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师”。
古语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作为“师”,首先自己要有积淀,有能够为“师”的资格——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要能够让学生可学,要能够教学生东西,要能够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模型”。现在,老师的师德更加重要,它是成为一个老师的最基础的条件——本领再高,品德不行,永远不能成为“师”。所以,要想成为“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师德、师能。
在洋思的主楼大厅里,有这么一句话:“老师们,请记住,每一个老师都是一部教材。”当你成了“教材”之时,你就成了“师”。要成为“教材”,就要做好示范工作,如果没有“师”的示范引导,那班主任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神”,是优秀的化身,具有正义、公平、善良、美好、先进、坚韧、高尚等品德——只有做好“示范”,才能成为“教材”,才能成为“师”。
(2)关于“导”。
“教师”之“教”,是讲、传授、灌输之意,与“导师”之“导”不一样,“导师”之“导”意很丰,质很深,包括下面五种信义。
领导——按照既定目标规划,有序管理班级,领着班级高效前行;引导——如同路标一样,科学地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向目标奋进;向导——时时处处做好前行的示范,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向导;指导——从思想到行动、从精神到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科学指导;疏导——及时发现并科学处理学生前行中的各种成长和发展问题。
只有既具有了“师”的条件和“导”的本领的班主任,才能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
2.“导师”的教育对象及内容
“导师”的教育对象当然是班级所有的学生。班主任“导师”作用的发挥,应该能使整个班风正,学风浓,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升,每一个学生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因此,班主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导”学生。
导做人——即如何与人相处;导处世——即如何认识世界;导做事——即如何做好事情;导求知——即如何获取知识。
这四“导”内容,实际上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会学习”的内容。这是一个人发展的四大支柱,也是班主任作为“导师”的四项最重要内容。
我还要强调,对学生心理进行指导、引导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高度的关注。而心理教育人才或心理工作者的短缺,致使班主任不得不临时客串这个角色。这样一来,班主任就变成了一个“一岗双职”的人——既教书又育人,育人则既育品德,也导心理。为做好这个全新的角色,班主任更需要不断地再学习,再提高。
3.如何成为“导师”
成为“导师”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班主任不断地磨炼。
(1)加强修炼。
这是最为关键、最基础的一步。既要有品德的修养,又要有学识的修养,还要有能力的修炼。只有具备导师的能力,才能成为“导师”。
(2)读懂学生。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孔子当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吃尽苦头,在陈蔡一带,曾经好几天都吃不上饭。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讨回米来做饭,而在休息的孔子突然发现颜回从锅里抓了一个饭团塞进嘴里。当时孔子很是伤心,因为所有学生中,他最器重的就是颜回,想不到颜回也经不住饥饿的考验。此时,孔子伤心归伤心,并没有简单地作出判断,而是在思考颜回这样做是不是另有隐情、另有原因呢?于是,他细心观察。不一会儿,颜回把饭端了上来,孔子却不急于吃饭,他说要先祭祀一下祖先。颜回一听,马上说:“老师,不干净的饭是不能祭祀祷告的,刚才房顶的灰掉到了锅里……”孔子听后,感慨万千。
还有一个对话很经典: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撬不开锁,而钥匙却轻轻一转把锁开了。铁棒问:“这是为什么啊?”钥匙回答:“因为我懂锁的心。”
教育不是亦如此吗?你懂教育之心吗?你懂学生之心吗?为什么有的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将学生说服、说透,学生心悦诚服呢?而为什么有的教师却用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解决问题,乃至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呢?因为学生的心他不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是的,有效的教育始于读懂学生,耐心倾听、敏锐观察,在悦纳学生的过程中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耐读的书。老师只有读懂了学生这本书,自己的教育教学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耐心、细心,慢慢地、深深地读懂学生。
(3)科学放手。
“教”不是“导”,科学的“导”是一种放手,放手是一种尊重,一种最高层次的“导”。
如果你握紧双手,抓住的仅仅是空气;而你张开手掌,触摸的是整个世界。班主任工作也一样,学会放手,学生才能自由地、轻松地展翅高飞。这种放手,不是撒手不管,学生还是个孩子,还没有明辨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特别是问题学生,绝对不能全放,班主任需要机智地疏导,智慧地启迪,让他们在科学有序的“放手”中,学着自主管理,自我实践,自我认知,自我明理,自我辨析。我坚信,只要能为他们创造机会,他们就必然会给你一片晴朗的天空。若放任自流,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是对祖国的不负责任,对民族的不负责任。
四、班主任是“官”吗?
关于班主任是不是“官”的问题,教育界不知讨论了多少回,但至今仍然无统一答案。我认为,这样也好,你认为是“官”,你就尽量去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官”;你认为不是“官”,那你就尽量去做好一个与学生共生共长的普通教师。不管是官还是非官,一个好的班主任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1.班主任不应该是“官”
现代社会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三仇主义”盛行——“仇官”“仇富”“仇名”。“仇官”尤盛。为什么?因为“官”已经变成为自己或家人或家庭谋福利的代名词——一人当官,众人享福;因为“官”已经变成特权阶级的代名词——权力在手,通行无阻;因为“官”已经变成欺负他人的代名词——官代表权势,只要看不惯,便会大耍“权威”;因为“官”已经变成无所不能的代名词——只要是官,哪怕是小小的村官,都能大显神通,上下贯通,左右摆平,似乎无所不能……总之,一句话,“官”在很多人心目中,与过去的“地主”“恶霸”有很大的相近之处。
如果“官”果真是这样的,那么,班主任就不应该是官。做这样的“官”是耻辱的,应该拒绝,这样的“官”越大、越多,对学生成长的破坏性就越大,那种嫌班主任之“官”太小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
班主任绝对不应该是这样的“官”,但不少班主任却把自己看成这样的“官”——在家长中是“官”,在非班主任中是“官”,在学生中是“官”。做官了,就不是民,于是就变成了老爷,就摆官架子,就听他的,就指手画脚,装模作样。所以,班主任必须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应该职业化。
班主任实在不应该是官,不应该是这样的官。班主任的性质决定他不是官,不是这样的官。若是,则是教育的悲哀,则是学生的不幸,更是国家的灾难。
2.班主任是“官”
中国确实有着不少的“贪官”“坏官”“恶官”,自然,人们对之是鄙视、痛恨、憎恶。但不能由此而将所有的“官”一棍子打死,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好官。他们心底无私,他们一心为民,他们鞠躬尽瘁,他们爱憎分明,他们敢于与恶人斗争,他们想方设法为人民做好服务工作,他们心中想的是人民、国家利益,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们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甚至根本没有享受过,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声望,即使他们早已过往,但人们仍在念叨着他们,怀念着他们。这才是人民称赞的“官”,自然是越多越好了。
如果“官”都是这样,那么,班主任就应该是官——因为班主任的职责与这样的官的职责是近似的,即他们都是一个集体的负责人,都管着一方土地,都担负着集体发展、成员发展的重大责任,都有着集体发展目标和任务,都要带领大家为实现此目标和任务而不懈努力,都在为他人、集体做嫁衣……如此说来,班主任也是官。
3.班主任是“大官”
根据第二点的分析来看,班主任应该是像周恩来一样的官,而不应该是人们心目中的“贪官”。我一直认为,班主任确实是一个“官”,而且是一个“大官”。
有人也许就说了,还“大官”?学生年龄那么小,数量那么少,学校给的权力就那么一点儿,而且工资就这么一点儿,还“大官”?如果这样来界定“官”大“官”小,那就说明我们的认识有问题。
试想想吧,班主任管的是什么?管的是学生。学生是什么,祖国的未来啊!管的是什么?管的是学生的灵魂,班主任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什么能够与灵魂相比?管的是什么?管的是学生和学生的家庭。学生的幸福,就是整个家庭的幸福,班主任尽管只管着五十个学生,却关系到五十个家庭,五十个家庭背后甚至是二百个、三百个家庭。毕业了,学生记得最多、最牢的人是谁?班主任啊!……如此,班主任管得还小吗?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我们表面看来“官”不大,实际却很大,大得不得了——我们管着未来,管着灵魂,管着千家万户。
所以,班主任是天下最小的官,也是最大的官。最小,是因为没有人把他当回事;最大,是因为他担负着培养未来人的重任。
所以,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却是最有价值的“主任”,因为他塑造的是一代人,一批人;他影响的是后一代,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所以,班主任是学校里最忙的“主任”,平时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却培养出了了不起的人物,而这些人物,一般又都会记得自己的班主任,这个班主任也就成了“大官”的老师。
五、教好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
美国女教育家玛瓦·克斯林说:“优秀的教师,让差生变好,让好学生更优秀。”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时,说:“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确实“带好班级,教好学生”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如果一个班主任不能将学生教好,还能算是什么优秀班主任呢?
1.教好学生的内涵
世上万物都是相对的。同样,“教好学生”的“好”也是如此。前面已经作了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属于他自己,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学生,自然“好”就是从各自的个性、特点出发表现出来的“好”。洋思中学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之“好”是指提升、发展、进步、成长,它是多元的,是多面的,是立体的。
这种“好”,不仅是指在学校里是好的,在家里应该也是好的;不仅教育时是好的,不在教育时也是好的,即能够做到有没有老师在都一个样,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基。
2.教好学生的意义
(1)学生快乐。
哪个学生不希望被表扬,被教好?这可是学生最为快乐的事。学生接受学校、班级教育就是为了使自己进步,自己进步了,内心就得到了满足,就能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就能不断实现心中目标、理想和追求,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2)家长快乐。
学生快乐,家长就快乐。学生是家长的心头肉,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家长的心情,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就是为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快乐成长的标准就是孩子在老师、在班主任的教导之下,进步、提升、发展了。整个家庭都会因孩子的快乐而快乐。
(3)老师快乐。
只有学生快乐了,老师才会快乐。我们不妨换位想一想,你的孩子被教好了,你会是怎样一个态度?快乐无比。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有出息了,他们成功了,试问,班主任怎么会不快乐?这种快乐,间接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也为自己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既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尤其是当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给学生和家长带去感动与幸福时,你就会觉得,一切的牺牲与努力都是值得的,并且你也收获了无数的欢乐与幸福,感受着学生的幸福,感受着家长的快乐。
3.教好每个学生的策略
如何才能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我认为,教好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或者说下面几点是必要条件,缺之必然有问题。当然,绝不仅仅是这几句话而已,否则,教育不是太容易了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与方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1)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不要有尖子生、“差生”概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2)要视生如子,即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要有作为人师必须具有的形象,要永远具有示范性。
(4)要充满理想,不懈追求,要有远大抱负,思想要有前瞻性,有先进的理念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