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11500000009

第9章 清代的习惯法与国家法(1)

清代的习惯法与国家法[82]

从法律史上看,中国古代法典中《唐律》最为显赫,习惯法则以清代为最发达。学者们早已注意到,《大清律例》于前朝法典虽然不无损益,实际仍多袭旧章[83]。至习惯法则不然,它植根民间,最贴近实际之社会生活,因此随时变化,因地而异。清代,国家对于土地之控制日渐松弛,民田侵蚀官田现象严重;随着人口压力迅速增加,经济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民间租佃形式愈益多样,田土交易愈加频繁。凡此,无不直接表露于习惯法之发展中[84]。其结果,不但国家法之相对不变、统一与习惯法之活泼、多样形成鲜明对照,而且这两极间的对立和相互作用也逾于前代。

本文下面要讨论的问题包括:作为不同的法律渊源,习惯法与国家法具有何种性质,它们各受什么原则支配,其相互作用采取了什么方式和具有怎样的意义,等等。相信这些问题不但深刻影响了清代法律生活,而且对习惯法与国家法各自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述情形颇类法律社会学家在“法条”与“社会秩序[85]”或者“正式法”与“非正式法[86]”之间所作的划分。事实上,中国法律史上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也确实可以借助这类理论予以部分的说明。然而,此中仍有一种重大差异须要指出,即法律社会学的上述分类主要基于法律发生之途径以及它们各自形态、效力等形式方面的不同,而在中国法律史上,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分野,除包含上述形式因素之外,还有一种内容上的“分工”。诚如学者所见,中国历代法典对于近代民法典中安排事项规定极少,后者大都由习惯法支配[87]。更可注意的是,此种法律内容上的“分工”并非简单由社会结构所规定,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上的“选择[88]”。换言之,中国古代国家不只是缺乏直接和全面控制乡村社会的能力,也很少对系统探究和阐发比如土地交易、金钱借贷一类关系发生兴趣。古代习惯法与国家法之关系因此便具有一种相当独特的性质。这种性质不但决定了国家对待习惯法的态度以及国家法与习惯法互相作用的方式,而且对此两种传统各自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广义上说,国家法并非只限于法典,它也包括国家各级机构订立之规则、发布之告示、通过之判决等。同样,习惯法亦有广义,有狭义。清代,国家法之外尚有多种法律渊源,如宗族法、宗教法、民族法、行会法、习惯法、帮会法等。广义之习惯法包括民族法与行会法,其内容与宗族法亦多重合。狭义之习惯法仅指上述诸法源以外之民间惯习,内容主要涉及田房租赁、金钱借贷、土地典卖、人身雇佣以及婚姻、析产、立嗣等。这些,即传统所谓“户婚田土钱债”诸关系,恰是国家法视为“民间细故”弃而不取者。此外,与国家法乃至宗族法、行会法等不同,狭义之习惯法主要不是出于立法者的人为设计,而是普通乡民在其长期生活、交往和无数次利益冲突中自发而共同地创生。所谓“土俗”、“乡规”、“乡例”、“俗例”等即是其主要表现形式[89]。本文讨论国家法与习惯法,前者取其广义,后者取其狭义。

可以将习惯法与国家法置于人类学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框架中来说明[90]。首先,它们是两套不同的知识系统。一是乡民社会之“地方性知识[91]”(在不尽相同的意义上借用吉尔兹语),一是受到自觉维护之更具统一性的精英知识信仰。其次,它们受不同原则支配。前者系关乎实用的知识,乃是乡民社会秩序之自动显现,后者则突出了文化之选择性,有更强的符号意味。再次,它们互相作用,因此必须在其相对关系中被了解和说明[92]。习惯法与国家法在内容上的“分工”直接与它们各自的原则有关。

内有四百三十六条律文、附例千余条的《大清律例》,其内容按中央各部名称归举,即除总则性之“名例律”外,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类。这种安排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行政统制原则。相应地,律文与其说是向臣民的直接宣示,不如说是对官吏的指示[93]。在通常被西方学者译为“民事法”的“户律”里面,八十二条律文和二百四十六条附例(此据乾隆二十六年数)分配于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廛诸条目之下;这些规定固然相对集中地涉及近现代民法所调整之关系、实际与民法大异其趣。首先,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并无民、刑分立之观念和程序,田宅、婚姻、钱债方面之“违法”行为辄被视为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侵犯而招致刑罚。其次,“户律”之各项规定,除婚姻事项外,皆在某种形式上与户部的主要职能即税收相关联。最后,与此相关,有关继承或者土地交易的法律只涉及有关法律事项很小的一个方面,而没有对这些事项给予系统的说明和规定[94]。这些显然与上述所谓行政统制原则有关。然而,“行政统制”并非支配国家法的唯一原则。在中国古代,法律的生命与其说在于行政,不如说是在道德。此所谓道德,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制度或规范体系,而是包容宏富且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套基本信仰、哲学和理论,国家“合法性”的最终渊源。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和宇宙(或简言之天、地、人)被依据这种哲学合乎秩序地安排在一个统一、和谐的图景中,并且被相应地赋予责任和意义。比如,治理民众是天子的职责(正好比父亲对其子女负有责任),实施法律是国家的责任。这一切都在高度的自觉中被完成。乾隆五年“御制《大清律例序》”陈述其修律目的云:

朕寅绍丕基,恭承德意,深念因时之义,期以建中于民。……揆诸天理,准诸人情,一本于至公而归于至当。……五刑五用,以彰天讨而严天威。予一人恭天成命,监成宪以布于下,民敢有弗钦。

推行道德,弼成教化,这才是法律的目的,国家的职责。因此,法律服从于行政、一统于君主的现象应当被置于此种广泛得多也深刻得多的道德秩序背景下来理解。

习惯法的发展依循不同的原则。如上所述,习惯法乃是一套关乎实用的知识,它们主要受实用理性支配,并且通过分配和调整乡民间权利、义务关系,实现乡村社会秩序。这种秩序经由长期生活实践和无数次利益冲突而形成,又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尽管其本身并非自足,但它无疑具有合乎其自身特质的生长规律,保有属于它自己的传统。明中叶以后,由于本文开始提到的那些变化,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迅速进入其成熟之发展阶段。比如,在明末刊刻流传的各种民间日用杂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涉及当时民间生活中所有重要交往和交易形式的“标准”契式。这些“标准”契式规定了比如各种不同交易形式中当事人间的“权利”与“义务”,所用条款和词句只有微小的不同[95]。在清代,这些契式以及反映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本身又进一步被发展和完善。比如,租佃关系中的“永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极大发展;明代既已在个别地区实行的“一田两主”制度也扩展到江南、华南及华北诸省;土地交易中“活卖”与“绝卖”的分离更加确定和突出;中国所特有的“典”之制度也更加流行,且已完全具有其近代形态。与之相应,田土交易中的皮、骨分卖,活卖和典之后的回赎、找价和作绝,所有这些做法皆已演成民间之“风”、“俗”、“例”、“规”等,从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与“合法性[96]”。不夸张地说,在清代,主要由习惯法构筑的乡村经济秩序是相当完整的。没有这样一种秩序,整个清代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97]。不过,正如前文所指出,小传统不是自足的,不能由其自身得到说明。习惯法的发展至少应部分地从它与作为大传统之国家法的关系方面来了解。

消极地说,“分工”意味着国家对于民间各种“俗”、“例”某种程度上的放任,以及它鼓励民间调处和抑制诉讼的政策,而从积极的方面看,“分工”意味着习惯法与国家法在实施社会控制过程中的互相配合。毫无疑问,主要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的乡村社会经济秩序对于国家实现其职能乃是必不可少的。以土地契约为例。清代,民间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契约数量庞大,国家则通过规定税契以及钱粮推收过户的登记和注册手续等对之予以控制,为此而颁行和使用的官文书如契尾、税票、推单、执业单等,与民间土地契约相配合,“构成土地管理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基础资料,由此而层层编造出数量甚巨的鱼鳞册和黄册来[98]”。土地契约又是民人产业的主要证明文件。所谓“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乾隆三十八年浙江布政使司告示中语。《治浙成规》卷一),即表明官府在解决地权争执中对于民间私约的倚重。事实上,民间纠纷凡涉及私约者,官府大抵总要“调契查验”,以为判断依据。基于同样原因,地方官对于各地通行之乡规、俗例等,一般并不干预,除非这些乡间惯习有碍教化或与国家利益相悖而为国家法所禁止。

另一方面,习惯法虽植根于民间生活,其发展却不能不受国家法影响。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民间纠纷都可以提交官断,国家也可以主动干预民间生活的任一领域。尽管事实上,绝大部分民间纠纷并未经由诉讼程序即已获得解决,国家为其能力所限也不可能事事干预,但是此种可能性的存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整合。比如,国家法禁止将已典卖与人田宅朦胧重复典卖,民间土地契约则往往声明“并未典押他人,亦无重复交易”等情,有些契约更径直写明“于条无碍”、“谨遵宪例”等语。又比如,国家法上的税契、过割制度对于民间订立土地契约习惯有明显影响;民间租佃关系中的“永佃”制度因得到国家法承认和保护而得到迅速发展。他如民间交易中的“凭中”习惯以及对于实施和发展习惯法有着关键作用的民间调处制度等,也无不是在国家法直接、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确切地说,中国古代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分工”,实为此二者间长期互相作用的一种结果。

以上所述揭明了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中整合的一面,即习惯法与国家法通过分工与合作,构成更大社会范围内一种相对完整的秩序。着眼于这一点,有学者甚至认为习惯法乃是国家法的伸延,民间调处机构即是国家法院的下级法庭[99]。事实当然不是如此简单,如果习惯法与国家法确实属于两种不同的知识传统,分别受不同原则支配,那么,“分工”必不一定带来合作,相互作用也可以冲突形式表现出来。

民间习惯与国家条法不符者甚多,有些习惯本身即是规避国家法的产物。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发现,历史上“礼律繁文苛禁,往往与俗悬殊,且有适相反者[100]”。此种情形实际并不只限于婚姻领域。继承方面之“异姓承宗”、“兼祧重娶”,土地制度上的“一田两主”及钱债方面“违禁取利”的各种债务形式,皆是习惯法与国家法相悖的著例。然而,此中值得注意的,与其说是这二者的不相符,莫如说是它们互相作用的方式及相关问题,比如:谁人来联结习惯法与国家法,他们对民间习惯的兴趣缘何而来,官司根据什么原则去干预民间私约,国家法对习惯法的取舍和改造具有何种性质,以及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传统在此互动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相对变化。

R.Redfield似乎认为,在中国,联结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人乃是读书人[101](他用的词是scholar)。就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而言,这种说法至少不够确切。读书人或者乡绅(尽管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在一般文化意义上所起的中介作用固然比较显著,但在联结习惯法与国家法方面,真正值得注意的人物却是负有亲民之责的地方官。因为职责所在,他们直接处在国家法与我们所谓习惯法之间,他们对民间词讼案件的处理,以及他们针对民间习惯所抱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本身即可被视为国家法对习惯法的一种反应。不仅如此,作为受过正统教育(也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的知识精英,他们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和理论的创造者。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古代法律理论,也须要在他们身上去寻找。

同类推荐
  • 房屋征收与补偿

    房屋征收与补偿

    房屋是公民最重要的私有财产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由于公共利益需要而发生的城市房屋征收日益增多,城市房屋征收已经成为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
  • 法律解码:101个焦点民事行为的法律关键点解读

    法律解码:101个焦点民事行为的法律关键点解读

    法律解码:101个焦点民事行为的法律关键点解读法律解码:101个焦点民事行为的法律关键点解读法律解码:101个焦点民事行为的法律关键点解读法律解码:101个焦点民事行为的法律关键点解读法律解码:101个焦点民事行为的法律关键点解读
  • 村民自治与农村治安纠纷

    村民自治与农村治安纠纷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给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农村基层社会真正的、全面的直接民主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 公法研究(第8辑)

    公法研究(第8辑)

    本书以国内外公法学最新发展为关注点,本卷设有专题论文、部门行政法、译著选登、以及书评四个板块。所涉话题包含试论行政诉讼禁止判决、福利行政之组织内部协调、我国税法行政解释制度之反思与重构、开启宪法审查的大门等。本书以每年一辑的频率编辑出版恰如其分地涵盖了公法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周期,较好地将前沿问题收纳殆尽。此外,本书规模适中,所录用稿件一般在1至3万字之间,给予了文章作者很大的空间来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保证了理论上深入探讨的可能性,加之以权威的审稿团队通过双向匿名的方式挑选、审核稿件,本书文章的质量确属上乘。
  •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急急如律令

    急急如律令

    故事从我在算命瞎子那里拿了五十块钱说起,到了半夜,我身后竟然多了个女人的声音······
  • 灵性阡

    灵性阡

    鲁迅在北京大学的教员预备室里坐着,一个他不熟悉的青年默默地送上一包书,匆匆又走了,鲁迅打开一看,是一本《浅草》。数十余年以后,我走进当年鲁迅坐着休息的地方,同样拿着一本《野草》,却看不到鲁迅眼中的北京和北京的世界。离开家乡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家乡都已被城市的景观所置换,然而荒野仍旧是荒野,海是海,岛是岛,蝶归蝶,舞归舞。我的生活中仍有一位静坐在恒河岸上的苦行僧。在瓦拉纳西的渡口岸边的烧尸台上,静坐,入禅,无视于身旁的生生死死。各种生的匮乏,借助各种名目占据恒河两岸的大千世界,占据海和岛的各种空间,像花占领蝶,像蝶占有舞,像火葬仪式占据了我们一生中几次重大创伤的时空。
  • 世界上所有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2018)

    世界上所有童话都是写给大人看的(2018)

    本书是「ONE·一个」App人气作者陈谌的首部短篇集,也是一本色调怪异、不太正经的“成人童话”小说集。主打篇目:《冰箱里的企鹅》。讲述了一个单身独居男子在冰箱里发现了一只企鹅,由起初的惊异排斥,到相依相伴,变得难舍难分。就在他习惯于有企鹅陪伴的生活之时,它却突然从冰箱里消失了。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却鲜活得刻画出,独自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们的孤寂与无奈。作者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透过“童话”色的镜片,编织出一个个时而奇幻,时而温情,时而荒诞的故事,由此也反映出当下年轻人对校园、都市、情感、生活的奇思妙想。这些故事怪诞而不怪异,惊奇而不惊悚,处处彰显了90后的特立独行,敢想能表达。新版除了保留颇具人气的《莉莉安公主的烦恼》、《时光若刻》、《南极姑娘》等21个篇目外,还增加了一篇从未收录的新作《棋子》。另,为感谢读者朋友们这四年间对本书的支持和喜爱,作者还从众多逗趣且富有见地的读者评论中,挑选了一小部分予以回应,也收录其中。
  • 强爱专宠:天价契约妻

    强爱专宠:天价契约妻

    林夕曾经以为,遇上江一寒,绝对是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不然为什么在闺蜜找人迫害她的时候他会出现?然后又在未婚夫想要强迫的时候救下她?最后又在父母逼她嫁给一个老头的时候带她脱离了苦海?这一切发生后,毫无疑问,她答应了江一寒的求婚。她以为她的婚后生活应该是幸福美满的,却没有想到真相竟然是:“他娶你,不过是因为他心爱你的女人得了重病,他需要你的肾!”那一刻,林夕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男生就是挨整命(倒霉蛋阿歪)

    男生就是挨整命(倒霉蛋阿歪)

    《倒霉蛋阿歪》系列丛书围绕主人公阿歪展开情节,分别讲述了阿歪在学校、家庭中遭遇到的种种事情,突出反映了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趣情境,以及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艺术,反映了现代小学生群体活泼灵动的生活面貌及可爱无矫饰的个性特征。故事幽默搞笑,其中不乏关于善良、友谊、家庭教育、学习、成长等启示。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至尊搬运工

    至尊搬运工

    地球历五千年前,混沌世界将遭遇奴役之灾之时,是人祖协同各族始祖以生命为代价,将危机遏制在萌芽。而五千年后,面对更大的危机,混沌世界的生灵将何去何从,是谁能够挺身而出?又有谁能够披荆斩棘?是你?是我?还是他?
  • 天妃妖娆:腹黑帝尊,强势宠

    天妃妖娆:腹黑帝尊,强势宠

    她;来自地球,因为任务,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让她走向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他;是拂界最尊贵的圣僧。两个人的相遇成就一段不可能的爱恋。他无情无爱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无痴无嗔,却对她有着不一样的心思。她;对他一见钟情,撒娇卖萌死皮赖脸缠着她,终于修成正果,可一场阴谋让她陷入万丈深渊和他隔离。(作者纯属虚构,请勿喷)
  •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让人们在笑声中思索人生:“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问卿有几多愁

    问卿有几多愁

    我们每个人都有悲伤的往事,难以忘怀的故事,我们可能被过去牢牢锁住,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未来,每天都在挣扎逃脱,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勇气,没有坚持不懈的气力,不妨看看这本书,它可能不是最能打动你的,但是它是有一个曾今苦苦挣扎,逃脱的人写的,它的故事描述者已经走过来了,所以我相信你也能走过来,没有什么是不可放下的,没有什么是无法攀越的,我在海的对岸,山的那边,等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