澄录二十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译文

有人问:“人都有这颗心,既然心就是天理,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行不善的事呢?”

先生说:“因为恶人的心失去了它的本体。”

陆澄录二十一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128]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译文

陆澄问:“‘用分析的方法来格物,可以做到极其精微而不会紊乱,然后综合这些事物的理,可以包罗万象而没有遗漏。’这句话怎么样?”

先生说:“恐怕这话也没有说明白。这种道理怎么能容得分析?又何必凑合而得?圣人说的‘精一’,已经全部包括了。”

陆澄录二十二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译文

自我反省检查是有事时的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无事时的自我反省检查。

陆澄录二十三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之说。[129]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译文

陆澄曾经就陆象山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的论点请教先生。

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视、听、言、动一直到富贵、贫贱、患难、死生,都是事变。事变也只包含在人情当中,其中的要义就是‘致中和’,‘致中和’则重点在于独处时谨慎不苟。”

陆澄录二十四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市(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译文

陆澄问:“仁义礼智的名称,是从已发中来的。”

先生说:“是的。”

一天,陆澄又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天性的表字吗?”

先生说:“仁义礼智也是天性的表字。天性只有一个,从形体而言就称为天,从主宰而言就称为帝,从流行而言就称为命,赋予人就称为性,主宰身体就称为心。心的举动,遇父就称为孝,遇君就称为忠。以此类推,名称可以无穷无尽,但只一个性而已。就像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对于父亲就称为儿子,对于儿子就称为父亲。以此类推,名称可以无穷无尽,但只一个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这个‘性’字明白清楚,那么天下万理也就了然。”

陆澄录二十五

一日,论为学功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130],拴[131]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132]寻[133]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当如猫之捕鼠,[134]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135],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136]矣。”

译文

一天,谈论为学的功夫。

先生说:“教人为学的事不可以偏向一端。刚刚学习的时候心猿意马,心神不定,所思所想大多是私欲方面的事。因此应该先教他静坐,平息思虑的功夫,时间久些,等他心意稍微安定。但只是悬空不动,如同槁木死灰,也没有用。必须教他省察克治的功夫。省察克治的功夫,就没有间断的时候了,就像是驱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根除的决心。无事时,把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逐个寻找出来,一定要拔去病根,令它永远不能复发,才算痛快。应当就像猫捕老鼠,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刚刚有一点私欲萌生,就立刻克戒掉,斩钉截铁,不可以姑且宽容,不可以窝藏,不可以放他逃走,才是真正实在用功,才能彻底除去私欲。等到没有私欲能够克治,自然能做到端坐拱手。虽然所谓‘何思何虑’,这并不是初学时的事。初学时必须要思考省察克治的功夫,也就是思诚,只思考一个天理。等到天理完全纯正了,就是‘何思何虑’了。”

陆澄录二十六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译文

陆澄问:“有人晚上害怕鬼,怎么办?”

先生说:“这只是平日里不能做到行善,内心不满足,因此害怕。如果平素行为与神明相合,又害怕什么呢?”

马明衡说:“正直的鬼不必害怕,恐怕邪恶的鬼不管人的善恶,因此未免害怕。”

先生说:“邪恶的鬼怎么能迷惑正直的人呢?只这种害怕就是心地邪恶了。所以有被迷惑的,并不是鬼迷惑他,而是心被自己迷惑了。例如人好色,就是被色鬼迷惑。贪财,就是财鬼迷惑。不该生气而生气,就是怒鬼迷惑。不应害怕而害怕,就是惧鬼迷惑。”

陆澄录二十七

定者[137]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译文

安定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天理。动和静是时机不同时的表现。

陆澄录二十八

澄问《学》《庸》同异。

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译文

陆澄问《大学》《中庸》两本书的异同。

先生说:“子思将《大学》的主旨概括为《中庸》的第一章。”

陆澄录二十九

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138]”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139]卫辄[140],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141]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142],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43],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144]。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译文

陆澄问:“孔子端正名分、责任,先儒认为是向上告知天子,向下告知诸侯,废除辄而拥立郢,这种看法怎么样?”

先生说:“恐怕很难是这样。怎么有一个人在位时待人恭敬尽礼,等到我即位为政了,就先废除他的道理,人情天理岂能容忍?孔子既然愿意辅佐辄的统治,一定是他已经能够做到认真听取意见,将国家托付。圣人真诚的盛大德行,一定已经感化了卫辄,使他知道没有父亲就不能做人,他必然痛哭奔走,去迎接他的父亲。父子之爱本是出于天性,辄能够如此真切地悔悟痛苦,蒯聩怎么会不感动呢?蒯聩归国之后,辄将国家归还给他,自己请罪。瞆已经被儿子感动,又有孔子诚心地居中调解,当然也坚决不肯接受,仍旧命令辄为国君。群臣百姓也一定要辄出任国君,辄于是披露自己的罪过,请示天子,告知诸侯,一定要将国家交给父亲治理。聩与群臣百姓,也都表彰辄悔悟仁德孝道的美德,请示天子,告知诸侯,一定要让辄出任国君。于是大家要求辄重新出任卫国的国君,辄不得已,于是就像后世上皇的例子那样,率领群臣百姓推尊聩为太公,使他资物齐备,得到供养,这才恢复自己的君位。于是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名正言顺,这一举动就可以使天下归正了。孔子端正名分、责任,也许就是如此。”

陆澄录三十

澄在鸿胪寺仓居[145]。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146]。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我心?然却曰‘毁不灭性’[147]。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译文

陆澄在鸿胪寺暂住。突然家信送到,说他的儿子病危,陆澄心里非常忧闷不能忍受。

同类推荐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看不开是苦,想开了是福。有欢喜心才合乎佛法,才合乎做人的意义。一个人在世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那有什么意思?“欢喜”是佛法,欢喜是财富,有欢喜才能安住身心。如果做到欢喜?不管见到任何人都很欢喜,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欢喜,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欢喜,不管读什么书都很欢喜……能有越多欢喜,表示心中越有佛法,越有成就。保持欢喜的方法是:凡事皆生欢喜心。在本书中,星云大师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家庭、工作、艺术、人际、生死等各个层面,分享了自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 如去如来

    如去如来

    德兰根迥仁波切洒脱自在、真诚慈爱,却又坚强有力、个性深邃,生活中时而呈现出稚子的柔软透明、哭笑自如,又有智者的沧桑彻底、直截了当,以及行者的坚定不移、全力以赴的特质,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浓浓的慈悲与爱,给每一位有缘接触到他的人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生命是如此宝贵,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还有几个365天?如何过好每一个剩下365天?《如去如来》摘自仁波切自2010年至2012年间365天的微博语录,主题涉及到现代人所关心的生活、心灵等诸多层面。
  • 钱玄同思想研究

    钱玄同思想研究

    本书叙述钱玄同一生思想之形成、发展、演变、特色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有五章:第一章从家庭及时代因素探讨钱玄同早年思想的形成及发展。第二章论述辛亥革命前后钱玄同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保存国粹思想和经学思想。第三章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关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主张。第四章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的自由主义思想、疑古思想、学习西方思想和汉字革命思想。第五章论述钱玄同的晚年思想。附录部分是对一些在正文中没有展开的内容所做的进一步的研究。
热门推荐
  • 南山有灵狐

    南山有灵狐

    柳绾颜以为再也遇不到喜欢的人。直到遇见了他。江怀笙为她逆光而来值得一切美好。
  • 惑心宠妃:绝色除妖师

    惑心宠妃:绝色除妖师

    (有虐有宠也有轻松时刻)凤凰大陆,妖孽现行;鬼蝶一派,谁与争锋。“人类不可能与妖同寿,如若你执意要同妖在一起,等待你的,将会是死亡。”她是百年难遇的天才除妖师,颖悟绝伦,美艳不可方物,一手利剑斩尽天下恶妖,却终敌不过千年前根深蒂固的缱绻与羁绊。他是玄月皇朝美绝人寰的冷酷九殿下,生来欠缺一魂一魄,造就他此生此世无法体验人世间的情和爱。然,与她的邂逅,却让他的心,渐渐动摇。妖皇现世,风云变幻,似重回千年前,那痛心入骨的场景。她拼尽一切,只为能让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换来的,却是他寒眸相对,不屑嗤笑。曾经的誓言,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 网游之末日剑仙

    网游之末日剑仙

    新书《我有一座末日城》已发布!大宇宙中,种族林立,在地球被发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他种族的入侵。为了生存,地球意志觉醒,重生十年的许峰,在这一场似游戏,似末日的世界,开始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求生之旅。
  • 精灵之沙暴天王

    精灵之沙暴天王

    新书都市精灵对战已上传,求支持。 “华蓝道馆,金黄道馆,红莲道馆长期不务正业绩效差评,年底考核不通过,剥夺道馆资格!”“丰缘地区天王来挑战我了?没空!我还要去月见山打击火箭队。”关东地区的沙暴天王恭平,一个史上最强的天王传奇故事!本书群号:96520344
  • 半调子

    半调子

    报笑溜之大吉,正是赶到毛山吃毛栗子,哈哈哈哈,真的得偿心愿了
  • The Spirit of Place and Other Essays

    The Spirit of Place and Other Ess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王者修真记

    最强王者修真记

    游戏里他是最强王者,吊打主播代练,游戏外他是全能修士,碾压八方敌,装尽天下逼。且看一个普通高中生,如何一步步成为大千世界最强王者!
  • 萌妻上天:豪门千金归来

    萌妻上天:豪门千金归来

    微信公众号:junfengyuan888.人前,她是懦弱乖巧的千金;人后,她是步步为营的复仇女神。扮猪吃老虎是她的拿手好戏,虐死人不偿命是她的风格,卖了人还帮着数钱是她的专长;有个宠她如命的土豪男盆友,一切都是浮云!欺骗她感情的负心汉?抓去坐牢!害死她生母的渣父?让他身败名裂!虚情假意的伪善后母?让她一无所有!想谋夺她一切的继妹?毁她容扒她皮!虐待狂弟弟?踢到暗街受虐去!
  • 铁胆勇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铁胆勇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撷取了二战英雄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力求展现他们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彩的感情生活,描绘了他们超凡的军事天才,精湛的指挥艺术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经历,浓墨重彩地颂扬了他们在历次重大事件中以正义战胜邪恶的铮铮铁骨。
  • 金云翘传

    金云翘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