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作家徐坤,是在90年代的什么时候看过她的小说《*的足球》。过去这么多年,大概的故事情节忘却许多,留下印象的是她的文风。一个年轻的女作家,笔法非常力道,摹写人物内心世界非常到位,而且语言犀利幽默,读者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她的思路她作品的人物走。时隔多年,在记忆里似乎早已淡漠了这个作家的创作,至于出了什么新作,还是在最近的网络里得知。最吃惊的是在看了有关《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的推介,说到徐作家离婚的事情,就连这部不很厚重的书,也跟她个人私生活有关,确切地说,简直是她的半自传。还有另一部小说《爱你两周半》,有一定阅读水准的读者一看书名,就会知道,这几乎就是一部快餐小说,如同网上热炒的《下班后抓紧时间谈恋爱》。这样,我就有着一番的好奇,赶紧抓空去买这本书。结果,在网上买到的,八成新,十多元钱。
一、原来,爱情是可以失踪的
作者的题记写道:总有一个酒吧里汇聚着人 总有一个单身的女人家里半敞着门 我们的爱情哪里去了?
看到这个题记,我内心轰然作响,是的,我们的爱情哪里去了?
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一对夫妻,努力向上,在北京吃苦奋斗,出人头地,结果在实现了最初的理想之后,丈夫,也就是女主人公毛榛的丈夫陈米松离家出走,抛弃了她。仅就文笔而言,也不如最初看她的《*的足球》那么好。我所说的好,是觉得这部小说尽管网上评论很高,但就我自己的感觉,文字粗糙,情节的叙事是老式的倒叙,不,应该是插叙,夹叙。没什么新意。我得到这个感觉很差异,不知道是我进步了还是她退步了。我似乎敢于这样说,稍有文字基础的,再有点生活阅历的,大多能写出来。但是名家的力量是不能小看的。人家毕竟是*的博士。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连篇累牍的写这个随笔呢?可以这样说,这部小说难能可贵的是它独特的视角,是它衍生出来的社会意义。
二、小说所投射出的社会意义
婚姻与爱情其实是两回事。幸运的婚姻可以和爱情汇聚,不幸的婚姻最后连自己也难保。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这是爱情;锅碗瓢盆,尿布洗衣,烧饭煮菜,这是日子。使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的日子滋润,钱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爱情。以前鲁迅说,爱要有所附丽,才有生命力。很久以来,人们把爱情所附丽的事物称之为事业。可毛榛和陈米松都有自己的事业。恰恰是在他们基本功成名就的时候,爱远离了他们,或者说远离了毛榛。因为是丈夫遗弃了她。毛榛和陈米松不可谓没有爱情,他们分居两地的时候,刻骨铭心的思念,那是真实的沉甸甸的感情;到了北京安定下来之后,陈米松对毛榛也是呵护备至的。问题是一切都没有征兆:在依然是男权社会里的今天,在即使是高知家庭内部,女人的地位依然是被动的,哪怕她衣着多么华丽,手袋里有多少WIP卡和成叠的现金,她都无法掌握主动权。抑或说很少能掌握这个权力。作为高知的毛榛,亦然。
“1999年12月19日。”我看到这里,看到出奇的平静,是大事不好的那种感觉。而我们的女人公依然浑然不觉的去上新东方学校补习英语。这里像记流水账一样的记录的她一天的活动,“一切显得万分和祥和,丝毫看不出灾祸即将来临的迹象”。一路上还有太阳照耀。一切都那么宁静平和。有点松懈,有点似梦似幻。可是打开家门,立即觉得有点不对劲。赫然映入眼帘的是陈米松留下的厚厚的几页纸:榛儿,我走了……
至*至爱的爱人丈夫,除了留下字迹,告诉她怎样交水电费之类的,对于自己为何离家,为何出走,不着一字!
她连申诉和反抗的权力都没有!
其实,我叙述的也没什么新意。我为什么没有按照书里的顺序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这段话或许可以解释我的行为:当代探索小说,在叙述上,则有太多情绪话的夸饰;传统小说,则又完全停留在叙事的铺陈和对现实照相般的描摹上。实际上小说中的情节是从毛榛被丈夫抛弃之后,绝望,伤痛乃至自杀(未遂),然后大悟彻悟,去寻找医治伤痛的药——男人。故事就是从“第一夜没感觉”这里开始的。如果说作者在叙述这段故事以及后来发现这个大胡子男人“庞大固埃”在和她交往并且有着肌肤之*的同时,还有着电视台另外一个妞儿相爱的时候,又去投怀送*的赶赴另一个男人汪新荃的约会,应该说有着所谓探索小说的影子;而插叙进来的与陈米松的故事,则是传统的叙述。不知是我解读能力有限,还是这部标榜为转型小说本身的局限所在,我觉得在对毛陈婚姻生活的描摹上几乎就是照搬;在写庞大固埃这段还比较有新意,离谱的是汪新荃,小说中第三男主人公那部分,简直就是败笔。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前所讲,毛榛和丈夫陈米松是相爱的,或者说,毛榛是非常爱陈米松的。在被抛弃以后,虽有过想去骂他一顿,去他单位闹一场,可是当她清醒之后,在故事结局的时候,她本来是想约会汪的,想告诉他与他分手,可这个时候却看见陈走进来:
陈米松!
这个时候他离开他将近一年的光景。小说结尾是这样的:她满含泪水,在心底低低呼唤:爱人啊,不要不告别就走啊!衷心祝福你有个好的前程……
相信,读到这个地方,每一个读者都会潸然泪下,为这刻骨铭心的爱情。
如果说,毛榛在丈夫离家之后,在与庞大固埃的交往中,已经萌生了一些眷恋,一些*,一些*绵,一些相守终身的念头;而在知晓了庞的私密以后,她决然的搬出他的房子,回到自己的房子。之后,毅然决然的投入了汪新荃的怀*(第十七章*指南)。如果说与庞是恋爱的话,这次的行为就是*。目的明确。“变成了两个明白人心照不宣的游戏。谁都不用特殊说明解释什么,谁又都需要这样现状以证实自己,证实自己尚存的能力”。
*,就是睡觉不签约。
心,嗖嗖的冒冷气。我。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是,一个人,若两次踏进两条河流,每次都给淹个半死,可也够衰的。
两人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包括*,从前是坦诚的、*裸的、毫无保留的以生命相待,从*直抵心灵,和庞;而这次,永远隔膜。任怎么做,都是假的。后来,当汪从前的小妞找*来,她才知道感叹,傻浪漫傻浪漫的,都这么一把岁数了,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为什么要和汪*呢?就是为了愈合庞给她造成的伤口,是为了渡过眼前一段难捱的伤心难过的日子。她就是把*当药,把汪当药了。就像当初把庞大固埃当药,来医治陈米松留下的创伤一样。可是这副药根本不适合她的病症,因为在此之前,在和庞交往的时候,她就已经认识汪了。他不在她的道上,她也不在他的道行上。那么徐坤为什么还要安排这样的情节呢?我的感觉是故事不够!来凑一些吧。无论从故事情节上还是人物性格刻画上还是文字的表述上都显得潦草,匆忙,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似乎安排这个人物,只是为了完成那句话——榛儿,你为什么跟我好?她答曰:拿你当……拿你当药。
这句全书最为经典的语言。
三、男人不是药
可是,男人能够医治你的创伤么?!
在农业社会里,在男权社会里,即使在现代科学文明时代,究竟有几个男人有着那样的胸怀,能包容自己的女人做个真正意义上的才女?像女作家虹影,在写书的时候,名丈夫名教授赵毅衡把食物给她端到书房,这样的丈夫有几个?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可是我面对多少年来女人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精神生活状况,感到非常的悲哀。人类社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女人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处于从属地位,她们能够掌握的话语权,微乎其微;而婚姻恋爱则是残杀女人的一把*的匕首,短促快捷,直刺心脏。无数的女人在情殇里饱受折磨。最近看到网上在说,年届五十岁的铁凝,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婚姻。我笑!现代社会里,没有几个是被人强迫塞进花轿车的吧?哪个不是自己要的呢?可是,婚姻是场马拉松。比的是耐力,比的是恒心。半道分飞燕的不一定不好,白头到老的可能打一辈子。分,要看怎么分,为什么分。死*烂打固然缺德,像陈米松这样近乎冷暴力的也无法认同。
认同这句话,男人不是药。最近和一个密友聊天,说起知识分子的现状,他说了一句话,其实不是经典,却引起我内心的轰鸣:知识分子大多是病态的。我想说一句,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每个人都不甘病入膏肓,都在寻找医治自己病症的药。可是难以对症。其实真正的医生是自己,最大的对手也是自己。男人这副药,不是那么药到病除的。首先,他得愿意为你疗伤,像庞大固埃那样,不能说不愿意,可是在为你疗伤的同时,他还在伤害你,使得女人的伤口这边刚结痂,那边又溃烂;*之后又要重新面对僵硬;汪新荃呢,根本就没有疗伤的能力,他的功用充其量就是局部麻醉剂,让人暂且忘却疼痛;其实乃是自欺欺人,等苏醒过来,那疼痛将更加排山倒海。丈夫陈米松倒是一副好药,只是毛榛那时没病;等病的时候,他已是路人。
女人,还是自己救赎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