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3800000006

第6章 “多年”章句(5)

“所谓‘不求甚解’(在说话者体会起来),就是不急于把它提炼为、概括为、总结为什么东西,这样的总结是最容易的,而保存感性的东西最难,这个感性的东西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好的大脑是什么呢?好的大脑是野生的、枝叶繁茂的植物,而不是修剪得很规矩,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树木。原生的东西可以自然自动地结晶为某种东西,但不要人为地去加速这个过程。孩子还没有什么生活,你就要求他对生活有见解有看法,是不合理的。如果他背后没有一个生活的世界的支撑,这样的看法是什么东西呢?这样的‘个性’究竟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呢?生命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定要时间到了,它才成熟,不要催生它,因此在阅读中,也要学会和问题相处。一个问题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可能给你的营养越多。有时给予我们营养的东西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本身,所谓‘会意’的一定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可以概括成几条的东西。”

急功近利,何事不然?何处蔑有?例如课题蜂起,而一旦结题,遂多成废纸。

“冯至《十四行集》最后一首,说一片泛滥无形的水,一个人用一个椭圆形的瓶子去取水,这些水就得到了一个定形。理论就像那椭圆形的瓶子,是可以用它来把握你没法把握的东西,给它一个形状,但你那个东西本身就是那个形状的吗?演说者的四岁的小孩在问过水是什么形状时,自作解答(长就长,圆就圆),最后说:水在水里的形状就是水的形状。这是小孩子自己的观察思考。现在很多书,其实就是那些瓶子,而最后还是‘水在水里的形状’。故曰‘好读书,不求甚解。’中间可能需要某个形状,但到最后还是要把它形状打碎。”(以上记自《语文学习》2006年第9期)

张的意见,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更是对浮躁学风的针砭,非常值得珍视。

孔庆东说:“要知道,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

“……离开语文,就如同虎毛离开虎皮,一风吹散,啥价值也没有。所以,你必须以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才能学好语文。”

“……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你要明白了这个道理,语文很快就学好了,也就是很快就进化为人了。不明白,我再写十万字,你还是个猴子。”(《47楼万岁》)

孔说的几个“一切”,以及“必须以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都明确而在理。

问题在于:一身匠气的教师,如何现身说法?桎梏之下的语文,又怎样还其自由?

语文文体教学,似当有所侧重——

散文——情思流动,意象结想;

小说——情节安排,形象塑造;

杂文——逻辑推演,议论鲜活;

诗歌——意象意境,无理而妙。

应该把人生都看作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醒悟,而不要看作是一种受难、一种命运、一种报应。

如果把“死亡”视为“回家”,则成语“流连忘返”就大可借来解释为何许多人都恐惧死亡,因为有生之留恋。若不再留恋,则无可流连,返回生命的本然就无须害怕,安详处之,何等超然!

只有参透了死生,则对彼岸的悬搁,便意味着对此生的珍重。

公元2007年8月25日,午觉醒来,觉人生之淡定从容,是何等重要、何等金贵。吾妻病脑多年,正在灯下看小说,面容安详,宁静异常。余随翻了孔庆东的《阅读札记》一文,亦顿悟从容才能读书,淡定方容思考,你看他读得那么广、想得那么多,拟作《从容读写》以详说之。

外国人为何理论理念那么多?我以为是“吃饱了撑着”之故也。他们胃袋里消化不了,便移到脑袋里去想,以减少“撑”之难受痛苦。而我们则异之。因为尚未温饱,胃袋还需要充实。只有较少的一些人他们吃饱了,也会在脑袋里胡思乱想以欺人惑己,但也因为“太饱”而必须以脑汁消化之,所以外国人善用(必用)归纳法,只有中国的理论家在未饱的情况下在脑袋中制造理念理论,只好乞灵演绎法以欺世沽名。

金性尧说得好:“对于书卷气的含义,本来用不着解释,也很难说得具体,我的意思是说,散文作家还得和旧学结点缘,使人感到空灵中自有一种酽然之味,而不流于空疏;‘与公瑾交,若饮醇醪’,这也是我所向往的一种文境。只是不要生吞活剥,没头没脑地抄上几句。”(《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7月20日第8版)

书卷气,在过去一段时期,曾多少带着点贬义,有掉书袋之嫌。而今却大感书卷气之不易见,不易得。与旧学结缘,绝不是仅仅与旧学来点沾边带故。“缘”谈何易?把旧学运化在文章说话之中,实在要比称引几句古今之国人和老外,要难能可贵得多。此即所谓“根底”者也。

据某数字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有2亿多,每年用的15种课本,共消费纸张55万吨,需砍伐1100多万棵大树。”

还不说那可以造山填海的参考书、练习册。消耗如此巨大的森林资源,究竟造出多少“人材”?!

关于“对话”的几点思考:

对话,意味着摆脱“被动”,不是一味地倾听与接受。对话,表示“我”也有发言权,也是主动的,是可以质问的、挑战的、进攻的。

对话,也不是盲目的、肤浅的。无话以对,或者“对”了,只是平面滑行,缺少有效信息,或信息重复,是将一个意思翻成另一个意思;若是这样,不对更好。

对话,也不是强加,不是主观随意的过度的诠释。对话应是家常絮语,随兴往来。

陈宝国在接受采访时,说了很好的话:我坚持不刻意去营造机会,但一定要经历。而做演员一定要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经历:这是个关键词。“得志”好,“晚成”更值得期待。

谢冕说:“他原来是主张文学要为社会人生负点责任的。现在,我对我的观点要稍作调整,将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没有这个标准,再多的使命感,再多的教育也没有用。文学经典培养的是一代有趣味、有诗意的中国人,而这一切正在慢慢地失去。”

这也是我一向的看法。没有“将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的文学,不过是宣传品罢了。我们有好长一段新文学史,几可视为宣传品的编年史。

历史将如此描述:课改风云录→课改烟云录→课改红白喜事录。

用“突飞猛进”状十年课改,十分妥切;以“闻风而动”喻教学势况,谁曰不是?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小说在弗洛伊德之前就知道了潜意识。在马克思之前就知道了阶级斗争,在现象学者们之前就实践了现象学(寻找人类境况的本质)。”

一切皆新,也一切皆旧。不可守旧厌新,亦不可扬新弃旧。昆德拉强调的是艺术在历史传承中的创造,和在现实创造中的回归。

钱理群一再强调鲁迅所说的“中间物”。我也认为具有较成熟经验的教师,都应该视自己为“中间物”。是在传承与创造中尽自己所应尽且只可能尽的一份义务。他的经验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但又是必要的。

鲁迅在《厦门通信》中说道:“我愿意我的东西躺在小摊上,被愿看的买去,却不愿意受正人君子赏识。世上爱牡丹的或者是最多,但也有喜欢曼陀罗花或无名小草的……”

这,也正是自己写书的本意。虽然鲁迅的话另有其深意,但以天地之大,读者之众,能让自己的文字占一个小小角落,得到一两个读者一瞥的目光,足矣,幸矣。

胡塞尔有一个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

那么,好公民,则必是大量的相信主义者。

孙绍振的一个提法很好:教和学是一种双向合作,因材施教和“因师受教”,是合作的两个方面。学生只有从自发自主,上升到自觉自主,才能达到“因师受教”的境界。

这最后一句话似乎还可以再斟酌之。“因师受教”是果还是因,抑或是无所谓因和果,而是在双向合作中互动生成?

孙绍振还提出一个“顺文本”的概念,即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追随文章思路的潮流,充其量不过是表面上的感性认知,完全脱离了对文本的分析和评价。不是把教学向教师的自觉主体提高,而是向学生自发的水准降低。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是先把自发主体性唤醒,再接着把自发主体提升到自觉主体。

我想,如果相对应而提倡“逆文本”如何?逆,就是提倡主动对文本发问与质疑的逆向思维;而“顺文本”的结果,则是只给学生主体催眠。

我以为“闽派语文”的建设,第一步是必须拿出能够总结、体现闽派大家的教学与研究的成果;第二步是要对这些成果进行理论性的概括与描述,要有长文或系列评价文章;第三步是组织深入研讨和教学实验。

怎么教都可以。要紧的是教什么。把你自己是怎么读的告诉学生,“教”就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把别人读出的东西复述给学生,而不是把自己怎么读出的与学生交流。“对话”之所以未能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根原就在这里。

古典诗歌是不宜用翻译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旦翻译,必然走样失真,诗之意象与韵味顿失。

必要时可以用现代汉语解说诗的意思,或疏通其疑难,但不能译。只要能够做到能够意会不产生误解,就可以了。剩下的事只是吟诵,是把那原本是完整丰富的内容和精美新颖的形式,熟练地保存在记忆中和沉吟于口头上。(听课有感)

余华说,他当年在镇上卫生院当牙医,空闲时会站在窗口,呆呆地看大街,看上一两个小时。有一天,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悲凉,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

这种感觉和自己在1960年9月的一天被通知到福州一中报到,撂下行李那一刻的心情十分相似。但余华是看上一两小时,是在看了又看后的某一天才突然涌上悲凉,而我却是在刹那间顿悟。既同又不同,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说自己的书,纯粹是私人的书写,而不是撰述,不是写作,是写而不作。这还不仅仅是表明我对自己“写”的评价,更是我对自己思想的评价,是对自己的经验作客观审视的一贯立场。

例如对语文知识的过分否定,是自己曾经的思想方法之片面性造成的。该否定的应是非知识的知识而非知识本体。一门课程的知识若是经过学理审查,是合理合适的,岂容否定?更何况是过分否定?

听某教师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觉得“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似有可说。

此句非据实抒写,与下阕“携来百侣曾游”不同。诗人独自伫立江边洲头,四望秋色入眼底,看到霜天万类,各竞自由,不禁怅然追问,大地谁为主宰。一个“独”字,让人想见独对苍茫,心忧天下的青年革命家的恢阔胸怀和昂然身影。故“独立寒秋”与怅问寥廓恰是相互照应。很自然地会使人想起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这一感觉,已整合成完整解读,写进《如是我读》)

从一张学校学术委员会工作设想的讨论稿上,抄得当日李迅校长的几点意见(原无列点,今略整之):

⒈教师光有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只是老课程的要求;要有思想,才是新课改的要求。

⒉要多走多看,多读多想。读书与学科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很重要。学科间的交互促进要引起重视。

⒊学术委员会要结合教学点评教师。从三四十岁公认为有水平有能力的教师中,有层次地发现与培养教学骨干。

⒋一中教师出去出名的机会多,但是否真正出格?不要以牺牲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代价去赚钱。

这是一位头脑清醒、视野开阔、不随流俗的校长的主张!

汪曾祺说:“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说,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是: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现今的大学教授,还有这样的欣赏与鉴别的标准乎?大学还允许这样的标准存在乎?

关键不在“标准”,在于个人是否有独立与自由的空间;有,则标准自立矣。

读《论语·学而》,忽然有悟,仿而言曰:

“教而时学之,不亦悦乎?有生自读书问,不亦乐乎?己不知,而不装,不亦良师乎?”

当今课堂流行或提倡一种师生、生生对话的“现场感”,教师因此有太多与过多的提示,鼓动,激励,穿插,营造气氛,彰显生动的种种非必要的言说,实在是十分多余,而竟未经觉察,反得到慕扬,就是很优秀的教师亦未能免俗。悲乎!

语文课的“背诵”,现在几乎完全等同于记忆和默写,都只是“背”的实践,而全然忽视了“诵”。

背诵者,是背对着书本,不看书而能流利诵之,仍然是必须以诵读为基本要求也。

从我有记忆开始,背诵都是记忆力的测验,都以“熟”为标准。有一泻千里之势背下来的,则称赏有加;有水壶里倒饺子的,便叱责为不肯用功;而鲜有以是否流利烂熟之标准去衡量。如此教学行为宜加检省。

语文教师的“后光”,不应该只是语文专业知识的光,而是道德学问之光,故能成就人格,引导人生。

余尝谓语文是人文十足的工具。人文十足的工具毕竟还是工具,而不会灵魂出窍变成纯粹的人文,正如经历和资产丰富的企业家,毕竟还是个企业家,不会变成单纯的经历与资产一样。

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却常见到“灵魂出窍”的鬼现象,而且颇受青睐与好评,见鬼不鬼矣。

同类推荐
  • 课外体育活动指南(有趣的课外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指南(有趣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指南》从不同角度入手,介绍了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体育健身常识、锻炼项目选择、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量的掌握等,还有一些急救常识和防护措施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给青少年以一定的指导。作者谢芾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与课外从事的各项活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以提升所学知识的印象。
  • 政府新闻发言人教程

    政府新闻发言人教程

    本书共分三篇:观念篇、技巧篇与专题篇,每篇包含三章。每章之前均有对该章重点内容的概括,根据不同篇章的内容将配有不同形式的案例,有的案例附在一章之后,有的融进正文之中。
  • 屠格涅夫经典

    屠格涅夫经典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几乎都可以视为诗歌与散文相结合产生的形式,而且是典范的俄国诗歌和俄国散文相结合产生的新形式,是典范的俄国浪漫主义和典范的俄国现实主义相结合产生的新形式。同时,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本书收录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散文诗33篇、《猎人笔记》精选及短篇小说《木木》。
  • 盛开·90后新概念·塔罗·规则

    盛开·90后新概念·塔罗·规则

    作为盛开的最新特色塔罗系列,本系列2014年共计12本,本书是该系列第2本。本系列作品均来自90后获奖者的最新作品,主要收录历届全国新概念作文获奖大赛、萌芽、最小说获奖者的精华作品,有小说、散文等。这些作品空灵隽秀、质朴绵长,勾勒出了最独特的青春风貌和青春生活,表现了他们卓越的思维、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于青少年读者,是可读性非常强的作文学习辅导和课外阅读书籍。
  • 军事战争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军事战争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本套《中华典故故事全集》全部精选我国著名典故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主要包括《爱国为民的故事》、《军事战争的故事》、《修身立世的故事》、《智慧谋略的故事》、《读书学习的故事》、《品质修养的故事》、《社会世情的故事》、《世事明察的故事》、《心灵情感的故事》和《悟道明理的故事》等十册,书中每个典故都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阅读和收藏的良好版本。
热门推荐
  • 寒家玫瑰

    寒家玫瑰

    在侍王市紧靠体育场的街道旁,有一片贫民区。一条条灰秃秃的毫无现代城市色彩的小胡同里边,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简易式低矮平房或楼房,里边住的大都是原水泥厂职工。这是一个真正的城市贫民区。水泥厂二十多年前就倒闭了,这些职工和家人,有的拿到微薄的补偿金或退休金,在社会中靠自身能力维持着最低生存状态,也有在极端绝望中混日子的各色人等。不过这些老职工以及家庭之间仍然不缺乏原有的企业亲情。最靠近大马路路口的一条胡同口上,有一个利用楼梯底和楼道空间垒起的小卖部,还分成里外间。
  • 领主之王

    领主之王

    什么叫做笨蛋,别人学一遍,他要学而二十遍以上什么叫天才,别人教都教不会,我看一遍就会什么叫实力,别人一剑杀十人,我一剑灭沧桑魔法源自何方,武者和魔法的剧烈碰撞,谁输谁赢,苍天部星阵何意?尽在其领主之王
  • 六嫁

    六嫁

    家道中落怎么了?不就是千金小姐沦落市井小乞丐!家族大仇怎么报?不过就是步步为营,复仇女王一次次披上嫁衣,第一嫁,还是小乞丐的她冲出大街拦住了王爷:『你不是很好色吗?人人都说我是一个美人胚子,你若纳我为妾,绝对不会失礼你的!』第二嫁,勾搭叔子,谋杀相公,成为当朝妃子。第三嫁,政局动荡不安,为了保命逃出了皇宫,隐居山林,却遇到了敌国将领,许了亲。。绝色六嫁,步步高升,终成一代女王得天下,男人全在踩在石榴裙下~~~
  • 傲娇女神撩夫记

    傲娇女神撩夫记

    美丽聪慧的苏扎如愿地闪婚男神,在这场看似美满幸福的泡沫婚姻中她千锤百炼终成铿锵玫瑰。时尚女神苏扎一心想成为时尚界的弄潮儿,那知道首次创业并以失败收场,傲娇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凤凰涅槃后的她同时将事业与爱情收入囊中。
  • 难忘的亲情

    难忘的亲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都习惯家丑不可外扬,家底不可示人。作者则以百倍的勇气,真实的情感,细腻的笔法,写《长哥未必当父》里的大哥的欠债烂赌与不负责任不守信用的习性;《童年的期盼》中自己虽处贫寒家庭却生活在亲情与爱的包围中的感动;《哭泣的木香花》写二姐倔强的性格与命运;《飘拂的山羊胡中》的阿公的偏心;《心中的父亲》中父亲的辛劳与眷顾;《要强的女人》岳母的一家子人的爱情与生活;《永远的爸》中的亲情,《走进无声的世界中》大姐不幸的一生,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勾勒出一个农家人鲜活的亲情世界。
  • 网游之桃花朵朵开

    网游之桃花朵朵开

    朵朵的人生是什么,如果说郁末是鲜花,那么易朵朵就一定是牛粪,用言月的话来说那就是天作之合,呸,朵朵不满意了,你才是牛粪,你全家都是牛粪!网游里的奸情……故事围绕妖孽腹黑的校草和脱线双面的校花展开……当脱线峨眉遇上腹黑大神……当双面校花遇上妖孽校草……当温顺小猫咪遇上笑面虎猎人……
  • 一贱钟情:老公,别乱来

    一贱钟情:老公,别乱来

    热心务实的许多多为了救朋友于水火,拖三个月婚期,夜爬苏少家,将某正沐浴的男神壁咚。“娶我吧,我会洗衣做饭、种草养花、两万块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为了能搞定高冷禁欲的苏少,许多多甚至不惜苦肉计、反间计、美人计连番上阵。战战兢兢三个月,婚礼成功延期举行,许多多披着婚纱正要走为上计时,苏少携保镖款款而来。“夫人去哪?”那一刻她才恍然,什么叫反客为主,什么叫将计就计。当许多多后知后觉苏少并非你传言般清心寡欲,实际是个腹黑狐狸时,她开始感叹世事无常。所以说一报还一报,苍天饶过谁。
  • 我想是为了遇见你

    我想是为了遇见你

    ”我说你是不是傻啊?“”我说不是,你相信吗?“
  • 海盗岛

    海盗岛

    夜黑风急,沉闷的潮声遥遥传来。一把刀“沙沙”穿过齐人高的蒿草,拨开一丛杂草。草后藏着一男一女两个稚童,正惊恐地抱在一起。见被发现,男孩突然拿出什么东西往空中扔去,一缕幽蓝光芒随即升空而起,他扯着女孩,往乱石堆里狂奔,丝毫不顾脚底荆棘遍地。身后凶徒不紧不慢跟着,狞厉的笑声比夜风还刺骨。蓦然,一股咸湿的大风迎面打来,两个孩童生生刹住脚步。女孩越过男孩肩头往前看了一眼,发出无助的尖叫。在他们面前,已是悬崖,崖下黑色的大海正咆哮着击打崖壁。“你们逃啊,为什么要停呢?”身后之人狞笑着道。
  • 豪门潜规则:天价小娇妻

    豪门潜规则:天价小娇妻

    新书【星光璀璨:金主一抱好欢喜】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他的手就像蜈蚣那么多,可是他就这么一件过冬的棉衣。当然得好好珍惜,必要的时候,可以为这件衣服插兄弟两刀。慢慢的,某只无辜小白兔被一只披着羊皮的狼给一把扑倒。结局不方便透露,绝对精彩的文文,不喜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