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教育之乡
1916年11月8日,据说在娘肚子里呆了11个月的李整武(1969年后改名为李正武),在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东花园里6号——昔日著名的“翰林府”(注:卢贤松.记中科院学部委员李正武兄弟妯娌四博士.《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1992年11月,内部资料.)呱呱坠地。
小整武的出世,是昔日“翰林府”的一大喜事,因为小整武的父亲李光白和母亲卢松卿在整武之前生了两个女孩,小整武是李家的第一个可爱的男丁,这家书香门第的传承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响亮威武的名字——李整武。他的爷爷更是欣喜若狂,走街串巷奔走相告:我得了一个大胖孙子。
李整武的故乡浙江东阳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东阳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1988年撤县建市。东阳人文荟萃,教育鼎盛,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称,秀美的东阳江穿城而过,是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影视旅游名城”。
东阳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养育了众多享誉中外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儒家学说的正宗传人、东阳教师的祖师、元代的“孔子”、所有孔庙西院都有牌位的东阳先儒许谦;当代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我国现代物理学泰斗、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整武的生母卢松卿的娘家卢氏家族,也居住在这块风水宝地,并为东阳增光添彩。雅溪卢氏居处,三峰南峙,雅溪环流,天人合一,风物宜人。明清两朝卢氏诗礼传家,科第延绵,有“婺之望族”之称。不断出现朝廷重臣,为国效力。卢氏家族为东阳创建了现存江南地区规模最大、最集中反映儒家礼乐思想、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之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
以大宗祠为中心,卢宅大街横贯东西。复荆堂、肃雍堂、树德堂三大宗支建筑,呈向心之势。40余处园林、书院,寺观及20余座牌坊环绕其间。现存的厅堂宅第,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彩绘艺术于一体,保留了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特有的建筑遗风。肃雍堂纵轴线前后九进,纵深320米,气势宏伟。难怪有人说:“北有故宫,南有卢宅。”
卢宅,是李整武的母亲卢松卿的娘家卢氏家族为东阳留下的如诗如画的历史辉煌。卢宅不仅是东阳的旅游胜地,据说连韩国前总统卢武铉都前来造访寻根,也是激励东阳人再铸辉煌的教科书,让更多的英才人杰从这里走向世界。
在东阳人世世代代尊师重教、教育鼎盛、人才辈出的大环境和父亲李氏家族、母亲卢氏家族的书香门第厚重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幼年的李整武就形成了多思好学的文化素养,这也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
成长在翰林府邸
李整武父亲李光白所属的李氏家族,在东阳是很有名气的书香门第。清道光年间,李氏家族出了个李品芳(注:李崇光.激流勇退的李品芳传略.《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1992年11月,内部资料.)(1793—1876年),字增美,号春皋,晚年笔名澹翁。
李品芳才貌双全,5岁读王勃之《滕王阁序》,背诵流畅,被老师誉为神童。9岁文笔生花,10岁通情达理,19岁考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考中进士,被皇帝钦点翰林,入翰林院,赐太子伴读(即太子的老师)。之后,可谓官运亨通,一步步升至“一品阁学衔”和“大考翰詹庭读卷”。武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时年51岁,官居一品的李品芳,以母亲有病为由,乞假还乡,不再复出。
李品芳年近花甲时,他的太子学生咸丰皇帝登基,不忘师恩,咸丰元年,派大员到东阳,命李品芳进京任职。李品芳托病推辞,东阳人为此迷惑不解。原来是因为李品芳长期在翰林苑,并曾经担任太子的老师,目睹了君王的昏庸、官场的腐败、朝政的衰落、内忧外患,李品芳虽然怀抱儒家之道治天下的素志,却无缘实现。而且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更不愿与贪官奸臣为伍,自叹无力回天,只好辞官还乡。
李品芳还乡蛰居家门32载,微服轻装,以庶民自居,生活简朴不近声色。打扫庭院,栽花种草,事必躬亲。偶有县官来访,他态度和蔼,谈笑风生,从不荐员说情,不私事求人,一身正气,受人敬仰。他闭门读书,不谈政事,主要精力用于诗词、散文创作,所著诗词、散文亲笔缮写精装成册,名曰《澹翁诗集》。澹翁诗词可谓一字一珠,诗词中对帝王昏庸无道,官场腐败多加斥责。他认为此乃败国之源,误国之本。他曾任礼部侍郎,目睹嘉庆以来,清朝官场腐败益甚,内败于昏君奸臣,外挫于西方列强。叹曰:如此内忧外患,国势如何强盛,社稷何能太平。他对屈原、魏徽等先贤的为国为民献策直谏、正气凛然,赞赏有加。所著散文中有《屈大夫!屈大夫!》、《责奸》、《论人性》、《孔孟之道安在》及吊王安石文多篇,抒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光绪戊戌(1898年),李品芳之子福简考中进士,又被钦点入翰林院。
李品芳父子都被钦点入翰林院,他们的故居李家祠堂被赐“父子翰林”横匾,成为东阳有名的“翰林府”,写下了为东阳增光添彩的历史佳话。如今那块“父子翰林”的匾已经不知去向,但李品芳的故居,那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东阳的“翰林府”古韵犹存,向世人讲述着李氏家族的诗书礼仪、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家风代代相传的故事。
李整武就生长在这翰林府邸。李氏家族诗书礼仪,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家风深深地根植在他心中,这对他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他的辉煌人生,使他成为传承和发扬光大李氏家风的杰出代表。
父母的启蒙教育
李整武之父李光白(1891—1981年),浙江省东阳人,曾就读浙江省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曾经担任东阳县立小学和县立中学教师。在民国期间,他担任过浙江省松阳县县长秘书、江苏省淮安县县政府秘书、浙江省泰顺县县长,最后在杭州高级法院任书记官。李光白继承了祖上的遗风,忧国忧民,刚直不阿,所以仕途坎坷,官位难继。他的浙江省泰顺县县长任职才半年就挂冠易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不愿与国民党贪官为伍,仿效祖先李品芳辞官还乡,自谋生路。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除了对子女有智商遗传之外,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整武的母亲卢松卿虽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她毕竟受到卢氏家族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氛围的熏陶,聪明贤惠,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并且特别会讲故事。小整武3岁左右,她就开始给小整武讲海龙王、孙悟空、岳飞精忠报国……母亲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小整武听得津津有味,听了一个还要听一个,大大激发了他认知世界的浓厚兴趣。于是,小整武要求父亲给他买故事书,教他识字,要自己看书。本是饱学之士又有中小学教师经验的李光白对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十分欣喜,他不仅教小整武识字,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购买识字书、故事书、算术书、自然科学书、小学课本……小整武聪明过人,识字速度非常快且几乎过目不忘,很快他就能自己看故事书,并成了书迷。他经常坐在自家过道前的门槛上看各种书,最喜爱看的书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徐霞客游记》等。他一看书就入迷,书外的世界似乎都不存在了,叫他吃饭他也不理,怎么叫都叫不动。
小整武看书的专注度让李光白暗暗高兴,这说明小整武看书学习已经入门,可以开始学小学课本了。大概是从小整武5岁左右开始,李光白开始让小整武系统地学习初级小学课本。他不但不限制小整武看故事书、看小说书,还主动给他讲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展小整武的知识面。小整武不到7岁就轻松愉快地学完了初级小学(1~4年级)的课程。
1924年1月,刚满7岁不久的小整武,到当时的东阳县立小学(现为东阳吴宁第一小学)读高小(5~6年级),正式进入了学堂。在家自由轻松学习惯了的小整武,初入学校既感新鲜又不太适应。他晚年时给她的女儿讲了一个那时的故事:刚上小学不到两星期,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冰雹,我便飞快地往家里跑,结果头上被打起了大包,家里房顶也被打漏了,家里到处都是雹子,据说那场冰雹把牛都打死了。
小整武在读小学期间,父亲李光白发现他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浓厚,他解数学题轻松自如,有超人的才能,因此,父亲李光白决定着力挖掘小整武的数学潜能。他特意从杭州买回一本大大超出一般小学生智力水平的数学书《笔算数学》送给小整武,正是知子莫如其父。小整武拿到《笔算数学》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夜以继日地演算、琢磨,直到把其中要旨学深学透方肯罢休。父亲李光白慧眼识天才,一本《笔算数学》打开了儿子小整武通往数学圣殿的大门,让他终身受益。
舅父的书斋
李整武有个比他年长11岁的小舅父卢炳普(注:卢贤松.卢炳普传略.《东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1992年11月,内部资料.)(1905—1974年),是东阳吴宁镇亭塘村人。他是整武母亲的胞弟,自然是名门望族卢氏家族的后代。其父卢文泉曾任劝学所所长,对东阳教育很有贡献。卢炳普自幼受到书香门第的熏陶,聪明好学,学业有成。1923年,他在宁波省立四中毕业后,考入南京东南大学。1925年春,因肺结核回家养病。这年秋天他去临海省立六中教书,校长是共产党员戴邦定(号介民)。在戴邦定的影响下,卢炳普读了一些共产主义理论书籍,学习了不少先进的思想,对他一生的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之后,他又去中央大学文史系学习。1929年毕业后,他一边教书、一边办报,在宁波与东阳同乡吴望伋一起,在母校宁波省立四中任教,兼宁波《民国日报》总编辑,吴望伋兼报社社长。抗战时一度任国民党省党部监委、参议员。抗战胜利后,主动要求离开政界,回到教育界,任省立杭州初级中学校长,兼《正报》主笔。1934—1939年任东阳中学校长,长达6年之久。卢炳普一生,除短期从政以外,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也就是说办学贡献最大。
李整武的小舅父卢炳普是卢氏家族当代的代表人物。他学业有成,中央大学文史系毕业;他官场得意,官至国民党省部监委参议、省参议会秘书;他事业辉煌,不仅兼任宁波《国民日报》总编、杭州《正报》主笔,文采飞扬,更是在教育战线上建树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