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权利受到尊重,也应该让他成为他自己!只有受到尊重后,他才能尊重自己,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进而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句话值得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深思。
每个孩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出生时一个样,出生后一个月又一个样,三岁时和四岁时不一样,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也不一样。
就拿思维来说,0~3岁是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则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孩子上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那么学起数学来就费劲得多。因为数学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活动。再比如,很多家长说,孩子做作业拖拉,动作慢,字写不快,写得歪歪扭扭。从生理上来说,有一个原因就是:写字是一种精细且持久的高难度劳动,需要手腕的精细动作达到一定水平,还需要视知觉和动作协调得好。如果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不够强,没有发育到能够完全胜任写字的水平,写起来自然就吃力多了。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认为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岂不委屈了孩子?再有,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坐不了多久就不能专心听课了。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这时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好动嬉闹,甚至当成了是多动症。听到太多的父母说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会出错。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错,而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记忆的瞬间性、注意的短暂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动消除。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所以说,既然孩子的成长有自然发展规律,那就要顺着它的“长势”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像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它不能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同样都是成长,但不同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他们因个性气质、智力结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特点等的不同而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加之孩子吸收周围环境、成人施加教育影响的不同,使有的孩子发育得快些,早早地锋芒毕露;有的孩子发育得慢些,可能属于大器晚成。
比如只要有语言环境,孩子迟早能学会母语,但有的孩子说话较早,有的则较晚;有些在小学阶段不显山露水的孩子到了中学可能一跃而起,令人刮目相看。就像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最后到达终点。成长过程中只有相对的而没有绝对的快与慢。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马虎,人际沟通不畅,情绪多变,调皮捣蛋等,这些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技能的娴熟、阅历的积累会逐渐克服的,现在看来的小毛病也许过两年就不成为毛病了。
所以,对孩子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不要因为看到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完整的话,就怀疑孩子智力是不是有问题;不要看邻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计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么还不会;不要看到孩子上小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大脑就亮起了“红灯”: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呀?于是四处求医问药;不看到孩子考了80多分,神经马上绷紧,急忙网上求询: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呀!我都绝望了!
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她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父亲的耐心的鼓励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后来成为了大科学家;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小时候的达尔文在父亲的眼里简直是游手好闲之辈,整天打鸟、玩狗、抓虫子。这样的例子很多。
孩子的希望不是毁在自己的手里,而是最先毁在他父母手中——因为他父母首先失去信心了。所以,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要辩证地看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成与败,要接纳眼前的现实,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之间的差别。何况这些只是相对而言的,孩子的发展也是处于动态之中的,是呈螺旋形上升的。
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长河中的触礁现象,以信任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与众不同和独特个性。相信孩子能行!用欣赏的、信任的、鼓励的、爱的眼光等待孩子成长。
个体的差异、先天的禀赋、后天的教育等都会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手指头有长短一样,孩子也是各有千秋。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指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内省智能。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结构和侧重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交际上如鱼得水却不擅长写作,有的内向害羞但写起文章却妙笔生花,有的唱歌跑调但数学却很好,有的不喜欢画画却擅长体育运动的原因。
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差生”,因为他总是调皮捣蛋,他的老师训斥他:“咱这个班里,最没出息的就是你!”郑渊洁不服气:“我作文好,我有想象力,咋就没出息?”后来果然从未上过大学的他成了当代颇有影响力的童话作家。当有人采访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找到了最佳才能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父母们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期望值不能太高,希望孩子样样出色,当全能手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过早地给孩子盖棺定论容易失去客观的判断标准,容易偏离正常的教育轨道。
操之过急、期望过高除了让自己徒增烦恼和焦虑不安外,还会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主宰下做出对孩子打骂、发脾气、唠叨不停、反复无常甚至歇斯底里的行为来。不管是你的不良情绪还是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只能让孩子离你的期望越来越远。
家长要做的是去发现他的长处,要多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再提供适当的条件去培养发展这方面,做到扬长避短。如果不顾孩子的特点,不是孩子所愿学而是家长所逼,或者说要孩子学的正是孩子之短,那么只能费力不讨好,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因为,谁也不愿忍受一次次的失败与受挫。孩子并没有成人想象得那么有意志力,很多时候是凭着热情和兴趣学习的。
此外,家长还应该积极等待、主动寻找教育时机,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办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当一种方法不行时,再采用另一种方法。在积极等待的同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契机的眼睛,要有一颗积极思考的大脑,多想一种办法,多设一种情境,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朝着你预设的目标进发。要让孩子做事,要实施自己的计划,在此时不行时,就另外找时机。因为也许恰好当时孩子情绪不佳,影响了孩子活动的兴趣。
可以说,最好家庭教育应该是那种处于自然状态的、遵循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规律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按照家长满意的模子制造孩子的家庭教育!唯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才能朝着良性的方向健康地成长起来!
维护孩子的自尊
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一个孩子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他就必须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尊重自己、认为自己值得他人爱和喜欢,这样,他的内心里才会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有了自我价值,孩子的生命之火就被点燃了,而他的精神生命也因此向外扩张。可以说,自我价值是孩子热爱生活并为之奋斗的理由,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前提。而自我价值的核心就是自尊。
自尊心的下面有两条深层的根:羞耻心和上进心。
羞耻心,使人在做了坏事时产生羞耻感而痛苦,因而远离这些坏事。要知道是羞耻心促使我们大小便要避开其他人而到厕所里进行。人如果没有羞耻心,那么他就会按动物的生存方式来行动而不会按人的生存方式来行动。对于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来说,他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根本就无关紧要。这样他的行为就失去了社会制约,那么动物的本性使他怎么舒服怎么方便就怎么干。
上进心,使人不甘心在人群中居于落后的地位而奋起努力。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获得他的同类的认同和羡慕,进而在他的同类中找到优越感。当一个人有了上进心,他就会去追求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羡慕的眼神。这样他就会研究人类社会的法则,并自觉按社会法则所设定的正面方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此同时,他必须努力去获得别人也想要的东西,比如地位、权力、金钱、学问、美感以及健康等。因为只有得到了别人也想要却没有得到的东西,别人才羡慕他。
可以说,自尊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上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家长,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从维护、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开始。
1.家长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健康、适度的自尊意识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家长应该做到:
(1)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爸爸妈妈尊重。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因此,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话。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就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
(2)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因为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条件,必须从小教导,因为有尊重才有自重,有自重才有自爱,自重、自爱才会交到朋友,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3)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父母们应注意,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不要只是训斥和责怪,应弄清其动机和缘由,再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找出原因。
(4)对孩子要求适度,不要过分严格,应适当放松要求。在要求过分严格的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有过分依赖的心理;相反,对待孩子的缺点也不能放纵和姑息迁就,在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使之克服缺点。
(5)当孩子取得成绩和进步时,对成人而言哪怕是多么微不足道,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加其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此外,还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在满足与自豪感中体验到自尊的可贵。
(6)对孩子采取个别引导、正面教育的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批评,人多势众,可以给孩子制造压力,促使他改掉缺点。事实上,孩子和大人一样爱面子,这样做只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家长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粗暴地讽刺、挖苦和训斥孩子,应多采取正面引导、个别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7)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把从前的“历史问题”和“陈年旧账”抖出来,唠叨不停,使孩子灰心丧气、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