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23100000004

第4章 引言——美学与哲学(2)

“人文科学”不叫人“修炼”那“无知”、“无识”状态,相反,是叫人真正地、认真地“有知”、“有识”,叫人真正地、认真地“思”和“想”。人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越来越丰富,要“透过”去则越来越需要用很大的气力,而看出来的“本质”却仍是一些“问题”,是一些无法一言以蔽之的问题,这就是“(有)问题”的“本质”,或“本质(性)”的“问题”。

“生活的世界”的“道理”,是“生活”和“世界”本身“教”出来的,不是某个“先生”,某本“书”“教”出来的,“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生活”和“世界”都是“大书”;既然是“书”,当然也有“听”、“说”、“读”、“讲”、“写”等等,“生活的世界”的确是可以“听”,可以“说”,可以“讲”的世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也不是一个“死寂”的世界。事实上 ,“生活”本身都在“听”、“说”、“讲”……,但谁也不认为我们每天都在“教书”。“教书”的“讲”,是文化发达到一定时候的事 ,但之所以出现专门的“教员”,正因为我们本已是每天在“听”、“说”、“读”、“写”。“人文科学”是一门“生活的学问”,是一门“活的学问”,我写这本书,不是作为教员讲课,而是作为生活中的人来“讨论”,“讲”我对有关美、艺术的“想法”和“意见”,因而“我”始终在“讨论”“问题”,“我”的“意见”绝不是“结论”,不是“封闭”的,而永远是“开放”的。如果说,“人文科学”也有自己的“方法”,那么这就是“讨论”、“对话”。关于“美”和“艺术”的基本问题,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在“基本的经验”方面,在“生活的世界”中,真、善、美本是同一的,它们为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只是在西方科学性思想方式发展下,才分立成“知识学”、“道德学”和“美学”。这种发展,在西方的思想史上,也是很不平衡的。如果说,古代希腊早期的 “自然哲学”侧重于“知识论”的话,那么,苏格拉底可以看作不同于早期“道德训导”的“道德(哲)学”的创立者,亚里士多德建立了 “艺术学”,真正的“美学”的建立,则是很晚近的事。当然,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不等于古人没有想过有关“美”、“艺术 ”的根本问题,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美学”这门学问,也不等于中国人就不考虑有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前,对西方 “美学”和“美学”问题思考的历史作一点整理,是必要的。我们的目的是在着手思考这些问题时,总是要“听听”“别人”(特别是哲学家,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怎样“说”的。

二、美学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西方民族,是“哲学”的民族。一切“科学”当然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生活的世界”,但就学科的形式言,在西方,“哲学” 是 “ 科学”之“原型”,又是“科学”之“归宿”。一切“科学”莫不通过“哲学”之环节孳生出来,等到它发展、成熟之后,又莫不在“哲学”中找到自己的一定的位置,举凡物理学、数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莫不如此,艺术学亦不例外。

在古代希腊,西方的“哲学”最初是以侧重于物理学和侧重于数学两个大方面发展起来的,于是有伊奥尼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这个早期阶段,希腊人的问题已经是哲学的,他们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始基”、“本源”的问题,但他们学说的形式,以及他们学说的具体内容,却是科学式的。他们说,“水”、“火”、“气”等这些“物质”或“质”,就是万物的“始基”。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也具有这个特点,但他进一步提出了“数”作为万物的另一个始基,就使作为“始基”的“物质”不但具有“质”的稳定性,而且具有了“量”的规定性,具有了“规律”。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这个特点,其实在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中表现得很是清楚:万物为熊熊之“火”,在一定“尺度 ”上燃烧,在一定“尺度”上熄灭,“尺度”即是“逻各斯”。物质世界这种质和量的同一,到巴门尼德则为“存在”,“尺度”、“逻各斯”本身不是“多”,而是“一”,“一”不可再分,为最基本的“数”,于是有“种子”说、“原子”说。这些都源于广义的“自然哲学”。

然而,亚里士多德不把毕达哥拉斯学派包括于“自然哲学”之内,说明了西方人自古不把“数学”当作“自然科学”,而只认为是一种“形式科学”。的确,从“数”到“尺度”到“逻各斯”这一完善,正说明了西方人的一种内容和形式、质和量等相分立的思想方式,这种思想方式又必定要使“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相对立”这个基本特点日益明显起来。

按现代一些古典学家和一些哲学家的解释,希腊文“逻各斯”来自一个动词形式,最初有“采集”、“综合”、“分门别类整理”的意思,后来引申出“说”的意思来。希腊的智者学派已经对“语言”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看法,他们问,“说”是一种“声音”,为什么能“ 代表”“可见”之“物”?他们坚持,“可听的”不能代替“可见的”。我们看到,这个前提可以推出一些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语言”“表现”的不是“物”,而是“思想”、“观念”。“语言”是“思想”、“观念”的表现。这样,希腊人一下子就越过了“语言”,直接研究“思想”。这时,希腊的“哲学”,也就由研究“万物”,转向研究“思想”,于是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而作为 “思想”的具体科学,则为由“逻各斯”演化来的“逻辑学”,这时已经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的真正的历史奠基者。如果说,在这之前,古代希腊人主要还是把“哲学”当成一些“问题”来探讨的话,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就真的成了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对象、方法和体系——形而上学及其范畴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众多的著作,几乎同时奠定了西方“哲学”与“科学”两个大方面的基础。在“科学”方面 ,他的著作更几乎囊括了当时以及后来一个很长时期的一切科学,而有些学科本就是他自己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科学”之父,也是西方民族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的最大的代表和培育者。

就在他众多的著作中,有一本流传下来的残本《诗学》,被认为是西方美学的开创性的著作,现在我们所能读到的,是他关于希腊“悲剧”的论述,据说还有“喜剧”的详细部分,但未保存下来。

当然,对于美和艺术的讨论并不始于亚里士多德。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克萨诺芬尼把“神”的“意象”与画上的形象相比,说明这些形象都是人创造出来的,颇有些无神论、唯物主义的意味。柏拉图有几个对话谈到“美”,特别是《饮宴篇》提出了“什么是美”大加讨论,被认为已很具美学意识。其实,那个时候固然已有了美学方面的问题,从“什么是美”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已力求在“美”、“善 ”、“正义”这些概念中找出本质的区别,但当时主要还是在讨论哲学和逻辑问题,而不是专门的美学问题。《饮宴篇》结束时的那一句话“美是很难的”曾被误解为是科学上的一个论断,甚至是对“美学”的一种结论,但事实上只是借用了当时希腊的一个成语,其意思是“ 好事多磨”。这就是说,在早期,即使在思想已相当严密、精确的古代希腊,所谓“美”、“好”这类词在日常用语中,区分不是很严格的 。这是一种生活的区分,而不是科学概念上的、定义上的区分。

“美学(的)”、“审美(的)”也都是由希腊文变化而来,但当时只是“感觉的”、“感性的”这类的意思,亚里士多德也没有用这个字来建立一门学问,“美”在古代希腊并没有成为一个专门学问的特殊对象和问题;但“艺术”却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诗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其地位大概像《动物学》《物理学》……一样。

《诗学》用的基本上是经验科学的方法。我们知道,古代希腊曾经是艺术活动很发达的国家,特别是雅典,在它的伯利克里黄金时代曾以它的艺术的光辉吸引过许多外邦人,而雅典的戏剧舞台可谓最为光彩夺目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当时的悲剧作了经验总结,经过分析、思考,提出了定义性的判断,回答了“什么是悲剧”这个问题,为后世立则,凡不符合者,则不免“不是悲剧”之讥。

亚里士多德这个残本《诗学》,显然与他的《形而上学》没有多大关系,但却一直被认为是“美学”之祖,至少他提出的“悲剧”概念,常为西方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这除了西方人一贯的思想方式、科学分类的特点上的原因外,不能不说是有一些误解在里面。

这里应该提醒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没有“美学”的地位,其中原因,不能不作一些探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一个最为本质的存在,这一点使它与《物理学》等研究的对象区别了开来。这个“(诸)存在之存在”,是古代“始基”、“本源”的演化,是“逻各斯”的演化,也是巴门尼德的“一”的演化,亚里士多德叫做“第一性原则(理)”,哲学研究“第一性原则(理)”,这已成了哲学本身的“存在方式”,“哲学”本身的“本质”。为了把握这个“(诸)存在之存在”,把握这个“第一性原则(理)”,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诸种“范畴”,如“可能性”、“必然性”……,“哲学”就是这些“范畴”的体系。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虽然是“存在论”(或叫做“本体论”)的,但就范畴体系来看,却同时又是“知识论”(或叫做“认识论”)的。真、善、美,亚里士多德重点放在了“真”——知识论方面。

不错,就生活的本源性的世界言,真、善、美并无学科上或概念上的区分,这我们在谈到早期希腊“美的”与“好的”无严格区分时已可看得出来。但生活的世界仍有自身的区别,并非一片混沌,而这种我们叫做“基本的区分”的恰恰正是后来科学、概念、定义区分的基础。人原本并不是按照一个定义来叫某事物为“美”,相反,科学的“美”的“定义”却是从这种日常的称谓中,结合实际地提炼、概括出来的,而提炼出来的某种“定义”,又不是永远合适的,常要随生活的活的现实变化而改变。这个基本的道理,西方人在很长时间里竟是颠倒了的,这种颠倒,意味着他们在哲学中把认识论——关于“定义”的真理性提到第一性原则来考虑这一做法上。我们看到,古代希腊人尝试给“善”、“正义”、“美”下定义而不得结果之后,集中他们的才智来思考“真”的问题,即关于“万物”的真判断、真命题、真知识问题。至少“美”的问题被搁置了起来,这种情形一直到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兴起之后,才有较大的变化。

大家知道,“美学的”、“审美的”是由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引入哲学,并以此建立了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美学”在鲍姆加登那里是与“理性的知识”相对的“感性的知识”的意思。我们看到,鲍姆加登虽然建立了一门新的哲学学科,但他在运用“美学的”、“审美的”这个词时,仍然保留了“感性的”原意,这用法,直到康德,仍然如此。然而,无论如何,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从此以后,哲学就增加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即“美学”就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探本求源”的研究,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艺术”的经验理论的、概念式的总结。

在建立西方的美学体系方面,康德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虽然康德本身对艺术并无特别的兴趣和修养,他对自然美的称颂,也是纸上谈兵,因为他从未离开过他的家乡;但他的哲学的睿思,却使他相当深入地思考了许多美和艺术的基本问题,在西方,至今还不能绕过它们。康德所论各个重要的有关美和艺术问题,本书以后的论述当会有所涉及,这里我们要着重考虑的是他的“美学”在他整个哲学思想中的地位问题。

同类推荐
  •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家与阴阳五行学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是李长之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编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体例参考了法国人韦伯的《哲学史》,对西方哲学史上颇具研究性和争议性的哲学家做了简明的介绍。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有一定比较,表达了其写作时的“中国人的立场”,除了在体例上附以中国年代外,还将中西关键节点的人物的进行比较,这让当时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的文人很容易有代入感和亲切感,也便于现在的中西哲学文化研究。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注定不一样的中国思路:原初

    注定不一样的中国思路:原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存亡继绝,延绵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幸存的不曾断绝的文明,这还得从思想文化的根源上找原因。先秦的源头活水应当也必须追溯,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抛开迷雾,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祖先设计之初的真正用意。“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往圣先贤的设计经过时间的淘洗检验,为我们定下了“法自然,重道德”的文化基调,其文字总结便是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百家争鸣”则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个别演绎。
  • 道是道理

    道是道理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做三件事:一是用嘴说话,二是用手做事,三是用心思考。显然,说话、办事都离不开“用心”。“心”之所在,必须通古今、明大道,而道家学问字字玑珠,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洞悉万物、把握人心的规律,谙熟这些玄妙的人生道理,就可以在无为中成就有为,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本书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热门推荐
  • 十个连长一个班

    十个连长一个班

    长征时期,红军总部为保存干部,将九个无兵可带的红军连长,和一个刚刚俘虏、愿意留下的黄埔军校毕业的川军连长,编成一个全部由连长组成的“特别班”,又“特别”配了一个女指导员,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每次都执行“特别任务”,于是其中的“特别故事”就层出不穷了。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裁大人是竹马

    总裁大人是竹马

    窗外,电闪雷鸣,雨声不绝。一瞬间天空煞白,透入屋内,女孩在床上睡得酣甜。一旁书柜上,印有稚嫩脸庞的照片被照亮。她醒了,眼角湿润。耳边还遗留着他的低语。“等我,安言妹妹,等我回来娶你。”......惊艳了年少的他,终会重逢,转角路口的三色堇开的热烈,下一秒,他从街对面徐徐走来。至女孩跟前,握起她的手,虔诚落下一吻,目光灼灼。“我来了。”.......又是一夜,雨下得热烈。泪水滚烫滑落双颊,许多的话终酿成一句炙热的对不起。他的手拂过她的衣袖,她抓紧了。他的背影留在她的眼里。不要着急,三色堇还有下一个花期。【PS:作者君简介无能,咱入坑说话!】
  • 妖股

    妖股

    《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程志云抽丝剥茧般再現当前股市众生相,作者用严谨且诙谐的语言详解了在大盘低迷,大市走低的形势下,“妖股”板块却能逆势狂涨之谜,彻底颠覆传统股民的选股认知。作者在文中暗藏着许多给读者的选股提示,使那些渴望入局的小散户读后能够掌握操作技巧,随时抽身而去,从而掘金“妖股”。这本书里,众多在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股海巨鳄自爆了庄家的种种投资圈套,掩卷之后,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最黑的并不是足球,而是股市。
  • 我的绝色完美老婆

    我的绝色完美老婆

    回归都市,接受契约婚礼,本想过平静的生活,但是他的绝美总裁老婆,却天天吵着要跟他离婚。于是,平静的生活,变得再也不能平静……
  • 模拟足球之AI教我当教练

    模拟足球之AI教我当教练

    28岁的吴豪文从一个软件销售经理莫名其妙的成了一家业余足球队的主教练,在AI智能教练小爱的帮助下连克强队!把业余球队变成职业队并征战亚冠联赛!29岁成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队主教练……同时,又接到了英超陷入保级的水晶宫和西甲劲旅毕尔巴鄂竞技的邀请,他该选择谁呢?
  • 潘多拉的眼泪:第七个天堂

    潘多拉的眼泪:第七个天堂

    她是见不得光的私生女,倒在大雪里奄奄一息时一个神秘少年救了她。那邪魅的笑容,仿佛恶魔一般囚禁着她的心。五年之后,她带着强大的复仇心理回来了。凭着秦家私生女的身份,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最高点。他是荧幕前的宠儿,是高高在上娱乐界的大明星。孤冷清傲,一尘不染的如同神谪。她冷漠,她无情,她恶毒。最终,那冰冷的心又会为谁而融化成了一滴滴热泪。你知道什么叫做意外吗?就是我从来没想过我会遇见你。但是我还是遇见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爱上你,但是我却爱了。
  • 晚清有个曾国藩

    晚清有个曾国藩

    中兴勋臣,湖湘大儒,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这是完全的曾国藩吗?曾国藩这个乡下秀才一步步靠自我奋斗与忍辱负重走向权力的巅峰。这个被称为“晚清第一汉臣”的湖南人如何达到孟子所说的“内圣外王”境地?又如何成为中国文化最后一座矗立的庙堂的?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从曾国藩的编年史入手,以细腻凝重的文笔透射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志存高远,写他的治学精进,写他的困兽犹斗,写他的忍辱负重,写他的韬略智慧,写他的貌似虚伪,写他的无奈苍凉,写他的内心圆满。把那个时代一个中国文化积薪传火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写得淋漓尽致。
  • 摘云化星辰

    摘云化星辰

    弱肉强食的世界,有太多的生存法则。孤身一人,能否生存下去!
  • 一场盛世许流年

    一场盛世许流年

    夜沐梓,二十一世纪最多金的雇佣兵女王。沉寒冥修真界中堪称妖孽的天才。当性情多变的她遇上腹黑外加醋坛的妖孽天才,且看两虎向斗,谁胜谁败。当各种技能接近完美的她,一朝成为修为高深,血统高贵的当朝太女,她是该君临天下,还是肆意人生?在面对这泼天富贵时,她是该欣然接受,还是淡泊名利?当洗牌再次来临她是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担起自身的责任,掌握大权坐镇其中?在洗牌的过程中他们是盟友还是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