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的语文教师,需要熟谙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的创新设计,表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水平与魅力。在学生的语文教育上,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创意表现在: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教学的创新设计要关注五个字的要求:新,简,实,活,雅;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着力点是:优化教材处理,强化能力训练,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
愿优美、创新、实用的教学设计走进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
21.教学理念的创新
语文教学,必须追求有效、高效。在这种追求之中落实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理念的支撑;理念的作用就是科学指导,就是正确要求,就是警示与规范。教学理念的创新,简而言之,表现在两句话上: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境界。
什么是“学生活动充分”?“活动”二字,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活动充分”,说的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当进行充分的学习实践活动。这四个字对教师而言,好说而不好做。但不好做,也得去做。
在评说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如果不论及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创新,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意义,那就不知道少了多大的分量。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定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此中的关键词,一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一是综合性与实践性。
在这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实践”一词出现了20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实践”一词出现了24次。频率之高,次数之多,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强调,突现着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还有两句话值得品味:
1.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两句话的“眼”分别是“大量”和“广泛”。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点出来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是大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是所谓“学生活动充分”。
“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
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有两个关键词非常重要。一是“种类”,一是“层次”。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要多。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都是可以合理地进行设计与组织的。
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例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课与课之间的多角度比读,长篇课文的信息提取,课文阅读中的话题论证,课文学习中的美点欣赏,从课文中学作文,文体写作规律的发现与提炼,等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实践活动“层次”不高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为数不少的阅读课中,学生的活动基本上只是“找”:找到与教师提问有关的内容并将它们表述出来。类似这样的活动,因为没有多少思考的成分、欣赏的成分和探究的成分,在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上就显得“浅易”,就欠缺应有的深度与力度。
另外,“学生活动充分”也讲究形式的雅致、丰富与灵动。那种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永远机械单一地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形式,那种单调与僵化到连“小组”活动的人数都永远不变,甚至让学生永远对视而坐的做法无疑是平俗与粗糙的。
什么是“课堂积累丰富”?含义很好懂,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有丰富的积累。
“积累”二字,事关重大。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共有约30次直接提到“积累”一词。其中关于语言积累的说法也多次出现。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要求教学中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高中阶段的力度更大一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积累优秀散文中的名言佳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育中的“积累”呢?
广义的解释是,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在语言储存、能力培养、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狭义的解释是,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存,丰厚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还可以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看到对“积累”二字的反复强调。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这样的不厌其烦,这样的强调力度,表现在课标之中,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与提醒:中学语文教学要非常关注学生的积累。不注重积累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不符合语文的课程标准的。
把这种“积累”转化为语文教育教学的行为,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丰厚的收获,就是“课堂积累丰富”。学生的这种收获与积累不仅仅只是语言的、知识的,还应该有方法的、情感的和思维的。
说到“课堂积累丰富”,还需要提及学生的语言积累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语言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充足的语言积累,有利于每个学生的一生。
所谓语言积累,就是运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习得更多更美的语言,它包括字与词,更重要的是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坚实基础。
所谓语言积累,就是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学会品味、揣摩、感悟和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可以这样说,凡是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到位的课,凡是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语言学习的课,都可以说是达到了“课堂积累丰富”的境界,都可以称之为高效率的课堂阅读教学。
“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与语文教师的素养有重要关系,也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有重要关系。
“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境界是在课堂上实现的。它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过硬的语文教学技术。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首先强调的是技术即教学技术。所谓教师的教学素养,从教学业务的角度看,不外乎学问与技术。正是因为学问与技术的原因,从事教学的人才被尊称为教师或老师。
可以说,目前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理念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即教学水平问题。淡化教学技术,不提倡教学技术,教学技术不熟练、不精湛,是危害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
那么,什么是教学技术呢?
教师的一切与日常课堂教学有关的操作技能都是教学技术。如:教师自主研读教材、研读课文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阅读教学的技术,独立设计与实施作文教学的技术,日常教学中组织课堂活动的技术,试题分析以及试题编拟的技术,指导学生高效备考的技术,积累教学资料并对教学资料进行提炼的技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技术,教学论文的写作技术以及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而体现出来的基础技术,如书法、普通话、朗读、提问、课堂评点和教学语言的表达等。
就课堂教学而言,此中的核心技术有三项: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课堂实用的技术。
教材研读的技术确保教师深刻丰富地领悟教材内容,提取、整合优异的课文教学资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的技术确保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充分、课中积累丰富。善于教学设计的教师能够在简化教学头绪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扩展教学的空间。
课堂实用的技术确保着教师个人在课堂上的教学尊严。一手好字与一口好话是教师教学形象的展示,这种形象一定从某种层面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情。
仅从以上三项内容来看,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技术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任务。举例来说,大多数教师缺乏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整合的技术;国内举行过无数次的教学大赛,但即使是高层次的竞赛,也看不到有几位教师能够把汉字写得令人赞赏。
很难想象,如果一位语文老师连研读教材、设计教学和课堂实用的技术都不过关,他的课堂教学会达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境界。很难设想,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需要或者少需要教师丰富的学问和过硬的技术。所以,教师个人要有自觉的自我训练意识。有了这种自我训练的意识,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地在“技术”的层面上训练与磨炼自己,于学生于教学于自己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11年版新课标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这一段话,就是理念。只有以这样先进的理念来形成规范,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才可能厚实,“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理想境界才有实现的可能。
22.教材研读的创新
课文阅读教学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材研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教师的教材研读。
1.从课文研读的意义看
课文是精选的语言现象,深入细致的课文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
中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精选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无数的知识宝藏。
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学习技法;课文研读,伴随着语文教师的一生。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只有确有心得的课文阅读才能成就好课。
2.从语文教师研读课文的方法看
阅读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就是科学而又艺术地分析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对于教材,有如下“五读”的能力:细读教材的能力,精读教材的能力,深读教材的能力,活读教材的能力,美读教材的能力。
课文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别出心裁的阅读,可以运用文本拆分法、妙点揣摩法、探究发现法、反复评点法、资料助读法、论文写作法等方法深化我们的课文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