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是,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同一规则,如何谈得上以人为本?人们常说“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但是许多大学已经不要操守、不讲良心了。大学精神不在,中国大学如何成为“世界一流”“世界知名”?所以,以人为本的师德的重要内涵之一应当是大学以“学术”为本。
(本文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02年1月31日。)
为幸福而教
一、教育的宗旨:为幸福而教
为什么要提出“为幸福而教”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学生、老师两个方面去思考。
1.学生角度
从学生的立场看,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众所周知,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或最大的问题之一,当然是应试教育和应试教育对我们的压迫。
“应试教育”,在中国,我们反对了多少年了?希望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这个口号,已经提出了十多年。而类似的口号,其实出现在更早的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有“反对片面升学率”的说法。这和反对应试教育是一个意思。反对了几十年,但到目前为止,成效并不大。为什么?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付出这么多努力,结果素质教育的目标好像仍然非常遥远,应试教育的现实还是非常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我们今天的命题有关系。
在我看来,应试教育直接的原因在学校,但根本的原因却在社会。
在北京也好,在其他地方也好,多数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择校不是从小学,而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为什么不惜高价选择一个好幼儿园?好幼儿园是为了好的小学,好的小学是为了好的中学,好的中学是为了好的大学,好的大学是为了好的工作。这是一个有趣的圆圈。但请问什么是“好的工作”?好的工作对很多家长来说其实是“好的收入”。很多家长最终是为了让孩子有高收入的工作,而从幼儿园开始一路狂奔,不断压迫自己的孩子去努力学习。但整个社会都要追问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终极目的应该是高收入,还是孩子的幸福生活?我认为,教育从出发点开始,本来就应该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生活才对。这个圆圈我为什么故意留个缺口?因为如果最后缺一个逻辑不通的环节,“好的收入”这个追求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漂亮的项链,缺少了一个环节就会掉到地上。试问,收入高就等于幸福生活吗?并不完全是。收入高对我们实现某些梦想(幸福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收入高并不等于幸福生活本身。古今中外,在不同的收入水平的人群中,人都分为两类:幸福的和不幸福的。收入低的、收入高的都可以分为这两类。而有时候,因为我们没有“配享幸福”的基本条件,比如德商等,收入越高,不幸福的可能性反而越大。或者说,对于一些没有“配享幸福”的主观条件的人来说,收入越高,人生的风险就越高。比如,在中国许多城市里吸毒的,多是“富人”,而非穷人。又比如,穷困的时候夫妻恩爱,富裕起来则劳燕分飞……为什么?
如果高的收入不一定代表幸福生活,所有家长所追求的从好的幼儿园开始,到“好的收入”,却不能到“幸福生活”,是不是有问题?如果只注重成绩,不注重这个人配享幸福的最基本的条件,比如基本的德商——孩子懂事、孝敬父母、有社会责任感等,那么孩子的未来极有可能是一场悲剧!中国要解决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其根本的问题是:所有人,包括教师和所有的社会人士都应该完成一个教育观的变革,那就是教育的目的是创造学生幸福生活的条件——健康、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的某一个维度,如高考成绩。如果仅仅为了高考成绩,孩子可能会变得很自私、冷血,心理有问题、道德有问题,这样的孩子将来注定不会幸福,因为他不具备幸福生活的主观条件或者能力!
所以,应试教育之所以挥之不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没有认真反思: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去接受教育?我们为了什么给孩子提供教育?所以,如果社会大众不想清楚这个链条(圆圈)的逻辑,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有关教育最高宗旨的教育文化不改变的话,单纯靠一部分已经觉醒的教育者孤独地努力,素质教育这个目标可能会一直离我们很遥远!因此,所谓“为幸福而教”,是说教育最终的目的只能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服务。而目前,我们要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尤其是教育目的观。
假设“为幸福而教”的命题成立的话,我们就不难分析很多荒谬的教育现象。比如,家长、教师往往在学生不太情愿学习的时候,劝诫学生说:你现在不妨忍着点(痛苦一点),为了将来的幸福!这个逻辑,从经验上讲好像是对的,但实际上却是大有问题的。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差不多需要20年。目前中国多数人60岁退休。就是说退休前人生的前1/3都不幸福,这合适吗?须知,这前1/3还可不是一般的1/3,是人生最美好的1/3——是人生最有梦想,最青春、靓丽,最浪漫、美好的时光!如果说学生接受教育的这段时间都不幸福,只是为了一个虚幻的“未来幸福”而痛苦地活在当下,这样的劝诫逻辑肯定是大有问题的。所以,“为幸福而教”,很重要的启示是:所有从教的人,都应该改变应试教育强制学生痛苦学习的教育思维方式。我们不妨反躬自问: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制造教育或学习生活的不幸福,那么,我们的工作还是道德的工作吗?!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要求人,总会让人不快。教育要学生当下就幸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不要作业、只要游戏。我们怎么可能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非常高兴(幸福)呢?
其实这是有可能的。一个简单的反思是:在大家的学习生涯中,有没有这样的美好时刻——大家学得非常累,但又兴高采烈?我本人就曾有不少这样的美妙时光。我的小学、初中处于“文革”时期。那时我最幸福的时光,是在我非常贫穷的家,躲在简陋的阁楼上一个人读书,读我父亲中师的教材。大家知道,“文革”时期基本没有课外读物,父亲的教材就是我的“教辅”,是我乐于阅读的“教辅”。比如我初中学数学,学到哪里了,就从父亲《几何》《三角》《代数》的课本里面找对应的练习题来做。那种对于知识的自由学习,有游戏一样的喜悦。其实学习和游戏之间,有着非常有趣的关系:真正好的游戏一般具有教育性,即游戏是一种学习。同样,真正好的学习能吸引学生的内在兴趣,真正好的学习是具有游戏性的。我在初中时,非常着迷于寻找解平面几何题的辅助线。有时候全班同学都不会,喊我去,我瞧两眼就能找到那条神奇的辅助线——有了辅助线再难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为此我到处找这种难题来做,因为我内心充满欢乐,也就是幸福感。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有。它有力地说明,如果我们认真去改造我们的教育,是可以当下就幸福的。无论小学、中学,任何学段,学生不要只是为了未来的幸福去学习,学习是可以当下就幸福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要改变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或者说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让儿童因为内在的兴趣、动机投入学习。让孩子们为学习生活本身着迷的教育,就是孩子们当下的幸福生活!当然,要造就这种幸福的教育生活,有一个基本前提是,老师要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专业能力的建设问题,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是师德建设问题。
总之,为幸福而教,首先要考虑学生,为学生当下的、未来的幸福而教。而这需要我们为师者首先做某种基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2.教师角度
教师这个职业,基本上是奉献的逻辑。教师的成就不是自己身上的珠光宝气,而是他的作品——学生。教师的使命所向也只能是学生的发展。教师这个职业收入不会太高。全世界教师的收入都不会太高。我们当然鼓励政府、社会不断改善教师的待遇,给予教师精神上应有的礼遇。但世界各国的教师,尤其中小学教师,都不是社会中最富裕的阶层,这也是普遍事实。但这不等于说,教师工作的价值不如那些最赚钱的工作的价值。道理其实很简单:教育是人的再生产。现代社会,几乎所有行业最伟大的人物都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哺育。无论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还是工人、农民,社会上那些伟大或者普通的人,有几个不是学校教育培育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以及未来的人类文明及其发展,其实取决于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行业——教育,或者说教师的工作。换言之,教师这个职业收入不高,但是最有意义,也最有可能获得幸福。
但是,很多教师不一定觉得自己是特别幸福的。相反,大家每天都有很多烦恼,有的来源于工作,有的来源于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等。这一类教师,的确是不幸福的。而如果教师不幸福,后果很严重。第一,对教师个体来说,从二十几岁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六十多岁退休,这段时间是人生另外一段最宝贵的时光。退休以后再精彩,也是“夕阳红”了。如果一个教师在其工作期间每天都是不幸福的,那么他这一生也就基本是不幸福的了,因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是不幸福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人生中最美好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幸福,对教师个体来说,显然是最不好、最不人道的事情。第二,教师这个职业是培养人的,如果教师不幸福,最大的问题是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一个成天打不起精神的教师,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这种非常不幸福的面孔,在道德教育上也有负面影响。学生会想,我决不做教师这样的人,而这意味着,学生不想遵守教师所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的工作应该展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规律。如果他能把生活各个方面处理得很好,比如将老人赡养得很好,同事关系处理得很好,跟学生的关系非常亲密,因而非常幸福,这样阳光、幸福的教师在德育上有正面的示范效应。相反,那些愁眉苦脸地遵守道德却生活悲惨的教师,会吓跑自己的学生!所以,于私,不幸福的教师其个人生活是悲惨的;于公,不幸福的教师有可能在德育、智育或全部教育领域都不是一个好榜样。所以我以为,“为幸福而教”,对教师和对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命题。幸福关乎教育的最高宗旨,幸福就是教育的最高宗旨。
“为幸福而教”的理由很充分。但是完成这一命题的关键之一在于人们对于“幸福”概念的准确认识。如果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出了问题,这一命题就会十分肤浅、一文不值,甚至贻害无穷。
二、什么是“幸福”?
为了准确界定什么是幸福,我们不妨做两个思想试验。
首先,我们问:一个幸福的妈妈,她作为妈妈的“幸福”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假定一个妈妈,是寓言故事里面讲的恶毒的后妈。她看见丈夫与前妻的儿女健康成长的时候,她会有幸福感吗?不会,她会很生气,因为她巴不得这个孩子从地球上消失,所以她很不幸福。因此,母亲的幸福是有条件的。有正常母亲的愿望是其幸福的第一个条件。此外,如果一个母亲有正常的母亲的愿望,即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孩子却常常在身体、学习上出问题,她会幸福吗?当然不会。孩子发烧的时候,妈妈是不幸福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妈妈是不幸福的。所以母亲要幸福,需要有两大基本条件:一是作为母亲她有母亲的正常心理——希望孩子茁壮成长;二是她能够使这一母亲的愿望得以顺利实现。也就是说,妈妈的幸福有两个条件,一是希望孩子好,二是这个想法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