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4500000004

第4章 怎么教书(3)

如你所知,体制可以扭曲一个人。如果它愿意,也可以扭曲一只狗,一只猫。都说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是对的;乐呵呵地与现行体制打成一片,那才叫怪呢!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被扭曲的同时,也能反抗这扭曲——有多少教师意欲突破“线段人生”,而在“作业技术员”和“灵魂工程师”之间低吟徘徊?遗憾的是,就整个教育界来看,这种反抗的范围还不够大,力度也还嫌弱。甚至在我看来,有些“教育专家”也不过尔尔!他们名噪一时,难免四处演讲,以致一介寒师若我辈者,也有幸听过几回。我不无惊诧地发现,在他们(以我所见为限)身上,你同样很难看见知识分子特有的批判意识和冒犯精神!有个“专家”甚至一再告诫听众,要有“感恩心态”。他的意思是:与历史相比,现在是够好的;教师做好分内的工作即可,对自己管不了的事,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他举出例子:有一天学生都嚷着热,他就把学生从教室带到操场上,然后让大家一齐骂太阳,看太阳能不能变凉一点——自然,太阳并没有变凉。

正所谓妙手偶得,这正是对“线段人生”的绝妙注释。

我以为,知识分子最根本的特点,还不是上文所说的“思考是一条直线,永远通向未知”,也不是其“批判意识和冒犯精神”,而是他的自律道德。已故作家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最害怕的,是“生活在一个不讲道理的时代”。精辟!我愿意补充一句:知识分子跟人讲道理,也跟自己讲道理——他没法做到人格分裂。这方面的例子,从苏格拉底到鲁迅,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哮喘病人一口气念下来,肯定会昏厥好些次。王阳明有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识分子正是且行且思、言行一致的人。换个角度讲,则知识分子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化。纵然遭受到挫折和打击——这是屡见不鲜的,他也只会迂回前进,而耻于半途而废。所谓“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大概即指此吧。这么一来,则知识分子就自有一种气象,一种格局,看上去令人神往。这里有个例子:鉴于苏·卡门(钱学森的老师)在科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美国政府曾为他举办过一个授奖仪式,老人出于礼貌参加了。当老人从领奖台上走下来时,不小心闪了一下腰,肯尼迪总统赶紧上前扶住。不料老人推开肯尼迪的手,说了这么一番话:“总统先生,物理学上有个常识,想来您是知道的,物体只在上升的时候需要浮力,下落的时候是不需要帮助的。”

不言而喻,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界知识分子的多寡。

老师,你是知识分子吗?

我以为,不喊响这个问题,我们大约会把所有的责任往体制上一推了事。

“高处”不胜寒

这是发生在“金字塔”顶端的故事。

某一年高考揭榜,市一中“北大苗子”闵高距离北大录取线只差了两分。真个是晴天霹雳!但这霹雳却并非打在闵高身上——一个农家孩子,能上北大以外的任何一所重点大学都很好——而是打在市一中身上。如你所知,一中作为当地的最高学府,从来头上就高悬着两颗万众瞩目的星星,一颗是北大,一颗是清华。这两颗星星时明时暗,似有若无,明时是福星,暗时是灾星,主宰着一中的荣辱与沉浮。一成不变的,是一中严峻简单的治校理念和如履薄冰的教学气氛。

一年一度的招生大战早已开始。从报刊电台到街头传单,从通衢大道到田间地头,到处是“招生小组”在行动。偶尔,行人可以注意到:两辆相向而来的宣传车互不相让;有的学校的招生简章干脆覆盖在另一所学校的招生简章上。一中“招生小组”傲视群伦,自然不屑于诸如此类的猥琐努力,他们追逐的主要目标,是在本次高考中力克群雄,却与清华、北大差之毫厘的高材生。他们的任务,是以诱人的条件“引进”高材生复读,也就是——“买学生”。

7月下旬,一中“招生小组”将车停在湾子外,拐弯抹角寻到了闵高家(山岗上的一间人字形瓦房)。

适逢闵高收到上海交大录取通知书不到两天,也就是说,他还沉浸在“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亢奋之中。当教学副校长一行三人走上台阶,高声大气地与迎上前来的闵家人寒暄时,独有闵高站在一边,不动嘴唇——他显然知道对方是来干什么的。在堂屋里落座后,大家话家常,话麻桑,话父母心,话“不容易”,话到闵高时,异口同声地说:“可惜了!可惜了!”在大家看来,闵高完全应该非清华不进,非北大不读,“甚至比往届梦想成真的清华生和北大生更有实力”,“这次只是失误”,“复读一年,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有个组员还打了个比喻,说是“像接生婆接了一辈子生,一不小心把婴儿扎倒了”。大家正准备笑起来,忽然闵高嗡声说一句“我不复读”,就一个人走出去了,留给大家窄窄的背影。于是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长了一脸络腮胡子和以贩菜为业的闵高父亲——大家叫他“闵师傅”——的身上。闵师傅有点怪:言辞木讷,但又好像是故意木讷。副校长摆出条件:一万元现金;免除一切费用(包括生活费);跟单身后勤副校长同住,或学校出面在校西旅社包一个单间——随闵高的意。闵师傅点着头,像是表态,又不像表态,因为他的头一直那么点着。副校长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想了想,说感谢学校这么抬举闵高,不像他的侄儿,很不成器,今年怕是连个高中也考不取,真是……副校长当即表态说,这孩子他们收了,可以只缴一点书费。闵师傅又想了想,说,他跟闵高说说看。

开学前夕,副校长一行再顾闵高家,以期“落实”。不料情况有变。闵师傅说,他打算让闵高到二中去复读——闵高有个表叔在二中,可以照顾他。这当然是托词,事情再清楚不过:和往年一样,二中又“插了一脚”。副校长说:“一中是省级示范学校,二中是市级示范学校,您可以比一比。闵师傅,您就直说,二中开的是什么价吧。”闵师傅就把眼睛睁大,盯着副校长,一只手伸出三个指头。副校长说:“三万?”闵师傅点点头,眼睛一直睁着并且盯着,说:“您知道,我是个贩菜的,二中还答应我给他们食堂送一年的菜哩!”副校长站起来,出去给校长打手机,剩下几个组员和闵师傅相对无言。一会儿,副校长进来了,说:“我们给你五万;菜,也让你送一年;其他条件不变。”闵师傅说:“好,咱明人不做暗事——就这么定了!二中的钱,我赶明儿就还给他们。”于是当场付钱,点钱,开收条。不知何时,闵高母亲靠在了门框上,这时呜呜哭道:“只是屈了孩子……打他,跟后爹似的……”大家听着,也不搭腔,交代了几句开学事宜,就匆匆告辞走了。

闵高到底来一中复读了,就住在校西旅社的一个单间里。

我们以下将要叙述的变故仍然来自闵师傅。在跟食堂打交道的过程中,耳濡目染,闵师傅的每根络腮胡子都清楚地触摸到了儿子的价值:儿子,以及和儿子差不多的“清华苗”“北大苗”,绝对是一中的“门面”。就拿那一年来说,一中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二中却各考了一个,这就使一中像丢了耳朵的驴或瘸了腿的鸡,处境十分尴尬。听说,校长挨了上级的批评,还受到家长的詈骂,至于新招议价生的起价,前一年是一万,那一年则是八千——其中的经济损失,何止百万!另一方面,儿子凭空多出一年的辛苦,早出晚归,一天上十二节课,中午也不休息,而是和别的同学一样在课桌上小趴一会儿——这一切也使闵师傅于心有愧。总之,闵师傅的结论是:五万块钱并不算多。妻子骂他“把儿子当摇钱树”,扪心自问,他承认是有一点,但摇下的钱并不值当。这种想法使闵师傅送给食堂的菜越来越差,胆气却越来越壮。辣椒和茄子固然是蔫蔫的;小白菜青一半,黄一半;黄瓜有如麻花,扭个不停;四季豆老得像是要检验人的咬力;冬瓜——对,问题就出在冬瓜上。有一回——开学两个月后的一天,闵师傅送来的冬瓜像水肿病人的腿,又不像水肿病人的腿。说它像,是因为它一按一陷;说它不像,是因为它陷下去后并不再鼓起来。后勤主任再也不能容忍了,执意不收,还拿出《学校食堂卫生条例》来给他看,顺便还把他此前送来的破菜暴损了一通。闵师傅说:“把好菜都给你了,我还怎么赚钱?”后勤主任说:“这这这……这话真是岂有此理!”闵师傅就掏出手机,给一校之长打电话,说了一句“食堂不收我的菜了!”就“啪”地关了机,然后把冬瓜——假如那还能叫冬瓜的话——拖走了事。并且没有再来送菜。

于是,一星期后,闵高忽然从一中“火箭班”转到了二中“火箭班”(“买一送一”的堂弟当然也跟去了)。

一中就迁怒二中,说二中在暗中挖一中的“苗子”。二中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历数一中多年来怎样不顾游戏规则,强占二中计划内一类线指标。教育局为难了一阵子,裁决如下:一中把今年该给二中的一类线学生还给二中,二中也把闵高还给一中;或者一中不把今年该给二中的一类线学生还给二中,二中也不把闵高还给一中——何去何从,两校自行协商解决。并希望今后两校不要发生类似纠纷——一个系统的,“肉煮烂了都在锅里”。

结果是一中以追回“成本”了事。

然而,人常说“造化弄人”,真是对极了。第二年高考揭榜,一中的上空亮起了两颗明亮的星星,一颗是北大,一颗是清华;二中的上空却是漆黑一团——与去年相比,恰好颠了个个儿。

写在暑假前夕

作为一个教师,我愿意呐喊,愿意祈求,愿意遭众议,愿意丢饭碗,总之,干什么都成——只要能让学生暑期不补课。事实上,我们这地方每个暑期学生(含高一、高二)都得补课四十五天左右。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有学生热得中了暑,学校才不得不临时放几天假,然后再接着补。值得庆幸的是:第一,中暑的总是少数学生,而不是多数学生;第二,年轻人生命旺盛,没有一个学生因为中暑而命赴黄泉,就是说,都被救活了。

我时常生发奇想:值此炎炎盛夏,当知了不断地喊着“热呀,热呀”的时候,当狗趴在屋檐下伸出长长的红舌头的时候,当大人们变着法子避暑的时候,当许多企业自动放“高温假”的时候,可有人到学校“补课现场”来看一眼?七八十个学生一如既往密密地坐在教室里,一律默默地淌着汗;讲台上的那个老师更是挥汗如雨,同时声嘶力竭——教室上面有五六个吊扇在制造着热风,不声嘶力竭学生就听不清楚。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声嘶力竭好像也没有必要,因为,显而易见,学生们并非在听课,而是在“熬课”。

最难受的其实不在白天,而是在夜晚。宿舍不许点蚊香!因为怕失火。不许装吊扇!因为怕打着头。不许用插座!因为怕触电。我们是多么“爱”学生呀——呸!学生是怎样在酷热和蚊子的持续袭击中辗转熬过漫漫长夜的?不敢想象——因此就不想象。我仅仅听一个老教师说过这样几句话:“孩子们,心静自然凉。大家晚上睡觉时要注意经常移动身体。左边睡热了就移到右边,右边睡热了就移到左边。这样多移几次,情况一定会好一点。”

毛泽东说过,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但从补课的实际情况看,八九点钟却是青年人睡觉的绝佳时间。然而不行。上早自习,六点半必须走进教室;上晚自习,十点半才能离开教室。这就是说,学生每天仍得在教室里熬足十个小时。

本人孤陋寡闻,竟疑心世界教育史上有没有如此公然反自然和反人道的现象——除了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的尚武教育,与此略有相仿。

如此公然反自然和反人道的现象背后,据说有以下原因:一是别的学校都在补,本校不敢不补,否则就会在社会上造成抓得不紧,自甘落后的印象,不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并非老师们为了一点奖金而吵着补课,实在是家长们要求补课,说是把孩子留在家里“管不住”“怕出事”。

比较之下,第二个原因格外令人疑心。

我不相信中国的家长当真糊涂到了如此地步,而宁愿相信这是教育的“导向”所致。否则,何以要在补课期间上新课?何以在下学期报名时要手持补课证明?这不明明是要挟吗?毕竟,家长是爱孩子的——这一点我很有把握。那么,将心比心,家长当然希望孩子在苦学半年之后,能有一个真正的暑假。譬如,早晨听听林间鸟鸣,看看篱笆上沾着露水的牵牛花;晚上四世同堂,在月光中,在硕大的核桃树下共进晚餐,感受亲情与静谧;或者一下午坐在屋后树林里,阅读一本在学校里不让读或没有读完的长篇名著;或者去厂里或地里帮大人干干活,回来后到小河边洗个澡,再就着夕阳晚照发会儿呆;或者随大人走走亲戚、赶赶场子,借以了解自身身世和人间万象……我不想说这一切对孩子的心灵发育和人生进步多么必要,而只想说,暑期补课是在扼杀孩子作为上帝子民和社会公民的神圣权利。

然而,如你所知,功利主义好比一只深山老熊,虽视力欠佳却蛮力无穷。我的意思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相信(除了少数先进地区)暑期补课还会一直持续下去。至于这篇小文,充其量也只能在熊掌的践踏下,发出一声低微的呻吟。

同类推荐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文化之美)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文化之美)

    中国古老而传统的笔墨艺术,它们用最简单的线条创造了流转飞动的世界,用最原始的色彩绘出了神采飞扬的灵魂。扬州八怪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他们的书法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更多地表现出对传统书法的背离与反叛。
  • 王子与贫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王子与贫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礼仪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礼仪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分为礼仪文化概述;人生礼仪;日常礼仪;学校礼仪;社交礼仪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礼仪文化的类别与性能等。
  •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本书主要讲述广播电视综合知识、从业资格考试、资格考试、认证。
热门推荐
  • 慢性肾炎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慢性肾炎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慢性肾炎的诊与治、慢性肾炎患者的起居要求、如何科学照料慢性肾炎患者、肾病的饮食治疗、肾病的药茶治疗、肾病的针灸治疗、肾病的刮痧拔罐贴敷治疗、肾病的心理和沐浴治疗、肾病的起居治疗、肾病的药膳治疗、肾病的运动治疗、肾病的按摩治疗等内容,旨在全面普及防治慢性肾炎的基本知识,充分调动患者自我调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和能力。本书既可作为患者自我调理的家庭指导医生,又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参考书。
  • 习惯创造卓越(人生高起点)

    习惯创造卓越(人生高起点)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发展,好习惯将会把人生带入最佳的境界。本书讲述了习惯左右你的人生、职业习惯:别让恶习阻碍成功、社交习惯,决定人生成败的分水岭、生活习惯,生命健康的安全保障、美化性格,培养好习惯等内容,让习惯创造卓越人生。
  • 王者荣耀之国之荣耀

    王者荣耀之国之荣耀

    数年之后,中国的王者荣耀风靡全球,成为世界第一电竞手游。王者荣耀是中国的,荣耀却是全世界的。随着王者荣耀职业联赛在一百个国家相继开展并成熟,代表着王者荣耀最高荣誉的赛事——王者荣耀世界杯应势而生!毫无疑问,王者荣耀世界杯必将是一百个国家、数百支战队角逐最高荣誉的激烈沙场。当所有中国人理所应当得认为KPL的战队会在美国举办的首届王者荣耀世界杯上顺利捧杯、捍卫中国荣耀之时,代表着KPL最强实力的三支战队却纷纷折戟沙场。此刻,唯剩一支名为国之荣耀的业余战队尚且为中国保留着最后一丝希望。怀揣着所有中国电竞人的梦想,国之荣耀战队誓要捍卫属于中国的荣誉、将王者荣耀的最高荣誉带回它的发祥地——中国!
  • 诡歌

    诡歌

    血液染红了梦境,相伴而来的是恐怖,暗黑之下的鬼影,是幽灵还人为?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让深陷其中的他们难以自拔,接踵而来的诡异事件,以及令人不可思议的结果,简直令人咂舌惧怕!负载身上的幽灵,几乎压断了她的脊椎,究竟为什么会纠缠她,甚至于让她绝望,而导致轻生!
  • 爱情不需要谎言

    爱情不需要谎言

    原以为是最美好的爱情,原本以为真的会有王子守候在公主的身边,没想到原本的王子转身化为魔鬼,是这么的可怕。唐婉一个年轻的漂亮总裁,继承家业,每天忙碌于公司于家之间,两点一线,从未有什么感情什么生活。她一切这么纯洁,这么美好,只是在遇上这个叫李浩的男人之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枫旭,始终守护在唐婉身边的骑士,一直等待着她的回头,他的痴心最后是否会变成一片浮云,而唐婉终究会选择和谁在一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粉丝是昏君

    我的粉丝是昏君

    一朝穿越,家徒四壁,网络女作家提笔写话本,势将白话小说推行到底!只是,力度是不是大了点?居然把史上那个最强昏君都变成自己粉丝了?还想召自己入宫?不,我拒绝!某昏君:今天更了吗?更几章?再不更新封你当贵妃……简宁:陛下,民女正在努力更新,莫冲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源泉

    源泉

    美国精神的奠基人安·兰德经典之作,一部青年志气与个人精神的“圣经”,影响了无数世界著名人物的“世纪之书”。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等人等人推崇备至。《源泉》之所以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对青年志气的认可,同时它歌颂了人类的光荣,显示了人类的可能性有多大。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我所一贯追求的,正是向这些为数不多的人致意。其余的人与我无关;他们要背叛的不是我,也不是《源泉》。他们要背叛的是自己的灵魂。
  • 妇去夫从

    妇去夫从

    一朝穿越已成人妇,什么?这个小王爷是我夫君?有没有搞错?虽然看着养眼,可这老牛吃嫩草着时下不去口啊,什么?我什么时候成了你的人了?罢了,罢了,老天把你送我,岂有再推的道理?以后我罩着你,有仇家?没关系我帮你报仇,有人给你送女人?没关系我帮你轰出去,看我的养夫记如何养出个妖孽。
  • 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本书在充分展示口才的巨大威力和价值的基础上,以丰富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练就卓越口才的基本途径、必须知道的各种说话技巧,以及口才在面试、推销、谈判、与同事和上司相处、恋爱、交友中的实际运用,帮助读者掌握各个领域的说话艺术,练就高超的沟通技巧,提前进入成功之途。
  • 侦破故事

    侦破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