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15500000008

第8章 沽水年华(7)

但是不知为何,这也再难享受了,好像绝了迹。有一年鼓楼举办灯会,过元宵节,报上宣传,我特意赶去——一见之下,原来尽是些小电灯泡的玩意儿,用反光刺目的人造绸绢之类制的,一个转盘,坐立几个绢人子,单摆浮搁,了无意韵,但见电流通时,盘子转动,几个呆板的绢人就那么毫无意味地兜起圈子。我感到索然兴尽,后悔为这个挤车奔波一大阵子。以后也再没有看过。

在海外逛商店时,看见那琳琅满目的形形色色的蜡烛。他们吃晚饭,故意去电灯而点彩烛。圣诞节的烛光炫影,更不可缺少。这不禁又使我十分困惑:西方是电的世界,可是蜡烛仍然魅力未减。在北京,我想买支红烛点点,领略一丝诗词中引人入画的“绛蜡”、“兰膏”、“蜜炬”的意味,却无觅处。

此仅一例,已写了这么长,看来谈情趣也很麻烦,何况再论文人乎?

“对对子”的感触

三十年代之初,我才十多岁,小学尚未毕业,那年四哥读完了天津南开中学,上京投考清华大学,不幸因倾盆大雨误了场,使他一生抱憾。他当时回家就告诉我们:国文试题有对对子,出的是“孙行者”。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事我却忘不掉。今年的《北京大学学报》上,我国一流大学者季羡林先生撰文论及我们的几部文学史的不足,应该重写,并连带说到学校语文课须教给学生对对子,学做中国传统的诗——这样才能亲切体会赏鉴古代文学杰作名篇的好处何在,才能有深切公允的评价。[11]我读了本刊讨论对对子的文章与季老的建议,心中着实有所感触。

寅恪先生和羡林先生是两位文史宗师,先后辉映。他们之所见略同,大约其中必有道理,我们不应漠然置之而无所思考。寅恪先生已把对对子的意义揭示于人了,我非常赞同他的见解。因为对对子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非只是科举的要求、文人的习气。它产生于中华汉字语文的极大特点,而绝不是人为的无聊的文字游戏(有人把它当作游戏,那是另当别论的事)。我们的语文“天生”具有“对仗性”而且人人运用,天天实践,只是自己不意识自己是在对对子罢了。比如,你说俗话、谚语就离不开对对子。许多成语,其本身都是对子,若列举是举之不尽的。“半斤八两”、“大呼小叫”、“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黑灯瞎火”、“和风丽日”……你能举得完吗?只要你一想,便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每天说的读的听的记的,处处是对子!

“有理的五八,无理的四十”、“八月中秋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人是铁,饭是钢”、“脸上一团火,心里三把刀”……这些也是谁也举不完的。这都是群众百姓的创造,他们怎么了?难道能说他们患了“语文病”?再不然是受了文人墨客的“毒害”?

都不是的。这种喜欢对对子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汉字的极大特点特色:它单音,但又有声调的变化,现代已将当时复杂的声调简化为“四声”,而对对子的又把四声归纳为平仄[12]。如此简而又简了,可还有人嫌“麻烦”,认为什么都可以不懂也不讲,胡来乱来也是“语文”。那恐怕是不大对头了。

汉字的对仗,是“天生”的,不是人生扭硬造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野对长空。”这种“歌诀”式的“对子示范”,不但显示得清楚,相应的两个字不但义对、音也对,而且你念诵起来,其音调节奏非常之美!除了我们中华汉字语文,未必还有如此优美奇妙的“思想符号”了吧?

对此,岂能一不自知,二不自惜呢?

爱国首先要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而爱文化首先要爱自己的民族语文,爱语文则首先要明白它的优点美处何在。

“洪宪”点滴

“洪宪”,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最后一个朝号与“年号”。到而今,除去几位耄耋“老朽”,大约知道它的人已然不多了。

“洪宪”是袁世凯的创造。袁氏乃清末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我的故乡向南走二三十里就是“小站”,产稻名驰寰宇——“小站练兵”,是讲民国史者所不能省略的一章。站本是“兵站”,有大小之分,小站也不止一个。但今日的“小站”,已成史地专名,不再具有泛义。

文人的习气,称袁世凯为“袁项城”,以籍贯为名号也。民间则呼为“袁大头”。

“袁大头”的绰号,取义似乎有二:其一是袁公生来头确很大。二是因为袁的头像铸入银圆,而当时流通过的银币[13]有三种:一是“洋钱”——此名也就兴于那时的外国所制的银币,上铸洋人之像。二是“龙洋”,此乃光绪年代“改良”所制银币,仍用大清国标团龙为记。三是“袁大头”,即此号之由来与盛行也。

袁公做了大总统,仍不惬怀,遂有称帝之雄心壮志。他的宏愿并不止于“想象”,而是“付诸实施”的。他终于“登基”[14]了。这个新朝,就是“洪宪”。

“余生也晚”,绝不能冒充“民国史家”,所知所闻,至为有限,本文所记,不是采自书册文献,也非“道听途说”,是几个点滴——却系亲切经历。

我二十二岁结婚,那时的中等人家嫁女还得讲“陪送”,即须陪上一批物品陈设,箱笼衣饰等俱全;我之岳家所“陪”的,中有一套茶具,托盘、壶、杯,杯是“盖碗”。这套佳瓷的每件之底圈上皆有朱笔书写(烧就)的四个字,曰“洪宪年制”。

我“认识”洪宪,是由此为始的。

我到京郊燕京大学读书时,与张伯驹先生因词学、“红学”而过从,以至结为深交。他居住校西的“承泽园”,康熙时果亲王之郊园也。入园所见,迎面是一座小楼,上层住的是画家秦仲文,下层则是袁大公子克文的居处(皆张先生供给生活)。袁克文时是独孤一人,满室是德文书,是位翻译家——如“洪宪”传位的话,他身为“太子”,当为第二代皇帝。我见他时,萧然一儒素也,很少下楼散步,难于觌面。

燕大遭日军封闭,抗战胜利后我方重返燕园。记得一位新生初到,身材魁梧,人皆指与我:“他是袁世凯的后人(但不详为哪一支)。”同学们传说:他在历史课堂上,当讲到袁氏史迹时,他站起来为“家祖”辩护,说与事实不符——因未亲闻,今已说之不清了。张先生与另一公子至交,即风流文采的袁寒云(他二人是当时“四公子”之两名流),著有《塞上草》词集,能串京戏,成为一绝。

张先生向我说过的袁氏逸闻只限两点:一是袁公姬妾多,案上一个瓷罐装的是鹿茸粉,他随时开罐抓一把粉吃……张先生幼时过年贺节到袁府行过礼,其余并不多有来往,故所知并不甚多。有一次与袁公之子开玩笑:“你是皇八子——幸亏令尊是皇帝,倘若原是封王,你岂非‘王八子’乎?”此张先生于五十年代到敝屋(东城无量大人胡同)亲口告诉我的,相与腾笑。

大约六十年代,当时北京旧书店十分丰富,常去之处熟识了,可到“内库”检书。一次,在隆福寺街修绠堂,在一堆残书中忽见老照片,看时确认是“洪宪”时众“大臣”陪祀天坛的摄影。我很惊奇,原来洪宪朝的君臣,服装是头戴“平天冠”,身着长袍,大掩襟,腰系丝绦,足蹬薄底官靴——是乃有意地“反清”,这打扮是要“恢复”“汉衣冠”也。

至今后悔——当时残物太多,收不胜收,也没那么多闲钱;如此珍罕之照片,不拿它当回事——其实店里若知我欲存,也就送我了(本无价目可言)。

讲历史是一件难事,我一向深知其中甘苦曲折、真伪风影,往往去事实远甚;妄论是不自揣量的。目下影视,“王朝”走红,历史学家一言不发,我岂敢多呼。聊记所知,略资谈笑而已。

注释

[1]界,古音jài。j、h二音常对转,如偈、喝二字之音即其理也。

[2]到元代,已无对峙交界,故忌“界河”之名,改称“海河”了。

[3]虚岁,当时的习惯说法,后文同此。

[4]这种土匪是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被消灭的,所以华北沦陷时仍然肆虐于一方。

[5]管人的舍监。

[6]即不团作图形的发面馒头类。

[7]本名瀛,字紫登、子登,号爱庐、耐庐,工书能画,才气豪迈。

[8]科举时书生赴考的俗语。

[9]他已是教师,但与我是“同辈”,我隔六年才又回校“当学生”。

[10]北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著名学者。

[11]以上是大意,是我凭记忆的一种“转述”。

[12]阴、阳平是平声,上、去、入是仄声。

[13]银币重“七钱二分”。每枚叫作“壹圆”,俗语则谓之“一块钱”。

[14]基,是俗写,本应作“极”。

同类推荐
  • 素怀诗草

    素怀诗草

    我与高升同志相识已经多年。最初,他给我的感觉是气质儒雅、为人谦和,后因工作关系接触多了,感到他勤于思考干事练达。近日有幸读到他的诗作,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感到他才思敏锐、心存高远,大气荡然。这部《素怀诗草》小诗集,是他发自心底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知感悟。内容涉及较广,既有从政从经的体会、对当代人情世故的诠释,也有对世事国事家事的观察和理解。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讴歌和赞叹,表达了对祖国、对事业、对家乡及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 寂静忘机

    寂静忘机

    本书包含三个章节:诗词、诗歌、小文。本书以江南的笔触宋词的底蕴,展示了生活在喧嚷都市中一种独具本色的情怀,在物欲横流的红尘中,修筑一处心灵的桃源地,描摹与万物遇见离散的悲喜、眷恋、怅惘、苍凉、虚无……在自疑与释疑中轮回,追逐一种从内到外的本真,析透出当下社会人文、自由、延展的精神向度。
  • 姥爷

    姥爷

    本书是蒋雯丽的首部自传体随笔作品集,记录了她内心深处的童年故事。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作者与自己的姥爷相依为命的童年生活,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生命在亲情中传承,在温情中延续。文中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极具感染力,动人心扉。
  •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西域民间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有的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的经典之选,具有新疆民间文学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保持了原初的味道和浓郁的地哉特色。
  • 仙根的传说

    仙根的传说

    本书系永德仙根的民间故事集,其内容从四个方面:“仙根的由来”、“仙根托梦于人”、“向仙根借兵因迎战”以及和“仙根”有关的其他传说来收集民间故事。
热门推荐
  • 最强妖孽保镖

    最强妖孽保镖

    古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今有一毛钱难倒英雄汉来历神秘,拥有一身必杀技能的杨言,为了生计只能屈辱的去......
  • 墉城集仙录

    墉城集仙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若不相欠,怎会遇见

    若不相欠,怎会遇见

    在诺查丹玛斯预言说世界末日这天,女主的生活迎来了“末日”。这一天,做了五年的杂志宣布停刊,发现处了两年的男友电话里,那个经常嘘寒问暖的男同事的手机号,竟是大学时候同宿舍的姑娘的。女主躺在床上,想着该是默默饮泣?还是跑到男友公司大闹一场?但显然什么都没做,像她这样思想界的超人,生活界的胆小鬼,这么丢人现眼的事情做不出来,能做的就是在前男友 闺蜜的婚礼上,顶个淘宝定制款的假肚子,扮演生活幸福的贤良女子,给跌宕生活一个神转折。本以为远离过往就过上了平静生活,哪曾想新报到的公司老板,竟是曾经为了报复前男友而意图在酒吧推倒的霸道总裁。到底是过上了拥有霸道总裁的幸福生活,还是一切终究是空欢喜的梦一场?
  • 亡灵物语之异界之旅

    亡灵物语之异界之旅

    因车祸而死的赵天赐,在灵魂即将消散的最后一刻,来到了异世,在亡灵法师的召唤下成为一个拥有灵魂的僵尸。经过自己修炼法术后,重生为人。随着他自己能力逐渐加强,在他的灵魂深处,人性,正在不知不觉中复苏。重生后的天赐能否融入人类社会?命运的齿轮又会将他带往何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本草纲目》家用说明书

    《本草纲目》家用说明书

    随着人们对中医和自然养生观念的日益推崇,被称为千古医书之首的《本草纲目》又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词汇。为什么《本草纲目》时隔数百年仍然焕发无穷魅力,被人们争相阅读?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这部书的集成性和实用性。这部成书于明代的奇书蕴藏着众多养生保健,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观点与知识,几乎囊括当世所有医典著述中的精髓,而且《本草》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即使是略通文字的普通百姓也可在其中找到自我保健的妙方。拿《本草纲目》中针对长寿抗衰相关内容的著述来说,书中除了在有关药物的附方中收录了抗衰老方剂285首,涉及衰老性病症211种外,更有鲜明的医学理念作为理论……
  • 重生西游之金蝉圣僧

    重生西游之金蝉圣僧

    本书又名《为何渡我不渡她》修仙觅长生,热血任逍遥;踏莲曳波涤剑骨,凭虚御风塑圣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唐曾重生在西游,为了回到现代而长生。经历了无数岁月后,他醒了。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和儿子说的知心话

    和儿子说的知心话

    青春期复杂多变,每个男孩心中都或多或少地装有秘密,却又无从获取开启秘密之门的钥匙,所以,这个时期的男孩需要一个能与自己说悄悄话的大朋友;而父母面对儿子的变化和疑惑,很想帮助他,有很多话想对儿子说,但有些话却难以启齿。这种状况使得青春期男孩与父母之间迫切需要架起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而《和儿子说的知心话》正是这样一个纽带。
  • 工作革命:透视未来工作世界

    工作革命:透视未来工作世界

    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逐步开始形成了工作,人们发现自然的秘密,发展文化的力量。在现代社会里工作已成为文明的中心。从历史角度看来,在我们现实生活和意识里,工作世界的作用几乎已无法继续上升。
  • 田园美娇娘

    田园美娇娘

    四九被王家退婚了,整个浅水湾都知道了,那些死了老婆的或者年过四十的都上门来提亲了,把四九娘给气病了,嫂子气不打一处来,扔了扫把把她赶出门了。无家可归的四九,生无可恋了,投河自尽,却不想被来河边洗澡的哑巴给救了,哑巴把已经昏过去的四九带回家,蒙上眼睛给她换了自己的衣裳。醒来后的四九发现衣服被换了,清白没了,对着哑巴又打又捶的,哭得昏天暗地的。从哑巴家出来后再次去投河,又被追来的哑巴给救了,哑巴抱着她再次回到他的茅草屋内。四九昏睡过去后发起了高烧,哑巴细心的照顾着她,直到四九好起来。面对现实的四九,心里牵挂着家里生病的娘亲,好了点,就换上了自己的衣服,想回去看看。只是还没到村口,就看到自己的娘亲和嫂嫂在地里有说有笑的。当四九再次被赶出门的时候,心如死灰,却不想死,她想活着,而且要活得比别人好。无处可去的四九在黑夜里无助地哭着,又一次,哑巴把她带回家了。虽然哑巴不说话,却很懂四九的心思,她睡着他的床,他就在板凳上搭着块板睡的,从来没有对她有一丝的不轨。四九就这样在哑巴家住下了,她开始为哑巴的家操持着。一个被退婚的黄花大闺女,跑到独来独往的哑巴家住着,这事又被整个浅水湾人茶余饭后说着。四九爹娘带着哥嫂来找哑巴要彩礼,哑巴不知道从哪里翻出了银两打发了他们,之后他买来红烛红被子红衣服,就这样把四九连哄带骗的娶进了家门。再有人在四九面前说哑巴是个傻子,四九就很不屑的笑一下,只有睡进了一个被窝,才知道他到底傻不傻!成了哑巴的人,四九才发现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耕田、种地、上山打猎、采草药,无处不是两人的身影。四九想把茅草房盖成青砖大瓦房,她还想把后山开出一片地来,她还想能去安西县里做些小买卖,她还想在安西县里买个铺子再买个宅子,她还想......有了梦想,她就跟哑巴说,两人一起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