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子路曾问孔子:“为什么累德、积义、有才、有识的人反而不被重用?”孔子回答是:“遇不遇者,时也。”实质上这里谈到的却是上司择人的问题。智者比干被纣王剖心,功臣韩信被刘邦所诛,丞相文种被勾践赐死,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共同的特征就是君主们或认为臣子威高震主,或认为臣子不忠诚服从,于是统统诛之。在今天,虽然上司没有诛杀下属生命的权利,但总是可以左右他的前程的,所以表现出自己的真诚、服从在工作中是必要的。
13.推荐自己应知难而退
推荐自己有时不一定会成功。我们去面谈求职,谈到一定时候,如果发现时机不对或者对方无兴趣,就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时候,表现要冷静,不卑不亢地表明态度或者自己找个借口,给人留下明理的印象。推荐不成功,可能错在自己,比如资格不够、业务不对口、过分挑剔等;也可能是对方不识才、性别歧视、要求过高等等,这时你不妨另找门路。
投其所好则攻无不克
郦食其是秦末高阳人,好读书,家中贫苦,但胸中蕴含天下的韬略。陈胜、项梁等起义之后,经过高阳的起义军有几十支,郦食其观察这些起义军的领袖都是龌龊之辈,喜欢繁琐的礼节,不能听从宏大的谋略,因此隐居不出。后来听说沛公刘邦的起义军到了附近的陈留郡,并且刘邦每到一处都探访当地的英雄豪杰。郦食其还了解到刘邦为人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比较随便,有宏大志向,于是决心求见刘邦。
郦食其一位同乡在刘邦身边做骑士,正好回家,郦食其便请他向刘邦转达自己的意思。郦食其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客人中有人戴儒冠,刘邦便拿来做便壶,在里边撒尿;刘邦的性情比较粗野,开口就骂人。所以郦食其对这位骑士说:“你见到沛公,就说我们乡里有一个叫郦生的人,年纪六十多岁,身长八尺,人都叫他‘狂生’。这样沛公一定会接见我。”
刘邦年轻时狂放不羁,是个酒徒,常在酒店里赊钱喝酒,喝醉了就躺在酒店的地上。郦食其深知自称“狂生”,就会吸引刘邦的注意力,有利于自荐成功。
果然,这位骑士如郦食其所说转告了刘邦,刘邦立即召见了他。两人一见如故,郦食其便为他献出攻占陈留郡的策略,为自己的建功立业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作为现代人,要如何才能吸引“达官贵人”的注意力呢?以下是几则小技巧,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1.从别人的经历中寻找受人注意的捷径
鲍勃是纽约著名杂志《妇女家庭》的主编,他接手该杂志短短数年,便使濒于破产的老板起死回生,杂志的销量直线上升,广告客户蜂涌而至,自己也赚了不少钱,而且深得老板器重,令同行们嫉妒。
其实,鲍勃成功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他善于引起别人的注意。在十三四岁的时候,鲍勃便开始和当时社会上的风云人物通信,积年累月,获得不少名流的注意。
当时的鲍勃只是西联电报公司中毫不起眼的送报生。但是,就因为他喜欢与伟人通信,又是个孩子,便毫不费力地得到许多名人的友谊。如格兰特将军和他的夫人、伽菲尔将军、休曼将军、林肯夫人、学者海思等。后来,在他的这些朋友之中,海思居然做了美国总统,他便写了许多文章在鲍勃接手的杂志上发表,于是该杂志行情看涨,身价大增,销路蒸蒸日上。
不难想像,世上有多少人朝思暮想得到伟人的青睐,然而年轻的鲍勃却如此轻易地在千百万人中间拔得头筹,占尽优势。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写给那些名流的信,都是很特别的。鲍勃曾读过这些名人传记,他在信中写的情意,都是从那些小传中挖掘出来的。
据为鲍勃写传的作者皮亚特记述:“鲍勃想把那些他看过的小传核实一下,于是他就以一个孩子的直爽天真,径直写信给伽菲尔将军,问他的小传中记载他小时候曾做过拽倒小童的恶作剧是不是真的,并且说明他写信询问此事的目的。于是,伽菲尔将军很详细客气地写了一封回信给他。他看了复信后高兴极了,同时觉得这是一个大发现。得到名人的书信,不仅仅是得到他们的手迹,而且从那些信中他还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知识。所以从此之后,他就开始不断地写信了,问那些名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或那件事情,或是询问他的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日期……结果,真有几个名人写信邀请鲍勃去看他们,与他建立了友谊;更多的是,每当有名人来到纽约,他必然要去拜访那些曾经写信给他的人,并亲自向他们道谢。”
我们大概都希望得与名人做朋友,大概都希望有名人指导我们,然而,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使这些名人指导我们呢?我们可曾像鲍勃那样,从别人的经历中去寻找我们的武器呢?
可见,要打动别人,首先就是要赢得别人的注意。鲍勃就有这个本领,他从每一个名人特别有趣的经历中去接近他们。
著名钢铁大王卡耐基在一个很紧要的关头也曾运用这个策略。有一次,一座很重要的铁路桥梁工程眼看就要被别人抢走了,他绞尽脑汁,想让桥梁的管理人员改变他们的决定。那时,他们对熟铁比生铁坚实这一重要特点并不太清楚。于是,卡耐基开始活动了。据卡耐基自己说,那时恰巧发生了一件很巧妙的事情。一个管理人员在黑暗中驾着汽车撞在一根生铁铸成的灯柱上,把灯柱撞断了。
卡耐基立刻抓住这件事。他说:“喂,各位都看见了吧7’待许多管理人员注意这件事后,他便详细地告诉他们为什么熟铁比生铁好。卡耐基运用了鲍勃同样的策略:“从那些管理人员自己的经验中寻找出使他们注意的机会,以达到成功。”
当我们和一个人交谈的时候,我们会看见他的眼睛在游移着,我们感到他渐渐地不注意我们了,这就是我们忽略了这个策略的缘故——我们忘记了去关心他人的经验。我们与别人的兴趣越接近,我们就越能牵住他们的注意力。
2.最引人注目的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我们平常所见的每一张报纸都是依据“我们与别人的兴趣越接近,我们越能牢牢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这一策略发展起来的。《联合日报》的总经理考伯曾说:“编辑们应牢记的第~点是:人人都对自己最感兴趣。第二点亦由第一点派生:人人都对自己所认识的人或所看见过的东西以及所经历过的事情感兴趣。”考伯还说:“在每天早晨的报纸的封面和第二页上,尽管有许多从欧洲来的重要新闻,可是你差不多看也不看它们一眼,你最热心的是:你的所得税怎样了?你所住的那条街发生了什么事?你所认识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本县里发生了什么事?本省里发生了什么事?国家大事怎样了?”
《合众日报》总经理毕考尔也曾说:“每一个人都以为世上最有趣儿的人乃是自己,如果你没机会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自己的报道,那么看看关于你认识的或闻名的人的消息也是好的。”墨索里尼在报纸上远不及一个电影明星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为墨索里尼固然重要,然而大多数人却更熟悉明星的一切。印刷品中如印着自己的名字,无论它们印得怎样小,都会跃然撞入我们的眼帘,也就是这个缘故。
同样道理,当我们在银幕上或小说中看到英雄好汉的冒险行为,我们有时竞不知不觉地将那些英雄好汉变成我们自己。当他放枪的时候,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勾扳机了;当他奔跑的时候,我们也不禁两腿做着骑马的姿势了。总之,人人都喜欢那些他们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事情,或喜剧或悲剧,自己常常感觉成为了其中的英雄或牺牲者。
新闻记者常常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假设为主角的故事,我们常常称之为“大众兴趣材料”,其实,我们感觉到的兴趣的真正对象就是我们自己。
在爱迪生的实验室中,爱迪生常常用巧妙的方法来观察他手下的年轻职员究竟对哪一种工作最感兴趣。他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做这一调查,为此,他在实验室中特别设置一个事务上的组织,使那些年轻职员时常显露出各人的兴趣和注意点。
据他儿子说:“我们这里通常有几个年轻职员,他们的唯一工作便是巡查各家店铺,他们必须每天写一个报告,说明他们的一切建议和批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些报告中产生。但比这些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报告中看出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最适宜做哪种工作。”
“比如说,有一个化学工程师,他告诉我们的,在我们想来当然是非化学莫属了。但有时他的报告中却并不详述关于这方面的建议,而是注重于怎样出货,如何布置等等。于是,很显然,他所注意的是在那一方面,那么,我们既然知道了他的真实兴趣在哪一方面,我们当然就可以派他去担任那一方面的职务。”
我们大都是身不由己地被拽引到与我们天生的兴趣最接近的工作上去,这种兴趣,有时是我们自己也难觉察的。总之,人人常常对自己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注意。比如自己所缺少的东西,与自己有关的一切问题以及与自己的经验有关的种种事情。
3.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电话机的发明者贝尔有一回为筹一笔款子而大伤脑筋。他来到一个朋友休巴特先生的家中,希望他能对他正在进行的新发明投资。
他该怎样说服休巴特先生呢?是开门见山就大谈预算能获得多少利益吗?是把他的科学原理给他解释一番吗?贝尔绝不会做这种傻事的!他只字不提他的真正意图,而是预先设计安排好了一个“局”。贝尔不但是个发明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交际家。
据贝尔的传记所述:他弹着钢琴,忽然停住了,向休巴特说:“你可知道,如果我把这脚板踏下去,向这钢琴唱一个声音,比方说‘哆’,这钢琴便也会重复弹出这个声音‘哆’。这事您不觉得有趣吗?”
休巴特当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悄悄地放下手中的书本,好奇地询问贝尔,于是贝尔便详详细细地给他解释了和音或复音电信机的原理。这场谈话的结果,休巴特很情愿负担一部分贝尔的实验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