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想像以前那样,不求甚解地背就是了,可是一转念,孙中山不禁责怪起自己来:如果只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背,却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就算背下来了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先生,请您把刚才这段书的意思给我讲讲好吗?”
这一问,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们都吓呆了,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先生拿着戒尺走过来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了。”随后孙中山一字不差地把这段书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了戒尺,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后会明白,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给你们听。”于是先生详细地讲了起来,大家也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时,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啊!”
班主任点评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要“学”还要“问”,只知道一味地“学”,而不懂得“问”,学习就会成为“填鸭式”的学习,无法引导自己积极地、独立地思考,也不利于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当问题越积越多时,再想要逐一地去解决就会比较困难,所以要用“不懂就要问,及时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学习。
“问”也有技巧,懂得如何去“问”,才不会产生懒惰、害羞等心理。
首先是要“勤于提问”。不管是遇到什么问题,学习上的或者生活上的,只要有疑问,就要勇敢地提出来,做到“每事必问”,平时问问题问得多了,就会养成爱问问题的习惯了。
其次要“不耻下问”。有的同学害怕向老师问问题,那就多向其他同学求助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别人不懂得的地方,你也许会知道;同样,你不知道的地方,别人也许会懂得。这就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向同学提问,这样也能锻炼自己的胆量,说不定,不久之后,你就敢向老师问问题了呢!
再次要“刨根问底”。既然是在问问题,就要一问到底,一遍没听懂,再问;还没听懂,接着问,直到彻底明白为止。如果问问题只是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问了也是白问,依旧没有理解和掌握。
最后是要“有准备地问”。在问问题之前,自己一定要先多思考,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哪个环节上“卡”住了。这样在问别人时,就能做到有目的地问,听别人讲解时,也能很快了解自己的失误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在问问题中进步,在解答问题中学习。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流逝,一去不复返。掐指算算,每个星期我们虽说有168个小时,但除去56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30个小时左右的吃饭和走路的时间,只余下82个小时可供我们支配。因此,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怎样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高效的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是同学们必须学会的一项重要的技巧。
正所谓:“做时间的主人,才能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能让你控制自己的学习步骤乃至生活,从而使自己更善于运用时间,不致在忙乱中迷失方向。
学习故事秀
张秉科是北京某中学初三的学生。因为初三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许多同学因此感到很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但是张秉科却相反,他总是学得很轻松,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三甲。他是怎么做的呢?
原来,每当各科老师纷纷布置一大堆作业时,张秉科就制定出一个相应的学习时间表,把用于做每科作业的时间做了比较详细、合理的划分。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像其他学生那样,面对成堆的作业,感叹无从下手了,也不会像他们那样顾了这一科,不知不觉中就误了那一科。
“我的学习时间表制定出来后,就可以合理掌控学习时间了,”他说,“每次学习起来,我都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由此他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每天早上起来就对一天的学习作个大致的安排。上学后根据老师的安排再补充、修改并定下来。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复习和做作业,什么时候阅读课外书籍等都做到心中有数,并且一件一件按时完成。
一般来说,早晨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精神饱满,张秉科一般用这个时间朗读或者背诵课文;上午要集中精力听好老师讲课;下午较为疲劳,他都是以复习旧课或做些动手的练习为主;晚上外界干扰少,注意力容易集中,他一般在这个时间做作业或写作文。这样坚持下去,他养成了科学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另外,他十分注意自习课的安排。他发现不少同学都是把完成作业作为自习的唯一任务,几乎把所有的自习时间都用到做作业上了。他觉得这样安排是不妥当的,因为在还没有真正弄懂所学知识前就急于做作业,这样不但速度慢,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差错。所以,张秉科在动手做作业之前,都是先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知识理解透彻了,思路开阔了,作业做起来才会又快又好。另外,他做完作业后,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预习,了解将要学习的新课的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他在安排自习课时,十分注意文理科的交叉,动口与动手的搭配,而不是一口气学习同一类的科目或者长时间背书和做练习。因为这样容易使人疲劳,从而降低时间的利用率。
张秉科还有一个理念:牢牢抓住今天。班里许多同学都有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办的习惯,他觉的这样很不好,而是应该时刻端正自我的学习态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这样才能让自己有高效率的学习。
班主任点评
在学习中,懂得合理管理时间的同学便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来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其实想要合理安排时间无非是要遵循这样两个原则:首先,抓住分分秒秒,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其次,对时间进行统计,每一分钟的时间是否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妨参考下面几个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时间运用。
1.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提高学习的效率。根据课程表合理安排自己预习、上课、复习、图书馆学习等活动,将自己一天的学习、工作、娱乐、休息、睡眠时间科学地安排下来,并严格执行,养成科学运用时间的习惯。
2.时间安排要主次分明。学习也要懂得把握重点,因此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要把重要的事情先完成,余下的次要的事情可以后来再做。比如,每天回到家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完,然后再复习和预习功课,最后才能去做其他事情。
3.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每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的学习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早上学习,这样就可以利用早晨的时间多读、多背、多听;有的人晚上的精神特别好,那么他就可以把学习都安排在晚上进行。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定一份适合自己学习的时间安排。
学习浮躁要不得
著名的音乐家傅聪青年时期曾在英国留学,可是他刚到英国时因为人生地不熟,又一时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于是感到莫名的烦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傅聪自己也很苦恼,于是写信告诉父亲傅雷,傅雷很快给儿子写了回信。回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令傅聪一生难忘:“要经得住外界花花绿绿的诱惑,要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保证心灵的通道畅通无阻,才能让知识直抵内心和脑海!”
在学校,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遇到困难也要耐心地分析和解决它,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者心浮气躁地就此放弃。
学习故事秀
有这样一个寓言。
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妈妈和一只小老虎,老虎妈妈每天都教小老虎奔跑、撕咬,为小老虎日后独自捕猎打好基础。小老虎一天天强壮起来,有一天老虎妈妈对小老虎说:“孩子,你长大了,应该尝试着自己去外面捕猎了。”
小老虎点点头,便出门了。
没走多久,小老虎看见不远的草地上有几只羚羊,于是瞄准一只最肥嫩的羚羊扑过去。羚羊察觉到有“敌人”的进攻,于是撒腿四下跑开了。小老虎也不管其他羚羊了,只顾追着那只最肥嫩的羚羊,可是羚羊跑得太快了,小老虎追了好久也没追到。渐渐的小老虎就气馁了,突然它看见不远处的田地里有三只白嫩的小兔子。
小老虎心想:小白兔的腿那么短,一定跑不快。而且小白兔的肉肯定比羚羊的肉更鲜美。这样想着,小老虎便放弃羚羊,掉头去追那三只小白兔。三只小白兔见危险临近,于是一齐逃跑。小老虎奋力地朝前追,决心要把这三只小白兔都逮到。可是三只小白兔一会儿往左边跑,一会儿往右边跑,一会儿分开跑,一会儿又汇合在一起,把小老虎弄得团团转。
渐渐地就到了中午,小老虎饿的肚子咕咕地叫,也没力气追那三只兔子了,所以就悻悻地跑回了家。老虎妈妈见小老虎一副满头大汗的样子,于是问:“看你好像很累的样子,抓到什么猎物吗?”
小老虎垂下头,把自己上午捕猎的经历一一告诉了老虎妈妈。
老虎妈妈听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捕猎的时候不能一会儿羚羊一会儿白兔,而应该抓住一个目标,一直追下去,直到把它追到为止。你三心二意地看到什么就追什么,而不是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去追捕猎物,那么你永远也成不了一只威风凛凛的森林之王。”
班主任点评
同学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于是难免会像小老虎一样,很容易分散精力,无法专心致志地学习,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学习中,可能你突然对绘画感兴趣了,于是不仅每天拿着画笔这儿画画那儿画画,而且还去参加绘画兴趣小组。可是几天后,发现自己好像也很爱好唱歌,于是放弃绘画小组,转而参加音乐兴趣小组。过几天可能又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可是也坚持不了几天……像这样始终静不下心来学习,一个月结束后,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会,有的同学甚至一个学期下来也不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