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静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静态描写应注意不要过于细致,以免使读者感到呆板、冗长而影响可读性。
描写范围包括:景物或人物整体的样子、位置、颜色、形状、细部的变化等。
静态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方法。就其手法说,主要有白描、细描等;就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等。这种描写是为客观事物本体造形,以寄托作者的情感,也为读者创造了具体感人的形象,从而实现描写的目的。
2.静态描写的技巧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对一些物体、景物、人物等处于静止或暂时静止的状态进行描写,这就是静物描写。静物描写并不难,只要能掌握“有序”、“有物”、“有情”,你就可以初步写好静物了。
言之有序
静物描写大致可按以下几种顺序进行:
(1)对所写静物按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描写。如描写学校的图书馆,可以从整体上描写图书馆的形状、结构,再描写每一部分的情况,然后回到整体上来。
(2)对所写静物按方位的顺序描写。如写一座塔,可按从下到上,从塔座到塔身再到塔尖的顺序描写;也可以按从上到下,由塔尖到塔身,再到塔座的顺序描写;还可以按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顺序写出塔的构造和全貌。
(3)对所写静物按构成物体的不同方面的顺序进行描写。如写一种水果,可以从形状、颜色、滋味几方面依次描写。
言之有物
要抓住静物的重点和特点进行描写。
对静物的重点部分描写的各个方面要写细,比如我们描写一盆菊花,就要把它的茎、叶、花各部分写全。在写菊花的茎、叶、花时,必须细致描写茎的形状、粗细、高矮、颜色、叶的形状、颜色,特别是花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特点等等。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可能具体、生动。
对于静物的特征描写,要抓住它突出部分进行描写。我们描写时,既要注意静物的共性,也要注意静物的个性。例如《赵州桥》,就是抓住桥的坚固和美观这两大特点去描写的;《桂林山水》是抓住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漓江的静、清、绿的特点来描写的。
言之有情
描写静物时,除了把静物的特征写出来,还要融入作者的情感,如陶渊明喜爱菊花的孤芳自赏,周敦颐喜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林和靖喜爱梅花的傲寒坚韧等。为了使“物”富有灵性,可以采用拟人的写法,再加上联想、想像、比喻等技巧的运用,使“物”蕴含的情感更丰富。
总之,在表态描写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和特点,充分运用拟人、联想、想像、比喻等技巧,倾注自己的情感。同学们试试看,你一定能写好关于静态描写的作文。
3.静态与动态描写的区别
静态描写是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例如: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上面的这段静态描写,表现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极多。
动态猫写是指描写对象(景物或人物)在运动中的状态。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描写范围包括:活动中的人们、阳光的变化、水流、云朵、风中的叶子等。例如: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跑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上面这段动态描写,表现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极多。
4.静态与动态交融的方法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有时要进行静态或动态描写。事物的静态是指人或物处在静止或稳定的状态。花草树木、高山、建筑、停泊的船只、教室的黑板、人物的外形外貌等,都是静态。
对事物的静态进行描写时,首先要做到具体确切,描写和摹写出来以后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就要在观察事物的静态上下功夫,看看要描写的静物到底是什么样子;其次,描写时,可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直接勾画;更多的是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形象确切的比喻及活泼生动的句式,这样描写出来才能生动逼真,如对阵雨过后景物的描写,有“树木被冲洗得一尘不染,碧绿的叶子上滚动着一滴滴小水珠,晶莹剃透,可爱极了。”有“大雨过后,空气像被滤过似的,多么舒服啊!”等等描述。
事物的动态是指人和事物处在活动变化时的状态。摇动的树枝、飘动的旗帜、奔腾的河流、飞驰的汽车、劳动的人们、飞翔的小鸟等等都是事物的动态。事物的动态是不停地活动和变化的,而且这种活动和变化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学生描写事物的动态时,就要注意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某一时刻的情景,抓住这一情景的变化特征作为描写对象,如记叙人物的动态,可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描写,对《我的奶奶》这个文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奶奶从门旁的灶火前慢慢站起来,用手捋了捋飘在额前的一缕白发,眯起眼向院子里张望着。当我跑上前去喊了一声奶奶时,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立时露出慈祥而兴奋的笑容。”这样,奶奶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一篇好文章,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才能更令读者回味无穷,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