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与颐和园同在北京西郊,在明代时已经被辟为私家园林。清朝康熙皇帝把它赐给了四子雍正。雍正继位后,大事兴建,在圆明园里建成了28景,他也常住园中。乾隆在此基础上扩建成了40景。并且增建了长春园、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我们现在所说的圆明园就是这三处园林的总称。嘉庆皇帝继续扩大三园的范围,增添建筑,使圆明园成为北京西郊园林景区中最大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的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而如此阔大的水域完全是人工开挖的。圆明园所处之地,既无山也无河流通过,只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挖地三尺即可见水,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只能采用挖池堆山的办法,营造山水园林的环境。圆明园中最大的水域叫福海,宽达600米,此外还有众多的中小水域,回流不断的小溪如同流动的纽带经这些大小水面连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挖凿水面产生的泥土就近堆山,大小山丘加起来占了全园的1/3。不过,这些山丘都不高大,圆明园还是以水景为主的。
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是一组组的大大小小景区、景点,共120多处。景区、景点之间,按私家园林的惯例,通常是通过矮墙和长廊隔断,通过曲折的石径和粉墙上的花窗、漏窗相联。但是圆明园中的景区、景点之间却被曲折的山丘隔断,又通过蜿蜒的河道或通道相连。这些景区、景点像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园中之园,既相隔又相通,组成一座以平原水景为主的庞大园林。
圆明园的另一明显特点就是借用各地的名胜古迹。乾隆六次下江南畅游,都随身带有画匠,摹画下他喜好的山川名胜,带回北京仿造。圆明园仿杭州西湖景点的就有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等六处,还有苏州的狮子林、买卖街,南京的瞻园和扬州的瘦西湖等。
圆明园中还有一处欧洲风格的宫苑式景区,统称为“西洋楼”。“西洋楼”建于乾隆年间,由几位在中国传教的法国、意大利、波希米亚的传教士设计,由中国工匠精心施工建造。这些建筑物是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风格,用石料建造,外部充满雕刻装饰。宫殿之前有几处大的喷水池,四周植物是排列成行的大树,修剪整齐的绿篱,及鲜花组成的几何图案。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西洋楼的喷水塔做成了中国佛塔的形状,用鸟兽形象代替了西方的裸体人像雕刻,一些石雕装饰上也用了一些中国的纹样。中西方建筑和园林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集中的结合在一起了,这对当时闭关自守的清政府来说也是一次大的突破。
圆明园中的建筑类型多,功能齐全,可以满足帝王游乐休闲以及处理政务、祭祖、拜佛、读书等各种活动。圆明园正门由六部朝房,二宫门有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朝会听政的地方。九州清晏区是皇帝宴请宾客的场所。从雍正到道光的历代清帝,都长期在园中居住,并举行朝政宴会,使圆明园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当时许多外国人被邀请到圆明园,亲眼见过圆明园的外国人盛赞它为“万园之园”,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称圆明园是“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动人的总体”。
圆明园不仅建筑精美,景色优美,还有豪华的室内装修,讲究的陈设。这里摆放着从全国收集来的罕见的文物、珍宝和图籍。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把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宝物都集中起来,也比不上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建筑。”
但是这样的一座园林建筑中的奇珍,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疯狂抢掠,被彻底的毁坏。园中的大量珍贵文物至今仍流落在国外,被博物馆收藏或在国际文物市场上被不断拍卖。清朝宫廷画师所绘的圆明园盛期的写景图《圆明园四十景》仅存的一套也被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中。
1900年,已是断壁残垣的圆明园又遭到八国联军的劫掠。之后,附近的贪官、兵痞、流民长期进入园中拆毁、盗卖石料,把木材、树木烧炭出售,使圆明园彻底成为一座荒园。
经历了几十年的劫难与破败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只存留在文字与绘画等作品中,后人只有靠想象来识得它的样子。
在20世纪50年代,圆明园又开始逐步得到清理、保护。北京政府在这里广植树木,先用大片的绿化保住原有的地貌环境。20世纪80年代,圆明园的东半部得到修整,圆明园遗址公园也成立,对公众开放。圆明园一直没有失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它残留的西洋楼石柱成为经典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书的封面上,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是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座永不消逝的世界名园。
今天,圆明园中的水面、河道都已经得到了清理,水中种植了大片的荷花,湖面上有材质、形态各异的桥梁,比如,铁质的红色九曲桥,木质的浮桥。西洋楼废墟仅存的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巴洛克式石门,虽残破不全,却依然精美,体现出恢宏的皇家气势。园内也新建了少量的亭榭建筑。大面积的还是山水绿树。在这里可以让心灵得到绿水的洗涤,也可以凭吊国家与民族的荣辱兴亡,感慨文明经受的灾难,将更加意识到保护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最近,北京市政府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做出了重建圆明园的规划方案,全面整理,并选择若干重点景点重建,力求恢复昔日皇家园林的风貌。圆明园终于可以恢复一些盛时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