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为黑黑的朱古力涂上一层七彩斑斓的糖衣一样,真实往往被紧紧包在美丽的外壳下。然而,这层糖衣包得好不好,有没有“穿帮”,却要看天时、人和及包装功夫。
赞美如煲汤,火候是关键
广东人出名的就是能煲出老火靓汤,清热驱寒,滋补养颜,让其他地区的人羡慕不已。
煲出好汤并不容易,火小了,东西炖不烂;火大了,东西炖得太烂;时间短了食物不够入味,时间长了汤少汤成都有可能。所以别小看一碗靓汤,那可是技术和心血的结晶。说话,有些和煲汤相似的地方,那就是讲究一个火候。一旦火候失控,得到的结果绝不是你想要的。
过度吹捧让人起疑
人们都爱听好话,但不愿意被人发现自己爱听好话,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爱听好话。对于自负者来说,他只会觉得你的赞美是理所应当,是事实的描述。如果他发现你仅仅是在恭维他,失望的心情会使他对你感到厌烦,之前赞美造成的好感荡然无存。
张女士最近的密友是丈夫朋友的老婆王女士。这位王女士年纪和张女士相似,舞蹈老师出身,对于穿着打扮很有见解,和张女士聊起来自然是相当投机。尤其是当这么一位有品位有见解的同性赞美自己时,张女士就会觉得特别高兴。
王女士和张女士聊得开心,最近张女士的丈夫很是关照这位朋友,并且常常在节假日做四人行,私交很不错。
这天张女士和王女士又出去买衣服,张女士试了几套新上市的春装,王女士对张女士挑衣服的眼光一边赞不绝口,一边自我贬低:“你看你选衣服真有一套,上身效果特别好,又会搭配,不像模特穿着一身套装那样死板。我就不行了,老选一些看着好看的衣服,上身了就是别扭,怎么穿都穿不出模特身上的效果。”然后她又夸张女士有气质,像个官太太,不像自己小家子气,上不了台面。
张女士被王女士赞得心花怒放,觉得小王夫妇真是知情识趣。可是就在这时候王女士说:“你穿衣服好看还因为身材好,没小肚子,腿长,比我可好多了。”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王女士舞蹈老师出身,这几年一直在外面做私人培训,练功一点没丢下,身材比不少小姑娘还好。而张女士中年发福,也就是一般妇女身材,怎么可能比王女士还好呢?
说品味、气质,张女士都有自信,可是说起身材她是有自知之明的。眼看王女士这么不顾事实地夸她,她感觉到了话里的虚假成分,越发觉得王女士这个人虚伪、有城府,之前的好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选好时机再说谎
有时候你高高兴兴,嘴里调了蜜一样凑过去,不想马屁拍在马蹄上,对方不但不领情还给你脸色看,热屁股贴了冷板凳,滋味肯定不好受。可是你除了抱怨对方喜怒无常之外,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呢?同样的赞美,如果对方以前还高高兴兴地笑纳,今天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很可能就是你没有找准说话的时机。
小张正在追求小李,甭管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是有意讨好小李,反正在小张嘴里,小李就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姑娘。尤其是皮肤自如凝脂、滑如清波,仿佛剥壳鸡蛋一样,吹弹可破,让人一见倾心。
但是,这天两人约会,小张看见小李穿着一身粉红的衣服,皮肤白白嫩嫩就像初生的婴儿,正开口称赞着,结果小李不像往日那样笑逐颜开,反而板着脸,一句话也不肯说。原来那天小李脸上长了个痘痘,正为这个心烦呢,怕处理不好留下疤痕,自己皮肤的优点一去不返,小张偏偏在这个时候来夸奖小李的皮肤,这不是惹人讨厌吗?
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还是《红楼梦》中里的那个尼姑会把握时机。这位尼姑要求王熙凤办事,没有找上门去,也没有凑办葬礼时候的热闹,等到葬礼结束之后,才找到凤姐细说。你想,当时凤姐忙得团团转,哪里还有心思理会她。等办完了大事,凤姐心情愉快,又尝到了权力的滋味的时候,求她办事自然会容易得多。
这位尼姑没有直通通开口就说,而是先和风姐聊天,讲了些持家掌权的闲话,哄得风姐开心,并且乐意在她面前显示一下本领的时候才说出求凤姐的事情。凤姐虽然并不太想管,但是有了前面的良好氛围,已经让她骑虎难下,最后一口答应了。比起小张,这位尼姑是不是聪明许多呢?
说话要有感情
自从几年前《南方周末》用了个标题叫作“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感动”之后,就每每有报刊杂志仿效这个标题,如“总有一本图书让你感动”“总有一封情书让你感动”等。不过这么多的感动里面,很少有超过《南方周末》当年那篇采访的力度的,所以,让读者们实在感动不起来。
你的话没有真情实感,别人凭什么动情,凭什么相信你呢?哪怕你口若悬河说出一朵花来,别人不信,那你说谎的目的也就没法达到,可能反而被冠上种种负面标签。
“婆媳天敌”的论调从古到今就没变过,个中滋味肖月深有体会。虽然自己不是个娇气的大小姐,婆婆也不是不讲道理的老人,可是代沟的问题使得两人有了水火不容的感觉。
为了化解家庭矛盾,肖月不但咨询了所有的闺蜜,还跑到网上发帖要网友支招。综合各方面意见,她打定主意要以情动人,把婆婆当作自己亲妈对待,相信能够起到作用。可是事情并不像肖月想得那样简单。
虽然她一再“把婆婆当作自己亲妈”来要求自己——万分不情愿,也要每周抽空儿陪婆婆上街购物或者游玩;心疼钱也要买昂贵的补品送给婆婆;明明不是这么想,也口是心非地夸赞婆婆:做菜的味道、处世的方式、穿衣的品位……但是她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缓和婆媳之间的矛盾。
因为在婆婆看来,肖月每次陪自己都满脸的不高兴,买东西老是强调价钱想要自己感激,说话言不由衷,有时候简直就是讽刺。一句话,一切不过是在做样子,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所以说,既然想要他人相信你,那么首先要说服你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说的、所做的,又怎么要别人相信呢?
高手点拨
99℃的水不会开:说话要恰到好处
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只有到了这个温度水才会沸腾起来。哪怕你自己觉得已经开足了火力,锅里的水也热得烫人,只要差那么一度,你也没法把水烧开,做了再多的功夫也都是白费。所以,说谎把握时机和火候最重要。
试着把话说得更婉转
世界上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事物也并不是只有非此即彼两种属性,生硬粗暴地去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陷入僵局。委婉而留有余地地说谎,选择正确的角度和时机,被动可以变为主动,缺陷可以变成优点,批评的话也可以让人乐于接受。面对问题,有话无须直说,试着把话说得更婉转一些,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避重就轻,争取主动
很多人都非常佩服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敬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更对他睿智的外交辞令无比叹服。
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情节:
当时曹操才打败刘备,新收刘琮,诸葛亮在此危难之际,奔柴桑见孙权,以促成联盟。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的角色很难把握,他和孙权初次见面,自然要有一段开场白,以便分析形势,介绍情况,说明来意。而此时刘备已是败兵之将,自己又是无职之官,口上说联合孙权,而实际上孙、刘两家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此时的孙权坐拥十六州,而刘备只有一个江夏,还是公子刘琦的。刘备兵不过两万,其中一万还是借的。但是诸葛亮见到孙权时仍然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诸葛亮没有说刘备如何兵败,曹操兵势如何,而上来便是“海内大乱”,从全局形势出发,纵谈天下。避免了孙权追问具体细节而泄露刘备的尴尬境地,可以说避开了孙权的锋芒。接着“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一句话托起了两家,刘豫州确实已到汉南,也的确“收众”,但是到汉南是被曹操追的,是逃到汉南的。
刘备所收的也不过是不愿意离去的老百姓,没有一丝一毫的战斗力。然而更精彩的却在后面:“与曹操并争天下”,这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影的谎话,刘备此时要兵没兵,要将不过关、张、赵而已,如何三足鼎立呢?但是这个开场白将刘备的失败进行了掩藏和粉饰,给足了刘备面子,提高了刘备的地位,回避了对联合的不利因素,稳妥地搭建了孙刘联合的平台。
所以我们在回头看这段话时,不难发现,一半是谎话,一半是大话,而恰恰是谎话给了刘备集团一个缓冲的机会,稳稳当当地成了联盟中的一个主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委婉地回避可以粉饰自己的窘迫和改变劣势。
换个角度谈问题
赵华已经大学毕业半年多了,但是还没有找到工作。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为他着急,办法想了很多,简历投了不少,招聘会也没少跑,可就是没头绪。为了这个事情,父子俩没少吵架,后来赵华干脆就待在家里,工作也不找了。
父亲劝赵华说:“你只是一个普通大学生,刚出校门,却挑这个公司的待遇不高,那个公司没前途,找来找去,不是你看中的公司不要你,就是要你的公司你不去,弄得高不成低不就的。而且整天嚷嚷自己上了十几年的学,学了这么多东西还怕没饭吃。”话糙理不糙,可是父亲越是语重心长地讲,赵华就越是反感。
他叔叔知道了这种情况,语重心长地开导赵华说:“叔叔知道你大学毕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文化;而且对现实有一个自己的看法,想做出一番事业,有抱负。但是你刚从学校出来,没有经验,现在社会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更快,所以你不能只困守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在社会上不仅要继续学书本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所以,眼下我们首先要确立目标,这样才能有目的性地找工作;二是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一做,才能知道你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三是要下决心不断地努力学习,不要故步自封。”
听了叔叔的话,赵华重新对自己进行了评估,很快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踏实努力,很受上级的赏识。叔叔简单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赵华的想法,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赵华的父亲和叔叔都知道小赵的问题出在哪里——“眼高手低”。可是父亲的直言不讳给赵华带来了伤害,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叔叔的话不仅点出了赵华的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他脆弱的自尊心理。
如果深入地分析,叔叔的话是避开问题的关键,首先不是针对赵华工作问题,而是谈当时的工作形势,知道赵华也不过是空有点知识,却不去批评他能力上的缺陷,却表扬他有知识但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经验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不断地积累。
所以,虽然叔叔的表扬是违心的谎言,却是指明正确处理问题方向的铺垫,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将赵华不对的事实用赞美加提意见的方式说出来,效果自然好。
找准开口的时机
经常有人抱怨别人把自己的好心当作驴肝肺,明明自己说得在理,可是人家不但不听,反而迁怒自己,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同样的话,对不同的人来说,不同的时机来说,效果就不同。之所以出现费力不讨好的局面,除了当事人的不理智外,原因多半还是因为你没找对开口的时机。该开口你不开口,矛盾也许就会错过最好的解决机会,事情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可是不该开口的时候你开了口,那么很容易变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如何避免将自己卷入旋涡,巧妙地解决问题,就需要找准时机。
找准时机开口,首先就要把握好自己和这个问题的关系。如果你身在局中,事情的解决方式关系着你的切身利益,或者说,你对矛盾双方的关系亲疏有别,那么就算你是公平地考虑问题,别人也往往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你是在将事情导向一个对你有利的方向或者是在偏袒自己的朋友,而不采纳你的提议。
但是你要是和这件事毫无关系,态度客观倒是做到了,却又免不了有“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嫌疑。尤其是处于矛盾的双方,对于你这个外人闯进来掺和,不但不会感谢你的热心肠,反而会觉得你多事讨厌,根本不会理会你的话是否说得有道理。因此,想要做和事佬,最好和当事人双方都有一点关系,说话有人听,但是这件事又不能涉及你的自身利益,说出来的话才有公信力。
另外,我们身处一个长者为尊的国家,小辈的话长辈很难当真,就算是明知有理往往也会因为面子观点而视若无睹。如果你和问题的距离虽然恰当,但是矛盾双方的资历比你高,也没有什么私人交情来弥补地位的差距,那你还是免开尊口为妙。贸然出头,人低言微,很难有人会心平气和地去思索你的见解,尊重你的意见,反而会嘲笑你自不量力、企图主持大局的姿态。
就算你和矛盾当事人有着平等或者亲密的关系,甚至处于权威地位,想要开口,依旧要三思而后行。哪怕就是大家眼巴巴地望着你说个意见,你也不能一时激动,没想好就开口。只觉得该说点什么而没想好怎么说,吞吞吐吐思维混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有可能情急下说错话让事情进一步恶化。所以开口之前,最好已经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偏听偏信说出的解决方案让大家不服,然后找出适当的解决方式,有条有理地进行分析说明。唯有如此,你的开口才是有价值的,才能得到别人的感激、信任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