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学》从创刊到现在,已经整整半个世纪。她几乎伴随着新中国的曲折脚步,一路放歌,一路坎坷,一路激情挥洒,一路悲欢离合。在新的世纪回顾《上海文学》走过的道路,感受她的辉煌和荣耀,体味她的艰辛和甘苦,是一件令人感慨也让人深思的事情。
《上海文学》犹如一个舞台,半个世纪来,中国的几代作家在这个舞台上纷纷登场,他们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作品,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憧憬梦幻,他们的惆怅和困惑,都留在了已经泛黄的书页之中。展读这些保留着不同时代印记的文字,可以追溯流逝的时光,反思过去的历史,也可以重新燃起对文学的热爱和激情。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它们所产生时代的情感、智慧和良心的结晶。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对此可以当之无愧。
五十年来,《上海文学》的命运和我们国家的风雨历程密切相联,她的辉煌,她的黯淡,她的跌宕沉浮,都和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上海文学》创刊之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我们可以在当时的刊物中看到作家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当时引人瞩目的作家,都在这里发表过新作。不少年轻的作家在这里发表了他们的成名作。《上海文学》上的一些短篇小说和诗歌散文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在很多人心目中,《上海文学》是一个其他园地难以取代的文学花苑,是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即便是在中断和沉寂的时候,《上海文学》一直没有被热爱文学的中国人淡忘。“文革”结束后,一度停刊的《上海文学》重新开张,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重镇。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各种流派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敞开了大门。中国的老、中、青三代作家在《上海文学》亮相,展示了他们曾经被压抑了的才华。新一代年轻的作家又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广阔的文坛。纵观《上海文学》的五十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回归,高尚的文学理想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永远不会消亡。
《上海文学》创刊五十周年之际,正是这本刊物的创始人、敬爱的巴金老人百岁诞辰之时。《上海文学》和巴金的名字连在一起,是这本刊物的光荣。五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作家和编辑为《上海文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是他们用心血和智慧,铸造了这本刊物的品格。《上海文学》能在这半个世纪中坚持文学理想,不断地创造辉煌的业绩,能在新中国的文学期刊中占据重要一席,和他们无私奉献和创造性的编辑工作是分不开的。在这本纪念册中,我们能看到几代《上海文学》编辑前赴后继的身影。让我们借此机会向他们致敬。
对一本文学刊物来说,五十年的历史不算太短。文学的理想和精神是不会随时光老去的。五十岁的《上海文学》仍然应该是一本拥有年轻心态的杂志。我们编这样一本纪念册,不仅是为了回顾历史,为了表彰前人,也是为了鞭策激励后来者。面对着前人的业绩,我们会经常思考:在未来的岁月中,如何继续发扬《上海文学》的优良传统,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如何锐意进取,探索创新,使她保持着勃勃生机,保持着年轻活力,从而无愧于前人,也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义无反顾的崇高目标,我们当为此竭尽全力。
2003年5月24日于四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