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有一幅镇馆之宝——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
这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笔下的城市文化,被用现代手法表现为长128米,高1.5米的巨幅动漫作品。投影仪以四分钟为一个周期,两分钟日景,两分钟夜景交替流动。行走其间,宛如置身远古时热闹、繁华的开封集市。这个多媒体作品,由一群80后,历时半年多完成。于正,是团队“老大”。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仿摹者很多:有明代版;清代版等多个版本。而这些版本,无论画风还是内容,都各不相同。于正率领团队第一次提交方案时,就因版本问题闹出了笑话。
有一位专家看过他的初稿后,突然问,为什么你们墙上挂着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而动画里却是清院版?这一问,问的于正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为,理工科出身的他,对《清明上河图》压根没有仔细的了解和研究,只是机械性地在完成工作。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原作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动态版要把原作放大近30倍。这就意味着被放大的每个细节,不仅要经得起推敲,还要忠实于原作,忠实于历史。制作过程中,于正他们看到图中,一个大酒馆旁边,有一尊高耸的“木架子”,凭想象,认为那是“脚手架”或者“烂尾楼”。于是,把它给“完工”,以显完美。
不料,专家说这是画蛇添足。那东西叫“欢门彩楼”,而不是想当然的脚手架、烂尾楼。于正心里不服气,偷偷查阅相关资料,那确实叫“欢门彩楼”。是古人放在大的酒店门口,引人注目,招揽客人的道具。别称又叫“高棚”。
图中,还有一个低矮的房屋上写着“脚店”。80后的他们暗自发笑,心想:古代人还挺会享受,居然那么早就有“洗脚房”。后来,经过专家指正,他们又错了。古代“脚店”,相当于现代的汽车旅馆,是提供过路客人暂时歇脚、喝茶的地方。
闹了许多笑话后,于正聘请了三位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专家,每个细节处,都谦恭,认真,严谨地和专家推敲、商讨,力求精准地还原历史。
《清明上河图》人物众多,规模宏大。初看,人头攒动、摩肩擦踵;细看,个个形神兼备,小巧可爱,每个人物,只有两公分左右。而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最大的人物则有二三十公分。所以,各个人物的衣服花纹,褶皱,配饰、帽子等等,都必须经过仔细研究、考证,是否符合当时的年代。于正不再敢想当然,每一处、每一步,都向专家请教,考证。
然而,这幅百米长卷的最大挑战和创新,莫过于夜景的设计。因为,不管《清明上河图》有多少版本,每个版本都不曾表现出汴京城的夜景。且中国的水墨技法很难用夜景表现。经过和专家反复商讨、研究,于正亲赴开封城考察,发现每天凌晨四五点,开封的大街小巷,店铺门口就摆满了桌椅板凳,夜排档场面非常火爆。当地老人说,这是从北宋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的风土习俗。就这样,为夜景的《清明上河图》找到了佐证和资料。
世博会,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尽管于正和他的团队,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做了很充分、细腻的前期准备工作。然而,当第一稿《清明上河图》投射到现场时,本该在画面中行进的小人,“飞檐走壁”跑到屋顶上去了,本该在街道上卖包子的小商贩,两条腿站在河水里了,城门下,器宇轩昂骑马的官人,胯下却没有马……
诸多的错误,让于正既紧张又害怕,因为离开幕式还不到两周时间。于是,于正不惜花大资源,大价钱,再次请来相关专业人员,夜以继日地加以修正、完善……
而今《清明上河图》顺利展出,且赢得诸多溢美之词。徜徉于这幅长卷中,仔细聆听,小河会有潺潺流水声,驼队走过,会有叮叮当当的驼铃声,市井中,小商贩在叫卖,河堤上的人和船上的人,相互打着招呼,睡觉的家丁在打鼾,玩耍的孩童在念着童谣,更有读书声,说书声……
一群80后年轻人,用现代手法表现中国历史艺术瑰宝时,实际上是在完成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他们原先对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史类精华,带有一些抵触和藐视情绪。现在,他们在不断的犯错中,不但渐渐领略到历史文化的精深和曼妙,更丰富、完善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