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我是成年人过于刻板、理性化的心理特征。
自我感缺失的成年人从心理发育来看,他们尚属幼稚型:依赖性很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总是依照别人的期待生活。没有能力承担责任,生活中也没有明确的目标。
那些从小不被鼓励的孩子,没有受到独立自主训练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这种自我感缺失的人格特质。
激烈竞争的社会不会给自我感缺失的人太多肯定和机会。这些人也很容易被人操纵利用,一旦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愤怒情绪,他们就会走向被动攻击的方向,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无尽的麻烦。
自我感建立的基础是什么?是自爱与自尊。自我感健全的人有明确的界限,自己应该在哪个位子,应该做什么,他们一清二楚。自我感功能健全者,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接受自己是他们无与伦比的智慧闪光点。如果是自己的事,就将事情的进程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不盲目追求速度。如果是合作的事,就将责任划分清楚,做完分内之事就好,有余力再去操心别人的事。
你的“自我”萎缩了吗?自我感不够的朋友,曾经丢失了自我感的朋友,请再次出发踏上寻找自我的道路。即使本我、超我会阻扰自我的觉醒,但是觉醒就像你体内的睡狮,一旦觉醒就势不可挡。
17谁在操纵你的家
每个家庭都有真“老大”。
“我感觉自己是家里最不受欢迎的人。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让我出生?”这是一个出生半岁便被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直到七岁回到城里父母身边的孩子对心理医生讲出的一句令人无比心酸的话。
“我们家一切都听奶奶的,她过去当局长,现在退休了当某协会会长。我爸爸根本什么也不是!他很少说话,只会抽烟”——这个经常逃学、上网,让全家人都感到头痛的15岁孩子如是说。
对于家庭,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我们是怎么感受父母的?孩子对于我们又是如何感受的?家庭成员不能正常交流,家并不是一个最让人喜欢待的地方,也不是一个避风港,它更像一个火药厂,到处硝烟弥漫,动辄冒出火光,烧伤了很多人。
如果我们将家庭比作是一台越野车,那么谁是车的发动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系统,系统的主要动力来自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才是真正在“你家的那个人”,即使他可能隐身,即使他可能并不在你家经常出现,但是他就在那里影响着家庭这台越野车的行进方向。
家庭系统的观点认为,家庭的核心成员对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系统每一个成员都受系统的影响,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家庭系统。每个家庭成员的问题都是系统功能不良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成员个人的问题。只有把某个成员的问题纳入到整个系统来看待,这个问题才会有根本的答案。
我们看到太多的家庭互相扯皮拉筋,互相指责,尤其是家庭核心成员看不到自己的不良功能是怎么影响家庭系统结构性运行的。
其实,现代社会是以小家庭为系统运行的,小家庭的核心成员是夫妻或者是主要承担家庭经济的责任人。大家庭中注意维护小家庭的独立结构,大家长不去干涉小家庭的内部事务是最重要的规则。否则家庭边界被打破,出现结构性的混乱,其家庭功能必然受损。
父母、孩子的角色定位要很清晰。如果父母一方与子女结成联盟,那这个家庭功能就是不良的。被忽视被抛弃的那个大人一定会出现“症状”,让全家人蒙受不幸。
夫妻之间有问题要自己去解决,不能让孩子介入,这等于向孩子转达了这样一个积极正面的信息:父母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家长态度。
角色不可以颠倒。孩子就是孩子,他要退到孩子的位子,不能干涉家长自身的事情。孩子这样做也是表明“你们是我的父母,我完全接受你们”。这么理解问题的孩子其心智才是健康的。
爱父母的孩子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不要去扰动父母的关系结构。大家长一定要充当调停者的话,那么首先必须具备调停者的水平,并且总是以保护每个小家庭结构的完整为前提。
每个家庭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安全的家庭可以照顾与保护每个人的自我空间。也就是说,正常的家庭结构要保证个人边界完整,这样才能让系统正常运转起来。
18剩女是伪命题
剩女是个伪命题。因为仅以数字来看,没有可以剩的女人。男女比例本来就失衡。找不到老婆的男人多了,被媒体大呼有危险。可是女人找不到老公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剩女是自己不想嫁人的多。连疯女(真正的精神病患者)都有男人要,难道剩女真就缺乏爱慕者吗?
在生存面前矫情不行。世界并不会给女性什么特权,女性除了要承担生养的责任,一样要工作。不幸的是只有无意成为剩女的女性才有机会跻身高位,获得跟优秀男性一样耀眼的成就。可见剩女有剩女的荣耀。
剩女爱自己爱得既简单又很深刻。简单得可以独享一碗汤,一片面包;深刻得可以当一个学者、作家、科学家、政治家。剩女们正是因为将一般女性所要早早经历的婚姻和养育的时间存下了,于是收获了其他女性没有的东西。
剩女们反正已经过了所谓最佳婚嫁年龄,干脆不着急了。生命的意义又不只是生育,又不只是嫁人。况且不管嫁不嫁人,只要被人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情感生活总是丰富的。她们还特别会安排自己的精神生活,有的是办法制造很多好玩的东西来滋养自己。剩女的财务自由也带给她们空间的自由,她们向往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实现。
亲!你可知你在很多的人心里是女神吗?不要让世间阴风吹散了你的神韵。你那妩媚与成熟、德才兼备的气质都是你巨大的财富。
属于你的他一定在某个地方守候你的到来呢。只要你愿意嫁给他。
好闺女不愁嫁,剩女无恙。
19为什么要结婚
这里摘录了一位年轻人给我的留言,觉得很有代表意义,遂将之公开在此,希望通过以下的讨论,能够解答类似的问题。
缘起:我(慧籽)在群里发了微博(菜根谭每日一句话):
“好女人是男人可以休养生息的一片土壤:肥沃而滋养。”
董利(网名):
谢谢周老师的分享,不过我仔细一想,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能得到周老师的指点和启发:为什么历史上在各个领域取得极大成就的人(或称伟人)都是终身未婚的呢?仅仅是概率问题吗?比如这些人:
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
意大利奇迹般的天才达·芬奇(1452——1519)
只手托起大英帝国的女人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
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
瑞典科学家诺贝尔(1833——1895)
荷兰画家梵·高(1853——1890)
还有尼采,舒伯特,安徒生,南丁格尔……
我想是不是内心世界足够丰富的人就不需要另一半了?最近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心智已经打开(尽管只是个开始),内心世界每天都处于极大丰富和成长的状态。我现在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天都过着曾经梦想却遥不可及的生活,因此每天对我来说都是惊喜!
可是我并不觉得需要一个女人来支持我,两个人分享喜悦和悲伤。我说的幸福状态不仅指喜悦状态,而是指喜悦和悲伤平衡的状态。我正在认识世界的面貌原来是这样的:最大即最小,最多即最少,最长即最短,最近即最远,最快即最慢,瞬间即永恒。最善良即最丑恶(以前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顿悟了就出家当和尚),最简单即最复杂,最容易即最难,最好即最坏。世界是统一的,辩证的。圆满的人生在于顺应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要,不断追求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人生,不断发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而不是束缚于所处时代的思想。比如结婚这件事,没有婚姻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人生吗?我不这么认为,起码处于现阶段认识水平的我不这么认为。我不知道周老师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真诚希望能得到周老师的一些指点和启发。
慧籽:
你并没有因为找不找女人发生内心冲突,只是你有些疑惑,你想知道自己到底该不该找个女人。
你问“为什么历史上在各个领域取得极大成就的人(或称伟人)都是终身未婚的呢”?你不觉得任何结论性的东西都需要经过科学论证来得出吗?“都是”本身就不是什么科学论据。伟人永远是少数人,伟人当中结婚的也是大有人在不是吗?我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举证:莎士比亚、杨振宁、钱钟书、齐白石、张大千、毛泽东、周恩来、安南……
但是我依然认为董利问的是很有代表性的好问题!谈古论今也罢,就事论事也罢,婚姻到底有什么必然性的规则可以依循,如违反所谓规则又将何去何从呢?
透过人类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婚姻形态一直在变化。每一点变化都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反映在家庭结构、经济、婚姻与价值观等方方面面。
家庭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的显著进步是社会分工更趋完善,这使得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最小的家庭就是一个人。很多原来需要家庭成员自己完成的工作,如洗衣、做饭、木工、装修、养殖等,都可以通过社会机构帮助完成。家基本可以简单归为一个休养生息的场所。这样的简单结构客观上强化了个体投注更多的自我关注力。换个说法就是人可以更自我了。个体可以不需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承担过去很繁杂的家庭事务,也可能让个体更多地感受独立、自主、自由的生存状态。是否需要改变这种现状则完全是私人化的问题了。
经济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带给个人生活的提升,人们追求各种享受的方式,途径也更加宽泛了。婚姻根本不是获取内心满足的必要条件。经济能力良好的个体更是深谙财务自由的妙处,情感和婚姻却有可能变成负资产,出于利益的考虑,婚恋行为也要更为谨慎。
婚姻与价值观的变化。人口繁衍仍然是主流社会对于婚姻的主要诉求之一。但是丁克家庭的出现也告诉我们另一个群体的价值理念,个体不必为承担社会性的人口意义而选择繁衍。仅仅为繁衍而结婚的男女将越来越少。人们选择婚姻的理由更多是为了幸福和快乐。对婚姻的失望即使不是主流的无意识,也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人们不看好婚姻的情绪是被全社会广泛传递的一种情绪。这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婚姻的态度。既然“婚姻不一定带来幸福和快乐”,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选择婚姻呢?
性观念开放。满足性的需要也一样可以通过市场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来实现。
性满足的多元化方式不仅仅得到社会的普遍性理解,也确实缓解了个体性的张力,这种性解放带来的享受,也是对婚姻关系的一种客观抑制。
整体价值观变化。社会允许更多的生活方式存在,自由取向的思潮肯定对传统婚姻观念提出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单身、同性恋或者是其他方式的恋爱,包括离婚、再婚,都有社会性的存在基础,人们不再担心受到道德的谴责和审判。
以上这些似乎都给单身状态以合理化的解释了。
但是毋庸置疑:婚姻还继续是社会的主流形态。
我当然相信独身生活可以令一些有远大抱负理想的人更加奋力于个人所爱所求之中,一个人穷极毕生于专攻,成就伟业就不足为奇了。
但人为什么要婚姻?
婚姻有婚姻的现实意义:婚姻制造了彼此相互依存所带来的“被需要感”和“依恋感”。这是人性的本质属性之一——人都害怕孤独与被抛弃。
婚姻是一种结盟行为,也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婚姻是团体的最小形式,可能带给双方更多的合作性。这比单一弱小的个体在应对生活困境时提供了更多的安全和保证。
婚姻中的激情一旦被激发带有很大创造力,激情是非常美好的生命状态。
婚姻中的性爱具有真实性和忠诚性,这也是生命圆融所必需的体验。
还有一种说法,男女本是一体,被上帝刻意安排成两半,因此注定他们要找回属于自己的另一半,男女从肉体的结合开始,深入彼此精神世界,交互探索逐步融合。更通俗的说法是:不完整的男女通过婚姻走向完美。这个完美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情感之智力、人格之完善程度较高的生命品质。哲学、神学、心理学中对于男女结合方能走向完整、升华人格都有很多论述。
婚姻也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从事“人口生产”的责任与使命。
婚姻是责任,也是承诺。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婚姻能满足父母的深层安全感需要,比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与他们的安全感有一定关系。
当然,我们根本无需对是否需要恋爱结婚做更多好与不好的对比,因为根本不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一切全在个人的观念与感念之中。
每个人的选择必有他的道理。顺从自己的本意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职业敏感性的考量,我还是想说点行话:一味坚持独身的人一定要考虑是否有性别身份认同的问题;还要考虑是否有人际交往不良的问题以及自恋型人格障碍问题。
性别身份认同障碍者不接受自己的性别,因此出现恋爱的原发性焦虑。他们即使主观上有意愿谈婚论嫁,实际上也很难做好角色定位,内心的角色冲突带来亲密关系的紧张,在恋爱婚姻上容易有受挫感。
人际交往困难者不会与人打交道,与异性相处困难,也会影响婚恋。这类人在人格特质上存在先天的遗传性缺陷,在原生家庭不健康的生长环境中又被放大和固化了很多不良人际交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