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杨雄说:“书为心画”,从文人的字迹中,可以窥见其精神的追求和心灵的活动。看作家的手写的文稿,确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作家创作的草稿,稿纸上有很多修改的痕迹,从这些修改中,可以看到作家思考的过程,看到作家如何结构文章,如何锤炼文字,如何将飘忽的思绪转化为实在的文辞。稿纸上的墨迹,其实是心路的屐痕。老一辈作家,不少人从小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深谙汉字的书写美学,他们中一些人无愧于书法家的称号。看他们的手稿,是欣赏富有个性的书法作品。上个世纪,中国作家经历了几次换笔,从毛笔,到墨水笔和铅笔,再到圆珠笔,大概经历了六七十年,从书写的简单和方便来说,也许是进步,但从汉字书写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来说,无疑是一种失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的方式发生了一场颠覆传统的革命,这就是电脑的登场。有了电脑,在键盘上可以敲出字来,用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作家用电脑写成的作品,可以通过电邮传送,也可以用软盘储存,写作,已经无须纸笔。
作家的手稿,在从前并不被人当一回事。一个作家,一生几百万字的作品,必须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如果保留手稿,恐怕会堆积如山。著作等身,手稿必定浩如烟海。所以很多作家都没有保留手稿的习惯。但是,时过境迁,现在,手稿逐渐成了稀罕的珍品,因为,电脑已经势不可挡地进入书房,取代了纸和笔,成为大多数作家的写作工具。现在,我们还能编一本作家的手稿集,再过若干年,做这样的事情便会非常困难。主编此书的冯沛龄先生长期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和上海的几代作家都有密切的联系。他是一个有心人,很早就开始收集作家的手稿。上海作家协会曾举办作家手稿展览,引起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的极大兴趣。这本书中所收的作家手稿,是在那个展览的基础上,重新补充调整不少作家的手稿,使这本书的内容更为珍贵,也更为丰富。
收入此书的作家手稿,共一百零八家,最年长者鲁迅,出生于1881年,最年少者孙甘露,出生于1959年,可以说是数代同堂。他们都曾在上海生活工作过,他们的文学活动,勾勒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也为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这本书,随着岁月的流逝,会越来越显示它非同一般的价值。也许,将来的作家不再会有这样的手稿,后人阅读着这些永不可能重复的手书字迹,可以想象上一个时代的作家曾经怎样用各种各样的笔,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心迹,驰骋想象,倾诉情怀,叙述从前的故事。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也展现了在二十世纪用汉字写作的中国作家们的智慧和情感。
2004年8月8日于四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