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艰苦创业的伊马努尔凭着坚韧的闯劲儿,在俄国已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工程师和企业家了。他决定把妻子和三个孩子接到圣彼得堡生活,结束多年分居的痛苦日子。
这年10月,伊马努尔写了一封激情澎湃的家书,还寄回一大笔钱,让妻子和儿子到俄国去。他在信中写道:
让你们久等了。在这5年的时间里我无时无刻不在强忍着对你们的思念之情,拼命地往来于当地政府和工厂之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为我高兴吧,我现在已拥有自己的一座工厂了。
工厂方面与政府的水雷和地雷的订货不断增加。我现在已拥有一幢大房子,这是特意赠给你们的见面礼。请尽快到彼得堡来,我盼望着与你们早日团聚!
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令诺贝尔母子欣喜若狂。母亲一遍又一遍地为诺贝尔兄弟读着这封来信,孩子们欢呼雀跃,齐声嚷嚷着:“爸爸来信了,我们要团聚了!”
“5年啦!总算熬过来了。”母亲红着眼圈,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我们终于能去见爸爸啦!”
“妈妈,我们又要同爸爸相见了。说真的,我差不多已忘掉爸爸的模样了,只记得他时常嘴唇紧闭,成天愁眉苦脸的样子。”诺贝尔沉浸在回忆中。
“那时候,你爸爸的工厂破产了,他当然成天愁眉苦脸的啦!现在好啦,你们也一天天长大了,我真希望你们都成为你爸爸的好帮手呢。”母亲望着诺贝尔三兄弟,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乘船吧,爸爸走的时候,也是乘船出发的呀!我记得清清楚楚,是吗?妈妈。”路德维希央求着。
“是的,你爸爸是乘船走的。”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爸爸离开我们上船的时候,我看见他背着我们擦眼泪。”罗伯特的语调有些感伤。
“爸爸的工厂一定很大,他给我们准备的房子一定也很宽敞。我真想早一点到彼得堡去,看看那里究竟是啥模样。”诺贝尔兴奋得涨红了脸。
“孩子们,我也这样想。现在我们开始准备吧。”母亲一扫往日忧郁的神色,脸上泛起了红光。
诺贝尔一家收拾好行装,来到斯德哥尔摩港口,准备离开居住多年的故乡瑞典。
真要离开家乡,依恋之情一下子又涌上心头。港口的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大小轮船在水面排开,汽笛长鸣,海鸥盘旋,金秋十月的阳光显得格外耀眼。通往码头的那条路,早已留下了诺贝尔一家悲欢离合的脚印。
诺贝尔几步一回头,他在心里默念着:再见了,海鸥。再见了,故乡的蓝天白云。
经过长时间的海上颠簸,诺贝尔一家乘坐的轮船,终于驶进了俄国的彼得堡港口。诺贝尔觉得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彼得堡港没有斯德哥尔摩的港口大,大轮船也少一些。奇怪的是,这里的房子颜色要深得多,房子成片成片,给人一种压抑感,可不像故乡斯德哥尔摩的房子那么小巧秀气。码头上人来人往,也不像故乡的林荫大道上那么人稀路阔。
母亲和诺贝尔三兄弟站在甲板上,踮起脚尖,双手抓住甲板旁的扶手,两眼紧紧盯着码头上接亲友的人群。
眼尖的诺贝尔突然拉着母亲的手说:“看!妈妈,爸爸在那儿!”
人群中,父亲正扬起手臂,向他们不停地挥舞,嘴里呼唤着卡罗莱娜和三个儿子的名字。
轮船靠岸后,诺贝尔三兄弟争先恐后地跑下舷梯。他们边跑边喊,一下子扑向父亲的怀抱。父亲一只手将诺贝尔三兄弟揽在怀里,另一只手拥着孩子们的母亲。诺贝尔的母亲明显地感觉到,丈夫的那只大手,已变得非常粗糙;精神虽好,眼睛里却布满血丝,显然又熬夜了。
诺贝尔终于有机会好好地看看父亲了。父亲个头不高,但肩膀宽阔,身板挺直,亚麻色长发随风飘动,两眼闪烁着凝神思考的光亮,瘦削的鼻梁,紧闭的嘴唇,一张沉稳坚毅的脸,这和母亲向他描述的差不多。在诺贝尔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位不倒的硬汉。
“你们都长大了,小诺贝尔也已9岁啦!”父亲亲切地望着诺贝尔。
“爸爸记忆力真好,我9岁了。”诺贝尔抢着回答。
“在回家之前,我先带你们到街上逛逛,看看这个新城市。”父亲把妻子和孩子们扶上了马车。
一路上,三个孩子睁大眼睛,好奇地望着车窗外面。诺贝尔看到巍峨的宫殿耸立在花岗石砌成的河岸上,还有一些尖屋顶、高钟楼的大教堂。树木苍翠,人流熙攘,大街上整齐地排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哟!彼得堡城比斯德哥尔摩市要大好几倍呢。”诺贝尔惊喜地想。
马车在一座幽静华丽的住宅门前停下来。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住宅,与斯德哥尔摩那个狭小破旧的家相比,这里真是好上百倍。
“哇!这房子真大,真漂亮!”诺贝尔惊异地欢叫着。
“这是我们自己的房间,是吧,爸爸!”路德维希东看西瞧,好不激动。
“妈妈,你快来看,我和哥哥每人一个书桌!”诺贝尔喊着。母亲站在一旁,掩饰不住内心的愉悦。
宽敞的庭院吸引了诺贝尔,他兴冲冲地朝庭院中间的喷水池跑去。喷水池里均匀的喷水跳跃着射向空中,有四五米高,金色的鲤鱼在池塘里快活而自由地游弋。庭院里绿树成荫,还生长着黄白相间、花朵艳丽的秋菊,一派幽静宜人的秀色。
“你们都不懂俄语,不能进学校学习。这样吧,我立即给你们请家庭教师,从俄文学起。”父亲历来雷厉风行,办事果断迅速。一家子刚安顿下来,他就对孩子们的学习操起心来。
请来的家庭教师中有一个俄国年轻的化学博士,名叫尼古拉·吉宁。他头一次来诺贝尔家,见诺贝尔和两个哥哥坐在一起,便问:“小兄弟,你也和哥哥一道,读同样的俄文课文,是吗?”
“是的!”诺贝尔坚定地点点头。
诺贝尔虽比两个哥哥小得多,但他勤学好思,成绩甚至比哥哥们还好呢。
“你真有学外语的天赋呀!”吉宁夸奖诺贝尔。
“学外语真有趣!读书一靠记忆力,二靠勤思考。是吧,吉宁老师?”诺贝尔抬头望着吉宁。
“说得很好。我再教你学英语和法语,怎么样?”吉宁老师显然对诺贝尔有所偏爱。
“这太好啦,快教我学英语和法语吧,谢谢老师。”诺贝尔迫不及待地说。
诺贝尔既学俄语,也学英语、法语和德语,他常常将自己关在房里,认真学习,他把学习各门外语当成了一种乐趣。学法语时,诺贝尔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先把法国名著译成瑞典文,又把瑞典文译成法文,再仔细核对法文原文,从中找出问题和失误,不断提高文字和语法水平。后来,他把这种方法又运用到学习其他语言之中,很快通晓了俄、法、德、英、意等国文字,能用这几种语言对话和写作,词汇丰富,并能体现每一种语言的特色。这给他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除了尼古拉·吉宁,老诺贝尔还请了一位瑞典语和历史教员拉斯·桑特森,为诺贝尔三兄弟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并对他们日后的成功倾注了大量的热情。
诺贝尔从小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他还喜爱诗歌,常常同家人谈论诗歌。
“我最喜欢和崇拜的诗人是雪莱。”诺贝尔自豪地说。
“你爱好诗歌,这很好呀!”母亲总是站在诺贝尔一边。
“诗歌不过是无聊时的消遣,有什么好?你应该多读些科技书才是。”父亲教训他,“我们的祖先中既有科学家,又有艺术家;我们家族的血统中,混合着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气质。”
“不!爸爸,我也爱读科技书,文学也好,科学也好,我都在钻研。”诺贝尔争辩着。
“我想,科学知识对你更有帮助。”父亲坚持自己的观点。
父亲认为,三个孩子当中,在诺贝尔的身上,科学和艺术这两种气质表现得最浓烈。他不希望诺贝尔搞艺术,他认为,诺贝尔当一名科学家更有出息,长大了肯定是他的好帮手。
在父亲眼里,罗伯特、路德维希和诺贝尔各有所长。“路德维希最富于天才,诺贝尔勤奋过人,罗伯特则具有从事商业活动的魄力和能力。”正像父亲所评价的那样,诺贝尔的人生道路上,处处都体现出了他的勤奋与多思。
只要一有空,诺贝尔三兄弟就要相约到父亲的工厂去玩。这时候,父亲的生意正红火,他用发明地雷所取得的报酬建成工厂,生产地雷、水雷和水轮机械。由于俄国军方的大力支持,订货单源源不断。
工厂里到处是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满身汗水,正在制造和装配机器。穿着工作服的父亲走过来,指着一些形状怪异的铁砣,问孩子们:“这是什么,知道吗?”
三个孩子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这是爸爸发明的水雷!”父亲很得意地说,“在水里的浮标下连接水雷,经过它的船只只要一碰上它,便会引起剧烈的爆炸。”
“爸爸,我们为什么要制造用于战争的武器呢?”诺贝尔不解地问。
“孩子们,水雷是战争时期用来保卫自己国家的港口、码头和水路的武器。我的这一发明,俄国政府很重视,他们正准备在军队中采用这些武器呢。”
不久,许多俄国将军和科学家来到诺贝尔父亲的实验场观看地雷试验,诺贝尔兄弟也挤在人群中看热闹。“轰隆”一声巨响,顿时飞沙走石,烟雾弥漫,爆炸成功了。诺贝尔对这次试验牢记于心,深为父亲超凡的才干所折服。
有一天,诺贝尔独自到工厂去玩,他向工人要了一点火药,谎称是做焰火玩。
晚上,诺贝尔把火药放在纸卷里,来到住房附近的空地上,用火点燃。火药哧哧地冒着烟,喷出艳丽的火花。在漆黑的夜里,焰火显得格外耀眼,又好看又好玩。
这样玩不过瘾,他还想玩地雷阵。诺贝尔把火药末用纸包起来,搓成圆圆的小球,再把装有火药裹成条形的纸条插进圆圆的小球,做成导火线。诺贝尔点燃导火线,飞快地跑得远远的。火燃到圆圆的纸球处时,啪的一声喷出了火焰和一股蓝色的烟雾。
这哪儿像地雷,简直跟焰火差不多。诺贝尔觉得真没劲。他又把火药放进一个空铁罐子里,盖上盖子,插进导火线,点上火。轰隆一声巨响,震耳欲聋,铁罐的盖子都飞上了天。
人们不知怎么回事,拥上前来看个究竟。父亲一看,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大声斥责诺贝尔:“这里是你玩火药的地方吗?这不是小孩子随便能干的事,这是要伤人的呀!”他又回过头吩咐身边的人:“以后不准孩子们碰火药!”
从此,工人们不再给诺贝尔火药了。诺贝尔便自己动手做,他早就从书本上知道,只要把硝石、木炭末和硫黄搅拌在一块儿,火药就做成了。但上哪儿去搞硝石呢?他悄悄地从工厂药剂室里取了一些硝酸钾的白粉,趁人不注意溜出药剂室,自己又开始试验了。
试验并不顺利,诺贝尔不断变换配方和剂量的比例,最终试验品冒出了强烈的火焰。他又偷偷地玩起地雷阵游戏,父亲发现之后,更加严厉地斥责他。虽然他不再这样玩了,但却记住了火药的性质。火药用纸裹得松一些,爆炸力就弱;裹得紧一些,爆炸力就强。玩地雷阵的游戏,为他走上科学发明的道路起到了良好的启蒙作用。
一年之后,诺贝尔有了一个小弟弟,小弟弟的名字叫埃米尔。诺贝尔常留在家中陪小弟玩,有时还给他朗诵自己喜欢的小说和诗歌。四个孩子当中,母亲最偏爱诺贝尔,即使在她后来又生下第四个儿子埃米尔后,也是这样。
诺贝尔在俄国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慢慢地走向了成熟。这段国外生活经历,为诺贝尔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格言警句
一个没有书本和墨水的闲居者,等于是一具有生命的僵尸。
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希望是掩盖真理面目的自然面纱。——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