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冬吴相对论·巴菲特的启示》里面的一句话,虽然说得有些过,却包含着很深的道理。
巴菲特号称“股神”、“包发达”,是公认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他以前投资从来没有失手过,但是近年来的一些投资却非常失败。怎么回事呢?吴伯凡指出,过去,巴菲特都是在相对混沌的、探索的状态里投资,近几年,却频频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好像觉得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固化的精神财富传给后代一样。他这一“总结”,就把本来混沌的成功之道弄得非常清晰了。然而这么一来就危险了,因为有句话说“能说清楚的成功之道,一定是错的”。“道可道,非常道”,话一说出,往往就错了。为什么?因为当你头脑中没有成形的金科玉律之时,你会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状态,你会很留意眼前事情的微小变化,做判断的时候,风险意识比较强。而一旦你总结出了自己的成功之道,就会把视野里不符合你的成功之道的东西自动过滤掉,你的信心就“爆棚”了,你坚信自己的定律,于是你的失败就来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这样,他们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时间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而到他们感觉自己该总结成功之道的时候,往往就离栽跟头不远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神的时候,他就要从神坛上掉下来了。
主持人说得有道理。不过我以为,“能说清楚的成功之道”,也不一定是错的,但是我们可以说,能够说清楚的成功之道是把一件本来模糊的事情刻意说清楚了,因此和真实的情况必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有可能误导他人,或误导自己。“股神”巴菲特有可能就吃了这个亏。
如此说来,成功之道的总结岂不都是多余的甚至害人的?这样想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人们做成一件事,总要总结经验,为的是以后做得更好,即使自己不想总结,别人也会催促,因为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总结经验的时候,你不要把它说得太斩钉截铁,别人也不要对它做机械的理解,否则经验就会害人。不是有“经验主义”的说法吗?
之所以出现这种“经验害人”的情况,有个语言方面的原因。人类的语言本来就有局限性。事实上成功之道有很多地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东西一点也不比能说出来的经验次要,有时甚至更重要,但是语言对此无能为力。无论说得多清楚,你也传达不出“不可言传”的东西,甚至可以说,你话说得越清楚,越可能冲淡人们对“不可言传”部分的注意,人们就会以为“你把脑子里的东西一点不漏都说出来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把自己和别人都骗了。
还有,凡是经验,凡是成功之道,都是从很多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用的是归纳逻辑,然而任何归纳都是“不完全归纳”,它不可能涵盖一切可能性,不可能绝对正确。比如你做成功了十件事情。其中,有的事情能成功可能主要是某个原因,另一件事情能做成功可能主要是另一个原因,如此等等。但是当你总结成功之道的时候,你就只能抽取这十件事情中“共同的东西”,而一旦你形成了这种综合的认识,它就会反过来“改造”你的意识,你就会以为这十件事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某一个或几个原因。表面上你是把事情想得更清楚了,其实这个经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丰富多彩的事实。比如,有些班主任总结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常常归结为“爱的教育”,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简单,否则孩子的父母为什么没把他爱成好孩子?
因此,我就希望那些名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不要一副“自信心爆棚”的样子,不要一副“推广”、“推销”的架势,说话要尽量实事求是,而且留有余地,做“介绍”之状、“对话”之状,可能比较好。而有关领导切不可用行政手段盲目推广某种成功模式,否则会迅速把这个经验的名声毁坏。作为一线教师,当然有必要倾听人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心里要明白,对于人家是成功经验,对我未必是,对于人家今日是成功经验,明日也未必是,一切都需要因时制宜,随机应变。
再有就是教育孩子。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家长和老师常常会告诫他们“不要骄傲”,这并没有错,但是很空洞。我主张这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然后告诉他们,这些经验是有局限性的。比如重视了,努力了,找到窍门了,有贵人相助了,这些都可能是成功的原因,但它们是综合起作用的,或者还有某些看不见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原因在起作用,所以不要以为用同样的方式一定能复制成功。有了这样的认识,成功才不会变成孩子的包袱,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谦虚的人。只是很浮面地理解“莫骄傲”的道德训诫,有可能把孩子教育成外表十分谦恭而骨子里刚愎自用的人。谦虚的问题,不只是德育问题,而且是智育问题,真正明白人类智力的局限性的人,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谦虚。真正的谦虚是对事实的敬畏。
2012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