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笔下的放烟花也“有声有色”——
广场上放烟花的人不在少数,绚烂的烟花衬托着快乐的笑脸。“嗵!”地面上又升起一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
在一篇作文中,声音、色彩、味道肯定不是主角,但是,必要时适当地加入这些效果,可使文章更生动、亲切。从动笔到润色,学会让文章“有声有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要教会孩子一些方法,让他们经常实践运用,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笔下的文字富有神采。
12.让“静”物“动”起来的妙招
状物作文能够培养和提高孩子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生活中有许多静物会被我们写进作文——比如一个文具盒,一盏台灯,一个苹果等等。但是有些同学笔下的静物特别“安静”——平淡乏味,没有生气。如何指导他们把作文中的“静”物写“活”呢?
这节作文课上,我让孩子摆出自己的文具盒,问道:“文具盒同学们每天都会用到,那么看到文具盒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一个孩子回答道:“它是用来摆放文具的。”另一个孩子补充:“它可以让我的铅笔、尺子、橡皮、铅芯都摆放得比较有秩序。”
“还有吗?”我继续追问。孩子们觉得,文具盒就这点作用,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说一说的了。
“同学们说出了文具盒这个物品的作用,但是在你们的描述中,一点也没有生命力,老师可以让它‘活’起来,你们相信吗?”我故意卖了个关子。
孩子们看着我,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拿起一个孩子的文具盒,眨眨眼睛说道:“那你们就听我给你们介绍这个文具盒——你瞧,这个文具盒是长方形的,它穿着银白色的外套。文具盒的正上面有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熊,长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身穿一件黑色的上衣,一张小嘴笑起来是那么可爱。文具盒不仅外表漂亮,里面还住着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呢!打开文具盒,就可以看到它是一只可以折叠的三层文具盒,好像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第一层住着直爽的铅笔和活泼的橡皮,第二层住着快乐的水笔和沉默的直尺,第三层住着锋利的卷笔刀。它们个个整装待发,当我准备写作文时,自动铅笔笔急急忙忙从位置上跑出来,钻进我的手,让我轻松完成各项作业。当我写错字的时候,橡皮会高兴地跳出来说:‘小主人,我来帮你。’不一会儿,橡皮会把错的地方擦得干干净净。当铅笔粗了的时候,卷笔刀就会张开‘大嘴’,用锋利的‘牙齿’把铅笔削细。文具盒身负重任,总能为我照顾好这些文具用品,是一位称职的‘保管员’。”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我随即又问道:“你们觉得,这样描述,文具盒是不是‘活’了?”学生纷纷点头。
“那老师是怎么让一个‘静’物‘动’起来的呢?”
孩子们开始寻找方法,有的说:“老师把文具盒当成人了,比如,它穿着银白色的外套,是一位称职的‘保管员’。”有的说:“那是因为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用品都开口说话了。”还有的说:“老师为这些文具用品都加上了动作,它们都会跑会跳。”
我点点头,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总结道:“让‘静’物‘动’起来需要一定的描写技巧,我们可以这样做——让静物有人的模样,就是借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把静物的外在形态化写成人的身材、打扮等。这样写静物,会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会让静物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静物之所以‘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它加上‘动作’,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些动词让它活动起来,这样,它的形象就会惟妙惟肖。我们还可以让静物开口说话,如果你愿意细心倾听,那么一定听得出每一件物品说的话。”
我让孩子们试试看,让自己的文具用品“活”起来——
文具盒里躺着穿五彩裙的铅笔姐姐、细滑的水笔、直爽的钢笔、软软的橡皮和笔直的长尺。别看它们平时沉默寡言,可是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它们都会很热情地来帮助我。
一支自动铅笔静静地靠在钢笔的身边,仿佛在等待着我的重用。
瞧,一个身材矮小的橡皮躲在角落里,它向来那么本分,那么规矩,是“兄弟姐妹们”最喜欢的伙伴。
如果我写错字,橡皮就会从铅笔盒里爬出来,它好像在说:“小主人,让我来吧。”它在错字上跳了一段舞,错字就不见了。
文具家族的成员从没吵过嘴,也没红过脸,它们时刻都牢记着自己的职责,共同为我的学习服务。
孩子们通过想象、联想,用上了一些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文具用品当作人来写,写出了其动态与感情,这样的语言多么生动形象。
给静物以人的身材、打扮,为它加上“动作”,让它开口“说话”,掌握了这个小窍门后,让“静”物“活”起来,对孩子们而言,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快来看看他们在后一周写的水果吧——
我爱香蕉
香蕉喜欢交朋友,瞧,一串香蕉往往有十来只呢!它们靠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像是团结的小士兵。掰开一个香蕉仔细瞧,它外形弯弯的,像月牙,像小船,还像一座拱桥。不成熟的香蕉穿着黄绿色的“婴儿服”,成熟的香蕉则穿着“黄西服”。你可别把香蕉长时间放着哦!因为,它会“变魔术”——起先,它的“脸”上会长满“黑斑”,到最后,它就会全身发黑,十分难看。
我爱草莓
在水果王国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草莓了。夏天,草莓成熟了。红彤彤的草莓长在地里,像是一张第一次到城市里的小姑娘涨红的脸,害羞地隐藏在枝叶的后面,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仔细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拿起一个草莓仔细端详,它是椭圆形的,有鸡心那么大。熟透的草莓呈深红色,好像一颗红油亮的玛瑙。它的头上还戴着一顶绿色的小帽子,那是点缀它的叶片。身上长着芝麻粒似的小籽,隐隐约约密布着小毛,给草莓的外形增添了一份别致。
一番描绘,孩子们笔下的这些水果立刻有了鲜活的形象,并取得富有动感的效果,读来真是形神兼备、富有童趣呀!
教会学生如何将“静”物写“活”的小窍门,就可以让静静的物品透过文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我们状物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13.为什么要写好“总分式”的段落
在高年级的作文批改过程中,总有老师抱怨学生的作文存在着句子散乱、结构模糊、缺乏中心等问题。在我看来,产生这些问题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整体的计划性,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缺乏层递性,尤其是在作文起步阶段对段落的写作训练关注不够。
段落组织得不好,即使单个句子写得再好,也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为段落是介于句子与篇章之间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由词句转向篇章的重要环节。一篇文章就是根据思想表达的层次,连句成段,缀段成篇,最终完成全篇中心思想的表达。
三年级上半学期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从“句”到“段”的过渡,四年级下半学期的重点则是从“段”到“篇”的过渡,而在这期间我总是把指导学生写好“总分式”的段放在首位。这是因为总分式的段与篇多有共同点:一是总分段构成形式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也正是构成篇的基本形式;二是总分段的总起(结)句就是明确的中心,分述部分就是围绕中心写作的具体内容,且一层一层叙述描写,恰恰是小学写作的基本要求;三是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训练写段与训练写篇基本相同。例如:出示总述句——相当于命题,读懂总述句——相当于审题,确定中心句——相当于立意,围绕总述句——相当于选材,突出中心句——相当于剪裁。
由此可见,总分式的段落可以说是篇的基础、雏形。中年级突出“总分段落”训练,将是顺利实现篇章写作的一个桥梁。
对于总分式的段落,学生一开始对这种结构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在练笔前要先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于是我就充分利用手中的文本资源,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的文后习题5要求: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话能“管”住这一段,用横线画出来。学生找到“原野热闹非凡”一句后,我又追问作者是抓住什么写出原野上热闹非凡的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大豆、高粱、榛树”,接着我让学生去发现第一句和后面的句子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有的说:“像组长与成员一样。”有的说:“第一句就像个领头的,后面都是他的队员。”……接着我总结:第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作中心句。围绕中心句,作者又从大豆、高粱、榛树三个方面,具体写了原野上的热闹。第一句与后面几句话的关系就是总分关系,这样的段式结构我们叫它为“总分段式”,以后大家写作文也可用这样的方法来写。
然后,趁热打铁,我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围绕“活动课上,操场真热闹啊!”写一段话。一开始,学生受二年级写话的影响,说得较为简单:“活动课上,操场真热闹啊!同学们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跳绳,还有的在拔河……”于是,我引导学生:“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其中的一个活动情景吗?”这一提醒,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不断补充完善,再现活动课上的快乐情景。就这样,第一个成功的总分段落在孩子们的合作中完成了——
活动课上,操场真热闹啊!同学们有的在踢毽子,上下翻飞的毽子好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好看极了;有的同学在跳绳,绳子甩得啪啪直响,可每个同学都灵巧地穿了过去。最有意思的是有好多同学进行拔河比赛,裁判员一声令下,同学们都使劲地向自己这边拉去,旁边的拉拉队在为他们加油。
在我看来,先品析、感悟精彩段落的构段方式,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仿写练习,使读写训练落到实处,这只是训练的第一步。之后,逐步过渡到只给总起句,然后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作。然后,适当增加一些难度,给出写作范围的提示来让学生写。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些难度让学生自己定中心选内容写作,以逐步完成由段及篇的过渡训练。
例一:出示总起句“水果店里的水果真丰富啊!”,要求根据总起句将水果店水果的丰富写具体。(给出总起句,难度指数★★)
水果店里的水果真丰富啊!有像小船般的香蕉,金黄金黄的,闻起来香喷喷的,吃在嘴里甜中带着一点点涩味。苹果像红通通的小脸蛋,咬一口又甜又脆。西瓜像圆圆的小皮球,它的表面长着深绿色的花纹,好看极了!西瓜肉鲜红鲜红的,很诱人,吃起来是那么的凉爽、可口!那边还有石榴,黄澄澄的,剥开皮,一颗一颗粉红色的果肉,亮晶晶的,像一颗颗钻石一样,味道又酸又甜!
例二:写一写节日里商店的热闹景象,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具体。(给出写作范围的提示,难度指数★★★)
节日里的商店真热闹啊!商场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好多呀!三五成群的姑娘们挽着手,嘻嘻哈哈地走进商场;父母带着孩子有说有笑地走进商场;提着大包小包的顾客,脸上带着笑容走出商场。走进商场,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柜台里的商品整齐地摆放着,自动扶梯上的人上上下下,川流不息;收银台前的顾客手里拿着单子,排着队等着收款;化妆品柜台前,女孩子在挑选询问着,营业员耐心介绍着;服装鞋帽柜前,人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有人在试穿选中的衣服,营业员在一旁细心介绍着;家电柜台前,展示用的电视机里播放着电视节目,顾客们驻足观看,不时评论着……
例三:题目:最_____时刻。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围绕这个题目写一个片段。(自己定中心选内容写作,难度指数★★★)
爸爸回来,是我们全家最开心的时刻了。看,妈妈在厨房里做爸爸最喜欢的菜,有新鲜美味的鲫鱼汤,有色香味俱全的木耳虾仁炒西芹,还有香喷喷的炒鸡蛋。就算妈妈忙得满头大汗,脸上都是笑眯眯的。我当然先要扑到爸爸的怀里撒娇一阵子,摸摸爸爸的“将军肚”有没有增大。然后就要爸爸陪我写作业,就算我会做的题,我也会假装说:“爸,我不懂。”嘻嘻,谁叫爸爸很少回家呢。
这个片段,小作者选择以“开心”为中心内容,下面分别写“妈妈做饭开心”“爸爸陪我写作业开心”。这两个层次都紧扣中心,从而具体写明“开心”的感受。
这种清晰、系统的“小段子”写作系列训练,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段的基本展开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段落写作能力。掌握了总分法,在作文中是大有用场的。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凡是需要对事物状况、情景、特点以总的概括,给读者以集中的印象,同时又让读者了解某事物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就可用总分法进行构思,安排顺序,形成文字。这样写的好处是思路清晰、结构谨严,既有“筋骨”,又有“皮肉”。看看下面这篇习作——
我爱我家
家是一个温馨的乐园,家是爱的港湾。我家由幽默的爸爸、勤劳能干的妈妈、聪明的哥哥和粗心的我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