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91600000005

第5章 江南新荷初长成(4)

说起来,梁思成出身大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之子。而林、梁两家地位相当,属于世交,于是这对小儿女结识的机会就多了许多,所以,林徽因很有可能是在十四岁的时候,初识梁思成。而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有这么一段记述,更可作为佐证:

父亲大约十七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林长民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名林徽音)。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虽然他还很年轻,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书房里,父亲暗自猜想,按照当时的时尚,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想来,梁再冰怎么会得知这些呢?是不是她娇憨地问过父母这个问题?而当时已经为人父母且又经历许多磨折波澜的父亲,又是怎样面上带着淡然的微笑,诉说起这段经历?当他当着女儿的面回想这些的时候,眼前,是不是又浮现出当年那个妙龄少女的倩影?

至于这一对璧人是否一见钟情,我们早已不得而知。那份暗香早已经随着他们的逝去而一同逝去,如云烟渺水,了无踪迹。

不过,梁思成既是旧家公子,世族大家出身,十七岁的他恐怕目中所见,多是与他门当户对的小姐,其中不乏美貌以及才情女子,那么,与林徽因初初见面,虽不至于当下夺得他的心,让他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或是宝玉之见黛玉,“似一朵轻云刚出岫”那般惊艳不止,不过,徽因身上独有的灵气与美丽,必然让这个斯文俊雅的少年郎有了莫名的触动。

再说,若真的有前缘这回事,也无非是两个人转世投胎之前,暗做的一个约定,便是隔着山、隔着海、隔着世仇、隔着刀光剑影,尚且能够走在一起,这两个前世有了约定的好儿女,相见之间,又怎可能毫不心动?

当然,徽因的心动未必是情动,一个小小少女见到一个长自己三岁的大哥哥,开朗大方如她,心中浮泛上的想来是那种让人忍不住把头一低的羞涩吧!同时,也会悄悄浮上一丝隐秘的快乐,如同水中泛起的墨色,只萦绕起一丝一缕,便又被各自不同的时光和境遇给搅得看不见了。直到有一天,两人终成夫妻,携手相对,才惊觉二人的初见美好如同日月同辉。

我们不知道梁思成的情路如何,只觉得徽因把自己的情感开成了一树花,而思成是那个伫立赏花的人,一边欣赏,一边等待——等待徽因这树花专为自己而开。好在二人之间,终究没有遗憾,没有错过,没有失悔。

当然,当时的林徽因是不会知道这些的,就算梁启超有意要与林长民联姻,但毕竟开明的他主张自由婚恋,所以,没有对林徽因一见钟情的梁思成和没有对梁思成怦然心动的林徽因就这样又各自分开,走上各自的人生轨迹,直到命运又让他们重新走到一起。

而梁思成能够赢得美人归,又是多么大的胜利,因为彼时的林徽因已经盛开,芳华绝代。那时,同在美国留学的顾毓琇说:“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异常。”

而让她真正明艳照人、风华绝代起来,经历了爱情之后变得更加明净华丽、含葩吐蕊、春风开放的人,是徐志摩。

是这场爱情让她破茧而出,最终变成蝴蝶。那场康桥绝恋,如同琴弦,划疼了后世无数芳魂寂寞的女子与向往爱情的男子的心。她的爱情如同埋在花根下的雪露,又如同窖藏百年的女儿红,让人啜之如饮醇醪,甚至闻香即醉,在一段恒久的梦里,忘归。

7|我来过,我晓得

爱煞已故香港歌手张雨生的那首歌——《我是一棵秋天的树》: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稀少的叶片显得有些孤独,偶尔燕子会飞到我的肩上,用歌声描述这世界的匆促;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枯瘦的枝干少有人来停驻,曾有对恋人在我胸膛刻字,我弯不下腰,无法看清楚;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时时仰望天等待春风吹拂,但是季节不曾为我赶路,我很有耐心不与命运追逐;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安安静静守着小小疆土,眼前的繁华我从不羡慕,因为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世上好女子如花,可是,那些如花女子多在最美好的年华凄然逝去,一代芳华刹那寂灭,好比天边流星,多了迸发的光亮,却少了漫步云水的从容。而那些在光阴里走过盛极的韶华,开过了灼灼的繁花之后,又能够结了桃儿和杏儿,绿树成荫子满枝,然后从容老去的女子,她们的命运当是如树。

女人这株树,当是长在一处安闲的庭院,开一树安闲的花,光阴从它的身上漫漫流过,而它,就那样渐渐老去了,却又紫陌红尘,满树雪花。

我曾经在一部小说里面,看到过一段有关一株树的绝美的描写。

事实上,这是一棵已经“成精”的槐树,因为等不到自己所爱的人,所以在告别之前,拼尽全力为爱人开出一树繁花,花开过后,突然地,槐树在一瞬间消失了全部的生气,从叶片、花朵到树干,相继枯萎起来。随着夜风吹过,那些细小的、干枯了的花瓣飞满了天空,像雪一样飘洒向四方。而那个虽然深爱着她,却又因了世俗伦理的牵绊不能和她牵手的人,从广场的另一边走来,一直走到树下,伸手折下了一枝开着花的细枝,“在这一瞬间,槐树的身躯发出了古怪的响声,片刻之后,整棵树竟然‘轰’的一声倒了下去,广场上的人一片惊呼声。树倒下的一瞬间,树上的花瓣冲天飞起,接着向四方飞散,简直像下起了一场能遮蔽天地的大雪。而那个人一只手插在口袋里,一只手拿着那唯一一枝还开放着的槐花转身离去,瞬间被飞舞的花瓣挡住了的背影……”

美得,让人落泪呀。那样一棵普通的槐树,竟然也能化身成那样绝美的女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洒下那样一阵纷繁披落的花雨。而林徽因,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棵树,一棵会开花的树,带着前生的企盼,在那个人经过的路边,开起一树繁花。

徽因是幸运的,无论她为哪个人开花,那个人都不曾无视地走过,那满树的花,没一朵是白白地开了又谢了的。而每个走过她身边的人,对她的驻足欣赏,留恋不前,都必定是前世曾经结下的缘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多少人都趁着青春年华大醉一场,若有知己或者心爱的人在旁,更是要陪君醉笑三万场。待到老来,方惊觉一梦做醒,不过是朝菌夕棔。又有多少人终于厌倦了浊世人间,干脆转身没入明月芦花的境界,做了一个青灯古佛的虔诚佛子。

唯有阅尽人世百态,方能做到最后天高月小、水落石出,否则,即便你读遍千卷,也读不出世间一缕清风的滋味,一泓甘泉的滋味,也读不出一捧眼泪的滋味,也读不出心头血的滋味。世间百味,必得亲口尝遍,方才有资格说:我来过了。

而林徽因,便是这样一路走来,一路尝遍世间百态。她如谪落人间的仙子,步步行踏,一切皆为了两个字:晓得。

晓得秋风,晓得明月,晓得杨柳岸,晓得相逢一笑。

一九二〇年春,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特携女徽因同行,此后一年有余,徽因都随其父旅居伦敦。林长民行前即告知徽因:“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一九二〇年致林徽因信》)

这样的父亲对于这样的女儿的这样的期望,实非一般人家父亲能力所及,也实非一般小儿女能力所及。

只读万卷书的人,见解终不真切;只行万里路的人,又少些书香的底子。而手不释卷又有条件踏遍山河日月的人,才能够真正开阔胸襟,不至于在象牙塔里慢慢腐朽,也不至于在小池塘里叽叽喳喳,庸俗不已。徽因现在年龄已长,胸中藏有万点墨,好比武将胸中有万千甲兵,此时再出门,而且是出远门,一生襟抱就此开。

开春四月,父女登船,先由上海到法国。

一场远行,好比一场春雨,催发了青春女孩的青春梦想,让她彻底告别了青涩而美好的少女时代,长成了一个真正的妙龄女郎。

说实话,我无从想象,假如林徽因没有这样的出身、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教育,只出生在升斗小民之家,每日操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满目所见并无一丝琴棋书画诗酒花,她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可是,她这样一个坚强聪敏的女子,即使身处污泥浊水,也能让自己洁来还洁去,犹如一塘白莲照眼开吧。

的确,在世人眼中,她始终是清白的。

她的清白在我们这个污泥浊水、偷情滥大街的时代甚至有些不可思议。怎么,她竟然不肯脚踏两只船吗?怎么,她竟然不肯尝一尝婚外情的滋味吗?她怎么能那么傻呢?君不见红尘俗世多少男女于肉欲中翻滚,洒下一路的喘息和臭汗,又为了一点多么龌龊的心思,费尽心思演出一场又一场偷情的戏码。

而徽因,是多么洁净得不近人情,不合情理呀。

那是因为她明白,一旦沾污了,再想洗净,就难了;而一颗心,尤其是要如水晶一样的,否则,太对不起自己了。所以,她始终用一双秀美的明眸看着世界。看看我们,看看她,我替世界惭愧。

同类推荐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 刘大响自传

    刘大响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刘大响自传》是作者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历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经历。
  • 尼克松传

    尼克松传

    理查德·尼克松,美国第37位总统,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每股总统,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次数最多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因水门事件被迫画上句号,而在此之前,他带领的这代美国,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本书为您一一呈现。 本书是美国最佳历史类图书奖获得者里克·伯尔斯坦所著,他以惊人的研究和非凡的叙述才能,为我们分析美国分裂的政治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里克·伯尔斯坦以引人入胜的笔法、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美国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披露了尼克松是如何从政治困境中突围,获得总统要职的。
  • 隆美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隆美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隆美尔是纳粹德国军队公认的天才战术大师,在北非的戈壁沙漠中成就其一世英名。他一身兼备“虎”威与“狐”气,当他率军冲锋陷阵时,像一只下山猛虎。当他施展各种诡计蒙骗对手时,又似一只狡猾的狐狸。
  • 中国十大皇帝

    中国十大皇帝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十大名帝的故事,包括秦始皇、刘邦、唐太宗、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康熙、乾隆等。
热门推荐
  • 契婚

    契婚

    一场相亲宴,她看着这个家里姊妹三人都看不上的男人。“唐先生,我们结婚吧。”“给我一个理由。”“合适。”“好巧,我也这么觉得。”她瞬间有种错觉,这个男人有些温暖。后来,她才知道,去他妈的温暖!这丫的,就是一头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吉义神咒经

    大吉义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阳明靖乱录

    王阳明靖乱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笑了

    笑了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解惑篇

    解惑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颜控女将的追夫之路

    颜控女将的追夫之路

    她一个游荡三年的灵魂,附身在一个痴儿身上,从这个异世界醒来,她只想活下去,只想弄明白发生了什么。想杀了她的皇帝,背叛她的下属,被冒充的下属,对她极度厌恶的美人王爷,喜欢小傻子的冷峻王爷,对她穷追不舍她的神秘身份的男子,拥有现代恋人脸蛋的无处不在的妖冶神秘男子……随着这个大陆浮浮沉沉,她总以为要接近了真相,却原来一切不过是别人做的一场局,为了她,却也是为了他……
  • 后宫倾城妃

    后宫倾城妃

    简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乃后宫生存之道;后宫之中那群如花的女子,或许有显赫的家世、绝美的容颜,灵巧的聪慧;却为了争夺那荣华富贵,争夺一个或许不爱自己的人,使出浑身解数,只为得到那渺渺虚名;虽笑靥如花,却暗藏汹涌,无论争斗的多么凄惨,她们都坚信真爱;她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在后宫之中她也奢侈那美好的爱,到最后却伤痕累累,落的孤寂一生……
  • 帝纪

    帝纪

    X50年,世界各国为了抢夺资源和土地发动战争,一时间战火四起、硝烟滚滚。此时在遥远的东方之地,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在崛起,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世界就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史称银虎帝国。X512年,银虎帝国第二十五代皇帝——南康天佑正式登基,史称诚轩帝,这个被历史称为最残忍的君主仅仅坐了半年的皇帝,就被最忠诚的手下暗杀,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劣迹斑斑的污点,有人说他残暴不仁,嗜杀成性,却也有人说他勤政爱民,含冤而死。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埋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答案也许只有重新回到那个年代才能知晓。
  • 妃来横祸:三嫁俏郎君

    妃来横祸:三嫁俏郎君

    一朝穿越,重生于棺中。那时,她见到令她魂牵梦绕,赔进一生的俏男儿。他救她于危难之中,带回府中,细心照料,疼爱有加,捧在手心,如珠如宝。她则是倾心相许,以为情深终成眷属,谁知……一嫁,她只见府门,不入其门,被一群“抢亲的”丢到荒郊野邻。“你们抓错人了,我是无辜的……”二嫁,入了大门,准夫君却被突然调派。“这战报来得太及时了,我还没有拜堂呢!”三嫁,夫妻交拜,送入洞房,她却扯开盖头逃婚而走。“因为我爱你,所以不能让你一错再错。”这一场情,你不负我,我不负你,但一路迈过来,祸事不断,终不如所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援建

    大援建

    纪实作品《大援建》是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的广元本土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倾情奋笔的结晶。该书全景式地见证和记录了史无前例的大援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灾后重建创造奇迹的科学机制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