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快手阿修》后,拉尔夫发现,寻找他的阿修被糖果国王抓住了,而失去了主角与反派的游戏第二天一早就要被断电了。拉尔夫在自责地扔掉了奖牌之后,震惊地发现云妮本身就是车手中的一员,而非别人说的“程序错误”。拉尔夫回到了《糖果竞速》,质问糖果国王身边的心腹大臣“酸糖人”,酸糖人说出了真相,原来是糖果国王破坏了云妮的游戏代码,如果云妮通过了比赛的终点线,那游戏就会重启,云妮的代码也会被修复。拉尔夫终于知道了糖果国王的诡计。拉尔夫前去监狱救出了阿修和云妮,在拉尔夫和阿修的帮助下,云妮及时地参加了比赛。糖果国王公然在比赛时攻击云妮,并露出了本来面目,原来他叫沃伦,来自别的游戏,打算侵占《糖果竞速》。与此同时,进入《糖果竞速》的机械虫经过了不断地繁殖形成了新的虫群,并要吞噬整个游戏,卡洪队长及时赶到,通知大家尽快离开。糖果国王被机械虫吞噬,终点线也成了甲虫们的食物。拉尔夫等人只得逃往游戏的出口处,卡洪队长打算炸掉出口防止机械甲虫蔓延到别的游戏里,然而,云妮不能离开游戏,眼看着虫子们步步逼近,拉尔夫决定前往可乐山,利用可乐岩浆的喷发制造一个“灯塔”来消灭甲虫。在可乐山山顶,拉尔夫与被甲虫吞噬后变成强大病毒的沃伦展开了决战,拉尔夫决定牺牲自己,制造火山爆发,拯救这个游戏和云妮。最终,拉尔夫成功了,正当他快落入岩浆中时,云妮驾驶着赛车一跃而起,救下了他。岩浆喷发变成了“灯塔”,消灭了所有甲虫,化解了危机。
最终,《糖果竞速》终于恢复了正常。而拉尔夫回到了自己的游戏,开始变得热爱工作,明白了他的责任以及他人生的价值,终于做到了“做一行爱一行”,并且住宅区里的住户也不再排斥他,现在的他住在阿修和住户们帮他造的新房里,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精彩对白:
1.拉尔夫与阿修在牢房里。
拉尔夫:阿修,冷静一下。
阿修:不!拉尔夫,你无法体会被人拒绝还被当成罪犯的感受!
拉尔夫:我能体会,那就是我每天的生活。所以我才出走,试着去做好人,但我做不到,我只能做个坏蛋,我需要你的帮助,这辆车是那个小女孩唯一的希望,求你了阿修,帮我修好它吧,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去做好人了。
2.拉尔夫从天而降时的坏蛋宣言:
“我生为反派,这样挺好。”
“我永不行善,那也不坏。”
“我永远只做……”(拉尔夫看着云妮给他的奖章)
“我自己。”
3.片尾,拉尔夫的感慨:
“原来我不需要一块勋章来证明我是一个好人,既然那孩子那么喜欢我,那我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案例分析
《无敌破坏王》这部动画电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游戏世界,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电子游戏这一领域的无穷魅力,无论是新奇的背景设定、经典的游戏角色,还是通过3D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的美丽风景,都会唤起观众心中的一丝童真,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精心设计的对白,也让观众时而捧腹,时而落泪。这就是动画电影的魅力,既能娱乐大众,又能唤起人们心中关于童年的回忆。透过整部电影,我们一起见证了“破坏王”拉尔夫在游戏世界里的大冒险,也见证了他的成长,见证了他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给我们在青少年个人成长教育上提供了启示。
一、对于自我同一性的追求
影片中,“破坏王”拉尔夫生来被设定为一个反派,然而拉尔夫却希望能做一个好人,在自己的角色和自己的理想之间,拉尔夫迷失了自己,不知道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儿,最终引出了之后的那段大冒险。拉尔夫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关于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同时困扰着许多人。
“同一性”(identity)这个概念是由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属于自我特性的一种,也是埃里克森最为重视的一种自我特性,他认为健康自我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性。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可能经常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确定,或者对自我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扪心自问:“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的人生有哪些意义?”这些可能困扰过每一个人的问题,便涉及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埃里克森表示同一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内心状态,意义非常广泛,但简单说来,可以包括四个不同方面:
(1)个体性(individuality):一种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独立且与众不同的个体而存在的清晰感觉。
(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synthesis):一种内心完整、不会四分五裂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潜意识中对于自我的整合。
(3)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continuity):指我们潜意识里想要追求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追求一种人生是延续的、目标是有意义的感觉。
(4)社会团结性(social solidarity):一种内心的理想和价值观与某个群体相一致的感觉,一种受到社会支持和肯定的感觉。
埃里克森说:“在人类生存的社会里,缺乏自我同一性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同一性被剥夺可能导致死亡。”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概念代表了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极为重要的需要,即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一性的对立面是同一性混乱,也称为角色混乱,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体的内心会充满支离破碎感,感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觉得自己成了一个被放逐者。影片中,拉尔夫内心并不认可自己的角色,感到苦闷,并被大众所排斥,正是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处于青春期的12至20岁的青少年最容易陷入同一性危机。人在进入青春期时,生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性成熟了,潜伏的性冲动也再次出现,这些变化使青春期被心理学家称为“疾风骤雨般的时期”。青春期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个人摆脱儿时的稚气走向成年的转折点。埃里克森认为,虽然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身过程,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因而很容易在青春期出现同一性危机,就像到了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岔路口,要不获得自我同一性,要不走向内心的支离破碎,陷入危险的同一性混乱。
经过了之前10多年的学习,青少年已经掌握了不少适合自己的角色和技能,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同,而在青春期中,青少年需要把之前的经历和体验统整起来,把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统整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全且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时会很尴尬,因为他们一会儿被看作不成熟的小孩,一会儿又被看作是大人,要负责任。青少年们往往会遇到困惑:“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个体必须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自己的资料,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能力,连同父母、老师和朋友对自己的评价,一起综合起来,建立起一个自我认同的形象,然后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自己能做些什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继而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然而,“寻找自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影片中,拉尔夫经历了盲目的追寻、黯然的挫败、勇敢的抗争和最终的领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获得了同一性,感受了生活的乐趣,在最后做到了“做一行爱一行”。
二、社会支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影片中,拉尔夫因为被设定为“破坏王”这一角色,而在游戏里承担了破坏住宅的工作。住户们因此而排斥他,误解他,认为拉尔夫永远只能做个坏蛋,拉尔夫只能每次游戏结束后被住户们从大楼顶层扔下,从泥浆中爬起,一个人默默地回到住宅区旁的垃圾场,睡在垃圾堆上。就连游戏30周年的庆典,作为主要角色的拉尔夫也没有被邀请。
可见,拉尔夫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这也是他希望改变角色,开展冒险的主要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马斯洛又将所有需要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缺失性需要,一类是成长性需要。其中,缺失性需要是指人类正常生存所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爱与归属的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便属于缺失性需要的一种,包括友情、爱情、性亲密等。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在一个人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他便开始寻求爱和归属。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了他人而独自生活,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人可以与他交谈,有人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每一个人都渴望友情、向往爱情,这些都是人对于社交需要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可以成为一个独自流落荒岛的人,即使是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也耐不住寂寞,找了“星期五”做伴,人都是渴望交流的,这便是一种社会的归属感。而影片中,拉尔夫也道出了出走的原因(精彩对白1):“每天被人拒绝还被当成罪犯看待”,也表达了拉尔夫内心深处的渴望:希望被理解,希望被接纳。所幸,拉尔夫在冒险过程中遇到了云妮,与云妮成了伙伴和朋友,得到了他所渴求的友谊,阿修也终于理解了他,住户们接纳了他,拉尔夫最终找到了他的归属感。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青少年像拉尔夫一样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关心。他们可能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同学眼中的“后进者”,教育评判标准下的“不合格品”,但是他们可能和拉尔夫一样本质并不坏,只是在学习方面有问题或者在人生道路上一时迷了路,而因为我们的排斥,他们可能会更自卑,更放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学业。这些青少年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关心,他们在某些时候已经感觉到了迷茫,而如果没有周围人的帮助,他们还有什么办法来走出当下的困境呢?他们还怎么能实现自我的成长呢?失去社会的支持,他们只能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失足青年。然而,如果社会多一些支持和鼓励,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就有可能从此走上正轨。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青少年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在影片的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便是游戏世界里的反派们每周一次聚集在一起举行“反派互助”集会。在集会上,反派们围成一个圈,相互提问,相互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想,拉尔夫也受邀加入了这个团体,并在集会上告诉了大家自己的困惑。这一“反派集会”,便是心理学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许多人在参与团体辅导过程中能够得到成长、改善适应和加快发展。构成团体的主要条件有四个:
(1)有一定规模,即成员在两人以上;
(2)彼此有相互的影响;
(3)有一致性的共识;
(4)有共同目标。
影片中,集会成员都是各自游戏里的反派,他们都有过与其他人相类似的想法,而会议室的墙上贴着横幅“做一行爱一行”,那便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他们的辅导是以一种自由发言,相互交流经历体验为主的分享式团体辅导。
群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一个良好运转的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者——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群体作为一种内在的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孤立的个体。个体在群体中的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比个别心理辅导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好的辅导效益。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实验表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不断成长及改变自身的过程中。人的潜能随着对社会的适应与再学习而不断增长。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增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此外,卡尔·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沟通、信息传播、人际吸引等的研究,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真诚而又温暖的团体气氛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人在互相关心和帮助中克服恐惧、焦虑心理,建立安全感。在这样的团体中,人可以更多地开放自己,增进相互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