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幽默的爸爸。爸爸生日那天,妈妈忙碌了一整天,烧了一桌好吃的菜肴,终于可以吃饭了。吃着吃着,妈妈说:“今天我忙碌了一整天,你们难道不夸我几句。”爸爸赶紧说:“好了,好了,那我马上写一封表扬信,贴在小区门口,这样来来往往的人都会夸奖你啦!”这时我们全家都笑翻了,老妈更是笑得前俯后仰,早把抱怨抛在了脑后。
我有一个勤劳能干的妈妈。有一天早上,睡意正浓的我被一阵锅碗瓢盆声吵醒了,我披上衣服走出去,只看见妈妈正在厨房里埋头苦干,精心准备我的早餐。我走进厨房,对妈妈说:“才六点钟呢!那么早起床准备早饭干吗呀?”妈妈慢条斯理地说:“妈妈知道你喜欢吃炒年糕,但做起来比较复杂,要洗青菜、切年糕、剥冬笋、切肉丝,一道道工序挺多的,不早点起床,怕赶不及你上学。”这一刻,我感动极了,妈妈的勤快都是浓浓的爱呀!
当然还有一个粗心的我。那次帮妈妈洗衣服,我认真地调整洗衣机的程序,还以为不会出错呢!等到衣服洗好了,就听到妈妈说:“哎,洗衣机洗的就是不干净,还是手洗的比较干净。”我突然想起来自己根本没放洗衣粉,顿时脸红了,真是个“马大哈”呀!
这就是我家,一个充满温暖和快乐的家,我为有这样一个家而自豪,我爱我家。
这篇文章就是具体的“段”形成了完整的“篇”。段落的写作练习缩小了从句子到文章的距离,减小了写作的难度,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基础。
我们进行段落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要求,能够缀段成篇,表达完整的意思。重视“总分段”的训练,这既是层次上由少到多、篇幅上由单薄到丰厚,更是内容上逐渐丰富和完善、意旨上逐渐丰满和深刻的过程。因而,这个环节不容小觑。
14.“批”和“改”是两个概念
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间流传着一个段子——“这世上最痛苦的事是批作文,比这更痛苦的事是这周的作文还没批完,下周的作文又来了!”
毫不夸张地说,批作文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最费时、费力、费神的工作。大多数学校都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认为批得越精、改得越细,对学生帮助就越大。很多老师都锻炼出了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积习”——看到学生的作文,就忍不住拿出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开始大动干戈,想着要怎样快些铺满自己“耕耘”的痕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一字一句,毫不放过,只求旁批、尾批、眉批齐全,直到把自己改到头昏脑涨、心烦意乱。
其实,我很不赞同这样“事倍功半”的做法。老师既要“批”——自己发现问题,又要“改”——自己解决问题,到最后不过是老师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更为可悲的是,这样的批改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才是评改作文的主角,是这副重担理所当然的主要承担者;而他们是配角,只是整个评改工作的一种补充,一种陪衬,甚至是一种点缀。这就使不少孩子形成了一种坏习惯,对自己匆匆草就的作文不检查、不修改,甚至不愿意再看一遍,就马马虎虎地交差,因为在他们看来修改是“老师的事”。拿到教师评改完的作文,面对密密麻麻的红色笔迹,有时他们也只是瞥上一眼就“丢之大吉”,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老师的意见”。费力至此,学生却不能认真体会老师的批改,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毫无裨益,真是可悲可叹!
我自认为是个“懒”老师,不该我做的,决不越俎代庖。在我看来,作文批改本身就含有“批”和“改”两层意思,我们应该把“批”和“改”分开来,自己负责批,学生负责改,“批在筋节上,改在要害处”,让学生自己悟到有修改的必要,又得斫轮之法,那才算是批改到点子上。
对于学生的作文,我历来是每篇都看,但是只批不改。我习惯批三点:一是全文简评,迅速读一遍学生的作文,给文章作一个简要的尾批,或给三两个眉批,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二是画一些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如增添符号配合数字,让孩子在作文本右侧空白处,将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进行补充;横线加问号,提示语句不通,需要斟酌等,以此来提示学生自己去推敲、修改。最后是文中的明显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等等,则随手改正或标示出来。
刚开始发下作文本时,学生往往目瞪口呆,天哪!这作文本上怎么这么多1、2、3,空白横线以及圈圈点点,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告诉他们,现在需要完成作文的重要一步——修改,把那些在三年级孩子看来稀奇古怪的符号,细细给他们讲解,告诉他们这是老师对他们作文的点评——下面圈圈,就表示“你写得太棒了!”;旁边问号,说明老师没有读懂你这句话;用了“V”字符号,上面标注了号码,请在本子右边空白处,找到相应的符号和横线,那是告诉你,这里写得太简单,还需要补充一些内容,文章才具体……
刚开始,孩子们叽叽喳喳,觉得很新鲜,随后就会觉得头痛不已,因为他们除了能订正几个错别字,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改起。这时,我欢迎他们前来“咨询”。“老师,这儿该怎么改呢?”“老师,还能添点什么内容呀?”前来询问的孩子络绎不绝,这时候,你不用怕麻烦,因为作为“被咨询者”的我们,正好顺势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授学生以“秘诀”,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主动去练修改功夫。
很快,一个学期过去,班级至少一半以上的孩子不用再来询问了,发下作文本,如果遇到各式各样的修改符号,他们都能应付自如。对于一些修改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我也不急于告诉他们修改方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请教那些已经“入门”的学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少孩子会凑在一起相互切磋,有的提议这里应该加上一些细节描写,有的认为那里要换一种表达方式,往往你一言我一语,这样,作文就改得八九不离十,甚至会出现不少妙语,让我也不由赞叹。
我鼓励他们自己修改,这样孩子们互相评赏作文、探讨其中得失,会帮助更多的孩子体悟写作之道。如果不来我这儿“咨询”,能根据我的批示,将作文修改妥帖的学生,我则给予加分或是升个等第的奖励。这一下,孩子们劲头更足了,发下作文本后,都抢着看评语,分析批注,一旦过关,喜不自胜,修改作文也变成了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