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1600000004

第4章 慢慢守候孩子的成长

谢云

家庭简介

谢云(父亲):生于1967年,四川三台人。现供职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任副校长。在《新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美国《东方》和《新语丝》等百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800余篇,著有散文集《背在背上的井》等,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优秀教师。

岳丽琼(母亲):生于1969年,四川三台人。大学毕业,现为小学教师。

谢一苇(儿子):生于1993年4月12日,系绵阳市少年作家协会主席,毕业于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年级学生。

以最好的心情迎接他的到来

永远记得:1993年4月12日。那个初春的早晨,寒凉的时刻,凌晨2点41分,微凉的夜色,空气中幽微的花香,这一切都永远刻在我心里——那是儿子出生的时刻,也是我真正成为父亲的时刻,那一刻,我的世界巨大而圆满,我的责任沉重而结实。那一刻,我的生命真正有了质的飞跃——如同飞翔,如同腾跃: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啊!

比很多男人幸运,在那个边地小城的医院里,我亲眼目睹了儿子降生的过程——伴着破裂的羊水,淋漓的血,伴着妻子阵发的痛,呻吟和挣扎,额角的汗,零乱的发缕,被疼痛掳掠、揪扯而变形的脸。“儿奔生,娘奔死”,老家人的话,被深切地验证。

儿子没像其他孩子那样,“哇哇”着落地,而是沉默着落地。接生的医生轻轻拍打他的小屁股蛋,他才哼了一声,然后“哇哇”着哭起来。他用那样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向这个世界上最疼爱他的人,宣告他的来临——那样坦然,镇定,从容。他不知道,我们已经盼望了多久。

第一次抱他在怀,感觉异常沉实。那么小的身子,那么轻的七斤二两,却觉得特别有分量。这是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复制和延续。他的鼻子、眼睛、脸蛋,他小小的手脚、身子,他的骨头、血和肉,淡淡的茸发,泛着奶香的小模样,都是我的——他与我,有着最亲近的血缘。他是另外一个我。他将像影子一样陪伴着我,在这个世上行走。他将长大,伴随着我的衰老,以及日益增多的病痛。然后,当我离开,他将继续行走,带着我的骨血和记忆。

他是我的儿子。因为他,在这浩阔的世界里我不再觉得孤单和空茫——儿子到来前,我曾多次想象过他的模样。甚至,刚开始热恋,就和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一次次沉醉于那甜美的猜想:性别,长相,脸蛋,眉毛,嘴形——我为他写了一首诗:“梦中的孩子,你怎么还不来临……我们的心,早已像春天的花/满怀爱意,渴望以庄严的坠落/迎迓你清脆明亮的童音。”

儿子满月后,我就抱着他四处走动。他并不好看——脸上、手上还有皱皮。脸上有胎毛,肤色微微泛红——不是红润的红,而是微微带紫的红。但我喜欢抱着他走,喜欢抱他在怀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怀里,仿佛世间的种种与我有关又无关——他,就是我的世界。尽管他那么小,还没有太多意识,但我愿意用那样的方式,带着他行走,在他最初的世界里。我希望他能感受到我的体温、呼吸和心跳。

我跟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告诉他这是树,那是草,还有花朵,蓝天,白云,飞动的风筝。我让他看来往的行人、车辆。“儿子,看车车”。“儿子,来了只狗狗”。我自言自语般对他说,为他指点。他没什么反应,但我仍在说着。他睡着了,我仍在说着。我确信他是有所知的,尽管他不知道我的激动。一个年轻父亲,在那样的时刻,都会有的激动。

在旁人看来,那些举动多么做作、多么可笑,但那是一个刚刚“升格”为父亲的男人内心幸福的自然流露,那么丰富饱满的幸福,那么自然结实的幸福——他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有儿子了。我是父亲了!”

只为给他取个最好的名字

给孩子取名字,是早该做的事,但一直到孩子快满月,名字却还在“预产期”——不是我们怠惰、懒散,而是觉得,那名字将要伴随孩子一生,不能随意,更不能随便。

读过一篇文章,说乡下人给孩子取名字如何简单:但凡眼里看到的、随心想到的,甚至梦中见到的,不管高低贵贱、雅俗美丑,都可以给儿女命名。所以乡下人多丑名儿、俗名儿,如“狗蛋”、“拴牛”、“捡娃子”、“梦生子”之类。当然,这说的是小名。但在我们老家,确实有不少乡下人,一生都以小名行世,大名却不为人知。

比较起来,城里人要讲究得多。稍通文墨的,便要煞费苦心地考虑名字的音形字义,肚子里的些许墨水往往都凝聚在那个把字上。文化程度高些的或书香门第,更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甚至,亲朋好友总动员,查《辞源》,寻典故,将历朝历代的诗词名句搜肠刮肚地检索一遍,择其二三,再三斟酌,才行定夺。祈求平安,或祝愿前程,寄托理想,或表露志趣,那名字一经启用,往往就饱含了为人父母沉甸甸的期望和情意。

在我们,这事更为繁浩、复杂。早在热恋时,便和女友思谋着,要为将来的孩子取一个诗意、独特、有味道、有格调的名字。可一直到孩子已在娘腹中蠢蠢蠕动,这名字,还像古人说的“明日”一样,隔着山岳,没有眉目。

临近预产期了。妻已大腹便便,行动迟缓,仍和我一同研究字典词典。一页页翻看,一个个审议,那份虔诚,那份严谨,仿佛在评诺贝尔文学奖。世皆公认,汉字极其丰富多彩,而我们,虽说不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到底是正经的中文系毕业生。却不料,在给孩子取名字时,竟觉得汉字仍嫌不够,自己所学有限,正如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语所云。

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究拟出一长串候选名单。豪爽硬朗的,温柔缱绻的,诗意清雅的,平实朴直的,若干组别,每组又由若干名字组成——我们甚至考虑到:若是女孩,取怎样的名字,她将来的男友呼叫起来更易动情;若是男孩,取怎样的名字,他将来的女友呼唤起来更能含意,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是,经过多方掂量,我们仍觉得,这份“候选名单”还不够完善,还不能让我们特别满意。

取定儿子现在的名字,是在他快满月时。此前,一直叫他丑丑、猪猪,反正也是“贱名儿好养”。别人问起他的大名,一概回说“暂时保密”,颇有些故弄玄虚的味道。而且越“弄”,连自己也越觉“玄虚”起来,满心忐忑。

或许是灵感神降,或许是无心花发,猛然间,想起少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的事来。又是猛然间,想起《诗经》中的“谁谓河广,一苇杭(同‘航’)之”,以及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诸句,反复念叨,认定了“一苇”这两个字。

再查辞典,“一苇,像一片苇叶样的小船”,含义丰蕴,也算独特新异。告诉妻子,她经过一番慢斟细酌后,也说“好极了”。便确定下来——再抱着他,叫着他的名字逗他,他居然能抬头回应,甚至浅浅一笑,仿佛,他原本就叫那个名字。

每到夜深人静,望着他恬然鼾睡的小小样子,总不免一番迩想遐思:我们置身的岁月之河,宽泛得无边无际,而生命的小船,注定要航行其上。在或大或小的风浪里,在此伏彼起的波涛间,只希望他能怀揣我们深挚的祝福和祈愿,留心那些难以避免的潜流暗礁,一篙一篙地、一程一程地前行,轻松自在,潇洒自如,最后,平平安安地抵达自己的彼岸。

倘能如此,也便不枉我们的一番苦心,而我们,也便可以放心、满足了。

他接触最多的玩具是书和文字

始终觉得,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出发点,陪伴和引领、影响和熏陶是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方式。出发点的教育做好了,就能给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儿子八九个月时开始学说话,我们经常带他外出走动。在山林里、公园中、大河边,让他接触更多的人事景物,以便促进他的思维,引导他的语言表达。儿子总是兴奋好奇,对那崭新的世界,对周围的一切。他的小眼睛总跟随我们的步伐而转动。他的小嘴里,不断重复着我们发出的音节——爸爸、妈妈、饭饭、花花、草草、灯灯、星星、牛牛……

甚至,每当儿子哭泣时,我便会抱着他,换一个环境,引领他关注外在的世界:“苇儿,你看那是什么?”这时,他即使哭得再伤心,也会立刻停止,告诉我那是狗狗、太阳或星星……

儿子认识的第一个字,是“中”。不是从“中国”这个词而来,而是麻将里的“红中”——那时,妻偶尔娱乐,他也跟着去,耳濡目染,居然记住了。有一天,我正在看书,儿子激动地跑来,指着封面,叫着“中,中,红中”。那神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也激动,儿子不过八九个月啊,居然能识字了。于是将他抱在怀里,顺便教他认识“国、小、大”等字。

不成想,这下居然让他识字成瘾了。走到街上,见到广告、招牌,只要是自己认识的,就大声叫出来,不认识的,就问那叫什么。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也便越认越痴。到后来,三根筷子饭桌上一摆,说是“工”字;几粒米落地上,看看,说是“小”。

我和妻都是教师。在我们家里,书是最多也是最贵重的家产。儿子来到这世间,首先看到的,是父母的脸,接着,应该就是那些书。而接下来的10多年里,他看得最多的,除了父母,也就是那些书——或者可以说,他一来到这个世界,就生活在文字和书里。

儿子最初的记忆,想必也与书有关。他刚满一岁,就开始读书。尽管那所谓的读,不过是一种盲目的模仿,而且刚开始,极像那个笑话里说的,连书的倒顺都分不清。但他神情专注,非常认真。

有一个雨天,屋里光线不好,有些阴,儿子学我的样子,也拿了一本书胡乱翻动。他妈妈说:“一苇,莫看,天暗得很。”儿子东看西瞧,然后手指窗帘,说:“把窗帘脱了嘛!”等他妈妈把窗帘拉开,他像我那样,靠在沙发上,像模像样地读起书来。

一个喜欢看书的孩子,再怎么也不会太差。儿子后来一直喜欢看书,他的学习,基本上没要我们太操心,这应当与我们的浸润有关,与他的习惯养成有关。

记录那些美好的成长时刻

其实在识字之前,我们便开始训练他的表达能力了:逗他说话,与他交流,开拓他的思维,引发他的想象。让他看天上的星星,问他像什么,从亮点,到芝麻,最后,他居然想出了“像钉子”——他说:“那些星星,像钉子钉在天上,我们看到的,是钉子的头。”

孩子的想象,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孩子的表达,更是别有童言稚语的情趣。从一岁多开始,我曾记录了不少他说的有意思的话,我称之为“一苇语录”——

(1)“睡了三久”。不知何故,一苇最先学会的数词是“三”。刚能与人对话时,任谁问他什么,只要涉及数字,一概回答“三”。“一苇,吃了几碗饭?”“三碗。”“一苇,你几岁了?”“三岁。”不假思索,纯然背诵口诀。

一日午睡醒来,一苇照例要妈妈抱。妈妈抱了,问:“一苇,咋这么快就醒了?你才睡了多久哦?”一苇惺忪着眼,依旧不假思索:“睡了三久!”

(2)“薛睿,妈妈呢”。邻人之女薛睿,刚7岁,极乖巧,常来与一苇玩,惹人怜爱。路上见了,我们总要问一句:“薛睿,妈妈呢?”薛睿便回答妈妈在哪里,日久为常。

后来有一次,我和妻在操场上打乒乓球,一苇独玩。见薛睿也一个人,我们正要问,却听得一苇的声音:“薛睿,妈妈呢?”

满脸大大咧咧的神情,却透着认真,令人不免作笑。

(3)“妈妈,太阳都要化了”。一苇观“天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很有趣。他说半圆的月亮“像一把梳子”,说“星星像钉子一样钉在天上”。

严冬的一日,大雾弥漫,几欲遮天蔽日。妈妈带一苇上街玩耍。一苇边走边看,见到天空里正在浓雾中艰难穿行的太阳,忙对妈妈说:“妈妈快看,妈妈快看,太阳都要化了!”神情异常焦急。

(4)“我是‘大’伙子”。一苇3岁前,很秀气,也很斯文。别人见了,都叫他“假女子”,说不像男孩。3岁后,渐渐“男孩化”了,我们便开始以“小伙子”叫他。

某次,一苇不小心碰到了额角。大约有些痛,咧咧嘴要哭。妈妈便说:“没关系,小伙子了,别哭!”一苇终于没哭,却大声争辩:“我不是小伙子,我是‘大’伙子!”神情极其庄重。

(5)“等你长‘小’了,我再抱你”。出外玩耍,一苇不愿再走路了,就会叫爸爸或妈妈抱。问抱哪个,答抱苇苇。童音稚切,不忍推拒,便抱在怀里。又问:“你咋不抱爸爸、妈妈呢?”一苇答:“我小,抱不动。”停停,又说:“等你长‘小’了,我再抱你,好不?”

看着那认真的甜嘴巴,不觉一笑,似乎自己真的就长“小”了一些。

事隔多年,再把这些文字给他看,儿子“呵呵”或“嘿嘿”地笑着,挠着脑袋,似乎不敢相信,他曾那样思考、说话,他自己也觉得新鲜有趣——这很像我们给他拍下的照片:它们记录着他的变化,见证着他的成长。不同的是,照片会在岁月中泛黄,文字却不会。记忆会被光阴冲淡,文字却不会。白纸黑字,最能留存岁月。

儿子就这样,在文字中成长着。甚至,他很早就体现出对语言的敏感。

他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时刚7岁,读三年级。那个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他们写日记,他每天一篇,坚持着写了。开学前,检查作业,我为他的文字和表达感到惊讶,选了几篇,题为“七岁时的寒假日记”,胡乱投寄出去,没想到,居然在省里一家报纸上发表了。

至今还记得,其中一则是写他和同学打羽毛球,他说同学技艺高超,羽毛球在空中飞来飞去,用了一个词语“目迷五色”。我问他这代表何意,他说:“就是眼花缭乱的意思啊!”又问他为什么不用“眼花缭乱”,他说:“用的人太多了,没什么意思。”——他似乎已经感觉到,除准确表达外,语言还有形式的美感以及审美的意蕴。

遗憾的是,他的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把那词语换成了“眼花缭乱”,而那家报纸在发表的时候,也换成了眼花缭乱——后来,我曾多次跟老师们讲这个事,我期望他们能够注意引导和保护孩子的语感。有语感的孩子,会学得更轻松、更容易。而且,不只是语文。

让他揣着爱和期望开始

儿子读一年级时,刚5岁半——后来,朋友或同事,一听说他14岁半读高中、17岁就读大学,都说我们太狠心、太不负责,我只好一再苦着脸,解释说:“不是不想尽责,而是,实在找不到人带他,只好把他送进学校。”

这是真的。说实话,那段时间,我们也一直很纠结:孩子年龄实在太小,个儿也长得慢,纯粹的小不点儿一个,真的不忍心就这样让他去读书;但不读吧,儿子又想上学,而我们都要上班,教师的那点工资,显然请不起保姆,家中的父母长辈隔得远,实在没法再带他。所以,只好让他提前进学校去了。

准备好小书包后,他早早地睡了,我却怎么也睡不着。那个夜晚,我给他写了第一封信,直写到将近凌晨。我说了许多想对他说的话,包括我们的家庭、家境,我们对他的爱和期望,包括读书的意义、艰辛、方法,我甚至期望他能够良善慈悲,自尊自强,谦虚谨慎,刚毅大气,期望他能心存高远,志在恢弘——

“你从小就敏感、善良,自尊心又强,这很像你妈妈。也许不够‘男子汉’气概,但爸爸认为,这也是好的,值得珍视。敏感是你聪慧的表现,而善良,无论如何也算得上是一种美德。爸爸还记得,你三四岁看电影、电视时,就常被里面的情节感动得哭,而别的孩子,茫茫然地,一副啥也不懂的样子。你那泪眼红红的神情,曾让爸爸妈妈大为感动。能够被感动,同时又感动别人,这是一种幸福。爸爸一生,别无长物,唯觉心地慈悲、悯忍。爸爸以此常觉自豪,别人对爸爸,也总是格外尊敬。现在的世界,已够粗糙、够暴戾的了,‘无毒不丈夫’的人,还是少些为好;良善慈悲的,还是多些为妙。当然,这样也许会吃些亏,但能够吃亏,未尝不是一种美德。老话讲,‘吃得亏,才打得拢堆’。做人,若不涉及大是大非,没必要太斤斤计较。”

“人只有自尊,才能自强。以后读书,也许你会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句子。爸爸很喜欢这句话。人只有自强不息,别人才会尊敬你。爸爸不希图你日后升官发财、大红大紫,但愿意你成为众人敬重的君子,而不是为人不齿的小人。但爸爸也得告诉你,自尊是一把双刃的利剑,弄不好会伤害自己。适当的自尊,能促你奋进向前,永不懈怠;但过分的自尊,也会让你刚愎自用,骄傲自满——这可是学习知识的最大敌人。你要永远记着,哪怕你已经懂得了,哪怕你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也不能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学无止境,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时候,你所学到的,都远不是全部;你所达到的,也远不是顶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也还有人。你要谦虚,不能骄傲,更不能狂妄。”

尽管我知道,这些文字,当时他并不能读,更不能懂得,但我相信,他终究会读的,会懂的。而且,从一开始,就让他带着父母的爱和期望,对他的成长会有鞭策和激励的作用,让他明白我们的心思,也会让他更有动力。就像在信的末尾我所说的——

“对这些,你现在未必能全然懂得。懂了时,也许你会觉得我们要求过于苛严。但是一苇,无论如何,你都要相信,爸爸妈妈是爱你的,真正爱你,永远爱你。而这一切,仅仅因为,你是我们唯一的儿子,也是我们全部的未来。”

很快,这封信就在市里的报纸和刊物上先后发表,并引起不小的反响。据说,很多学校的老师,都把它读给学生听,学生听了很感动;很多家长,也把它给子女看,也很感动。儿子读二年级时,他的班主任也在全班读了这封信,他回来后,忙不迭地告诉我们,非常激动。我们转学后,他的新班主任老师又在全班读了,并勉励他要好好学习,他回来,特别开心。我出第一本散文集时,收录了那封信,他骄傲地告诉同学:“这是我爸爸写给我的!”

那时,他已经读六年级了。

从那以后,我还给他写过不少信,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有时,当我们有分歧、有误解、有冲突时,他也给我们写信。因为这种交流方式,让我们更容易心平气和,更容易彼此理解。

无论如何要让他跟在身边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是孤身一人到异乡——那个后来因地震而出名的边地小县城。我成家结婚在那里,生育儿子也在那里。我曾说:我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那里。

事实上,婚后那几年,包括孩子出生时,妻并不在县城,而是在100多里外的乡下,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她在那里的伐木厂工作:由小学教师,到播音员,最后到厂工会办公室。她休完产假,要回去上班,孩子小,只好跟着她。这样的两地分居生活,不免让人牵肠挂肚。所以每到周末,我最重要的事就是,准备回家——大包小包地采买蔬菜水果。然后等车。心急如焚地等,却迟迟不见车的影子,心里不免干着急。那是一趟长途过路车,有时候,就不幸地错过了。再然后,就是如坐针毡般在车上挨时间。

所幸的是,这样的生活,只持续到孩子一岁半。妻所在的厂突然解体,她被安排到相隔遥远的另一家厂里。换句话说,我们一家三口,分居的距离会更加遥远——儿子怎么办?这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跟我们在一起,这是唯一的答案。

当时,我无法跟妻一起调走,所以让她和儿子留下来,是唯一的办法。为了这个“留”字,我跑上跑下,请求相关单位协调,居然完成了现在看来都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把妻弄到了县城边的一所小学教书——现在看来,这仍然是一件英明无比的事情。

当然,最高兴的是,儿子终于可以跟我们在一起了。家,也才终于成为完整的家。

小城里的生活,是宁静而幸福的。尽管物质并不丰裕,但精神世界比较敞阔。除教书外,我有比较多的闲暇,做我喜欢的事情,而且做得有眉有眼。周末时,一家三口骑着自行车去踏青、野炊、钓鱼,儿子玩得非常高兴。在那小城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快乐时光。

但是孩子渐渐大了,要读书了,我们又要开始为他的读书大事操起心来。

那个小城偏远,教育比较滞后,教学质量不高,所以从孩子进学校开始,妻就要我去跑调动——“哪怕是为了孩子,你也必须动,要调到市里去!”看看周围,有头脸的,有钞票的,有门路的,都把孩子往市里学校送,像我们这什么也没有的,只好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也开始跑,有一次没一次地跑——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终于跑动了:孩子二年级下学期时,我被现在的单位相中了。单位说,你先过来,明年解决你爱人的问题。

我答应了。但是没想到,等我回去办手续时,小城里的当权者说:要走可以,把你老婆娃儿都带走——我当然巴不得把他们都带走,可是我能把老婆往哪里放?那时已经是8月底了,我哪里能有工夫和能耐,再解决老婆的工作?

“反正我们不会安排她的工作!”当权者威胁说。

和妻商议,反复斟酌,最终,我们选择了一起走,哪怕妻不要工作,孩子也必须和我们在一起。当然,这是付出代价的:那边勉强答应为妻保留一年关系。“只有一年。”当权者说。

含泪离开那个我工作了9年的伤心之地,我们一家三口,到了现在的地方:孩子入读了就近的学校,妻做了一年的乡村代课教师,直到第二年,才正式调入。

现在看,这代价是值得的——无论如何,孩子一直跟我们在一起,尤其是在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重要时段,他到了更好的环境,也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规则能让孩子明白责任和界限

我和妻,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不免受到乡村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说,尽管我们不完全相信“不打不成器”、“黄荆条下出好人”之类,但在教育孩子时,也采用过申斥和惩诫。

孩子5岁多时,迷上了“奥特曼”,我们给他买了一个,他玩得很开心。没想到,过了两天,居然变成了两个。问他从哪里来的,他说是捡的,时间、地点都说得清清楚楚,我们也便信了——那时孩子都时兴玩那个,捡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当我们发现,他居然动了他的存钱罐,再问他,他依然说是捡的,我们立刻生气了。

那是孩子第一次挨打。那一次,打得很伤心——他伤心地哭,我伤心地痛。望着儿子那青紫的屁股,我跟他说:“打你,痛在你身上,却伤在我心里。”我告诉他:“一定要记住,以后你做了错事,可以只打一下,小孩子都可能犯错,打一下,以示惩罚,也有助于记住;但是你若撒谎,得打三下,因为撒谎,是极为恶劣的品质。”

孩子流着泪答应了。

孩子第二次挨打,也是因为撒谎。六年级时,有好几天,下午放学他回家总是很晚,问他原因,说是和同学一起做作业。临近毕业,作业多,很正常,跟同学一起做,似乎也没什么问题,所以我们不以为意。没想到,很快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说是儿子好几天没有交作业,也没去上课。然后又说,已经“审问”了别的同学,说他逃学了,跑游戏厅了。

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怎么了得?等他回来,再三问他,都说是和同学做作业,还说得有眉有眼的。我们便告诉他老师反映的情况,他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我气不打一处来,又请他饱餐了一顿“竹笋炒肉”,直将那一对小屁股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儿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又撒了谎,所以非常服帖,嘴里直告饶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

真还是“再也不了”。不过,挨打并非是最后一次——最后一次,是在初中。从初中开始,他住校,周末才回家。很难得回来,所以每次不到最后时刻,总不会主动说走。儿子那时喜欢玩游戏,他曾经说:“为了更好地玩游戏,所以我要更好地学习。”想想,他有学习的动力,也是好事,所以并不特别反对。更何况,他成绩一直还算不错,而且我们认为,像他那样适当地玩些游戏,既是放松,也还有益智的成分。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进入状态了,便很难出来。所以那一次,当他妈妈提醒他时间到了,该上学了时,他显得非常不耐烦,也非常不高兴,直冲他妈妈说:“不要你管!”

他妈妈一时心急,声调不免高起来:“我们不管你,哪个管你?”

儿子仍然坚持:“就是不要你管!”他觉得委屈,他妈妈也很郁闷,两个人越说越冲——我在楼上书房里,听得清清楚楚,没想到当我下去干涉时,一向还算尊重我的儿子,也冲我发起了火。这一下,我终于忍无可忍,冲过去就是几耳光。“你实在太不像话了,连你爸爸妈妈都不尊重!”我几乎是咆哮着,冲儿子怒吼,“你自己看看时间,还要不要读书?”停了停,我说:“要是真不想读,那就不要再去了!”

儿子绝对没想过我会那样愤怒,一时间惊呆了,愣在那里,抽噎着,眼泪大颗大颗地落下来。而他的脸,已经涨得透红——我知道,一方面是有些愧疚;另一方面,也与我的耳光有关:我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下手会那么重——他的脸,已经有些红肿了。

看时间差不多了,他收拾书包,流着泪准备出门。我站在门口,一时心软心酸心痛,也禁不住泪眼蒙胧,将他搂在怀里说:“对不起,儿子,我不该这么打你。”儿子哭得更伤心了,但是我说:“你自己想想,这样对你妈妈,你有没有错?”儿子伏在我肩头,更伤心地说:“爸爸,我也对不起你们!”我拍拍他的肩,要他好好去上学。

那一夜,天下起了雨,纷纭,绵密,碎乱。在雨声中,妻和我说起,下午她和儿子还讲到我,说他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他说我像卢梭,能充分信任、尊重,是优秀的儿童教育者——那一刻,我很有感触,所以又给儿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这一世的恩情注定绵长》。

在信中,我说到为什么打他,也说到本来不该打他,我说自己很后悔——从出手那一刻,就开始后悔。我说:“这不是第一次,但我希望是最后一次。”然后我告诉他——

“儿子,我想说的是,我们真的爱你。这种爱,当冥冥之中,你选择了做我们儿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然,那时你并未真的有所选择,但事实上,你成了我们的儿子。一个健康的你,优秀的你,聪明的你,这是上苍的恩赐。我们感激,当然也还将承担,因为你还要成长、读书,还要让我们牵挂,或多或少,也还要操心,但是我们无怨无悔。只是,我们也希望你能以爱回报,因为爱是相互的,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一样。从爱父母开始,才可能爱其他;从理解父母开始,才可能理解其他;从尊重父母开始,才可能尊重其他。”

“当然,你也要知道,尽管当时我们很生气,说了些过头的话、做了些过激的举动,但爱之切,故言之也苛,爱你的心,始终不变。以前,我也有过你那样的举动,在我的父母面前。在气极、偏激的时候,我曾以为,他们不爱我。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才知道,父子间、母子间的爱,不是三天两天,一年半载。你才13岁,我们也还不到40岁。我们会有很长的路要相伴着走过;会有很多的事,要磕碰着面对;会有很多时光,要我们去迎接、去温暖。小的时候,你蹒跚学步,是我们牵着你的手走,等有一天,我们老态龙钟,还指望着你能牵着我们的手走。而这中间,还有漫长的岁月,无尽的风雨、冷暖、坎坷,我们还要互相陪伴、互相理解。儿子,无论如何,你一定要记住:这一世,我们之间的恩情,必将绵长;这一世,我们之间的牵绊,必将恒远。无论如何,我们都是你最亲近,也最疼爱你的人。”

“既然上天赐予你做了我们的儿子,既然命中注定我们是你的父母,既然我们还将在一起,陪伴着、牵挽着走一段长长的路,既然这一世的恩情注定绵长、恒远,儿子,希望我们能够互相理解、彼此珍惜。”

到下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看信——后来,从他对他妈妈的态度上,我知道,他还是很有触动。尽管这样的方式,没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他的成长,其实也就是与这样那样的问题作斗争的过程。

无论怎样的孩子,无论怎样的爱,都需要规则。适当的规则,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和边界。没有这样的责任,他会觉得无所顾忌;没有这样的边界,他的成长会更加散漫。

支持孩子的选择

或许是因为聪慧,儿子一直比同龄人更有主见。我们也一直非常尊重他,尤其是在他懂事后。买房的时候,带他一起去看位置、看环境;装修的时候,也要听听他的意见,特别是他的房间;买家具的时候,要让他去看样式、选颜色——把他当成家庭的一员,平等对待,更能让他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也更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临毕业时,按事先的规划,我早早为他选了最好的公立初中,甚至托人把他放到最好的班里。所以事实上,他提前几个月就已经升学了。五一期间,我到郊县去讲课,他和妈妈四处闲逛,看各校的招生现场。到一所私立学校时,看到那么多人参加考试,“要不,你也去试一下?”他妈妈说。反正是考着玩的,儿子便答应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他发挥得出奇的好——没过几天,接到电话,说他获得了那所学校的一等奖学金,负责招生的老师,更是多次打电话说,希望他能前去就读。

那所公立学校最大的问题是,班额太大,一个班70多人。那所私立学校的条件,我知道,质量也比较了解,但因为是私立,各方面的费用都不便宜,以我们的条件,供他还是有些压力。但是他们的小班化教学,对我们还是很有吸引力——很简单的道理,在小班里学习,他被关注的程度也会高些。

纠结很久,问他,他倒无所谓的样子:“随便你们。”事情便像没电的钟,停下来了。

暑假前夕,那所私立学校的老师再次打电话来,邀请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比较丰富,费用非常便宜。我知道,那不过是为成绩较好还在犹豫的学生准备的,是他们吸引优秀生源的一种策略。再一想,反正那暑假也很漫长,便竭力鼓动孩子去。

孩子去了,第一周回来,就嘶哑着嗓音,兴奋地给我们讲一周里的见闻、趣事,从话里感觉得出他的激动和兴奋。到夏令营结束,他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到那里去读书!”像是宣布决定,又像对天起誓——他说的那里,就是那所私立学校。

“真的?”我们问他,希望他的选择,是发自他的内心。我深信,只有发自内心的改变,才会是真的改变,也只有发自内心的决定,才会促进他自己的真正努力。

“当然。”儿子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我只读那个学校!”短短10多天,儿子的态度发生了坚决的转变:“我保证好好地读!”

“那就好!”我说,“只要你真正愿意,剩下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了。”

所谓剩下的事情,也不过就是除开他挣的奖学金外,余下的“建校费”,我去找了他们的校长,他答应全部免了。然后儿子开学,就去那所学校报到了。

初中三年,他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非常努力——尽管在三年里,儿子的成绩一直不冒尖,而且时有反复,成绩也有升有降。但是他的状态越来越好:初三时,“一诊”是班上前30名,“二诊”是前10名,三诊也是前10名,中考,一不小心就放了卫星——全市第四。这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们不曾期望过的。

有了这样的成绩,接下来的那个暑假,市里几所顶级高中,包括他初中时就读的那所私立学校,都不断给我们打电话,提出各种优惠条件,要让儿子去读。我们一直在犹豫,但儿子态度非常坚决:“我只读我们学校!”另外一所学校电话说,只要他愿意去读,什么条件都可以满足。我们征求他的意见,他说:“我想要我们学校的老师教我,行不行啊?”一句话传过去,那所学校还真挖走了他初中时就读学校的一位老师。

但儿子依然不为所动。我们也选择了支持——他的选择,自有他的道理,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就像在后来的三年高中里我们所做的那样:无限地相信他,其实就是无限地相信未来。

如果说,孩子在婴幼儿时,所谓的爱就是原谅和包容,那么,随着孩子长大,所谓的爱就是理解和尊重,平等对待,多交流,多商讨,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梦想和对梦想的无限相信

进入高中,孩子读的是最好的理科实验班。班主任要求,每个学生进学校就应有一个明确的高考目标,而且要配上照片,陈列墙上,全班展示。

孩子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北大,不知道是否因为我说过那是我的梦——10多年前,他准备跨进学校前的那个夜晚,在给他的信中,我这样写道:“到北京大学去读书,就是爸爸最古老的一个梦。未名湖的波,博雅塔的影,投映在爸爸瘪瘪的梦里,已有许多年了。但许多年过去,梦却依然是瘪瘪的。不知你能否替爸爸圆了它?”

那封信,儿子读过很多次,或许真把这个梦放进了自己的梦里——以中考全市第四的实力,如果一切正常,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他应该可以实现这个梦想——每次到班上去看望他,或开家长会,看到墙上儿子的照片,和照片下那四个大大的黑体字,心里都觉得暖暖的。

高二时,儿子的目标更加明确了,要读北大的考古系。这或许与他自幼爱看央视10频道的“探索与发现”有关。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因为那实在太冷门了,与现实的生活相隔太远,但我们始终尊重他。而当他在高二暑假决定要参加北大组织的夏令营时,我想他再认真考虑考虑,于是问他:“你真的热爱考古吗?据我所知,那会非常辛苦,常年在外奔波,而且很难取得成绩和名利。如果那成为每天必须做的工作,你会怎样想?”

儿子弱弱地问:“你觉得我应该做什么?”

当我们赶到学校,问清情况后,便决定支持他——回家拿户口簿,陪他理发,照相,办身份证。一切忙完,妻回学校上班,我陪儿子到车站。“你觉得激动吗?”儿子说:“当然。”“但是还有两个月,所以现在,先把这事儿放一边,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专心学习。”我说。儿子懂事地点头,并跟我商议着,要抽时间补补考古方面的课。

10天夏令营,他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并且顺利通过,获得考古专业的自主招生资格。而这个资格意味着享受“在当地录取线下降20分录取的优惠”。

那段时间,经常有朋友问及儿子的情况,说到这个专业,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尽管从心底里说,我并不情愿他读这个专业。但既然是他自己的选择,又是他自己喜欢的,我无条件地支持——专业的选择,其实也是人生的选择。我期望他一生中所做的,都是他自己喜欢的、愿意做的,哪怕他会因此而清苦、孤寂。

那段时间,妻总会说到儿子的不足,这还不行,那还不够。比如,觉得儿子不够努力,不够懂事,或者过于放任。我总是问她:“你在他这样的年龄呢?”

问她,其实也是问自己。而我不得不承认,儿子比我优秀。儿子7岁时写的作文,我到初中还写不出;儿子在初中表现出来的语言天赋,让我现在也还嫉妒。儿子读《周易》《圣经》,我不过是翻了翻,儿子让我给他买《脂砚斋评红楼梦》《三国志》,我想都没有想到。

孩子比我们都厉害,还要求他什么?这是我没有说出的话,也是我的真实想法。

当然我也知道,妻的意思是:儿子现在的生活,好过我们当年;生存环境,恶过我们当年;而就业压力,更是大过我们当年。他应该比我们更好些,这是自然。我也说过,期望他能有更好的前程,但这种好,应该以他的感受为依据,而不是世俗或我们的标准——适合他的,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

爱他,就是无限地相信他,无限地支持他。

慢慢等待孩子自己醒来

高二的时候,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儿子的心不够静,成绩也不稳定。而从种种蛛丝马迹中,我们发现,他似乎对某个女生有好感。有两次,从他换洗下来的衣服里,我们还发现了关于他心迹的一些字条、一封信,或半首诗。妻很着急,问我们是否该找他谈谈。我笑着说:“有什么好谈的啊?这很正常,他这样年龄的孩子。”

的确是正常的。正常的人,都会有对异性的喜欢,尤其是到情窦初开的年龄。如果没有,反倒不正常。而那样朦胧的喜欢,是一种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呵护,而不是呵斥。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那样的年龄段,也都有过那样的感情。尽管后来看,那对于人生,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那是成长岁月里必然的风景,也是成长过程中必然有的意义。看得淡然些,把一切交给时间,或许比急躁而盲目地干预更好一些。

着急的是儿子的班主任,他对儿子一直怀有期望,按他的说法:“你那儿子,应该是演员,在台上表演的;不该像现在这样,在台下看别人表演。”他叫我一定要去学校一趟,当然不是为孩子那朦胧的感情,而是为他的成绩。他说儿子有些浮躁,静不下来,更不能全心投入。我点头。他又说,应该给儿子更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我点头。然后去找儿子。

还没走进教室,儿子就笑嘻嘻地站在面前,小声叫了一声爸。儿子已经比我高多了,有了淡淡的茸胡子,嘴角边、脸上有稀疏的青春痘和浓浓的青春气。走廊上,阳光灿烂,儿子也满脸灿烂。看看他,拍拍他的肩,倚着走廊,说了些闲话,然后说到成绩,他说还不够好,但是会努力的。

我说我相信,然后叮嘱他:课外书不能再看,要全身心投入学习。“你不能习惯于考试总是失败。”说完,拍拍儿子的肩,“我走了。”然后,就走了。

我了解儿子,知道他还没有全身心地学习,所以并不催他、逼他。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只要他快乐就好。他已经高二了,但再想,他也只是高二了。他的成长,有他自己的时间和进程。

等他回来,再跟他交流。说到班主任的意思,说到我们的想法。“不用着急的。”他说,“我急,你们就不用急;我不急,你们急也没用。”想想也是,所以不急。“不过”,我说,“我们还是得提醒你,无论如何,你也应该比以前更努力一些了。”我尽量说得轻松些。后来,在他的博客里,看到当天的日志,其中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他说:“一个人真正的清醒,不是被别人喊醒,而是自己潜意识里提醒自己该醒了,于是就觉醒了。”

一直觉得,人来到这世上,都是混沌的、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无边无际的苏醒过程,不断地觉悟、醒来,或者说,不断地觉醒。我说过: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成长、发展,必然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愿意——基于醒悟,基于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命定和必须。

那以后,他似乎真的醒了。到高三时,他说他找到了感觉,状态也慢慢上来了。跟班主任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成绩时,班主任说:“你儿子近段时间不错,状态非常好!要继续保持,希望很大!”而在“三诊”结束后的日志里,他既总结了考试的得失,又表现出了难得的激情,用他的话说,心里“一阵汹涌澎湃”。

他的状态是好的,而只要状态好,我们也就放心了——状态比方法更重要。我一直这样认为。尽管最终,他的高考只能算是正常发挥,但我依然觉得很满足——以他那样轻松的学习状态,能够取得那样的成绩,已经非常好了。虽然与他梦想的北大以8分之差而错过,但他读的北航,也非常不错。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快乐的。有什么比过程更重要?生命的成长,甚至人生的经历,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儿子现在的快乐、幸福,我能感觉到。他如果能一直这样快乐和幸福,就非常好了。人一辈子,最不容易的,就是这样的快乐和幸福。

好父母的教育密码十问

1.请用三个词概括你们的孩子。

答:聪明,从容,静定。

2.你们有无花费过一大笔钱在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或特长培养上?若有,你们是如何选择开发项目或特长班的?若无,请说明原因。

答:没有。第一,彼时在僻远之地,条件不许可;第二,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受累。

3.你们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吗?请具体谈谈是如何培养的。

答:非常重视。早期家庭环境的熏陶至关重要。爱读书的家庭,会感染出爱读书的孩子。他的读书,比较像父亲,杂乱,初二时便读《圣经》,高中时读《周易》《三国志》之类。但能取舍,活学活用。

4.请说说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惩罚孩子的经历。

答:孩子5岁多时,迷上了“奥特曼”,我们给他买了一个,他玩得很开心。没想到,过了两天,居然变成了两个。问他从哪里来的,他说是捡的,时间、地点都说得清清楚楚,我们也便信了——那时孩子都时兴玩那个,捡也并不是不可能。但是当我们发现,他居然动了他的存钱罐,再问他,他依然说是捡的,我们立刻就生气了。

那是孩子第一次挨打。那一次,打得很伤心——他伤心地哭,我伤心地痛。望着儿子那青紫的屁股,我跟他说:“打你,痛在你身上,却伤在我心里。”我告诉他:“一定要记住,以后你做了错事,可以只打一下,小孩子都可能犯错,打一下,以示惩罚,也有助于记住;但是你若撒谎,得打三下,因为撒谎,是极为恶劣的品质!”孩子流着泪答应了。

5.你们平时禁止孩子看电视、上网吗,为什么?

答:不禁止,电视或网络,也是信息源之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孩子曾经一心想读北大,便是受“探索与发现”的影响,尽管最终没能如愿,但那种愿望激励了他的学习。

6.你们是否经常利用“进餐时间”在餐桌上与孩子进行沟通?

答:是的。孩子自初中开始住校,只周六、周日回家。餐桌上的沟通,有助于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7.你们用什么招数让孩子安全度过叛逆的青春期?

答:在理解、尊重中加强引领。最重要的方式,是给他写信,哪怕他不回复。但是可以告知他,引起他的注意。事实上,这一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孩子的花钱问题你们操过心吗?有无刻意培养孩子的节俭习惯?是否会与孩子沟通消费方式、理财等话题?

答:孩子很小时,便明示或暗示他,我们不是富裕家境,父母挣钱不易,需要节俭。孩子因此很俭省,甚至可以说,在金钱观念方面比较淡泊。这有利也有弊:利者,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艰辛,不乱花钱;弊者,孩子理财意识和能力较为缺乏。

9.孩子有无困扰过你们的早恋倾向?你们怎么处理?有无与孩子沟通过爱、婚姻和性等话题?

答:孩子有早恋的迹象,但我们觉得很正常。对美好的东西有向往,是他前进的动力。更何况,他自高中开始对女生有好感,说早也不算太早。与孩子交流,偶尔涉及爱、婚姻,几乎没有涉及性。总觉得,孩子迟早会明白的。有些事,过分强调,反倒会起坏作用。

10.你们希望孩子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答:快乐、幸福就行。最好,他能做他喜欢做的事,如果不行,会引导他喜欢他需要做的事。人的一生短暂,只求他快乐、幸福。

同类推荐
  •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普天下的父母最无私的时候就是爱孩子的时候。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但是当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是否思考过:这些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宠爱和溺爱仅有一线之隔,除了物质,我们还有其他方法爱孩子吗?“圈养”还是“放养”,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加完善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孩子的爱,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应该细致讨论的问题。本书向父母说说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错误的爱,该怎样去爱孩子,该怎样让孩子去爱别人。我们都知道,能够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从来都不是什么技术性的工作技巧和生存技能,只有好的性格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才是好的命运的基石。
  •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帮助家长解读孩子心理的权威读本,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实用指导计划。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孩子走出心理误区,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本书为家长提出了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有助于家长帮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改变它,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探析,而其产生的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的因素,更有来自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因素。因此,孩子厌学这个严峻的现状,不仅是一个个人或者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广大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决策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孩子厌学怎么办?(家庭教育的N个关键点)》从孩子厌学的现状谈起,深入浅出地为广大家长和老师分析孩子厌学的各种原因并且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力争让每一个厌学孩子的父母都可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孩子厌学问题的正确方法。
  • 怀孕必须注意的365个细节

    怀孕必须注意的365个细节

    情绪是人的反应性心理活动的表现。从性质上说,它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或不确定的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期望值和实现值之间所表现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有一对夫妇,希望很快地顺利怀孕,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如愿,就有可能导致消极的或不确定的情绪状态产生;相反,如果这对夫妇持坦荡、乐观的态度,即使没有及时怀孕,也仍然会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 与孩子一起成长:聪明父母,智慧育儿

    与孩子一起成长:聪明父母,智慧育儿

    《与孩子一起成长》没有将目光完全局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而是从给孩子智慧、关注孩子心理、父母付出关爱等全方位教育的立场出发,力图让父母们在阅读《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同时,能够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书中结合了实际的事例,探讨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以引起父母们的关注与重视。
热门推荐
  • 陌染夏殇

    陌染夏殇

    她——一位帝国公主为了江山社稷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第一天就认识了他,她对他一见钟情。他——现代社会的一个贵公子,偶然的机遇认识了她,第一次看见她,就对她一见钟情。家族的恩怨,让他在一次战斗中重伤,不久就离开人世。她为了让他复活,她牺牲他千年精华。醒来后的他发现竟然在一个不知的国度,而他却失去在原有社会的能力,从此为了找寻她,也为了他在那个世界生存,他从那个社会最底层做起,一切的一切只为她和他。
  • 七零娇妻奋斗生活

    七零娇妻奋斗生活

    新书《八零娇妻奋斗生活》求收藏,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因救人意外出车祸死亡,却不曾想重生了,一睁眼就看见家徒四壁,烂泥墙,漏风瓦。最后得知这是上世纪70年代,张晓燕傻眼了,这个日子没法过了,除了穷还是穷,幸好,她发现自己重生还带着金手指。在农村有干妈,家里有龙凤胎弟妹,谁曾想干妈是有企图的。
  • 瀚海情山

    瀚海情山

    在这片大陆中,靠海岸的帝国——瀚海帝国情山之巅,梧桐树旁,一岁的白梧桐被抱在一位老者怀里,老者看着流着泪眼含不舍的女子,心里一颤。六年后,白梧桐七岁,瀚海帝国情山之巅......
  • 中层领导力(团队建设篇)

    中层领导力(团队建设篇)

    要有更强的领导力,就要培养人来完全取代你。你需要一眼识别身边有潜力的领导者,全面培养他们,直至他们成为另外一个你。掌握10个秘诀,轻松带出完美团队。
  • 品格的力量(经典励志文丛)

    品格的力量(经典励志文丛)

    《品格的力量》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做人处世书。全书围绕着“品格”这个话题,阐述了塑造高尚人格的最要性。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必将是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人,而他的未来,包括人生发展、事业发展,也必将因为他的品格优异,而步入坦途。书中作者极力刻画描写杰出的人物,将他们优秀、高贵的品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还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地传授他的经验,力求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塑造高贵的品格,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
  • 江湖之骆荆长风

    江湖之骆荆长风

    他是行踪不定的江湖游侠。他是被情所困的登徒浪子,他是亦正亦邪的武林神话;他,驰骋于山水之间;他,纵情于轮回之巅;他,扬长于是非之界。试问,苍茫大地,谁还有藐沧海之一粟的情怀?只有他,也唯有他……他就是苏骆荆,执手写意江湖的苏骆荆……
  • 天才宝贝俏老婆

    天才宝贝俏老婆

    她,一个智商两百的天才,一个做起实验来废寝忘食的科学狂人,脑袋里全都是匪夷所思的想法,什么天下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动物,只想要小孩不想要男人,一个大胆的设计,一场搞笑的乌龙,让她走错房间,阴错阳差的和那个男人有了交集,以为不会再见,哪知五年后再见他霸道的走入她的生活,她倒霉的人生从此开始,莫名其妙的枪战,及其无辜的中毒,男人果然都是惹祸的主,她要回她的实验室,管她是诺的少主,还是孩子他爹。他,当今底下交易的二王之一,诺的少主,从小就坚定信念要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母亲爱的地方,以为这一生就此无爱无恨,却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个儿子,那个天生迟钝的女人却慢慢吸引了他的注意,既然如此只能将她吃干抹净留在身边。程程和程宇的搞笑语录:“程程你确定你儿子的老爹是英国人?”贝米反复看着床上的十分可爱的小家伙,可爱是可爱,但是为啥完全没看出来哪像混血儿了。“他的家族都是地道的英国人。”程程咬了一口苹果,好甜。“可是为什么你家儿子会是这个样子的。”最起码头发不是金色的眼睛也应该是蓝色的什么吧。程程耸耸肩:“我儿子像我有什么不好。”也对,不过虽然程程长的也不错,不过这孩子却漂亮的过分了。程程看着状似无奈走出门的小程宇,一把拉住他后面的衣领:“程宇把书包里的电脑拿出来。”程宇无奈的翻开书包:“程程,昨天有个叔叔在MSN上给我留言说我儿子出了事,着急要五千块钱,还把银行卡号给了我。”“我不是跟你说无论在网上还是现实都不要搭理陌生人吗?”“我只不过告诉他,让他等等,人家有空会烧给他的啦。”而且他一不小心就黑了他的电脑。程宇和教授第一次见面教授:我这里有糖要吃吗?程宇:妈咪说不能乱吃陌生人的东西。教授:也对。程宇:不过我们刚才有互相介绍,大家都认识了就不算陌生人了,而且你那么有诚意,妈咪说让朋友失望时不对的,所以我可以勉为其难的吃一颗。教授:。。。。程宇和月独一第一次见面程宇:爹地是做什么的?月独一:卖军火。程宇:酷!黑社会,比小强的爹地强多了,爹地会教我用枪吗?月独一:等你满十八岁。程宇:爹地你会等我放学带我去吃麦当劳吗?虽然我不爱吃麦当劳。月独一:会。程宇:爹地,你会打妈咪pp吗?月独一:这个可以考虑。
  • 前世

    前世

    百花洲杂志社编著的《前世(身穿尘埃的字符)》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我的女神是戏精

    我的女神是戏精

    伊影有着自己小小的梦想——当影后,但她不想跪,不想躺,也不想被当成物品任人买卖……包珞第一次见到伊影,觉得这个女孩瘦瘦小小,眼神却异常坚定。是什么让她在这物质的娱乐圈独善其身?又是什么,让他日渐为她着迷?于茂修知道自己的身份会让人趋之若鹜,他对谁有了兴趣,只需要一个眼神,无论是谁,都没有拒绝的可能。唯独她,小小的身躯,面对强权,却是那样的不屈,那满脸的倔强,一身的骄傲,让他不解,让他想要去了解。
  • 北方风味小吃

    北方风味小吃

    根据家庭的特点,科学系统地介绍了四季营养食谱、南北方风味小吃和烧腊卤熏食谱。该丛书具有经济实用、价格实惠、易学易做等特点。它帮助家庭解决了四季应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等科学营养进食和搭配的问题,同时也介绍了南北风味小吃和烧腊卤熏食谱,令餐桌上的菜肴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