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2200000008

第8章 《诗》的“六义”(1)

第一节 《风》、《雅》、《颂》

前面提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吴国公子季札很羡慕周乐,他到鲁国出使的时候,要求鲁国演奏周乐。鲁国的叔孙穆子就召集了乐工,按照《风》、《雅》、《颂》的次序,为他进行了表演。那么,什么是“风”、“雅”、“颂”呢?曾经有人认为,“风”、“雅”、“颂”指的是诗的体制和内容。如《毛诗序》:

风,风(讽)也。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大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按照《毛诗序》的解释,“风”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化,二是讽谏。君主对臣民进行教化;臣民对君主进行讽谏。不管是教化还是讽谏,都要含蓄、委婉,就像自然界的和风吹物一样。对于“风”的委婉、含蓄,清人章潢有一段极为美妙的形容:“风之体轻扬和婉,微讽谲谏,托物而不着于物,指事而不滞于事。义虽寓于音律之间,意尝超于言词之表。”他还形容“二南”:“浑融含蓄,委婉舒徐。本之以平易之心,出之以温柔之气。如南风之触物,而物皆畅茂。凡人之听其言者,不觉其入之深而咸化育于其中也。”[15]

《毛诗序》认为“风”和“雅”相反,“雅”是用“正言”来谈论王朝的得失利弊,而“颂”是“容”,即形容王者的美德。

《毛诗序》的这种概括,虽有一定道理,但总体上并不准确。因为我们在《风》诗中也随处可以发现“正言”,如《周南》、《召南》中的某些诗,而在《雅》诗中,也不乏“谲谏”之作,如《小雅》中的民歌。

朱熹则认为《风》、《雅》、《颂》是依照内容来划分的。《诗集传序》说: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他在《诗集传·国风序》中更明确地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朱熹的论述,也有考虑欠周之处。如果《风》诗都是民间的歌谣,则现在的《风》诗中却掺杂着上层人物的作品,如《载驰》即许穆夫人所作,《雅》诗中也有一部分是里巷歌曲,如《小雅》中的《何草不黄》,是从役士兵控诉徭役劳苦之歌。

所以仅从体制或者内容来解释《风》、《雅》、《颂》的划分,都失之于偏颇。

到了宋代,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诗经》是依照音乐来划分《风》、《雅》、《颂》的:“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的观点已为现代学者所接受。

《风》

《左传》成公九年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楚人锺仪被郑人俘虏后,辗转送到晋国。锺仪的先人曾任乐官,晋侯就要他奏乐。锺仪戴上楚国的高冠,奏起了南方的乐曲。晋侯对范文子说起这事,范文子说:“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范文子说,这个楚国的犯人是一个君子,他承认自己的先人是乐官,这表明他不忘根本;他弹奏家乡的土调,这是不忘故国的表现。范文子在这里也是用“风”来称呼锺仪弹奏的南音。可见,“风”就是“土乐”的意思。关于这一点,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注序》中有一段风趣的解说。他说“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就是各国的土乐。古人说“秦风”、“魏风”、“郑风”,如同今人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风”字的意思就是乐调。《山海经·大荒西经》言:“太子长琴,始作乐风。”郭璞注云:“风,曲也。”《诗经·大雅》中有一首《崧高》,诗曰:“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可以解释为:吉甫作的颂诗,诗句很美妙,配的乐调很动听。

古人为什么用“风”来作为音乐曲调的名称呢?大概是因为风吹动之时,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清浊长短不一的各种声响,十分悦耳动听,古人便以“风”来比音乐曲调了。风诗显然带着很强烈的地方色彩,编《诗》的人便根据各地乐调的特色,分成十五《国风》。“国”只是区域的意思,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如“王风”,指京都之地的乐调,犹如今天所说的“京腔”;“郑风”,是郑地的土乐;“秦风”,秦地的土调。

《雅》

《毛诗序》对《雅》的解释是: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朱熹《诗集传》基本上继承了《毛诗序》的观点,他对“雅”的解释是: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把“雅”解释成“正”,这是对的,但是《毛诗序》从“正”引申出“政”,说《雅》是“言王政废兴”之作,这显然是臆断之辞,而朱子只指出“雅”是正乐之歌,并没有指出为什么是正乐,也缺乏说服力。

近代研究《诗经》的人,对“雅”也作出了种种阐释,其中著名的有章太炎和张西堂两位先生的乐器说。他们认为“雅”本是一种乐器,用这种乐器伴奏的乐歌,就叫“雅”,但这种理论缺乏足够的证据,连首倡此说的章太炎先生也不敢持十分肯定的态度。另一种关于“雅”的说法,也是太炎先生提出的。他在《小疋(雅)大疋(雅)说下》中说,秦声(今陕西一带的民歌)的特点是多“乌乌”之声,而西周曾建都秦地,其声也必然“乌乌”,“乌”、“雅”二字古同音,又是一物(“乌”即乌鸦,“雅”同“鸦”),所以西周天子脚下的乐曲,便命名为“雅”。这一说法很有趣很新鲜,但也很难说服人。秦声固然“乌乌”,何以证明周声也必“乌乌”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雅”呢?“雅”就是朱熹说的“正乐之歌”。西周京都一带古称夏,周代统治者自称“夏人”,所以产生在现在的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附近的诗歌便称作“夏乐”。古代“雅”、“夏”二字同音,所以又把“夏声”叫作“雅乐”。《墨子·天志下》说:“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而顺帝之则也。”墨子所引诗即《诗经·大雅》中的《皇矣》,墨子却写作《大夏》。墨子去《诗》时代不远,可以证明“雅”、“夏”在当时是相通的。为什么说“雅”是“正乐”呢?这是因为周天子为了突出王权,便把“雅”尊称为正乐。周人把自己通用的方言称为“雅言”,以别于京都之外其他地区的方言,也是出于这个用意。

《雅》有大、小雅之分。二者之所以有区别,有人说是由于音乐的原因,如余冠英先生认为,原先大概只有一种雅乐,后来产生了新声,就称旧乐为“大雅”,新乐为“小雅”。金开诚先生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说这就好比清人把昆曲视为雅乐,京戏发展以后,又把京戏作为新的正声、雅乐一样。[16]又有人从内容和时代上来推测区分大、小雅的原因。如周满江、向熹等先生。他们认为《大雅》中的史诗、颂诗较多,而怨悱之诗较少;《小雅》中反映征戍之苦以及讽刺的诗几乎占了一半,其中《黄鸟》、《谷风》、《苕之华》等十二首诗,又十分接近民歌的风格,有人甚至称它们为“西周民歌”。从创作时间上看,一些学者认为,《大雅》中大部分是西周前期的诗,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作品;《小雅》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

这样看来,编诗者可能是有意识地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大雅》,而把时代较晚的民歌和一般贵族创作的诗编为《小雅》。

《颂》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是向神灵(包括祖先的亡灵)报告君王、诸侯的功德及其政治教化情况的赞颂之诗。

清代学者中,阮元对“颂”的解释,最具影响,他说:

“颂”字即“容”也。……容、养、漾一声之转……今世俗传之“样”字,始于《唐韵》,即“容”字转声所借之“羕”字。……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17]

阮元提出“颂”即舞曲,而王国维却反驳说:《周颂》中除《维清》、《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赍》、《般》七篇之外,“其余二十四篇为舞诗与否,均无确证”[18]。他如《商颂》、《鲁颂》都很难说是舞诗。

王国维先生又说:“《颂》多无韵,不分章,不迭句,篇幅简短,因此其声缓。”张西堂先生同意王说,进一步考证说:“颂”是“镛”的通假字,镛就是大钟,《颂》诗演唱时,是用大钟伴奏的,大钟的深长隽永的声调、宽厚宏大的音域,恰好和祭祀时端庄舒徐的舞调、乐曲相合[19]。综合以上的意见,可以说《颂》是祭祀的祭歌和舞曲。

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颂》诗中用于祭祖、祈年等祭祀的,有三十三篇(《周颂》二十八篇,《商颂》五篇);用于朝会宴饮及歌颂功德的,有八篇(其中《周颂》四篇,《鲁颂》四篇)。这些颂诗,既有歌诗,也有舞诗。它们的运用,是根据祭礼的需要,有时载歌载舞,有时只歌不舞或只舞不歌。

《颂》分周、鲁、商三种。《周颂》是天子的乐诗。鲁国是诸侯国,它的祭祀诗之所以被列为颂诗,是因为“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禘祀周公于太庙,以天子礼乐”[20]。宋国也是诸侯之国,宋国祭祀祖先的诗之所以被列为颂诗,是因为宋国的君王是商王朝天子的后代。《白虎通·王者不臣篇》说:“王者不臣二王之后者,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由此可知,鲁国、宋国的祭祀诗被列为颂诗,是周成王表示不忘周公、宋君的意思。

讲到《风》、《雅》、《颂》和音乐的关系,我们还要附带提及一个“笙诗”的问题。

如果我们翻开《诗经》,仔细计算它的篇目,就会发现《诗经》不止三百零五篇,而是三百一十一篇。原来,在《诗经》的《小雅》部分,有《南陔》、《白华》、《华黍》、《曲庚》、《崇丘》、《由仪》六篇诗,是有篇目而无辞的,它们就是“笙诗”。

我们知道,《诗经》中的作品原先都是乐歌,是由乐器伴奏着歌唱的。所以人们对“笙诗”就有了两种解释。一种说:“笙诗”是笙乐的名字,它只是一种乐曲,在演唱诗歌的时候,插入吹奏,好像现代歌曲中的“过门”,本身没有实在的意义。如朱熹就提出说,《乡饮酒礼》、《燕礼》中称《鹿鸣》、《四牡》等诗为“歌”,而称《南陔》、《白华》等诗时,只称“笙”、“乐”或“奏”,可见《南陔》等诗是有声而无辞的[21]。另一种看法是,“笙诗”本来是用笙来伴奏的诗歌,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失去了它们的歌辞。如《毛诗正义》谈及亡逸的原因,说这六首诗,“孔子论《诗》,《雅》、《颂》各得其所,时俱在耳”,“遭战国及秦之世而亡之,其义则与众篇之义合编,故存”[22]。

这两种意见,孰是孰非,现在还无法给以论定,也许哪一天考古学上有了这方面的重要发现,我们就能解开这个千年之迷了!

第二节 “变风”、“变雅”、“四始”

《诗经》研究中有“变风”、“变雅”之说。所谓“变风”、“变雅”,是相对于“正风”、“正雅”而言。一些《诗经》研究者将歌颂的、倡明教化的诗称为“正”,而把暴露、批判、反礼教的诗称为“变”。此说首见于《毛序》: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毛诗序》总结了《诗经》的政治教化作用,并且指出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关系,这是对的,但是它认为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社会弊病和抒发个人哀思的作品,都是“变风”“变雅”,这就不够严谨。东汉的郑玄秉承《毛诗序》的观点,对《诗经》中的作品作了“正”、“变”之分,但却是矛盾间出,难以自圆其说。因为照郑玄的划分,《二南》二十五篇为“正风”,《邶风》至《豳风》十三篇为“变风”;《鹿鸣》至《菁莪》十六篇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为“正大雅”,《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为“变小雅”,《民劳》至《召旻》十三篇为“变大雅”。就在被列为“正风”、“正雅”的诗中,我们看到也有讽刺的作品,如《召南》中的《羔羊》:

【原文】 【今译】

羔羊之缝, 羊羔皮衣穿在身,

素丝五总。 白丝绣得花样好。

委蛇委蛇, 摇摇晃晃走过来,

退食自公。 公所酒宴吃得饱。

同类推荐
  • 大雁塔与小雁塔

    大雁塔与小雁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大雁塔与小雁塔》介绍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经历1300年的历史烟云,是唐代长安城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现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标。它们是构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遗存,亦是城市格局变迁中重要的历史坐标,饱含着过去年月流传下来的信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与宗教传播。它们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亦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为后人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及传诵不衰的优美诗文。
  • 道德经(全集)

    道德经(全集)

    《道德经》是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感觉永远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老子是西方人非常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始,《道德经》就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种外文版本的《道德经》已有三百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全书共计81章,文约五千言,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每章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社会、国家、民生等诸多方面。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 手相与面相

    手相与面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手相与面相》对人的手相与面相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各种新的内容对人的手相和面相进行详尽细致的归类,并加以逐条分析归纳,书中还特别提到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关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参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与人的命运定数、凶吉绝对联系起来的迷信说法。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当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古代人的娱乐和怡情在今天仍然存在,比如诗歌,比如戏剧。但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本书就是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古代现场,为你解开影响中国人玩乐的器具和秘诀。本书阅读起来颇为轻松,同时史料准确,故事有趣,可以让你在沉醉于历史的海洋的同时,享受丰盛的知识盛宴。
热门推荐
  • 气场人脉掌控术

    气场人脉掌控术

    本书通过对众多人际关系中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气场掌控技巧和秘诀。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亚伯拉罕·林肯如何获得民心,又是如何把敌对者变成最忠诚的支持者;比尔·盖茨是怎样在人脉资源尚不算丰富的事业起步阶段签到了跟IBM的第一份合约;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为何难以复制,他又如何利用人脉反败为胜。诸多经典案例说明,那些杰出的成功者们往往善于运用强大的气场来充分发挥人脉的作用,并最终获得一种走向成功的神奇力量。
  • 游戏开发指南

    游戏开发指南

    一部游戏开发的科普读物;一篇互联网产业崛起史;一个传奇制作人;一段游戏人生。这本书想写一个游戏圈。书友6群【257627296】(未满)全订3群【688072835】(未满)
  • 鬼影新娘

    鬼影新娘

    是惊?是怕?还是.......一个身体里面有两个魂魄,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新娘?面对两个不同身份的男人她又将如何抉择?随着她的到来身边发生了不少的怪事、鬼事......
  • 方简肃文集

    方简肃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

    选择重于一切:扎克伯格给年轻人的37个人生忠告

    人们常常认为,那些很难做出改变的人,是出于懒惰和抗拒心理。恰恰相反,心理学家却认为,这些人看上去懒散,是因为他们已经耗尽了自己的精力。他们在无休止的分析中耗尽力量,以至于无力向前。事实上,一个清晰的目标就足以解救他们,使他们走出困境。
  • 天种

    天种

    天启四千一百零七年。三宗避世不出,淡眼俯瞰赤芒。为的就是等到这人。因天而生之种,荡起大陆的逐鹿之战,就此拉开。启明之时,有人应运而生,最后却众叛亲离,人所不容,他又该如何选择,或者,这还是一个阴谋?...轻轻淡雾乱神楚楚青天人寒,幽幽白发乱世,茫茫尸海不尽。
  • 首席的神秘妻

    首席的神秘妻

    再过两天,裴心悦就要去洛城最好的洛城大学报道了。她今天约好了莫云航见面,小时候他们就是邻居,在她十二岁时他们便搬家到了这里,但是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起初是写信,后来是通电话。在莫云航考上了洛城大学后她也暗暗发誓自己也要考进去。开学后莫云航就是大四的学生了。听说他在学校里是学生会主席,成绩好,爱打篮球,只要有他的比赛,学校里九成的女孩都要去给他加油助威。这了这一天她努力的学习,……
  • 让学生遵纪守法的故事

    让学生遵纪守法的故事

    本书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 家有吸血宝贝

    家有吸血宝贝

    花前月下,某王爷拈花一朵站在小妾窗前,正准备来个深夜幽会,突然从旁窜出来一个银发红眸的可爱小正太,气呼呼的双手叉腰指着某俊美王爷哇哇大叫:“妈咪是我的,不准半夜勾搭!”。某男气的作势要打,却被萌版小正太一脚踹飞,某女目瞪口呆,却被小正太一下子扑到:“妈咪妈咪,今天喝血的时间到了,快点挽起袖子,露出你的白嫩小胳膊让我咬一口吧!”。芙蓉帐内,俊美王爷双眸盈满柔情看着女子,长舒了一口气:“女人,我们终于能清净了”,漂亮的薄唇微微上扬,下一秒却一下子晕死跌趴在地上,某银发红眸的可爱小正太扔掉手里的木头拍了拍手道:“妈咪是我的女人,谁敢动我的女人,杀无赦!”。
  • “满映”影星李香兰

    “满映”影星李香兰

    1932年9月15日,正是中国的中秋节。就在这天夜晚,抚顺煤矿突然燃起了冲天大火,映红了整个天空。李香兰被父亲叫醒:“淑子,矿上出事啦。”她揉着眼睛懵懂地要爬起来。“你不要动,我到矿上去一趟,马上就回来。”说着,父亲山口匆匆地走了。这时候外面嘈杂一片,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李香兰胆颤心惊,蹑手蹑脚地来到窗前,把挡板拉开一道缝隙往外看。街上乱成一团,人们哭天喊地。远处天空一片通红。她心里惊叫着,却叫不出来,害怕得打着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