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1600000003

第3章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凌宗伟

家庭简介

凌宗伟(父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通州市二甲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方云华(母亲):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为江苏通州金沙中学教师。

凌馨(女儿):200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现供职于《财经》杂志社。

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么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我们家乡也有这样一句普通却包含生活哲理的老话——自己的孩子自己带。我的理解是自己的孩子应该由我们自己来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家庭则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根源,更是人成才的根本。

陪伴是孩子离开母体后的一条心理脐带

我的女儿出生时是自然分娩的。当妻子紧握着我的手用力的时候,我想,我们的女儿是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陪伴着她。当她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候,妻子忘却了分娩时的疼痛,伸出了她虚弱的右手,轻轻地抚摸着女儿,在她降临人世间后传递给她第一个感受:有妈妈在,不用怕!

我觉得分娩其实是父母对孩子陪伴的开始——同呼吸,齐努力,共命运!家是温暖的港湾,在那里有相濡以沫的陪伴,再苦再累,再难再险,当我们走进自己的家时,感受到的是温馨、是安全。同样,当孩子在母体里感受到母体给他的陪伴,当他在降临人世时感受到父母给他的陪伴,当他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给他的陪伴,那么,在他今后的人生中,就会少一分恐惧,少一分磨难。

其实,我陪孩子并不是说一天到晚地待在一起,而是只要抓到机会,只要有时间就不断地和孩子对话、交流、玩耍。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当时我既是教导主任又是班主任,天天早上陪学生一起出操,晚上要等学生睡了才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我能有多少时间在家里呢?顶多就是周六、周日和平时吃饭的时候。所以我每次都只能利用吃饭的时间、上下班接送的时间不停地和小孩说话,就说那些“因为……所以……”、“只要……就……”,再讲些小故事。慢慢地,孩子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说到逻辑思维,我们家丫头小时候,我经常会故意说错一些话。比如傍晚的时候会说“快来吃午饭”。一开始她还搞不清状况,后来就会先看一眼钟再问:“现在吃的不应该是晚饭吗?”最后,她每次都会很“不屑”地笑:“明明是晚上,爸爸你好笨哦!”其实爸爸不笨,只是故意通过这种错误培养她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让她知道,大人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该坚持的时候就要坚持。

到了孩子自立门户的年龄,孩子逐渐地远离我们,既是时间上的,也是空间上的,我们还是要有陪伴的,其实这是更重要的一种陪伴——心灵的陪伴。比如,我女儿现在在上海工作,和她通电话、发短信,这是我们每天的必修功课。她在单位有什么烦恼的、开心的事情,都会通过电话告诉我们。最近跟她通电话,发现她话语不多,我们就知道她肯定有不顺心的事情了。我就问她是不是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她说对的,有一个采访的事情还没有搞定,有点郁闷。其实,在这样的交流中,她也将一部分苦恼、委屈、憋闷发泄掉了。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遇到了闲难或者取得了成果,最先想到的就是父母。我们一方面能给她提供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另一方面又是她成果的分享者。即使孩子独立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闻不问,我们还是需要关心、分享和提醒的。她是记者,最近报复记者的事情比较多,我们就提醒她在伸张正义的同时,应该学会保护自己,防止别人报复,毕竟孩子的人生经验没有我们丰富。

陪伴是孩子离开母体后的一条心理脐带,影响到他人生的幸福,比如事业、感情、婚姻以及他与别人相处的安全感。爸爸妈妈们,工作诚可贵,育儿价更高,尽可能抽出时间到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吧!这是我们能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阻碍孩子自立和自理的心理依赖要及早“断奶”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考上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过我们,这中间至多只有我生病的两个月不在一起。我是看着孩子从她妈妈的肚子里出生到长大的,从她来到这个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在做。比如她小时候,像为她换尿布啊、洗衣服啊,大多数是我来做的。当她能吃辅食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喂一点食物,比如稀饭、鱼、肉,甚至一些海货,让她能够及早适应。

她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和她分床睡。尽管当时她年纪尚小,我们的卧室也只有一间,但已经让她睡在那种摇篮床里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渐进式”战略:先不让孩子跟我们睡在同一头,接着不睡在同一床,最后不睡在同一房,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当然,作为家长,经常得在半夜里过去看看。为什么要及早地分离呢?我们发现,孩子越是小的时候,越是容易独立睡。否则,当孩子大了以后,她有这种依赖性,并已养成了习惯,再想分开睡就很难了。我岳父家附近以前有一户人家,女儿二十五六岁了还跟父亲睡在一起——这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都是很不利的。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敢一个人在家独处,这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要小看分床睡觉的意义,这其实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开始。

在孩子刚刚能走路的时候,为了培养她的独立意识,在天黑之后,我们把所有灯都熄掉,把她抱到大门那边一靠,然后跟她说:“馨馨啊,走过来!”我们那时住的是院子,我们的房间和大门之间有十几米的距离,她就慢慢地走5米、10米,最后走到家。经过这个过程后,她只要会走,就敢在黑夜中从大门口走到我们房间里来。这么做看上去有点残忍,但是她的胆量、独立、平衡协调等各种身体上、心理上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反思:我们常习惯于对孩子说“天黑了,鬼或者狼外婆要来了……”此类的话,其实这是万万不能跟孩子讲的,因为家庭教育中最蠢的就是借助鬼神、黑暗、关锁等手段来吓唬幼儿,以求孩子“听话”、变“乖”。你从小就跟她讲了之后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她知道了世上有“鬼”,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另一方面,她会怕黑,渐渐地就会害怕独处,从而丧失独立的意识。

独立意识还包括什么呢?比如,现在的孩子想吃这个、想吃那个,我们基本的要求就是——你想吃可以,但要你自己做。比如做煎蛋,大概从她5岁时我们就开始让她学煎荷包蛋了。以后她要吃就自己去煎。再比如洗手帕,从她上幼儿园起,她的手帕就都是自己洗了。我们从小就培养她这种独立意识。我女儿13岁开始上初中,去学校寄宿,从那时就基本上是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打理了。如果说成功教育,我以为还有一点是必不可缺的,那就是具有自立和自理的能力。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才,有些阻碍孩子自立和自理的心理依赖就要及早“断奶”,这样孩子才可能自己去觅食,才有可能适应大众饮食。

分享和体谅,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不让她去做

每每买东西回家,我就会对凌馨说:“来,先给我来一个”、“先给我吃一个”。她就会在自己吃之前拿一个往我嘴里一放。开始的时候,孩子也拿给妈妈,但妈妈却说:“我不要吃。”几次之后,她拿了东西就知道给爸爸吃,就知道给自己吃,而不再给妈妈了。其实这里孩子不给妈妈吃,是因为习惯上她觉得妈妈不想吃,并不是品德的问题。直到她八九岁的时候,她妈妈慢慢地意识到“分享”这个问题了。但是这个时候女儿已经改不了,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面已经形成了先给爸爸吃的习惯了。

我们有很多事情,比如买了玩具,一定要先玩一下,或者都要先陪着孩子玩一下,然后再给孩子玩。这样,在学校里,孩子的玩具才可能跟伙伴分享。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件相对比较好玩的东西,去学校不跟伙伴分享。一次,两次……你就会失去人脉,你就会被孤立。因此,要让孩子养成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的习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很好的气度。

在凌馨小的时候,小孩的手指很细。我耳朵痒,就会跟她说:“来,凌馨,给我挠挠耳朵。”她就把手指伸进我的耳朵挠,我就夸她:“不错,很舒服。”久而久之,我一抱她,她就会养成习惯,主动给我挠耳朵。有时工作很累,回到家我就会要求:“凌馨,给我倒杯茶”、“凌馨,给我捶捶腿”……

后来,我们夫妻两人不管谁生了病或者不舒服,她都会主动倒水给我们。像我,有时候喝酒醉了,回家后她就会自觉地拿个盆放在我旁边,接着再端杯水,甚至还会跑过来给我敲一敲背。她上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我和她妈妈学校附近住。碰到下雨天她在家,她就会揣把伞咯噔咯噔地跑到办公室来送伞,同事们总是很羡慕地说凌馨懂事,我们也都很高兴。这些都是无形中养成的习惯。

在凌馨上初中的时候,省里组织初中生到香港、澳门旅游,那时她和她的堂姐报了名一起去的。她们都13周岁,她和姐姐凑了钱,在香港给爷爷奶奶、各自的父母都买了礼物。其实我们并没有让她买,但她们已经知道出去就要给父母带些东西的。她的朋友都知道,凌馨很体谅别人,很会照顾别人。她在初高中、大学时,同学们有什么难处或者有什么矛盾,都喜欢和她聊,不管男孩女孩。所以,就常有人跟她聊天、求助于她,请她出主意。这种孩子的心态是比较好的,人脉也是比较广的,而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都必须由家长来培养。

分享和体谅,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不让他去做。从小要教育孩子,要让他明白:好东西是要同父母、长辈、朋友分享的。你不同他分享,久而久之他就不知道要与你分享了,甚至会认为你不需要分享。正如电视里“黄金搭档”的广告“爷爷奶奶都得吃”,培养孩子分享和体谅的习惯,这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在玩中渗透“做人”的教育

有了女儿后,一到星期天我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去南通的公园、广场、景点游玩。然后是本省的旅游城市,最后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当孩子还不会走时,我们就轮流抱着带她去看;当孩子会走路了,就跟她讲“今天不抱、不买东西,好不好”。只要能出去玩,她也不要什么东西,其实“玩”本身就让她非常开心了。她小时候去过青岛、大连,到过小三峡、大三峡。她8岁那年同我们一起去北京,她是我们这个队伍中最早一批徒步登上八达岭长城的!真是开心得不得了。

初二时,她随学校去了香港、澳门,回来后写了一篇2000字的《港澳印象》,当地一家报纸一字未改作了全文登载。古人早就说过:“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关在家里的孩子是长不大的。父母要创造机会带着孩子到外面走走、玩玩,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去听、去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世间的美好,在玩中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积极地和孩子去玩,是我们又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我们从不在课外布置任何一道题目给孩子,也从不阻止她看电视。女儿过生日,简单地买个蛋糕,弄点菜、弄点饭,小孩子们一起吃吃、玩玩。这是我们经常搞的。我们通过这个途径就营造了一个机会,让小孩子跟她的朋友有了进一步交往的可能。而且这个过程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领她的小朋友到我们家里来,另一方面是到她的朋友家里去玩。这样,孩子的身心发育就更全面、更健康了。

到小学高年级,女儿就常常在我们不在家的时候邀请小朋友们来家里玩了。还学着我们的样子,煮点面条,煎个荷包蛋,做一点自己“发明”的烤面包、烤火腿肠给朋友吃。虽然也曾经烧弯了筷子,但她每次都会很得意地告诉我们:“大家都说我手艺好。”

我觉得,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做人”的教育:处世规则、独立自主、人际交往等。此时,“自然”和“人”是两本最深刻、最有益的书。而积极地和孩子去玩,是阅读这两本书唯一的方式。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渐渐体会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纷,挖掘出了自己的兴趣增长点和志趣,也更容易在父母的引导下形成种种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这样能够让孩子成“人”,生命丰润。

潜能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

我们夫妻两人字都写得不错,自然就有一个很朴素的期望——我们孩子的字也不能写得太差吧!同时,我还始终认为,“字”是人的一张名片,是一个重要的门面。再加上我在石港(注:南通市通州区一地名)有一个教书法的朋友,每年暑假他都搞一些书法培训活动。当我女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就跟她商量去练练书法,她答应了。那时天气非常热,下午两点钟去,五点钟回来;结果去了两天,她身上就长了痱子,并告诉我说不想学了。我说好,不想学就不学了。也就是说,当孩子不乐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强求。强求了之后,孩子应付的能耐比我们想象中厉害得多,同时她还可以扯皮、拖时间。其实,凌馨如果真的学毛笔字,我自认为还是能学好的,因为她上二年级时字架子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像我的了。比如当时写的“凌”,已经不能区分是她写的还是我写的,这说明她还是有天分的,但是一旦她不想学的时候,就不要强求,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做好引导。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学电脑、学音乐、学奥数等,这里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喜不喜欢、乐意不乐意是他(她)能不能学好的前提。潜能是可以开发的,但却是建立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的。既然孩子有某方面的兴趣,我们就要积极地给她创造某种成就感,她才有持续的动力和热情。后来,她进入了石港小学。我们那里教电脑在整个地区还是比较早的,她本身对电脑也是比较有兴趣的,当时老师觉得她比较有灵气,就建议她学电脑。一个暑假,她就窝在家里和妈妈学“五笔”输入法。由于她妈妈不会“五笔”输入法,就先买了本书,看会后再教她学字根,让她在键盘上记字根,这个过程她妈妈始终坚持陪伴着她——怎么陪?就跟拍她马屁一样的。那时候天特别热,她妈妈就跟她说:“你如果会背多少个字根了,我待会儿切个西瓜给你吃!”等她吃完了,再说:“你要是再多背会几个,我就拿个冰激凌给你吃,你觉得好就继续,要是不好咱们就不做了。”但是这招最多用两次,不能一直用下去。等过了一刻钟后,她妈妈就说你热不热,你热我就帮你扇扇子……就这样慢慢“刺激”她,只用了一个暑假,她基本上就把字根都记熟了。接下来就是拆字,她妈妈把原则说给她听,她也就慢慢学会了。因为她对电脑有兴趣,再加上有了“五笔”的基础,老师就经常请她打东西,她也因此有了成就感。后来老师又教了编程,结果她在南通的比赛中获得了一个等级奖,初中以后还在省里得了二等奖。

其实,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在某方面的兴趣,然后再积极地给他创造某种成就感,这样孩子才会有持续的动力和热情。纵观世界上杰出的成功者,他们个个执著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又兴趣十足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但使自己特有的个性和素质得到了磨炼,还使自己身上的优势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软硬兼施育“习惯”

凌馨上了幼儿园中班以后,我们中午去接她时,十次有八次遇到其他小朋友的家长都说:“你们家凌馨又在讲故事了。”老师在前面讲了之后,她喜欢自己在下面又重复一遍。后来幼儿园要搞比赛,老师就布置她讲故事。小孩子毕竟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她讲着讲着就不愿意坚持了。同时还有一个问题——稍微长一点的故事,她就记不住。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就进行“干预”,而“干预”最主要的办法是讲道理。但是,小孩子是不讲道理的,你讲多少观点都是没用的。我认为小孩子还是要稍微逼一逼的,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的。而且一下子就要把她打怕了,让她要有印象。打孩子不能今天高兴打一下,明天高兴打一下,经常打就等于没有打。从严格意义上讲,凌馨就被我打过一次,就是在一次讲故事时。我们那一次是真打,我拿鞋刷子抽她,啪屁股一下子就红了。我一边抽,她一边讲,再一边录音,然后放给她听,再接着讲。以后老师再布置作业,她再没有不好好完成的了。

当然,习惯的培养也不全是打的结果。粗心,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毛病。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是家庭教育的难题。在这方面引导固然要讲究方法,但最为关键的是需要父母的“耐心,耐心,再耐心”。

凌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发现了她的一个问题——做题时把“34”写成“43”,把“+”写成“-”。就是因为这样的失误,那时她的数学成绩只能考90分左右。我们心里比较着急,让她注意这些细节不要写错,但成绩还是一直在90分左右,不超过95分。当时对于二年级的她来说,各方面成绩都比较领先,但就是数学成绩不行。老师和我们家长都感觉到有压力,然后就想怎么办。因为我们从不给她布置任何作业,她也只听从老师的安排布置,所以要跟老师配合好。我们商量了一个对策——我们去给她买了一份资料,然后请老师布置给她回家做。但作业做了,不是马上就能把粗心毛病改掉的;让她做的目的是改掉粗心的毛病,而不是单纯地完成题目。所以作业要怎么做,我动了一番脑筋:刚开始,45分钟的练习,我让她一个小时完成,做完之后经我检查,我会告诉她做的题目中一共错了几道,明确错题的数量,然后让她自己去检查、改正。训练了几天后,我加大了难度,让她45分钟完成题目,检查后,我会告诉她“有错”,但具体错几个不会说,这样训练的难度比前面大了不少。我会让她复查,时间不限,直到她都查出来为止。到了最后,我规定孩子,必须在45分钟内做完题目,包括复查。在这整整两个月的训练和陪伴中,我从不会告诉她哪道题是错的,而是耐心地等待她自我纠错。到暑假开学前,她粗心的毛病已经完全改掉了。

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孩子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当孩子小的时候,她对很多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但她始终认为对长辈要尊敬,也相信我们是为她好,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她的引导应该是不断反复、不断强化、不断生成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她才会渐渐地有印象,并最终形成一种习惯。而优秀的习惯一旦养成,她今后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坦荡和顺畅了。好的习惯是会使人终身受益的。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

当我讲到我们家凌馨的学习习惯时,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们没有给她辅导过,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辅导过她。我从不教她背唐诗,也坚决反对让她写日记——因为孩子没有什么可写,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抄袭和说谎。但我始终坚持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聊天,这种聊天也是“无主题”的,可以说是遇到什么聊什么,在聊的时候就渐渐教给她许多有益身心健康的知识、道理。有人问孩子的良好习惯仅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吗?也不是。由于我们家里两个人都是教师,我们就常在家里备课、在家里看书,通过这种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不断的积极影响。孩子看在眼里,就很喜欢看书,包括我们到朋友家去,她都是拿了一本书在旁边一坐就是半天;我的朋友送给她的东西也都是书,所以在她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各种关联词语、各种成语用得就非常准确了,甚至她造句子的流畅程度都让我们大人感到吃惊不已。我想,这里的原因跟环境有很大关系。第一,我是教语文的,在不断的交流中就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关联词;第二,是电视等传媒,比如主持人的用语,她在有意无意中就自然记住了;第三,就是受我们的影响喜欢上了看书,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从这一点讲,要让孩子读书,父母就一定要读书;退一步讲,你就是不愿意读书,也得做出读书的样子来。想想看:自己不读书,只叫孩子读书,现实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孩子进入想读书阶段的时候,尤其是小学,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我们在读书。这一点是大家尤其要注意的。

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从来不谈学校的事情,不谈学习的事情,更不会谈成绩的问题。谈那些东西是最忌讳的,用我们的土话来讲就是“念饭经”,孩子是最反感的。

我们觉得孩子的独立意识、分享的意识、关心他人的意识,学校里固然会教,但侧重于说教,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应试”的大环境下,更加明显,所以家长一定要把这节课补起来。比如说在关爱老人的问题上,父母要明白道理,要有表率——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也是他一生的老师。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谨言慎行,尽可能成为孩子的范本。

我们家兄弟三个,我们和老二家生的都是女儿,老大家生了个男孩,又是家里的长孙。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爷爷奶奶对长孙的疼爱自然可想而知!二哥他们结婚比较迟,二哥在二嫂生了孩子以后又去深圳打工了,侄女尽管只比我女儿大8个月,但因为父亲不在家,母亲生她生得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自然对她疼爱有加侄女和我女儿同上一个幼儿园,同上一所小学,上学放学,侄女不是爷爷接,便是外公接,因为我们夫妇都是教师,我又是学校的管理人员,所以几乎不可能在她上学、放学的时间去送、去接,于是上学放学她几乎都是自己去的,同学们每每看到爷爷用自行车驮着姐姐上学、接着姐姐回家时,总会有人说一句:“凌馨,你爷爷不喜欢你!”女儿也渐渐感觉“爷爷不喜欢我”,每当受到委屈,也总会哭诉我们不喜欢他,爷爷也不喜欢她。我们就告诉她“伯伯不在家,我们都应当照顾好姐姐才是!爷爷年纪大了,一辆车驮两个小孩不安全,爷爷这是为你好呀!爷爷也是喜欢你的,只是我们希望你能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学会自立。”这样,孩子就慢慢地接受了。

同时,切忌只提要求,而无身体力行——你怎么对待你的父母将决定你的子女今后怎么对待你。这是必然的,是完全与说教无关的,因为孩子天天看着你。因此对于我们的父母,当生病的时候,甚至包括平时的生活,我们都应照顾得很好。所以每次凌馨出远门都不忘给她的爷爷奶奶、我们,还有她的好朋友带上好多礼物。她这一次去藏区,给她奶奶买了一个转经筒,她奶奶也没想到,看到之后开心得不得了:“哎呀,这个丫头会买东西!”我只记得在三年前的10月某天,我们在电话里告知读大学的她:“爷爷病了,住院了!”她当时没说话,但马上搜了一大堆对症的治疗和保养的“秘方”给我发来。因为在女儿的记忆中,爷爷是很少生病的。此后,女儿会天天打电话询问爷爷的病情。然而如女儿的预料一样,她爷爷这一病就没能好起来,四十多天后,她深爱着的爷爷无言地走了。直到这个时候,女儿才哭了出来。那天晚上她一夜没睡,第二天就赶回了家,从进门开始,眼泪就不停地往下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在父母不断做给孩子看之后,她自然而然地学会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我今天还写下了一句体会深刻的话:“和睦温馨的家庭是家教成功的基础。”夫妇之间不能为了一点小矛盾动不动就吵架,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发火,有时候忍不住,一方一定要迁就一点、退让一点。老婆在发火,老公就应该赔笑脸;老公在发火,老婆就适当包容一些。你必须有这种意识,因为吵架的情况多了,今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以后成了家,也必然容易和配偶、公婆吵架。该忍的时候一定要能忍住,而且两人对教育孩子的观念要保持一致。

现在女儿长大了,我们对这种事更多地会看成一桩玩笑。有时和她通电话,妻子会“告状”说我抱着电脑不理女儿;我就立马辩解说是妻子霸占了电话。女儿则会说,“哈哈,你们好可爱哦”,或者很“严肃”地表示“我保持中立”。

在孩子的人生目标里,不要刻意强加家长的主观意图

小孩子从小要有一个人生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我们不要刻意地强加给她。我女儿考复旦新闻系,这就是她从小的目标,原因是当时我有个朋友是记者,他本人就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的。有一次我们去他那里玩,他就跟凌馨讲:“凌馨啊,长大以后考复旦。叔叔就是这个大学毕业的,长大做记者!”然后我们就跟她讲复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有什么样的特点,但是我们从来不讲“你一定要考取复旦大学”、“一定考取新闻系”之类的话。

1998年,凌馨读到初二,《焦点访谈》和《南方周末》都是最火的时候。我想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种影响吧,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在经历了老师、图书管理员、律师之后,变成了记者,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

我也不知道这丫头是怎么最终确定她的理想的,但她为了这件事,考虑了很多。每次回家,《焦点访谈》都是必看的节目,还自己抄录过《南方周末》那篇很有名的《新年献辞》。凌馨像我,对文科的兴趣远大于理科。但到高二开学选科的时候,她思考了几天之后说:“我数学不是很好,所以一定要读理科班,到文科班,大家数学都不好,会越念越差的。”这完全是她自己的选择,我们只是把她所在学校的历年情况告诉她,并且分析未来可能的出路。她的决定完全是自己下的,希望将来能“文理兼修”。

在高中班上,凌馨的数学成绩真的不算好,但还是主动参加各种竞赛。我们虽然很希望女儿能够争光,但看她同时参加数学、化学和生物竞赛还是有些心疼。后来得了江苏省化学竞赛的二等奖,她很失望,因为这个成绩只能获得省内加分。为了参加省里的集训,女儿落了一些课,回来第一次考试生物就不及格。我和妻子一句都没有责备她,更没催过她努力,就连请老师给辅导都是她自己提出来的。因为凌馨有些偏文科,所以我们一直很希望她能够接受家教。这话说了几年,她没同意过,这次完全是她自己提出来的。

在达成孩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帮助孩子及时化解心中的压力和纠结。记得那时高考结束,在成绩还没有公布之前,她就回到老家,既不跟我们聊又不跟爷爷奶奶聊,然后自己买张《扬子晚报》对对答案,估了一下分数,还问了其他同学的情况,认为自己考得还蛮好的才打了电话给我们。那时我和她妈妈其实很担心,差不多半个月没有见到她,但她留话给我们说不让我们找她,我们就真的没找过,也从来没问过她考得怎么样。

其实这说明:即使是成绩再优秀的孩子也还是有心理负担和压力的,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她自己会消解,另一方面要理解她,让她主动化解心中的纠结。我们就经常跟她说:“无论你考取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努力。”我们从来不问她有没有考好,以及为什么没有考好。逢到大考,她都会主动地告诉我们考得怎么样。考得好,我们说:“不错啊,但是这次成功不代表下次的成功,还要努力啊!”考得不好,我们说:“没关系啊,还有下一次!”我们每一次都是这么说的,从来不去计较考得如何。

每次回忆我们对她的教育,凌馨总会对别人“炫耀”一件事,其实这件事我都有些忘了。她从初中开始念的就是寄宿学校,每个星期都会给我们打电话。一开始小丫头都会说这次考了哪门课、考得怎么样之类的。我有一回就跟她说:“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不用把每次考试的结果都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行了,打电话回来就多跟我们聊聊天,说说学校里有趣的事。”所以她的很多朋友、同学,就算没有见过,名字我们也都非常熟悉。

我们好多时候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其中是有私心在作祟。什么私心?就是把我们没有达成的愿望、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比较迫切,而这种迫切并不是为孩子着想的,而是为我们自己想的:我们没有上到好学校、没有找到好工作都希望儿女能完成。我们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了,然而我们却总是口口声声地说为了孩子的未来。可是我们想一想,我们当初谁不是背负着父母的理想和愿望走过来的呢?我们的错,也许就在这里。

像我女儿小时候是很男性化的,包括我们给她理的发型,再加上她穿的衣服,都像她的堂哥,非常中性化,简直就是个假小子。她玩的时候会爬到铁门上,我们看到的时候千万不要吓唬、责怪孩子,但是道理要跟她讲清楚——没有大人在,千万不能爬高,万一摔下来那是会有大麻烦的。大概在她四年级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她去同学家玩,几个孩子到小河里去划船。结果船到河中心的时候,发现船里开始有些进水,船桨也掉了,最后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折腾,才终于有惊无险地把船靠了岸。回家她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我们。其实这事很危险,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就千万不要责怪她。如果你加以责怪,那么后果是:第一,以后她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绝不会告诉你;第二,一些冒险的事情她也不会再做了。一个孩子如果失去了冒险精神,那么将来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就会削弱。从远处讲,他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会受到打击,那他就不可能成为比较优秀的人。这类事发生了,首先应该表扬——你们不容易,真有本事,还能上岸!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不能上岸,船又漏水,怎么办?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引导的作用在于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她会多想一点怎么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后有类似冒险的事情,她一样还会去做。所以,我们凌馨的胆子还是比较大的。

正因为她有这种创造力,她才可能在复旦大学《复旦人周报》的历史上,成为少有的不是新闻系出身的主编。她本来是历史系的,上新闻系是在她做了主编之后的事情。在《复旦人周报》的时候她开始是记者,然后做了编辑,再由编辑做了主编。很自豪地讲,这个报纸在她做主编的两年,是比较辉煌的两年。现在她已毕业三年,报纸有什么事情还要把她请过去出主意。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神七”的发射阶段,报社派她去采访,她本来是没有资格进入发射场地的,后来居然拍到了现场的照片,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结果写了一篇好文章。

信任的前提是爱

凌馨说起我们对她的教育,一直很得意我们信任她。除了之前讲到的她对自己要读哪所学校的定位外,还有几件事。

凌馨从初中开始就寄宿了,那段时间其实很关键,正是一个孩子开始长大的时候,大人难免会担心会不会出现“早恋”问题。丫头性格像男孩子,跟男生的交往也特别多,回来讲起的同学名字里,有一半都是男生,有几个提到的还特别多,就连她自己都讲,“这是我最好的朋友”,课间会一起讨论,下课一起回宿舍,休息天一起出去,就连我们带去的饭菜,她也会说要“留一点给某某吃”。但我们从来没有要求她跟男孩子保持距离,也没有“警告”过她不要早恋。那时候班上有个男孩子喜欢她,被他妈妈知道了,到学校里找凌馨谈。她告诉我们的时候很气很气:“是她儿子喜欢我,又不是我喜欢她儿子,凭什么跑来警告我!”连这种事都会告诉我们。就算这样,我们也没有趁机问过她“你不喜欢这个男孩子,是不是喜欢别人”之类的话。今年过年丫头跟她妈妈一起逛街,走在路上突然笑出来,说她看见了自己曾经喜欢的一个初中同学。她妈妈吓了一大跳,因为我们以前从来没问过。女儿一直以为,这件事我们是知道的,因为她听说自己的班主任和同学曾经告诉过我。为了这件事,她一直很高兴,觉得爸爸妈妈相信她,知道她肯定不会早恋,更不会影响学习。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她找工作的。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就是希望她过得好、生活得开心。到她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非常希望她考公务员,但她的理想就是想当记者。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记者这个工作其实不好做,收入不高,风险又大,但她就是坚持。到大四第二学期时,凌馨收到了一个美国上市公司的offer,在那里实习了几个月,领导非常喜欢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份工作前景很好。但她还是辞职了,说自己努力了8年,一定要当记者。之后几个月工作一直没着落,一直到毕业前一个月,才终于到香港《文汇报》实习,包括她后来工作也是,我们都劝她骑驴找马,这样比较稳妥些。她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坚决辞了。既然她已经下了决心,我们也都支持。现在凌馨已经在为她最喜欢的一份杂志工作。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难度比以前大很多,但她做得很开心。

我不知道这种叫“任性”也好,“有主见”也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的。从她读初中要跳一级去寄宿学校开始,我们对她这些“重大决定”似乎从来都是支持的。她长到十几岁,还从没离开过我们,一夜之间就决定了。刚去的一个星期,她妈妈每天在家都会哭,但这些我们从来没跟女儿提过,她很久以后才从我们的朋友那里听说。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吧,丫头就知道了,无论做什么决定,只要她自己相信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我们都会支持。所以这个孩子,一直到现在,想做什么、想去哪里、对未来有什么规划,都会告诉我们,从来没有瞒过我们。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今天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孩子要面对的不是父母,而是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对于30多岁正处于发展事业关键期的父母来说,要尽可能待在孩子身边,陪伴他们的成长,多多少少都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忙啊,忙啊,哪里顾得上!于是,隔代抚养就成为家庭教育的常态。据调查,目前我国平均约3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带长大的。孩子年龄越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而隔代抚养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普遍。

父母的责任就是抚养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抚养第三代。试想一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有这么多失败的例子?或者说为什么许多家庭的孩子不能成才?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没有陪伴孩子,反而把他们的义务转嫁给他们的父母了。我们的父母可以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高、很严,甚至会打、会骂,但是到隔代,他们就有种心理——这个孩子毕竟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儿女的。所以我们所讲的老人“溺爱”孙子、孙女,其实是冤枉他们的。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其任务只是替孩子的父母稍微分担一点辛苦、辛劳,而并不是承担教育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孙子、孙女比对他们的子女要相对迁就得多。这种迁就的时间一旦长了,就慢慢变成了溺爱。

其实,这种溺爱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由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正逐渐走向一个全面“独子化”的方向,因为家里只生一个,尤其是生了男孩,家庭就觉得有了传宗接代的希望,所以对孙子、孙女的要求相对就比较松了。另外,我们的父母当年在抚养我们的时候,社会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不能给予我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物质保障,而当今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他们就不愿再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吃苦,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会在孙辈身上补偿他们自认为当初对我们儿时的“亏欠”,这是一种补偿的心理,所以在生活上是比较迁就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带,千万不可将孩子的教育交给他人来承担。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自己带孩子在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母亲与孩子近10个月的共生生活造就了彼此心理上的无比亲密,“母子连心”,这是父亲以及任何看护人都无法取代的。只有母亲能本能地觉察孩子的需要和面临的危险,只有母亲才能本能地给孩子安全感和满足感,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尤其需要母亲不间断的关怀。而孩子一岁半之后,父亲的作用又在于引导孩子独立探索外部世界,形成独立安全感。所以,不管你现在采用的是何种抚养方式,都应该更多地参与孩子的身心成长和教育。

“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带”,这句话虽然不错,但是孩子读书千万不能自己教,做教师的千万不要教自己的子女。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教有诸多弊端,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在班上有种优越感;更难克服的是孩子不仅有这种优越感,而且还有压抑感,因为其潜意识里想为父母争面子,所以孩子就很可能担心自己在写作业、回答问题上做不好。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孩子就会觉得这是给家里丢了面子。这种压力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尽管我们是做到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女儿的成绩,但是当女儿高中毕业的时候还是说过这样的话——你知道做凌宗伟的女儿有多难吗?就说过这一句,但我和妻子一直记到现在。其实,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无形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从小开始就尽量缓解孩子的这种压力。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父母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人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如果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培育,对孩子也是一种更持久的幸福!

好父母的教育密码十问

1.请用三个词概括你们的孩子。

答:正气,灵气,孩子气。

2.你们有无花费过一大笔钱在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或特长培养上?若有,你们是如何选择开发项目或特长班的?若无,请说明原因。

答:本来是想让她学书法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她选择了退出,我们也就作罢了。

3.你们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吗?请具体谈谈是如何培养的。

答:我们没有刻意培养,但是我们家庭有阅读的习惯,我们也经常给她买书,如《上下五千年》《格林童话》等。她看得入神,我们就有意无意地表扬一下;她觉得有趣,我们就一起议论一下,给她解答一些疑问,更多的是听听她的想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她也就养成了喜欢看书,尤其是看闲书的习惯了。

4.请说说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惩罚孩子的经历。

答:印象中,就打过一次,就是文中提到的讲故事事件的这一次。我们那一次可是真打,她至今都会提起。对孩子不要有太多浪漫主义的想当然,认为孩子都是无邪的、向善的、积极的,其实,恰当的惩罚还是需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

5.你们平时禁止孩子看电视、上网吗,为什么?

答:不会禁止,我们凌馨看电视,是常常看到“再见”的,电视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也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呀,没必要禁止的。奇怪的是她幼儿期最喜欢的是看广告,很少看动画片、连续剧。可是,现在却常常看动画片。上网,那时候似乎还不时髦,她是上了大学后才知道上网的。不过上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的基本技能了,不仅不能禁止,还要提倡呢!

6.你们是否经常利用“进餐时间”在餐桌上与孩子进行沟通?

答:是呀。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时间,但是我们一般都是闲聊,聊一些开心的事、有趣的事、她朋友的事。大一点了,我还会借机同她聊聊我们人生经历中的失误与失败,希望她接受我们的教训。

7.你们用什么招数让孩子安全度过叛逆的青春期?

答:呵呵,凌馨似乎没有,她很乖的!实在要说有的话,我们的办法是当做没发生。譬如高考公布前,她就一个人回到老家,既不跟我们聊也不跟爷爷奶奶聊,算是一次吧。

8.孩子的花钱问题你们操过心吗?有无刻意培养孩子的节俭习惯?是否会与孩子沟通消费方式、理财等话题?

答:没有呀!我们以为父母花钱的方式、节俭的行为就是范本呀。凌馨初、高中寄宿,一个月的伙食费、生活用品等,也就200来块钱。

9.孩子有无困扰过你们的早恋倾向?你们怎么处理?有无与孩子沟通过爱、婚姻和性等话题?

答:没发现,呵呵,我们这方面的感觉比较愚钝。只是常对她说,学生时期不是谈恋爱的时候,所以她大学毕业还没找到恋人。我们好后悔呀,其实应该引导孩子谈恋爱的,只是要选准时机。

10.你们希望孩子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答: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孩子气。

同类推荐
  • 美满的亲子关系

    美满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物质方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必故步自封,不一定要子女和自己采取相同标准,吃尽同等的苦头。但是在精神方面,坚持各项不变的生活法则,先进德以修己,然后才能各自利用万物,发挥各入的长处。父母最好明白,管教子女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子女正确的生活技能。一般人总认为一技之长指的是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却经常忽略了基本生活技能才是终其一生都需要的一技之长。子女心目中有父母,最具体的表现即在好好做人,不让父母生气,不使父母受辱。长大以后,更应该奋发图强,有好的成就,以显扬父母。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变动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不同的变化。父母教养子女,最好制订长远的计划,依照年龄和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重点的教养。
  • 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现在许多孩子不能自立,其责任更多在于父母,因为父母过于娇惯孩子。不自立的孩子无法面对社会的纷繁芜杂,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所以,从现在开始打破为孩子建立的“安全圈”,开始培养孩子多方面自立的能力。本书列举了50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强、身心健康的人。
  • 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

    不娇不惯教女孩100招

    “让孩子吃点苦,他会倍感生活的甘甜。让孩子享受在风吹雨淋中搏击的快乐,让孩子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地成长和成熟。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一一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她们的任性要求,她们就可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 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本书作者张静女士从宝宝发育的规律出发,即自然界最根本的进化发展规律,以宝宝的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情绪等8个方面入手,并以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为线索,用宝宝成长的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来揭秘其真正的“动作”原因——脑发育,及其深远的影响。本书行文流畅,语言幽默且通俗易懂,并配有可爱温馨的绘画,能让广大父母在获得轻松“悦读”的同时,又能习得育儿的相关心理、生理学知识,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上天对父母爱的馈赠,很多时候,父母不但要倾注全身心的爱给宝贝,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去爱——要知道宝宝成长的过程和真相。帮助宝贝快乐长大。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荣获二十多项大奖,现象级家庭教育图书!本书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即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图书榜榜首或前列,全球总销量已近600万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热门推荐
  •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地球篇)

    探秘:世界未解之谜(地球篇)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创造和养育了众多生命的伟大母亲。然而,作为高等灵长类生物,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并不长。虽然,人类至今已经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是我们仍然无法解释许许多多地球上的谜团。
  • 神秘入梦师

    神秘入梦师

    世界上总有这么一些人,会招惹一些很奇怪的东西。传说在H市的某一处,有一家很奇怪的古董店。里面卖的东西明明没有什么名堂,但是店却一直都没有倒闭。这家店名叫“解梦”,而店主也叫解梦。据说要是有缘进入此店,让这位店主帮助解梦,则什么烦恼之事都能解决。而,真正的情况——那个店长陆解梦就是一个为了混口饭吃的黑心老板。这是一个忠犬一不小心攻略了一个拜金店长的故事。
  • 心智的艺术

    心智的艺术

    她是故乡黄土原上一片深秋的柿树叶子,褪尽绿色素,薄得红得像一帧生命的请帖。是那方石磨,磨孔睁着深邃的眸子望着我,似在诉说那方旋转于日月下的热土。是那辆纺车,吱溜作响着,撩逗我一颗发酸的游子寸心。那叫做南凹村的向阳凹形的山原轮廓,常要把我揽入她朴厚、拙讷而温存的臂弯里去。
  • 帝霸天下

    帝霸天下

    掌可撕裂天地,拳可震破苍穹。上能摘星夺月,下能移山填海这片大陆,没有其他,只有斗气。少年自云苍境而出,誓要走上斗气巅峰!
  • 特工者的复仇之路

    特工者的复仇之路

    一个下雨的夜晚,女孩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街上漫无目的的走着,突然眼前一黑,女孩晕倒在路边……她为仇恨而活他却让她做回了快乐的自己,可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却让她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再见她时,她还是她,只有在没人的情况下才让他深刻体会到他和她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但真的回不去了吗?这要试过才知道。她能否拨开重重迷团找到凶手,报仇之后她又该何去何从呢?
  • 灵孕传说

    灵孕传说

    奇幻的世界,莫名的故事。张睿的灵魂随着千年古玉的到来他将如何调教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
  • 干部是干出来的:做最优秀的新时期党员

    干部是干出来的:做最优秀的新时期党员

    党的事业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更不是想出来的,党的事业是干部引领群众干出来的。干是真理、是真功,是最有说服力的实际行动;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只有干出来的干部,人民才信得过,自己才立得起,路才能走得稳。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只有通过埋头苦干,科学实干,才能真正干出干部的人生价值。
  • 画月梦

    画月梦

    时月栖身画中千年终得以从画中走出,于现世遇见了爱人陈琛的转世张井俞,为和张井俞再续前缘,她化作可爱少女住进了张家。时月和张井俞同进同出,本以为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想到张井俞却喜欢上了校花黄淼淼。黄淼淼因时月住在张家的事而产生误会,时月非但不解释,还将错就错地误导她和张井俞的关系,使得黄淼淼渐渐疏远了张井俞,得知实情的张井俞一气之下烧了时月栖身的古画。时月为宣泄满腔怨气,打着张井俞的名号四处作乱,闹得满城风雨,张井俞为平息时月的怒火,为她重新画了一幅一模一样的画,但新画不似古画有灵性,时月的法力越来越弱……
  • 重生特工玩转校园

    重生特工玩转校园

    一往情深换来的却是背后的一枪,就在那抹璀璨的晨星滑落消失的一刹那,她发誓,如果再有活路自己一定要为自己活一次,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谁知醒过来的时候,周围出现的却是无视自己的父母,瞧不起人的妹妹,视己如无物的哥哥,不怕,即使是这样,她也要活出精彩,大展芳华。凌家废物大小姐,愚蠢之极,恶俗的打扮,鄙陋的言行,还有见男人就扑的花痴行径,实在是让众人恶心到不行,可是突然到了某一天,睁眼的却是满眼锋芒,凌厉的杀气被遮盖剩下的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女子。一朝重生,父母无爱,兄妹无良,可是为何周围美男环伺,身世强大。皇甫弈,嚣张的红发俊颜,配上那犹如吸血鬼般的白皙肌肤,冷淡的对待所有人,却独独对她情有独钟。千般爱恋,百转柔肠。牧清歌,热情如火的性子,天使般的容颜却有着恶魔般的灵魂,只有她救赎了他,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原本的情债。易墨冷,苍凉的眸子里透着同类人的凄凉,显赫的家世让这个本来就有如神邸般存在的人,更加让众人痴迷,可就是这样一个冷漠冰封的心却让这个女人硬生生的开出了只容她一人的角落。男主女主身心干净
  • 洗脑术2: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洗脑术2: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

    本书适用于职场、商场等各种人际场,针对大学生、白领、公司总裁等人士,讲透了人和人相处的本质。本书用生动的案例与可实践的方法告诉我们:在和他人相处与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主要人物”;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有规则地去影响他人;“权威”、“影响力”、“等级”、“价值”、“能力”,这些关键词背后都有怎样的逻辑规则?人类社会,终归是属于“人”的社会,搞定了“人”,也就搞定了一切。本书附录总结了影响他人的经典法则,掌握这些原理与方法,你将避开社会上96%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