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博弈之道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凭着两排伶俐齿,靠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吃遍四方者有之,名利兼收者有之,独善其身者月之,兼济天下者亦有之。比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就是个懂得处世博弈的高手,靠着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落魄如苏秦,居然能身佩六国相印,可谓风光一时,亘古未有。
张口先看人,人鬼分开说
很多人认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让我们学习“墙头草”,随风而倒,因为往往为人不齿,然而要想在风云变幻中游刃有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又是少数几种能够保证我们进退自如的外世哲学之一。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不断的说服别人,最常见到的就是讨价还价。而说服力产生的最大要素,就是要因人而异地去使用不同的说服方法。倘若不管对方是谁,都用同一种方法去说服,那就难顺利地达到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是“吃软不吃硬”,而有些人却是“吃硬不吃软”,因此对不同的人,就一定要巧妙妥善地运用各种语言博弈技巧才行。
要想因人而异地选择说服的方法,首先自己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阅历。所以为了能具备语言博弈的高超才能,就得进行各种经验,增加自己的学问和见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有一次,他带着几名学生出外讲学,一路上十分艰辛。这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因为走累了,所以停下来准备吃点东西,突然,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很生气,上前抓住了马,把马扣下了来。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一向以能言善辩著称于世。他想正是表现才华的时候,于是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但是,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上天入地的大道理,农夫根本都听不懂,因此不理他。
有一名刚跟随孔子没有多长时间的新学生,见子贡和农夫僵持不下,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他的这番话,觉得有些道理,责怪消释了许多,于是把马还给了孔子。这时旁边围观的农夫互相议论说:这个书生说得话还不错,哪像刚才那个人,一点口才也没有。
上文告诉我们,说话必须看对象,对“人”下药,否则,就算你再能言善辩,如果别人听不懂,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一般来说,不同的说话人和听话人,性格、身份、地位、爱好、文化水平等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内容,可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俗话说:见什么菩萨卜什么卦,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关于这个,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文化不同,说话要不同。简单来说,文化水平高的说话人对待文化水平低的听话人,不能之乎者也,半文半白,一定要用最朴实直白的语言,让对方一听就懂。而对待文化水平相当或较高的听话人,说话就要讲究一点语言修饰。
第二,身份不同,说话要不同。同样的文化水平,但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身份相差悬殊,说话就不能太过随便,在说话前应考虑对方与自己的身份,经过三思而后再开口。
第三,关系不同,说话要不同。一般来说,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不外乎四种,即平等,上下、疏密、亲朋,说话人与听话人尽管文化水平相当,身份地位差不多,也要考虑一下双方的关系如何,然后再开口讲说。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简单来说,就是看人下菜碟。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非但不能避免对牛谈琴的尴尬,甚至会因此惹祸上身,当然也无须谈什么达到预期目的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关键在于一个“看”字,对于不同的人,我们首先应该对其有所了解,然后根据具体需要,用不同的话语来应对,最终达到我们的目的。
具体说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要领不外乎以下几点:
分清场合和身分说话
我们都知道要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并且在说话时候要讲究一些技巧。一般来说,说话的时候要字正腔圆,这样才能让对方听得清楚,同时要记着不要随便抢别人的话。说话要三思而行,不能心急口快。在说话的时候要正视对方,千万不要面带倦容,打哈欠更是要不得。
不管在任何场合说话,注意个人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注意口腔卫生。在开会时,要记得把手机及时关掉或静音。一般来说,公开的社交场合讲话很重要,因此谈话时不要涉及对方私生活、收入,不要问对方的政治观点。同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谈论的话题尽量中性,比如体育,比赛或者艺术等。要学会幽默,讲话还要有的放矢,有所余地,这才是博弈的精华所在。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
有一天,吴王率人登狙山,一群猴子见到人来。纷纷逃进荆棘丛中。只有一只猴子,在吴王面前搔首弄姿,卖弄乖巧。吴王用箭射它,它反而拨弄箭头,更加肆无忌惮。于是吴王命手下人一齐放箭,把猴子射死了。
这只不分场合的猴子因为随意卖弄才会命丧黄泉。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场合,要学会观察环境,注意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否则怎么得罪人的都不知道。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场合。
一、比较庄重的场合,比如会议现场或公司聚会。当公司所有人员聚在一起开会,领导讲话,你不可以随便插话,哪怕你觉得你将要说得话很有道理;在同事发言时,你也不该抢着说,这些都会招致别人的不满,给日后工作带来不便。
二、需要安静的场合,像图书馆或咖啡屋。别人在安静地看书或休息,你偏要窃窃私语,甚至大声地说话,这很明显就影响了别人的学习和休息,给别人带来不便的同时,也会让别人觉得你素质低下。
三、工作场合。如你是公司的部分经理,当你的下属工作上出现小问题时,应该放到私下场合去解决,而不是当着众人的面狠狠批一通,这样哪怕下属当时不敢跟你急,但他心里肯定会记恨一段时间,甚至会造成很大的误会。
四、私人场合。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小圈子。如果你把自己小圈子里的事情和朋友的隐私到处乱说,你肯定是在小圈子里呆不下去了。(语言博弈的学问,第一要学的是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胡适)
任何一种言语都是在具体的场合中进行的,并且受场合的影响和制约。中国著名修辞学大师陈望道谈到修辞的第一原则就是适应语境,而语境的第一要素就是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运用语言的环境场合。比如再见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通常给人感觉温馨友好,但是如果火葬场的职员们对前来与遗体告别的亲人也说再见的话,就会十分的不得体。
常言说:“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可见,把话说好是多么的重要。与他人说话时,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说话的场合和对方的身份,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博弈语言技巧,我们就可以给足对方面子,同时也就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反之,如果我们什么话都直来直去地说,不顾场合和对象,那么非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有时候,甚至会因此导致杀身之祸。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微,在他面南称孤之后,儿时的一位穷伙伴进京求见他,想沾点光。那人一进大殿,就大礼下拜,高呼万岁,然后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卢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听他这么一说,朱元璋不禁回想起以前的事情,不禁感慨万分:当时大家都是苦兄弟,也没少受过他们的照顾,因此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另一个伙伴闻讯后,心想我当年还天天和朱元璋在一起放牛呢,我不也可以做官了吗?于是他高高兴兴地进京求见朱元璋,一进金殿他就高声说道:“朱重八!你还记得吗?当年咱俩给人放牛,在芦苇荡里用瓦罐煮偷来的豆子吃,你饿急了,一不小心把罐子打破了,你抓起了掉在草地上的豆子就往嘴里塞,结果让草根卡住了嗓子,最后还是我给你出的主意,让你吞了一把青草,这才把草根带到肚子里去了,你现在当了皇上,可不能不念旧情……”朱元璋越听越恼火,想我堂堂皇上,万人之上,尊贵无比,你却老跟这儿提以前见不得人的糗事,你让我的脸往哪儿搁呀,于是朱元璋大喊道:“来人,推出去斩首。”
同样是朋友,一个做了高官,一个却丢了性命。出现这样的差别,就是因为后者没有分清场合和对方的身份,虽然他们说得是同一件事。可见在说话时,把握好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
摸清对方的兴趣说话
在交流过程中,要想对方继续和我们交流下去,一定要使谈话产生共鸣。如果一味地由着自己的思想交流,只会让对方产生厌烦感。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只能使谈话草草收场,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谈话之前摸清对方的情况,而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就是最好的突破口。一旦打开了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一步步诱其深入,只要时机一成熟,就可将话锋一转,把我们真正想说的话题亮出来。一般情况下,此时对方就能在心理上接受我们。
某青年自学钢琴好几年却不得要领,他准备向一位专业人士学艺,为了博得这位老师的欢心,他在登门求教之前对这位老师作了深入的调查。他了解到这位老师对书法非常感兴趣,于是开始临时抱佛脚,刻意浏览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籍。一见面,这位专业人士对他态度十分冷淡,青年还没开口,就有了送客的意思。这时青年不失时机地拿起了他桌子上刚写好的书法,一边看一边说道:“您这幅墨宝写得雄劲有力,真是好书法啊!您这写的是唐代颜真卿的字体吧?”听了青年人的话,这位专业人士态度立即来了个大转变,又是给青年让座,又是给他倒茶,热情得无经复加不说,对方还满面笑容地说:“小伙子,你对这方面也感兴趣呀!”青年听到这里,知道有戏了,开始对所谈话题着意挖掘,环环相扣,致使这位专业人士精神大振,二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终于,他欣然收下了这个“懂书法”的弟子,并心甘情愿地把一生技艺倾囊相授。
揣摩对方心思说话
言谈举止不仅可以暴露一个人的性格,还能反应一个人的内心感受。因此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可以通过对方的体态和动作等,了解他的真实心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投其所好,赢得他人的认可或肯定。
某丝织厂缫丝车间女工李艳创造了该厂接线头操作的最高记录,引起了厂长的极大兴趣。见此情景,善于揣摩厂长心理的生产副科长赶紧向厂长建议说:“厂长,我们是不是召开一个技能操作现场会,让李艳现身说法,介绍操作经验,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厂长当即采纳建议,并且对生产科长的想法大加赞赏。三个月后,副科长转正。
如果副科长没有把握住厂长的心思去建议,可能到现在为止还在副手位置上。因此,要摸清他人的心思,根据别人的潜在心理说话,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儿上,就要时刻注意揣摩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说的话与对方的心理相吻合,对方就会乐于接受,进而对你加以肯定。反之,就会使对方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
看具体情况说话
著名语言学专家范道程当年曾在广东打工,一天晚上,他忘了关出租屋的窗户,结果半夜醒来时,一把尖刀已经顶到了他的脖子上,很明显,他遇上了恶人。但是范道程艺高人胆大,只听他哈哈一笑说:“哦,原来是同道中人啊!人不亲艺亲,至于吗?缺什么开口不就得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对方初时不信,范道程又说道:“现在这世道,干咱们这行还真不好混,不如咱俩合作,我来这儿挺长时间了……”最终,范道程说服了强盗,之后的几天,范道程与对方巧妙周旋,稳住了对方,最终将其送进了劳改大队。
当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说也不止以上几种,这还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只有将其灵活发挥,才会达到满意效果。
总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仅是一种极为高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我们在顺利达到目的的同时,愉悦对方的心情,真可谓皆大欢喜的博弈之道。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博弈处世方略
说话时,除了要分清场合、考虑对方的身份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判断对方的性格说话。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可以通过他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犀利、冲动型的人,往往性格急躁。与这样的人交流,说话务必简要直接。相应地,当我们断定对方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交流时便可用诱兵之计;与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交流,应尽可能地“引诱”他说话;与那些刚愎自用的人交流,可用激将法;与那些性格倔强的人交流,应在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上面发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