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吴相对论·社区化的价值》这期节目中主持人说道:
不在于你吃什么饭,而在于你和谁吃饭,不在于你去哪儿玩,而在于你跟哪些人一起玩。这就是圈子,学术性的说法叫社区。只要某个产品具有筛选功能,它就会把一些志趣相同、爱好相同、才能相同的人聚在一起,而且会把每一个人的价值放大,形成一种裂变式的价值。比如开不同车子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开捷达的人有捷达的样子,开宝马的人有宝马的样子,开马自达的人最爱超车。这是一种“黏性”,越黏越紧。按平常的逻辑,索取资源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到的就越少。网络不是这样的,网络资源是索取的人越多,其丰富程度越高。这就成了商机。社区是你的一个软环境,你在这个环境中会有安全感、被需要感,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一个什么圈子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些俗话告诉我们,圈子是历来就有的,不是新鲜事物。那么今天的所谓“社区”和过去说的“圈子”、“小群体”有什么差别呢?我自己感觉,其主要差别可能是群体成形迅速,规模更大,而且虚实结合。过去没有互联网,气味相投的人要形成圈子,一般要见到具体的人才可以,“久闻其名”是不够的,这不但需要相当的时间,而且人数也不可能迅速膨胀。现在有了互联网,某个新闻人物的“粉丝”数量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形成一个圈子,一个社区,若其中某人提出一个倡议,说不定他们就组织起活动来了。这种人际关系图景,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它会带来哪些好处和问题,作为教育者,必须加以注意和研究,否则就跟不上形势了,采用老套的教育方法就会碰钉子。
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最初步的思考。如今学校正在提倡“个性化发展”,然而“圈子化”可能比个性化来得更快更猛。也就是说,教师首先遇到的、经常遇到的、经常需要处理的,很可能不是个性问题,而是某类小圈子的共性问题。有一次我到电视台做嘉宾,讨论一个女孩的问题。这个初中生逃学、离家出走,和家长、教师对着干。在节目中,她振振有词:“这是我的个性。”我就告诉她:“你这谈不到个性。你这种孩子我见多了,言语行为如出一辙。你身上表现的主要是一群人、一类人的特点,而不是你的个性特点。”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圈子的发育过程和基本特点)就有可能比个案诊断更重要了。对很多孩子来说,他所在小圈子的“共性”比他的“个性”更重要。实际上这种共性还会压抑个性,固化其思维方式,可怕的是这种压抑、这种固化,孩子是自愿接受的,这是一种小型的“洗脑”。我感觉,如今整个社会正在“圈子化”,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相差甚远。我在网上看到很多针锋相对的谩骂,发展到挥拳扔鞋,感觉双方几乎已经“言语道断”,成了不同的人类。我在网上和老师讨论问题,也感觉有些人是有圈子的。这个世界因为互联网而空前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同时因为互联网而空前分裂了。互联网既是“黏合剂”,又是“拆分机”。人类以前没遇到过如此情景,所以,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真的是谁也不知道。我常常面对这种骇人的不确定性茫然不知所措。这是教育面临的崭新的生态环境。要知道老一辈人至少曾经在一个比较确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过,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则一生下来就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他们将如何生活?我不清楚。或许他们会比我们活得更从容,更幸福?但愿如此。不过我们应该就此和他们做经常的讨论,或许我们的意见对他们有些参考价值。
201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