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小燕姐听了陈维龄的抱怨后,惊讶得连嘴巴都快合不上了,她好奇地问宋逸民为何要那么严苛,宋逸民的回答是:“不然清理起来会很麻烦。”
在场的心理医生当即表示,宋逸民的洁癖实在太严重了,有轻微的强迫症倾向。而所谓的强迫症,一般是指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而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宋逸民这种过分爱干净的行为,恰好属于洁癖强迫症,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强迫症。除此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强迫检查,强迫联想等等。有研究表明,容易罹患强迫症的人通常性格都比较敏感、内向、谨慎、胆小、自卑,并且喜欢追求完美,渴望自己成为一个精英式的出色人物。
王明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在一家杂志社从事文字编辑的工作,每天都要阅读成千上万的文字,别的编辑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可他却不行,几乎每晚都要加班。一问才知道,当别的编辑审完一篇文章时,他还在一字一句地反复研读,生怕自己审漏了一个字、一句话,又或是没审出错误。
长年累月的高负荷工作,导致他年纪不到四十就早早地秃了顶,面容憔悴好似一个大病未愈之人。这也难怪,工作压力过大,日常三餐都不能按时吃,还经常加班熬夜,长此以往,就算一个人精力再旺盛,身体也会被搞垮。另外,王明辉的“精英”强迫症,还让他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最后,在内外双重夹击之下,病来如山倒,心力交瘁的他,终于住进了医院。
适度的强迫带来的压力确实能让一个人变得更为上进,从而在工作上取得较为显赫的成绩,可过度强迫只会让一个精英变成精神病患者。按理说,像王明辉那样勤勤恳恳、细致谨慎的人,应该能在职场上青云直上,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在杂志社工作十几年了,比他晚来的同事都混上了一个小官做做,只有他还在原地踏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这种“精英”强迫症影响了他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他越是心急焦虑,就越是吃不了热腾腾的豆腐。
很多人都以为,一个越是完美的人,越是能得到众人的青睐,因此,人人都想成为旁人眼中的精英和人才。然而,精英真的有那么招人喜欢吗?
英国著名电影演员奥黛丽·赫本,曾在电影荧幕上塑造了不少经典的角色,拥有姣好容貌的她,堪称“精英”的代言词。在她逝世后,人们一度称其为“人间天使”。可现如今,一个眉眼之间带着不少赫本范儿的好莱坞女演员安妮·海瑟薇,却成为了不少北美人民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要说安妮·海瑟薇也没犯什么错,那为什么近乎完美的她就是不受人们待见呢?这还得从心理学上著名的“暴露缺点效应”说起,对于一个精英来说,有时候,适当地暴露出自己身上一些小小的缺点,非但不会使自身的形象受损,反而会让人们对他喜爱有加。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完美的人通常都给人一种“不接地气”的不真实感,生活气息不够浓厚,自然赢不了普通人的欢心。
另外,人们之所以喜欢和有缺点的人来往,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都镌刻着攀比的因子,试问,谁不希望自己高人一等呢?谁又希望站在一个精英旁让自己低人一级呢?由此可见,精英并不一定就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既然如此,敏感好强的人,也就不必强迫自己成为一个“高处不胜寒”的精英了。
回归正常的第一步,就是要努力减轻自己肩上的负担,松弛自己的身心。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如果我们为了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而将自己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那这种做法就有些舍本逐末了。然而,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过往那些走错的路虽然无法重来,但我们依旧来得及调整当下前行的方向,因此,大胆抛掉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重压吧,朝着自己想要的快乐生活出发!
允许自己犯点错,别太苛求
在歌德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签约,他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梅菲斯特,而梅菲斯特则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将彻底归梅菲斯特所有。
这其实都源自魔鬼梅菲斯特和天主打的一个赌,以下是两者的对话:
梅菲斯特傲慢地说道:“您赌点什么?您肯定会输掉,如果您允许我把他慢慢引上我的大道!”
天主回答道:“只要他活在人世间,你要试一试我不阻拦。人只要努力,犯错误总归难免。”
天主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人类不要再努力了,而是说,人类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误或是犯了错误而停止自己的努力。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只要是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这几乎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可敏感的人,却始终不愿意活在这样的事实之中,他们如履薄冰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踩进去了错误的大坑,为此,他们的座右铭通常是:苛于待己,严于待人。
一个害怕犯错误的人,往往接受不了自己身上的瑕疵。打个比方,如果有一天他们脸上突然冒出了一个巨大的痘痘,那他们这一天都别想过得舒坦,有镜子的人,会时不时地拿起镜子看一看,摸一摸,没有镜子的人,则退而求其次地把手机当做镜子照。就算不照镜子,他们的手也不会闲着,总是不自觉地去抚摸脸上的那颗大痘痘,仿佛这样能让他们的脸蛋立刻变得光滑。
试问,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总是被这些小事困扰,最后弄得自己忧心忡忡,坐立不安,那他的工作效率还能高吗?同理,如果一个人总是害怕在工作或是生活中犯错误,那他的这份苛求之心绝对不能给他带来片刻的舒适和快乐。
其实,错误并不可怕,犯错误也是人之常情。一个成年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在犯错误之后,能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问题,然后积极乐观地去解决问题,避免下一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所有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的,我们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正因为犯错,我们才深刻领悟到什么是对。
就拿很多人都爱喝的可口可乐来说吧,有多少人知道可口可乐其实是在一个错误中诞生出来的经典饮料呢?
1886年,在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一位名叫约翰·潘博顿的药剂师,有一天在自家的院子里调制出一锅能提神解疲、减轻头痛和镇静人心的饮料。当时,潘博顿将这锅液体带到药房,指示他的助理魏纳伯往这锅液体里加入一些糖浆和水,然后再添加些许冰块。
加完这些佐料后,两个人都忍不住尝了一口,嗨,你别说,这味道还不错。
正当潘博顿要倒第二杯的时候,助理魏纳伯不小心加错了水,他加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此时,潘波顿非但没有因为这事儿生助理的气,还满腹兴致地拉着他一起再次品尝了一下这锅液体,没想到,相较于前者,他们俩更喜欢这个味道。
最后,他们决定不将这锅液体命名为“头痛药”,而是把它当做一般解渴的饮料来卖。因为这锅液体里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于是,他们就将这种饮料取名为“可口可乐”。
而就在当年,可口可乐平均每天都要卖出9瓶。而现如今,全世界有155个国家的顾客,平均每天就要喝掉393000000瓶可口可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有时候错误还能在阴差阳错下成就一番天大的美事。谁又能想到,药剂师潘波顿当时准备研发的治疗头痛的药水,能在转瞬间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呢?
敏感的人大多有着前怕狼后怕虎的不安情绪,不管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举棋不定。他们以为这样做是很保险的,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殊不知,在如此苛求自己的过程中,焦虑和紧张总是如影随形,他们希望像落水狗一样,稍微晃动身体就能抖掉身上的水珠,可最后水珠没抖掉,反而溅到了自己的眼睛。
反观那些不惧犯错的人,他们时刻都能保持住一种斗志高昂、精力充沛、果敢自信的精神状态,即便在某个地方绊倒了,他们也能很快地爬起来,完全没有因为错误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众所周知,德国人一向以严谨著称,他们生产的产品基本不会出现什么质量问题。只要是德国制造的产品,在消费者那里几乎都有着不错的口碑,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德国人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不相信人。
在德国人的观念里,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如果人的因素掺和的越多,最终产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德国人一直致力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是机器能代劳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任何人都休想插手其中。
了解到这些后,相信敏感的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不会再那么苛求自己,一定会允许自己犯点错。哲人曾说:“苦难是上帝化了妆的幸福。”错误又何尝不是呢?每一个错误里都包裹着一只振翅欲飞的美丽蝴蝶,只要我们多一些勇敢,多一些释怀,就能随着蝴蝶翩然起舞。
给自己一个希望,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
微博上曾流行这么一段话:“我们在吃饭时想着工作,在工作时想着出游,在恋爱时担心分手,在拥抱时还在看表……如果我们不能在适当的时间做专一的事,我们将永远都是凡人一个,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生活的细节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愉悦。”这段话之所以那么深入人心,引发网友的共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总是不能好好地生活在当下,永远都在预支明天的烦恼。
敏感的人尤其如此。他们时刻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忧愁之中,哪怕吃着碗里的饭,都会担心下一秒自己会不会噎死,哪怕喝着杯里的水,都会担心下一秒自己会不会呛死。从前,有一个小和尚,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对于他而言,每天一大早起来清扫落叶实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落叶一直在掉个不停,清扫起来真的是十分麻烦。
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的时候,地上的树叶还总是被风吹起,在半空中翩跹飞舞。每天早上,他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最后才能把院子里落叶清扫干净,为此,小和尚感到头痛不已。
有一天,他又花费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来清扫落叶,清扫完后,他一个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双眉紧皱,冥思苦想,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可以让自己一劳永逸,不再那么辛苦。
后来,寺庙里的一个大和尚对他说:“笨蛋,这还不简单吗?明天你在清扫地上的落叶之前,先用力摇一摇那棵树,把树上的落叶统统都摇下来,然后再一次性清扫干净,那么后天你就可以不用再扫落叶了。”小和尚听了,猛地一拍脑袋,觉得大和尚说的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于是,第二天,他特地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没想到,等到第三天,小和尚早上起来,跑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目瞪口呆,因为院子里还是一如往日地落叶满地。
顿时,小和尚觉得自己昨天真是白白地做了无用功,于是,他蹲在院子里号啕大哭起来。寺庙里的老和尚得知此事,走了过来,他温柔地对小和尚说道:“傻孩子,你再用力摇那棵树,明天的落叶照样还是要飘下来。你何苦为难自己,非要提前去预支明天的烦恼呢?”
小和尚听了老和尚这一番富有哲理的话,立即停止了哭泣。从此,他每天早上起来,都开开开心心地把当天要扫的落叶清扫干净,至于明天的落叶,他决定留到明天再去想。
读完这个故事,敏感的人是不是发现自己像极了那个小和尚呢?其实,烦恼和忧愁就好比树上的叶子,谁也没有办法能让属于明天的落叶提前掉到地上,谁也没有办法将属于明天的烦恼抢先一步吃进肚里。未来的事情总是变幻莫测,犹如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与其自寻烦恼地对未知怀揣不安之心,还不如将当下的真实紧握在手,尽情地享受这一刻的美好与忧愁。
其实,敏感的人不光爱为未知的明天而烦恼,还特别热衷于为昨天的遗憾而叹息。如果时光机器真的存在,他们绝对会不惜任何代价回到过去,好改写历史,弥补过去犯下的错误或是留下的遗憾。
然而,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所说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已然淹没在时光的长河之中,任凭我们怎么捶胸顿足、呜呼哀哉,它也不会再回头朝我们嫣然一笑。如果我们足够理智和聪慧,就应该早点悬崖勒马,砍断对过往的无声叹息。
敏感的人从来都不愿意接受昨天已经尘埃落定的遗憾和错误,以至于他们经常用自己的烦闷和忧愁来变相成全内心那份对完美的苛求。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它并不能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多少奇迹,反而会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停滞不前。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其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道:“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换句话说,人人的生命都是现场直播,谁都没有彩排的机会,所以谁都会不可避免地犯下错误。
总而言之,为未知的明天惴惴不安,为逝去的昨天感伤不已,都是一种愚蠢的做法。敏感的人必须明白,昨天和明天都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拥有的只有转瞬即逝的当下。既然一个人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我们为何不给自己一个希望,开开心心地过日子,不再为明天而烦恼,也不再为昨天而叹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