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68100000004

第4章 情感自助话你知(3)

追溯他们的早年生活环境,不是有严厉的父母就是有自私不关心孩子的父母。孩子认为只有自己足够好,才可以在这个家庭获得安全。所以他们从小就刻苦努力,以此换取父母的欢心,他们害怕父母对自己失望,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很挣扎的。他们的自卑以理想化自我的防御机制呈现,这是他们的人格模式。

如果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会很令人感到自危,因为他们挣扎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投射,而你的感觉正是当年他们的感觉。

完美主义者往往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自己最好,认为自己必须很好,否则,他们会不开心,会焦虑。他们不让自己松懈,也很少快乐。对下属工作十分挑剔,他们不允许团队里出现自由分子,一切必须按照规定。他们的敬业精神很少有人相比,因此很得上级信任,同时暗中得罪了同仁,埋下了不愉快的种子。

完美人格只是对自己的要求,这样的态度不会给别人造成压力。他们会低调地做事,能够觉察自己所在环境中的气氛,因为不张扬,很少给别人攻击自己的机会。他们会优雅地工作、生活,尽可能让周围的人感到放松——其实是他们自身的放松状态影响了环境。他们做领导,也会指出你的不足,但是因为态度诚恳、循循善诱,不会让你感到很难堪。他们很自信,不担心被人超越,甚至很欣赏那个可以超越自己的人,他们不在乎位子、票子,似乎更在乎享受自由的心境,可以很好地跟人相处。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只会令自己自卑与失望。真正自信的人是追求人格完善的人,而不是追求完美主义的人。

12逃避情绪的背后

生活总是对人们提出没完没了的难题,无论你喜欢与否,开弓没有回头箭!生命也一样。生活是一场考试。不是考信心便是考耐心。

可是明知没有回头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不经意地选择了停步,选择了逃避:不再为生活制定目标;不再主动迎接变化;习惯性地待在自己营造的舒适环境里,做事拖拉,喜欢依赖别人;总是指望别人给自己提供更多帮助……

李阳很想出国读研,马上大四毕业,眼看着同学都在复习功课备考,他却迟迟不动手准备,一种声音对自己说:应该开始了;另一种声音却说:过一阵子吧。

芊芊不喜欢眼前的工作,这是她三年里换的第四家公司。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但是那样理想的工作却要培养新的技能,可现在每天上班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下班就累得不行了,哪有时间开始新的学习呢?

不难看出,李阳和芊芊都出现了逃避情绪。

大家知道趋利避害、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很多时候让我们避免了各种麻烦和危险,这套自动生理、心理、行为的联动机制就好像是消防部队一样构成了对人类的天然保护系统。

可是一旦人类习惯性地安于快乐,缺乏在和平状态下的自我训练,结果会是什么呢?就是消防系统失灵了,无法应激,等于安防系统自动毁灭了!

逃避现实、逃避做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反而会导致安防系统瘫痪呢?原因就是过于寻求快乐,不思奋进,违背了大自然不进则退、物竞天择的不变大法。这个生存法则说明,一方面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天生拥有一条自动保护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在心理上安于现状。

哪些人喜欢逃避呢?(1)自律性差;(2)意志力不够;(3)性格软弱;(4)自卑感较强;(5)有依赖习惯。

还有另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就是目标定得过高,不容易达成,自觉不切实际,所以内心会滋生恐惧情绪,于是下意识地选择了逃避!这样的人,不是不想努力,只是现实能力与目标差距太大,只要重新调整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由于习惯不好产生的逃避情绪,只能更加令自己陷于不利的境地。

生活就像一场考试,缓缓答题也罢,一口气交卷也罢,总有一种符合你性情的活法,去找到它,选择上场莫退却。上场的玄妙之处不仅仅在于一定会有越考越好的感受,还在于你发现自己仍然有勇气每天走上考场!生活只会奖励勇敢的上场者。

13把不好的“分裂”出去

接了一些疑似“精神分裂”的案例,又在精神科病房见到了真正的精分(精神分裂简称)患者,才使得我对于两者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

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精分”居然青睐二三十岁的青年。想想也是:青年人思维活跃,活动空间大,遇到生活难题处理起来经验不足,如果个体又有易感因素,那么被侵害的几率会比较高。

正常人也有精神分裂的片刻。比如我们会突然走神了就是出现了心身分离状态,与周围的人、事突然不能对接了,不能应对当下的活动。有时我们也会自言自语说些别人无法理解的话;有时我们也会把别人当空气,陶醉于某个遐想中洋洋自得……这时你正在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分裂出去。

正常人一样会出现精神分裂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本能地具有分裂的基因(DNA),只是没有成为显性遗传基因而已。换句话说,分裂基因没有被环境激活而已,或者说我们的阈值偏高,不容易被激活,我们很侥幸地成为不易感人群而已。

关于精神分裂的标准诊断在本书“疯子的活法”一篇中有叙述。这里再次描述几个症状:思维障碍、思维过程缺乏逻辑性、精神活动出现内外不一致、认知功能损害,可以伴有幻觉、妄想(对此并无认识能力)、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丽丽,25岁,外出打工回家后,不肯出门,家人发现她常常发呆,时常自己傻笑,于是将她送到精神病院。初步诊断是“情感障碍”、“疑似精神分裂”。

小刚,30岁,已婚,一次与人争吵,大打出手,将对方眼睛打成了视网膜脱落,被单位强行送往医院,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待查”。

他们的易感因素是什么?

丽丽的情况是这样:她出生在武汉,五岁时母亲又给她添了一个弟弟,可是弟弟身体不好。丽丽自幼聪明好学,因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特别娇惯这个宝贝女儿。丽丽在家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大专毕业顺利应聘到北京一家公司。她性格偏内向,不喜欢与家境贫寒的孩子打交道,有时候为一些家庭琐事父母会责怪她,她会说:你们这么没文化还管我?由于在外地工作,她很少跟家里交流什么,直到回到武汉。可见她跟家里父母关系都不好,在社会上也缺乏朋友。

小刚出生在河北农村,考上一所名校,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结婚、生子。一向很自负的他也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喜欢读书,性格古怪,爱跟人争执。他不喜欢所在的单位,认为那里限制了自己的能力,这使得他脾气更加不好。他的梦想是做个科学家,现实是,他只是普通技术员。他经常阅读一些谁都不懂的东西,像超分子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玄学、神经学之类。因为不满现实生活,他总是显得郁郁寡欢。

精神分裂特质的人都是些神经敏感的人,一些高学历者还具备学者气质,他们很难信任人,内心孤独,如果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陷入奇想、幻想当中不能自拔,这些优点也会成为致病因素。

14性与爱的困惑

性与爱的教育真就如同两股道上跑的车,一正一反相去甚远。性文化被低俗化的倾向愈演愈烈不说,爱的圣坛也被笼罩上一层不阴不阳之光,显得凄凄惨惨。

性与爱何去来兮?青年人的困惑有两点:(1)性爱很难满足;(2)性与爱为什么会分离?

价值观问题不是简单教育可以奏效的,个人的成长背景、情感经历决定了个体今天的性爱观。但是70后、80后的思想观念转变之迅猛,有时候也令他们自己感到诚惶诚恐。无论你是否同意性与爱的分离,分离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性的问题上,人类的理性总是摇摆不定。对性的迷惘,是科学性爱教育的匮乏所致,还是性的本能驱动力过于强大?这又是一个天才也感到难以回答的问题。

现实问题不外乎几点:早恋、婚外情、非婚同居、手淫与避孕等等。这几点认识清楚了,可以帮助很多人度过漫长的青春期与情感孤独期。

对于性与婚姻观的多元取向已经给世人打开了一个更加符合人性的大门,婚前性行为不再遭遇道德的责难了。恋爱产生了激情,自愿同居是可以被理解的,只要当事人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后果自我接纳就可以了。至于手淫只要不是伤害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其实是很安全的生理满足方式,不值得大惊小怪。使用避孕套等于是给彼此健康上了高额保险,其意义非凡。

特别提提非婚性的问题。有一个数字也许值得情侣注意:很多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示,不同时期,每一个成年人平均有四到五个性伙伴。以这样的乘方演算下去,意味着理论上每个人间接的性伴侣达百位之多,也就意味着每个人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大了许多倍。这也是非婚性的风险之一。

很多时候,性的确与爱无关,仅是生理本能需求。搞清楚主要满足了谁的需求?被满足者要给对方充分话语权!所以与性有关的问题还是回到了亲密关系的对话层面。协商——行动——再协商,只有这样的尊重,性活动才不会破坏自尊,破坏美感;这样的尊重带给心身更多欢悦感,同时极大地丰富两性的精神世界。

另外,两性由于生理结构差异,女性在选择上有更大的主动权。一些表里不一、动机复杂的人,会利用这一点将性变成交易。这是性与爱分离的又一佐证。

性权利、性享受、性心理健康应该是一体的,性与爱在最交融的状态中才最舒适、最美好、最令人感到幸福。所以性可以与爱分离,但是真正的性爱合一不啻是上帝给情侣最好的礼物。

性与爱不可能长久分离。因爱而有性,因有性而更爱。伴侣之间要懂得男女对于性的态度、理解、感受能力的差异,避免人为将差异扩大化,就可以在两性关系的伊甸园播撒更多的鲜花。

15未婚先孕的伤害

未婚先孕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沉重到女性为之付出的代价是男性根本无法弥补的,沉重到一个错误的信念可以令她们毁灭自己。所以重新审视自己对于性的信念,做好心理预防工作很重要。

读研二的妮跟已经工作的男友同居不到半年就意外怀孕。她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不能要这个孩子,她不敢跟妈妈说这件事情,因为妈妈一直不同意她找的这个对象:他家住农村、父母高中文化,还有兄妹。而她是独生女,父母都在县城上班。

她也不想跟男友说,因为他不会同意她堕胎。妮自己顶着风雨去了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私人门诊做药流,没想到,不成功,又去做了刮宫术。之后她便抑郁了,常常独自哭泣,身体很弱,不能安心读书,于是她便吞了几十颗安眠药,幸亏被邻居发现……

薇薇读大二,跟男友周末同居,一次不想带避孕套,就那么巧地怀了孩子,她跟男友一起去做了人流。手术后男友要求发生性关系,她很愤怒,于是跟他争吵,男友也生气了,就不理她,她打电话男友也不接,于是她割腕自杀未遂又吞安眠药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现在男友要跟她分手,她再一次自杀,又再一次被救。

未婚先孕对女生影响很大。身体受伤不说,情感更受伤。

女性的母性色彩,决定了她们很容易在孩子被流产这件事情上长久纠结,她们会自责、内疚,还有的会精神失常。如果男性不能给予她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女性觉得自己成为男人的一个玩偶,那么今后她们对婚姻、对爱情的看法也是负面的。

那些在原生家庭被忽略的女性,以及从小有被虐待经历的女性,更是将性与爱情放在一起。她们绝不接受一时的鱼水之欢,她们需要男生给她们承诺,给她们婚姻。这样的希望固然很美好,但是请问一下自己,在学生阶段的恋情有多少可以走向红地毯?

女生当觉醒。从自我保护的立场,女生也要更新观念,性是可以跟婚姻分开的,其次是在性诱惑面前坚持采用避孕措施。

回到前述案例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妮打掉孩子潜意识中是否也是对自己母亲的认同呢?认同母亲对自己男友的不认同。换句话解释,她的堕胎行为,她不让男友照顾自己,也不告诉妈妈是为什么?如果仅仅是想避免让母亲伤心,那妮就大错特错了。以她和母亲的关系来看,母亲是很爱她的,也最不愿意女儿受伤害。当自己有困难时,首先要敢于向最亲近的人求助才是正确的做法。

薇薇的不幸也有一个根源。她从小被父母送到奶奶家,跟父母没有感情,也不信任家庭,因此被抛弃的感受、恐惧成为了她人格的一部分。她反复自杀是向男友发出的“请别抛弃我”的呼救。这是她需要修复的心灵创伤。

应倡导安全性生活,以防止未婚先孕的悲剧发生。

16当“自我”萎缩时

“我为自己的过去感到羞愧。因为过去我只会迎合老公,迎合身边所有的人,我从不会说“不”,也从不想独立处理问题……”这是电视剧《女人的选择》中叶静宜的表白。这段表白是对自我感缺失者的准确心理画像。

“自我”是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一个概念。自我、本我、超我构成了该理论的人格框架。如何解读这个框架的功能呢?

本我像强盗,什么欲望都想立刻满足;自我像安全员,通过监测安全的可以通过;而超我像警察,无论见谁都想这个是不是一个罪犯?

本我是婴幼儿心理发育阶段主要的结构成分。这个结构保证一个正常儿童获得生理欲望,这是儿童的生命资源与心理发展需要。

自我是儿童从低幼发展到成年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处理原始本能冲动而建立起来的成熟心智结构。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深刻的心理学读物。《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针对不同的人际互动情境,提供了各种独特有效的应对策略,教你巧妙运用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机制,使你迅速地提高说话办事的眼力和心力,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随心所欲地主导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人际关系中各种的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每天用10分钟随意读上一小段书中的内容,你就能不知不觉掌握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将其应用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定会让你的人生有所改变,早目过上你希望的好日子。
  • 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哈哈!好好玩的创意心理学

    本书以轻松实在的语言风格,巧妙性地运用创意引发出心理学中一个又一个好玩的点,将心理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创意心理作为一种无中生有的生活智慧,让与众不同的多样生活与趣味人生呈现在了你我他的面前。
  • FBI自控修炼学

    FBI自控修炼学

    本书不是专业分析FBI的科学报告,也不是“爆料”FBI内幕的新闻集萃,而是一本以FBI案例为构架进行探讨的休闲性读物,从身体自控、思维自控、语言自控、情绪自控等方面入手,让人们了解FBI自控力修炼的方方面面,起到修习心态、调控情绪、塑造能力、思考人生的作用。
  • 北大心理课

    北大心理课

    找到内心的出路,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未名湖畔、博雅塔下,跟北大学者们聊聊心理!探寻北大人的成功之路,就必须从研究北大心理课开始!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周国平、俞敏洪等众多北大学人、学子的人生感悟和精彩观点,解读现代人的焦虑的心理问题,借大师的智慧之眼,帮助读者理清困惑,还心灵一片宁静之地。
  •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

    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

    这真是一个疯狂的世界,有那么多看似“不正常”的人在手舞足蹈,精神病人的世界也许我们不懂,但实际上,没有谁生下来就愿意自己“有病”,生活的背景、家庭的教育模式以及遗传的因素,都可以左右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如果我们深入探索一下,看到了他们那些反常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本书选取了24个不同的类型故事进行讲述和深入的剖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些不被关注的,缩在阴影里的一群人的生活和心理。事实上,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充满单纯的美好。
热门推荐
  • 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故事全集

    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故事全集

    人格是人生的基石,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格是心灵的明灯,它不断地在灵魂与意识之上,给我们以指引和激励。正因为有了对于人格的信仰,我们才会在风霜雪雨的日子里,始终不偏离前进的航向;正因为有了人格的孕育,我们的心灵之洲才能绿水长流,我们的青春之树才会长盛不衰;正因为有了人格的积淀,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如山一样不屈,如海一般博大……
  • 当我遇上你

    当我遇上你

    我从未想过此生仍有美好,直到当我遇上你——四年前的一场致命误会,让萧致远与桑子衿拥有了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抚养着共同的女儿,近在咫尺,彼此的心却仿佛隔着天涯。他明明深爱,却也只能这样不远不近地守候;她明明说恨,却从未真的去选择伤害。往事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他们也终究会知道彼此在心底里的位置。原来,一切的美好,都是从遇上你开始。
  • 成皇霸业

    成皇霸业

    奇怪的意外导致周寒穿越,让他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国君,且看一名没有做过领导者的上班族,是怎样学习成为一名国君,带领自己的国家争霸天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是男人的梦想,身为一国之君,怎能没有?文臣武将,任你能力多大,都得向自己低头行礼,这是男人的志向,怎能没有?
  • 何仙姑宝卷

    何仙姑宝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幸福正能量

    幸福正能量

    在《幸福正能量》这本书里,罗素不依靠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作出一张治愈不幸的良方,希望那些对生活感到困惑和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医治他们病案的方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获得幸福。
  • 杨敬斋针灸全书

    杨敬斋针灸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Joy

    J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培养孩子好性格就这么简单

    培养孩子好性格就这么简单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位教育家曾说:“性格所具有的一切特质是人的成功与幸福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帮助孩子发现自我价值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往往比别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性格培养,那么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任何父母只要用心就能找到一些培养孩子好性格的方法,让孩子从小就自信、阳光、活泼、乐观、坚强……
  • Honore de Balzac

    Honore de Balzac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