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长到17岁了,他高高的脑门儿,蓝色的眼睛,脸上常常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和蔼地说:“来,坐下,我跟你说件事。”
诺贝尔不知道是什么事,就问:“什么事,父亲?”
父亲渐渐收敛了笑容,慈祥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态。他伸出手摸摸诺贝尔的脑袋说:“你能长到今天这结实的模样,我很高兴。在你们几兄弟中,我和你妈最操心的就是你啦。”
“是啊,我也记得,小时候每个冬天都很难熬!”诺贝尔想起了小时候父母亲照顾自己的那个紧张劲儿。
父亲接着说:“你已懂得好几种外语,各方面有了一些基础。我想,你也应该出去独自闯一闯,看一看,学一些更新更有用的东西。”
“去哪里?美国吗?我知道约翰·艾里克森叔叔在那里,我想去他的工厂看看!”阿尔弗雷德高兴起来。约翰·埃里克森是父亲的老朋友,是当时著名的发明家,他设计的“低舷铁甲舰”非常先进,在南北战争中北方海军就曾使用他造的船,结果大获全胜。老诺贝尔的工厂里也使用他造的蒸汽机,诺贝尔兄弟几个都很崇拜他。
“美国可以去,但要先去德国、法国,欧洲也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地方啊。”父亲接着说,“美国那边,我会拜托约翰叔叔照顾你的。欧洲呢,只能靠你自己闯荡了。”
可是妈妈听见了,一个劲地摇头,说:“不行,我不同意,阿尔弗雷德身体不好。而且他根本没离开过家。”
诺贝尔赶紧说:“妈妈,我的身体好得很呢,而且我也能照顾好自己,我已经不小了。”
看着妈妈还想阻拦,诺贝尔又说:“妈妈,你总不能把一只爱飞的鸟当成小鸡,成天关在笼子里吧?”
父亲听了大笑,妈妈想了想,也跟着笑了。
1850年,诺贝尔背上简单的行李,踏上了独自出国闯荡的旅程。17岁周游世界,在今天看来,实在算不得什么新闻,但在诺贝尔所处的那个年代,这是需要超乎寻常的胆识和气魄的。
诺贝尔旅行的第一站是德国,接着去了丹麦、意大利。每到一处,他就去参观当地的大学、实验室、工厂,向那里的学者们请教。这样一路走一路考察学习,几个月后,来到了法国巴黎。
对于巴黎,诺贝尔是向往已久了。巴黎有世界著名的大学、剧院,也有世界一流的作家、艺术家,世人敬仰的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也住在这里。不过,他很快就发现,巴黎同时也是一个花花世界,既有脑满肠肥、乘坐豪华马车四处招摇的富贵人,也有衣不蔽体像蟑螂一样活着的穷人。走在大街上,什么丑陋的事情都会发生,让人只能“带着厌恶的心情埋头走开”。
离家快一年了,他有点想家了。这一天,他情绪低沉地在街上漫步,毫无目的地走进了路边一家药店。
站在小药店柜台前卖药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这位少女秀丽端庄,身材修长,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向诺贝尔传递着友好的信息。
“你要买药吗?年轻人。”姑娘主动问。
“不,我只是随便走走。你真是个热心肠的姑娘。”
望着诺贝尔闷闷不乐的样子,姑娘彬彬有礼地问:“发生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帮助吗?”
诺贝尔仿佛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好朋友,他打开心扉,把自己的情况、困扰自己的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悲观情绪,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
“看得出,你是个有抱负、有事业心的人,你渴望对人类有所贡献,就不该丧失信心,生命不该被悲观沮丧的惰性击垮。”姑娘的一番话,既开导了诺贝尔,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信心。姑娘的话,每一个字都像是天籁之音,每一句话诺贝尔都认为很对。
有一段时间,诺贝尔和这位姑娘几乎天天见面,他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爱慕情。他们漫步于塞纳河畔,在公园的林荫道上,谈论人生、爱情与奋斗的目标,这使他俩难舍难分。他们之间充满了爱的欢乐,诺贝尔还为姑娘写了不少诗。
“我还是做个诗人吧,爱情是属于诗的。”诺贝尔对姑娘说。
“但爱情并不是生命的全部,真正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的人,首先应在事业上有惊人成就。”
“科学家以事业取胜,文学家则以精神助人。如果必须在两者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当科学家。对我来说,这虽然很痛苦。”诺贝尔说着坚毅地挥了挥手。
“我一定做一个配得上你的人!”姑娘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我的一位家庭教师曾经说过,做学问或者干事业,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创造人类的大生命!有了你的爱情,我更有信心了。”
诺贝尔与姑娘的手挽得更紧了,他俩沿着塞纳河一直往前走……
老天爷好像有意和诺贝尔过不去似的。好景不长,他真心相爱的姑娘,突然不幸染上重病,离开了人世。诺贝尔的心灵深处受到了沉痛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他不愿出门,不愿见任何人,精神颓废,身体更加虚弱,成天躲在屋子里,沉浸在与这位少女短暂而幸福的回忆之中。
这时,诺贝尔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在信中写道:“诺贝尔,我亲爱的儿子,很久没有你的来信,你病倒了吗?我每天都在为你祈祷,愿天主保佑!我们都好,你一定要注意身体,我们等待你带着全新的学习成果归来!”
接到母亲的来信,诺贝尔翻然醒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他想起了自己的任务,也想起了心爱的姑娘说的“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这句话,他匆匆收拾好行装,离开了巴黎。先是到英国参观了世界博览会,接着到了美国。
来到美国之后,诺贝尔悲伤的情绪总算淡了一些。到了纽约,父亲的同学和亲密朋友艾里克森先生亲自前来迎接他。
“欢迎你,阿尔弗雷德!”艾里克森喜笑颜开地走上前来,接过诺贝尔手中的行囊说,“你父亲在彼得堡取得很大成就,我由衷地高兴。”
“谢谢!艾里克森叔叔。我父亲要我代他向您问好。”
“你父亲在来信中谈了许多关于你的事,你就留在我的实验室好了!我会全力帮助你。”
“谢谢艾里克森叔叔。”
“不过,你路上一定很辛苦吧?有什么有趣的见闻吗?”看到诺贝尔还有一点羞涩,艾里克森就有意引导他说话。
诺贝尔想了想说:“我去了德国、法国还有英国。”
艾里克森微笑着鼓励他说下去。
“德国的工矿业很发达。在全欧洲也是最发达的。
“法国的化学水平很高。我在一家化学实验室学习过,这家实验室在巴黎并不是最好的,可是已经很让人惊叹了。
“我还参观了英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上展出了很多稀奇的机器,像珍妮纺纱机、瓦特先生的蒸汽机,还有法拉第先生的电动机模型。真是大开眼界。”
听到诺贝尔说起瓦特的蒸汽机,艾里克森叔叔笑得眯起了眼睛,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精通蒸汽机的发明家。他接着问:“跑了这么多地方,你对发明这一行有什么想法吗?”
没想到诺贝尔竟然讲出一番大道理来:“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是没有极限的,人能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东西,而且越来越精细实用,越来越具有震撼力。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永远与创造发明分不开!”
“说得好!”艾里克森叔叔高兴地伸出大手拍一下诺贝尔的肩膀,“伊曼努尔生了一个好儿子!你一定会超过你父亲,也会超过艾里克森叔叔!”
在艾里克森叔叔的推荐下,诺贝尔参观了当时全美最大的一家科技博物馆。诺贝尔站在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的第一艘汽船模型前,久久不愿离去。艾里克森耐心地向诺贝尔讲解了富尔敦这艘汽船的构造原理,这方面艾里克森是专家,他把许多深奥的道理,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讲出来,诺贝尔听得入了迷。
19世纪40年代,美国在电讯传递信息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走在博物馆高大宽敞的橱窗前,艾里克森顺手一指,说:“阿尔弗雷德,你看,这是一台发报机。”
诺贝尔望着形状有些古怪的发报机说:“这玩意儿真好。”
“这是1844年摩尔使用的那种发报机,当时,摩尔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试拍有线电报成功,为世界电讯事业打下了基础。”
“人的聪明才智,永远无法估量,一个世纪之后,我们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加惊人的奇迹。”诺贝尔对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是这样,人的智力太神秘了,今天还在幻想的事儿,明天就可能成为现实。当然,这需要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努力。”
艾里克森一见到诺贝尔,就喜欢上这个孩子了。从诺贝尔的身上,艾里克森看到了老诺贝尔的影子,他为此感到欣慰,真想一下子把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全教给诺贝尔。
在纽约的日子里,诺贝尔常常自由出入于艾里克森的实验室。实验室的一切,对诺贝尔来说都非常新鲜,他在这里捕捉着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智慧闪光点,全身心地扑到了实验上。在诺贝尔的笔记本里,在他的脑海中,不断积累着新的研究和实验的成果。
新的生活,给诺贝尔带来新的感受。实验室里紧张的工作,令他不再寂寞。他不断有所收获。闲暇时,诺贝尔还会默诵自己在法国巴黎写下的诗句:
人生是大自然赐予的一块高雅宝石,
人生漫长的岁月里对它精琢细磨,
只有那些不辞辛劳的人,
才能使它发出耀眼的光辉。
在艾里克森那里,诺贝尔待了大约一年,转眼他已是19岁的大小伙子了。
思乡心切的诺贝尔整理行装,向艾里克森告辞,准备回家。此时此刻,诺贝尔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助父亲一臂之力——为此,他在国外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1852年7月,诺贝尔告别了艾里克森,踏上了远航的轮船……
格言警句
知足是唯一真正的财富。
扯谎是万恶之首。
追求被人尊敬的人,是不值得受到尊敬的。——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