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专注,这不是一门课程,但比任何一门课程都重要。
在《冬吴相对论·互联网“浅薄”症》这期节目里,主持人谈道,据美国的一项统计,美国人一天接收到的信息相当于他的大脑一年能够处理的信息的三分之一。这种井喷式的信息显然大大超过了人脑的处理能力,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能屏蔽掉一些信息,于是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很多人就会生出一张“电脑脸”,那是比较麻木的、需要很强刺激才能引起表情的脸。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变得碎片化,类似精神病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持续关注和做一件事情是比较奢侈的。
一位教师如果面对一群这样的学生,教书就可能成为一场灾难,我们有很多教师已经从一些“油盐不进”的学生身上体验到了这种惨败的滋味。还有一些学生似乎在跟着老师走,然而心不在焉。正如约翰·贝勒斯所说:“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要好。”这也是一种注意力匮乏症。没有专注,人就一事无成。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将来没出息,但若对什么事情都不能专注,思维乱七八糟,就会一事无成。
怎么诊断一个学生患有严重的注意力匮乏症呢?我想,如果有以下症状,就应该注意了:
经常躁动不安,无法注意听讲,甚至无法专心听完别人说一段话。
有一张“电脑脸”,板滞,漠然,茫然。
迷恋QQ、微博、电子游戏到不能自拔的程度。
读书不能坚持看完完整的一页,或者只喜欢看卡通书。
追求新鲜刺激、强刺激。脑子里装的都是没什么用处的“新闻”。
什么事情,只要他不“知道”,就急于“知道”。一旦“知道”,就再也不深究了。就是说,他的大脑只负责“接收”和“存储”,分析和思考的功能已经完全退化。
你把某一段时间他的微博、QQ发言打印出来,放到一起看,就会感觉此人思路已经混乱,类似神经病人的胡言乱语。
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或者发现孩子有这种苗头,家长和教师该怎么办呢?换句话说,注意力匮乏症如何治疗和预防?
控制或定时关掉手机,不上网,不看电视。
闭着眼睛听音乐,不要有视频的,只听不看。要听古典音乐。外国的,比如巴赫,他的曲子不大煽情;中国的,比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之类的,比较宁静。
仰望星空。一定要找一个相对安静和开阔的地方,最好在乡村,长时间观看,不准说话。
面壁打坐。墙上什么也没有。不可以说话,尽量集中注意力想一句话、一段旋律,或者反复默念一首诗。开始做十五分钟,然后做半个小时,逐渐延长。
背书。
写毛笔字。
读整本的书。
我的经验是,这些活动只要坚持,就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这都是修炼,是磨人性情的,收拢人注意力的。实施的时候,尽量引导孩子自愿行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强制。开始修炼时间可以短一点,逐渐延长,年龄小的孩子修炼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超出他的忍受力。关键是长期坚持,不要幻想立竿见影。我以前对宗教的很多修行方式一直有偏见,认为念经、敲木鱼之类是在浪费时间,搞形式主义,后来我才逐渐认识到这是我的浅薄。这些表面上看十分枯燥无趣的重复动作,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训练人的专注力,引导人内观和自省。其实这就是有意识地屏蔽掉大量的外部垃圾信息,清洗人的大脑,使人获得生机,获得内在的力量,这是大脑的一种“环境保护”。于是我就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精神世界,不开放不行,不适当封闭也不行,掌握好开放和封闭的分寸,才能得到心灵的平衡,充实而不拥挤,简单而不贫瘠。
各位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注意力匮乏症”迅速流行的时代,让孩子出类拔萃反倒更容易了。您只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持续关注的品质,长大后他就能超过别人,这比考试成绩更重要,而培养起来比提高考试成绩更容易。在一个盲人国家,一只眼的人就能当国王。众人皆醉,只要你不喝酒,就超凡脱俗了。
2012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