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于楼兰的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精绝国人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国家,但生活却比以前过得更好,这源于当时鄯善国的国王对兼并而来的城邦都采取了怀柔的政策,他起用精绝城当地一些有势力的人物,委任以官职,由他们去管理下面的百姓。史料中还记载了类似这样的法令:全国的百姓如果在地方上遇到司法、行政、民事纠纷,都可以直接上诉到国王,由他本人裁决和处置。这样看来,精绝州的百姓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基本可以说是无外忧也无内患,凭借着丝绸之路要冲的地利,汇集着各方的物资,过上了祥和富庶的日子。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精绝城处于绿洲上,城外有湖泊萦绕,河水清清,湖塘泛着波光,桑树、桃树、柳树倒映在水面上。胡杨林中、芦苇草地上有羊群出没,房外男人在制陶和冶炼,房内女人们在纺织羊毛,孩子们吃着烤馕和桑椹,好一片田园风光。而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东西方的商人们穿戴各异,在这里交易各式各样的商品,传递着各种消息,叫卖声、欢笑声飘荡在城市的上空。
大约是在中原西晋灭亡后,尼雅河流域的文明逐渐衰落下去,它才成为没有人烟、流沙肆虐的荒漠。唐朝的玄奘法师到达精绝城时,在《大唐西域记》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媲摩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大意就是说:从媲摩川东进入沙海,走一百多公里就到达了是尼壤(尼雅)城。尼壤城周长两公里,位于大沼泽地中。那里又热又湿,难以通行,芦草生长茂盛,没有路可走,唯有进入城中的道路可以通行,所以往来的人没有不经过这座城池的,而于阗则以此地作为其东境的关防。在其后的文字中,玄奘更是指出:从尼壤继续往东走,进入大流沙地带,那里沙流漫漫,人走过之后留不下痕迹,所以很多人都在那里迷路了。因为茫茫沙漠分不清东南西北,往来的行旅就把别人的遗骨聚集起来作为路标。那里水草也很缺乏,热风肆虐,风起的时候会让人畜昏迷,很容易染上疾病,在那里会时不时地听到歌和呼啸的声音,有时还会听到哭泣之声。不知不觉间,人就会跟随声音,受到魅惑,不知道身在何处,这样一来就经常有走失的人。这都是“鬼魂”所干的事。
那么,精绝古国的文明究竟是如何衰落的呢,从西晋到唐朝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精绝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著名的作家天下霸唱曾在自己的成名作《鬼吹灯》里讲述了一行人到精绝古城探秘的故事,精绝国被覆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在小说里,精绝国的女王被刻画成一个类似神祇的人物,通晓许多神奇的法术,而精绝墓地里更是隐藏了一个和中国历史有关的惊天之谜。当然这些都只是作家的想象,史料中显示,精绝国也不曾有过女人执掌政权的记录。不过为了揭开精绝国神秘消失的千古之谜,考古学家们为此夜以继日地研究,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对尼雅遗址大规模的科学考察。那次挖掘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其中价值最高的是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织锦和写有佉卢文的木简。其中一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质地厚实,纹路流畅,色彩艳丽堪称世所罕见。而通过对佉卢文的解读,考古学家们得到一个信息——精绝城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一个叫“SUPIS”民族的威胁与入侵。木牍的文字表明“SUPlS”人对精绝城的威胁到入侵是逐渐加深的,比如木简上的内容有:“SUPIS人威胁令人担忧,余等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今有SUPlS人进攻之急”“有尼雅来自SUPIS人之危险……兵士立即开赴……”这一切表明,精绝城显然无法抵御强大的“SUPIS”人的进攻。考古队深入废墟,在一些宅院四周发掘出许多尸骨,而房屋内部各种遗物四处散落,房门敞开或半闭,用来存放佉卢文的陶瓮密封完好,储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这一切似乎都表明精绝城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东汉末年,汉朝国力日竭,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中原陷入长久的分裂与战乱之中,西域出现了政治真空,各国也陷入了弱肉强食的杀伐征战,那么弱小的精绝城最终淹没在血腥的厮杀中似乎也不为奇怪。不过,各种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IS”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富于侵略性的民族究竟是怎样的呢?另外一点,从遗迹文物出土的情况来看,考古学家并没有找到类似兵器的物品,这和一些古战场动辄发现断剑残戟有明显的差异。再有,出土的古尸面容也都是祥和安静,并非死于搏杀,这就是精绝城毁于战乱之说无法解释的地方。
基于此,一些科学家提出另外一种假说,曾参与中日联合尼雅考察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杨逸畴教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出了这样的推断:尼雅古河道在沿岸断断续续能见到多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且都是沿古河道做南北向分布,这显示当时精绝城的居民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当尼雅河因为自然环境的变换而断流和干枯后,精绝城的末日也将一步一步逼近。
从对佉卢文史料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当时精绝国从尼雅河通过人工渠引水入注,无论是农田灌溉,还是生活用水,都由精绝城负责的官员统一调配,连接各村落的主干渠道的放水口是固定的,不到规定放水的时间或不经官员批准,任何都不能随便开口放水,否则会受到惩罚。木简中甚至有这样的条款:“砍伐活树,罚一匹马,砍伐树杈,罚母牛一头。”几千年前的古人居然用律法来保护水源和树木,可见当时精绝城的自然环境恶化到了什么地步。
即便如此,尼雅河最终还是断流了,精绝城的居民无法耕种与生活,只好离开这里,迁移到其他地方,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精绝城的历史发展完全中断,成为没有人烟的废墟。对此,杨逸畴教授坚信自己的判断:尼雅不会是因某种突变性灾难而一下消失的,所谓尼雅消亡在一夜之间或尼雅人是匆忙走的都缺乏证据。现代尼雅河末端的卡巴克村在严酷的环境中,几十年来经常保持着迁移的游动生活,就是一个活着的例证。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如今已发现二十多座汉唐古城遗迹,这些古城自东向西连成一线,构成和当年著名的丝绸之路极其相似,说明水去、人空、路亡是大沙漠的一条铁律,精绝国应该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当年离开自己家园的精绝城的人们,也许随着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延续下了自己的血脉,精绝城虽然成了绝响,但它的子民还将继续繁衍在这个星球上,总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炎黄子孙的外亲——西陵国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华夏子孙以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为自己的始祖,炎黄子孙的自谓也从此而来。不过,自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一直桎梏着人们,使人们很自然地忽略了炎黄子孙血脉中母系一支的由来。
那一个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国度,在它神秘历史的背后,更掩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真相——它和炎黄部落一样,是华夏民族血脉的一个源头,却犹如所有默默无闻的母亲一样,潜伏在中国历史长河的波涛下,不见其任何踪影。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如果这段记载可信,则可以说明,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而嫘祖则是与黄帝并列的华夏民族的始母。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又有记载:“西陵,国名也。”两处史料结合到一起,揭示出一段曾长期为人们不曾深度关注的史实: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的黄帝,娶了西陵国王之女为妻。也就是说,我们最尊敬的祖先黄帝的妻子嫘祖,原本是西陵国人。那么如果黄帝确有其人,嫘祖自然也不是虚构,而且可以得出一事实:作为黄帝岳丈的西陵国实实在在存在过。而夏、商、周三代帝王,春秋十二诸侯以及战国七雄的祖先,均来源于于黄帝与嫘祖的血系,与他们一脉相承。
除了《史记》,黄帝迎娶嫘祖的故事,在古籍《世本》《大戴礼记》中也有记载,但都语焉不详,只是只言片语。不过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黄帝迎娶嫘祖倒是一则很生动的故事。
黄帝本是有熊国的君主,称轩辕氏,活动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是炎帝之后的中国共主,嫘祖则是西陵国国王的女儿。传说,在水土丰茂的成都平原上,西陵国国王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儿,她每天不辞劳累,外出采摘野果,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摘。可没过多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族中的老幼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
巡视到此的天帝正为天府之国的美景所动,忽然听到姑娘伤心的哭声,很受感动,便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给姑娘,姑娘采了许多带回去给族人吃。夏天,蚕吐丝做茧,姑娘便编成衣服给族人穿。后来姑娘又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技术教给族人,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舒适的丝绸。从此之后,人们便称国王的女儿为“嫘祖”。
茹毛饮血的西陵人穿上了华丽的衣服,这件事很快在邻近的各国中传开。西陵国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纷纷派使者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但是嫘祖心气很高,全部婉拒了。
这时候,黄帝也来西陵国求婚。嫘祖早就听说黄帝的声望,西陵国国王也十分向往黄帝的强大势力,两人终于成亲,黄帝便成了西陵国国王的女婿。
黄帝和嫘祖完婚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西陵国,他们在西陵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生下了玄嚣和昌意两个儿子。
华夏文明从远古就充满了智慧,黄帝和嫘祖美满婚姻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可以说,嫘祖与黄帝的结合,是一种强强联合的“政治婚姻”,二人的婚礼实际上是西陵国与黄帝部落的联盟,两个大部落联盟从此逐渐走在了一起。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原本是不知蚕桑的,嫘祖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带到了中原。史学界已经证明,这个时间正是中原文明出现蚕桑的时间。此后,黄帝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逐渐向东迁徙,走上了快速发展壮大的道路。
此时的中原地区可谓战云密布,在黄帝部落不断强大的同时,南方的九黎部落联盟开始向中原进攻。九黎部落是一个由很多部落联合组成的大联盟,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其中,最强大的部落首领就是蚩尤,这就是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传说的来历,实际上说明了和蚩尤结盟的部落联盟的繁多。
九黎族强悍好斗,据说他们是最早使用铜器的部落。当时,山洪暴发,铜矿顺流而下,九黎族将这些铜矿收集起来,炼制青铜,制造锋利的兵器,而其他部落的武器还是石刀、骨刀,所以九黎部落所向披靡。人们对九黎又恨又怕,以致后来把蚩尤描绘成了一个可怕的怪物。随后,九黎部落和炎帝部落在今天河北一带的涿鹿发生了“涿鹿之战”,炎帝部落被打得大败,只好向黄帝求援。
这时候,黄帝已经和嫘祖带着两个儿子回到有熊国。通过这次西陵国之行,黄帝联系到了强大的同盟国,并联络了一些长期遭蚩尤压迫的部族。为了对付九黎部落的青铜兵器,他命人训练猛兽,还用弓箭装备了自己的军队。一切妥当之后,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展开决战。为鼓舞士气,黄帝还令人将东海流波山上的怪兽“夔”捉回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又派人将森林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儿。一敲这面鼓,方圆五百里内都听得到。响亮的鼓声不但可以鼓舞士气,还能联络远处的士兵,传递战争消息。为了能在大雾的天气中辨别方向,黄帝还发明了指南车。
一番血战之后,黄帝终于在涿鹿大败蚩尤,也取代了炎帝的地位,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霸主。这个时候,皇帝的妻子嫘祖充当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她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做衣服,并劝诫自己的子民们说:“农桑才是国家的根本。”很快,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彻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嫘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尊敬老人、爱护小孩,有一定的礼制,男女之间的婚嫁应该遵循一定的风俗,于是,她就制定出风俗礼制,社会秩序,人们的道德水平也随之好转。
晚年的时候,嫘祖随黄帝到南方巡视,不幸途中辞世。而她以发明丝帛而在西陵享有盛誉,与黄帝联盟联姻后,巡行天下,教人们养蚕,普及蚕桑丝绸文化,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奠立国基,更是功不可没,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第一后,炎黄子孙的母亲。
那么,西陵国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