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5700000008

第8章 上水船歌美如斯

谷林先生的文章我一直爱读,记得有一段时间他总把文章发在外地一张小报上,我还因此订了这份报纸。谷林先生知道后,亦觉欣慰,还在《求其友声》一文中提及,这很让我感动。我想,这就是读书人之间的灵犀互动吧。我曾在十年间两次拜望他,第二次去时,他能说出我第一次上门时的种种细节,语带戏笑,令人备觉亲切。

斯人往矣!现止庵先生将他的集外文章编为《上水船甲集》与《上水船乙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加盖谷林名章闲章后寄赠,教人爱不释手。早春时节,我将这两册书细读一过,虽然大部分文章先前已读,再读还是津津有味,并有新收获。这就是谷林文章的魅力:耐读,有底蕴,有真情实感,而且不是一遍就能读透。

我以为,乙集中《闲翻书》一篇,是颇能代表他的风格的。此文从孙犁《书林秋草》中的一则书话说起。孙犁在写了往年书店门市部扰攘的情景后,笔锋一转,说到“文革”后期,某日雨后,在该书店小学部课本柜中,捡得一本商务版“国学基本丛书”的《国语》。谷林评曰:“从‘此书’之被误列门庭,略可推知‘该书店’经营者的大致年貌。孙犁文字简妙,往往意在言外。”行文中时有读书得间、有滋有味的评语冒出,这正是谷林文章的一大妙处。随后他就将家中所藏的两种《国语》都翻出来。两本他都读过。究其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通昭告天下的电文中引有“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八字,一位老友请查出处,当时也曾用力,却因事忙未果。后来上海书店影印胡朴安编的《俗语典》,在此条下有注云:“见《国语》。”但仍然忙,一直拖到“致仕颐养”之年才有机会还老账,顿觉轻快之至。不料查完一本,未见此语。乃换一册,“决心赔贴精神,粗读一遍。三天下来,有失有得:失的是,《俗语典》所注不实,《国语》中无此八字;得的是,《国语》大有意趣,嘉言善语联翩。”谷林还说起1939年偶尔谈及一个同事的姓名,如今读《国语》,才知出处在此,“意外邂逅,愉悦非常”。他把自己这种闲读形容为“如夸父追逐日影至于禺谷”。拥有这样一种读书心境,而且能趣味盎然地写出这种至乐,是谷林文章的一大特色。后文又写他查核了孙犁《书衣文录》中诸条书话的来龙去脉,对孙犁《曲终集》中的一条题记生出了“寂寞苍凉的感慨”,还对孙著的各种版本作了一番极具专业眼光的评判。静读细考,明察秋毫;以心感心,无声有声——这种极静极细、情理交融的读书状态,被谷林推到了极致,这也成了他文章的最基本最美妙的形态。

可以说,谷林先生的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和书有关的。他说过:“由于我不善打弹子,我从打弹子的队伍中被排挤出来,交不上朋友。这样,转了向,我找到了书,就与书交上了朋友;接着,又正是通过书,我更结识上了老老少少的朋友。”(《求其友声》)他晚年的书斋生涯是清冷的,他享受着这清冷,但其实也有一种内在的“热火朝天”的趣味在。他因李国涛的一篇文章翻出了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用的是陈寅恪的方法,他记起杨联陞赠周一良的诗“寅老家风学步难”,便想再读陈寅恪的书,而手头恰有孙机和杨泓的新著:“新得两先生又一册合作《寻常的精致》和孙先生另一种《中国圣火》正待展对,如今周先生的札记和寅老的一捧文集恰似匣中宝剑戛然长鸣,阵脚大乱,不知如何铺排才好。……‘胜地欣逢新旧雨’,真正是意外的欢喜。感谢!感谢!”(《“羽扇”架起一座桥梁》)读书人的繁忙和快乐,如闻如见。当年岁渐老,读书愈来愈困难时,他仍耽读不休:“而目力已花,灯下不能看书,即在大好的晴天白日,也不能久读,因之有所搁置亦属难免。……可是纵令记性退化到隔日尽忘,只要我略剩目力,那么,今天我依旧不能手中没有一卷书。”(《羽翠鳞红续录》)就我所知,谷林先生的最后岁月正是这么度过的。清冷,苍凉,却也是一种福气。

如果以辞章、考据、义理而论,我以为,谷林先生是考据第一,辞章第二,义理第三。他的静读细考,在“闲读”的范围内,可说是当世无两(专业研究又当别论)。这正如他的字,娟细到如此一丝不苟,我只见过三人的类似真迹,老一辈的是俞平伯,年轻一辈的就是赵丽雅了。这是字如其人,文如其字。他作文十分用力,“上水船”之说即与辞章相关:“时欲曲尽胸臆,求安一字,竟也有过‘旬月踌躇’的苦辛,此所谓‘上水船’也。自然没有容与中流之乐,而打桨摇橹则是加倍的费劲。”(《〈情趣·知识·襟怀〉题记》)他文辞优美精准,落笔常如老吏断案,但偶尔行文略显艰涩,稍有用力太过之感,可见他说的都是实话。至于义理,我觉得谷林先生是有意回避了一些比较重大、敏感的话题,内心则对一切保持着独立思考,这从集内的不少文章都可看出。他的阅读兴趣很广,记得有一次见面,他说正要读王元化一篇论卢梭国家学说的长文,而且一定要读两遍。可见他其实是事事关心的。谷林先生在书界文苑自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但与张中行、舒芜等并不一样,与王元化、费孝通等就更不同了。前些年就见有年轻朋友编书撰文,似有意要推他为天下文章第一,我内心期期以为不必。这既不客观,也不合于一向低调的谷林的本性。我想起诗人曾卓对优秀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评价:“他所追求和喜爱的,是他的心所能感应的东西,而他的心是过于柔和了。他的作品单纯、明净,有着诗意,然而在题材的选择上就有了很大的限制。……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我觉得他作品中的某些素质,正是我们的许多作品中所缺少然而应该具有的。”(《美的寻求者》)谷林在中国读书界的地位,正相当于苏联文坛的巴乌斯托夫斯基。

在我第一次和谷林先生通信时,曾称他为“前辈”,当即被阻止,说一是显得远,二是显得他更老了。此后我再未以此相称。现虽已隔那么多年,且已天人相离,我还是遵前约,以忘年朋友身份举笔。尽管在年岁上相差太多,交往也并不密,但我确信,我们的心是通的。

写于2010年5月

同类推荐
  • 东张东望

    东张东望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历史,只是日本极少数人在上个世纪和前些年制造了新与旧的不光彩的事件,给中国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日本人带来了的伤痛,造成两国人民之间的某些隔阂。目前两国政府正在“破冰”、“融冰”,志在沟通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建立彼此的互信和互惠战略关系。互知才能互信,互信才能做到互惠。
  • 中华美德1

    中华美德1

    在故事中汲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 忧郁的常识

    忧郁的常识

    《忧郁的常识》主要内容包括:周有光: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现实;何光武:不敢乐观,也不敢悲观;齐邦媛:我用诗的真理写他们;许纪霖:我们这一代“真诚的虚伪”;徐友渔:作为知识分子,我充满了自我怀疑;余世存:知识分子要对这个社会的犬儒负责任等。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仅生活着巴比伦人,还生活着苏美尔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他们在巴比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奏响了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乐章。巴比伦文明虽然早已远去,但其跌宕起伏的历史、神秘莫测的文字、辉煌雄伟的建筑、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至今依然让世人惊叹和折服。
热门推荐
  • 鼓掌绝尘

    鼓掌绝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将本红妆

    将本红妆

    父仇难报,女儿身当男儿养!平南蛮,定九州,谁说女子不如男,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奈何情关难过,纵使红颜封侯,不及兴亡温柔乡。她是一个女将军,也是个弱女子,看她如何在这朝廷,在这沙场一扭乾坤!
  • 心理专家的教子秘诀

    心理专家的教子秘诀

    好孩子,统统是好父母教育出来的。教育孩子,父母要先懂孩子!八位国内知名心理专家私人教子实录首度公开,以真实入微的教子体悟、权威专业的心理学视角,与家长零距离分享独家教养秘诀。翻开书,你能收获孩子成长过程中碰到的普遍问题的解决方案,你更能学到宽松、开明且更有效的教养经验。
  • 中国历史学年鉴(2002~2012)

    中国历史学年鉴(2002~2012)

    《中国历史学年鉴(2002~2012)》由中国史学会主办,特邀张海鹏、王巍等著名学者,分学科、专题阐述了新时期十年历史学的重要进展。年鉴分设“特稿”“学科综述”“动态”“重大考古发现”等栏目,是了解学术发展前沿、把握学术发展脉络、明晰学术发展趋向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 温州人赚大钱16条商规

    温州人赚大钱16条商规

    犹太人被尊称为“最伟大的商人”,而温州人则被公认为“东方的犹太人”,但当温州人抢滩欧洲大陆仅仅十几年后,却将真正的犹太人打得一败涂地、落花流水,其经商的天才由此震惊世界:世界上还有比犹太人更会经商的人群!所以,有种提法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公认,就是应该将犹太人称为“欧洲的温州人”才更为准确。
  •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本书为"大家丛书"之一。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饶宗颐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本书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杰出成就。
  • 绝世处男

    绝世处男

    一个四十八世转生的处男,肩负着拯救苍生的命运,救世的办法是让自己破处。
  •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一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心理学与微反应

    心理学与微反应

    "与口头语言相比,身体语言是更古老,也更诚实的语言。它通过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因而比口头语言更加可信。当你与人交流时,会下意识地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表情、身体姿势等,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可靠渠道。读懂别人的身体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他人的心理,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摩擦,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翻开本书吧,它会让你成为像FBI特工一样的识人高手!"
  • 哥们儿弟兄(中篇小说)

    哥们儿弟兄(中篇小说)

    电话铃第一声响起,我便在战栗中惊醒。打开台灯一看,石英钟指着零时十分。我不敢接电话。我知道这个时间的电话内容基本上没什么好消息。作为团政委,我怕团里出事儿;作为老大,我怕老家出事儿。等第三下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犹豫着接了电话。是大弟从老家打来的,声音跟以往有很大差距:“大哥吗?咱娘不行了……”自大弟家安上电话,轻易不打一次,打过来基本上都有事儿,有好事儿的时候极少。娘长年生病,我每天都过得惊惊乍乍,对家里的电话既想又怕,尤其是深夜。电话一响,我发毛就乍起来。放下电话,我把眼睛微微闭了一下,我感到,有两行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