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身良好的行为去引导孩子,就能更多体会到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知道这个道理。
1.家长的常见不良习惯
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家长非但不能给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给困惑中的孩子以正面的引导,还因为自己的坏习惯,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懒惰庸俗,不文明语不离口,动不动就粗言秽语。
(2)有打牌嗜好,经常在家里开牌局,让嘈杂的麻将声干扰了琅琅的读书声。
(3)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却没有做到。比如,要求孩子不要看电视,可自己却在客厅里把电视开得很大声,影响到孩子学习……
(4)带着孩子一起闯红灯,在孩子面前随地吐痰,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很不礼貌地嚼着口香糖……
家长的这些不良习惯,孩子耳濡目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污染了。
孩子本无过,家长的影响和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力,至于向哪个方向推,就取决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了。一个成功的家长必然懂得,即便我们培养不出旷世英才,至少也应通过自己模范的言行,从小为孩子奠定一生的品德基础,逐渐形成在知识经济社会能够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让勤奋、进取、理性、公正、民主、诚信、理解、同情、团结等成为孩子自我完善的目标。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自我完善、自我约束。
小女孩小安把幼儿园的玩具悄悄带回了家,但她告诉爸爸是幼儿园发的,爸爸知道实情后很生气,对着孩子说:“你这种不诚实的行为,爸爸很不愉快。你必须接受惩罚。”
爸爸做出了三项决定让孩子选,第一,取消一周吃冰淇淋的权利;第二,取消周日到中央公园游玩的资格;第三,接受体罚。对这三项,孩子必须选取一样,小安感到很无奈,既不想取消吃冰淇淋,又不想取消盼了很久的去公园玩,她只得选择了第三项。但她提出,必须有人当监刑官,以保证她的权利和自尊不会受到损害,爸爸没办法,只得等到中午孩子妈妈回家,妈妈一进门,孩子便飞快跑到沙发边,趴在沙发上,让爸爸对她实施体罚。
没过几天,爸爸同样也受到了女儿的惩罚。原因是爸爸原本答应送小安去学校的,但因为晚上加班太累了,所以多睡了一会儿,导致小安上学迟到。到学校后,爸爸对小安的老师解释:“孩子早上贪睡起晚了,所以迟到了,真对不起呀!”这句谎言引起了小安的不满,小安认为,既然自己不诚实受到了惩罚,那么,爸爸不诚实也理应受到惩罚。
爸爸向小安承认了错误,且愿意受罚。
对这件事,小安记忆很深刻,她觉得爸爸是自己最好的榜样。
家长们试想,如果你对孩子的教育同样如此公平、公正,同样能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很好的榜样,那么,我们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呢?
孩子的心灵是张白纸,要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涂上颜色。家长作为他们人生中第一个老师,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家长想使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自己就得先成为那样的人,至少,应当向那个目标努力!
2.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应达到以下10点要求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上10条要求,即有孩子对父母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家长只要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给孩子做好表率,孩子才能跟在家长后面学习他们的优点,从而变得优秀起来!
学会尊重,每个家长都应上好的一课
在我们生活中,往往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常常强调彼此的尊重,以尊重对方为交往的前提,当缺乏尊重时,也就没有了交往。但成人与孩子之间,却很难有这种双向的尊重。
1.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行为表现
(1)不重视孩子的看法和观点;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漠视孩子的需要;忘了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2)用不耐烦口吻回答孩子的提问;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冷落孩子。
(3)自己心里有事,借骂孩子来出气;对孩子大声嚷嚷;不给孩子机会解释。
(4)打断孩子间的交谈;为赶时间而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5)虽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却没有投入感情;举止显得很不耐烦;挖苦嘲笑孩子。
(6)对孩子动辄采用体罚方式,而并未使孩子真正认识到问题的实质。
(7)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当孩子的需要与自己的期望产生冲突时,不能冷静对待。
(8)辱骂孩子是“笨蛋”;老是看到孩子的缺点;阻止孩子做他们真心喜欢做的事情。
(9)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孩子交谈;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10)什么事情都自己说了算,不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11)孩子想做的事情,家长不让孩子做,也不告诉孩子为什么。
(12)决定孩子的事情,家长没有商量,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就自己决定了。
以上这些都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表现,长此以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可能会出问题。
2.不尊重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1)冲突。父母的过分照顾或反复说教、命令、斥责,使孩子感到是对他的不尊重、不信任,因而表现出对立情绪和抗拒行为。孩子的反抗又引起父母的愤怒和不满,从而进一步去斥责孩子,而斥责越烈反抗就越烈,这样循环下去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造成关系紧张。
(2)对家长敬而远之。有的父母给孩子压力太大,孩子无法反抗,就采取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敬而远之的方法或另找知心朋友。使父母与孩子感情交流很差。
(3)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压抑了孩子独立性的发挥,孩子可能成为庸才,没有发展前途。
(4)会对孩子个性造成压抑,让孩子形成一种羞耻感,降低孩子的自信指数。
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教育的失败。其实,这些家长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孩子固然是自己生下来的,可他(她)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同样需要尊重。而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表达的是家长对孩子更深层次的爱。当家长对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尊重时,会强化孩子对家长的尊重,使孩子变得更加懂事,更加善解人意,也更愿意与家长交流、谈心,让家长了解自己。因此,爱孩子,首先应该先学会尊重孩子。
3.家长该如何尊重孩子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就必须随着孩子独立意向的增长变化改善自己的管理和教育方式:
(1)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观点,不管这个想法和观点在你看来多么的可笑和不现实,都一定要很耐心和很认真听完,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随意指责和草率的对孩子的观点给以否认和评论。要对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做一个积极反应,让孩子充分的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做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改变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
(2)尊重孩子的隐私。家长们不要总希望控制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孩子们尊重,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秘密。很多家长抱着传统的观念,把自己摆在权威的角色。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
所以,家长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种尊重应从给孩子换尿片时就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家长不尊重孩子,将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因为不被尊重的人也不会知道尊重别人。
(3)信任孩子,不要武断地否定他、嘲笑他。例如当孩子对父母畅谈理想未来时,家长不要因为觉得孩子“异想天开”就武断地打断孩子的话,嘲笑他的幼稚无知。这对孩子的自尊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的“理想”,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孩子参考,鼓励孩子为理想而奋斗。
(4)要平视孩子,不要俯视孩子。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不出”,就以为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常常采取“俯视”的姿态和孩子讲话。而恰当的说话方式应该是一种“平视”的姿态——从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话语意图开始,就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语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们交谈;当孩子处于旁听者的角色时,也要像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认知能力的成人那样,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平视的视角和语言更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格。只有平视才能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洞察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风格、个性气质,而在平视的基础上的恰当评价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5)放下家长的架子,接受孩子的批评。要建立一个民主型家庭,不能因孩子小就忽视他的家庭地位,与孩子有关的事要与他商量,使他感到自己是家里的小主人。每天尽量抽出一点时间跟他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这样不仅加深了同孩子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另外,孩子犯错误时要允许他申辩。
(6)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家长的责任是唤醒孩子们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一个明确自己的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
总之,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童真的天性,才能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起来!
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近日,在杂志上读到柳亚子回忆鲁迅的这样一件小事:
有次,鲁迅有一次在家里宴请几位作家。席间,鲁迅的独子海婴将一颗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了味,而客人们当时都没有觉得。许广平便怪海婴调皮,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惯坏了。鲁迅却不然,他夹起海婴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了味的,他感慨地说:“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读到此时,心里是一份感动,而且久久不能平静。从此小事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在众人面前鲁迅没有摆家长的架势,没有照大人的常情,勃然大怒,伸出大手在海婴的屁股上猛击几下,或是横眉冷对,几声呵斥,吓得海婴有言难辩。我深感鲁迅那句“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懂得这个道理。
数学单元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一脸喜悦的阳阳回到家里,一踏进房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昨天我们班数学单元考试,今天试卷就发下来了,您猜我考了多少分?”
“猜不出来,你到底考了多少分?”妈妈问。
“82分,比上次单元考试的成绩高出10分呢。”阳阳有几分得意地说。
“哦,你知道邻居家的婷婷考了多少分吗?”妈妈又问。
“大概是90分吧。”阳阳满脸不高兴地回答。
母亲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孩子脸色的变化,接着说道:“怎么又比她考得差呢?你还得努力追赶人家才行啊!”
“您凭什么说我没有努力呢?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师都表扬我进步了,而您总是不满意,永远不满意!”阳阳生气了,他提高嗓门冲着妈妈大声地喊起来。
“你怎么这样不懂事,我这样说也是为了你好。你看人家婷婷,每次都考得那么好,哪像你时好时差,也不知道争气。”妈妈喋喋不休地说。
“我怎么不争气啦?您嫌我丢您的脸是不是?人家婷婷好,那就让她做您的女儿好啦,省得您总是唠叨。”阳阳怒气冲冲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就知道分数、分数,您关心过我吗?您知道我内心的感受吗?我都烦死您啦!”就这样,母子间的一场隔着门的争吵又开始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也时有发生,本来很平常的对话,说着说着两代人就吵起来。孩子为什么这样不听话呢?与孩子对话为什么就这么难以沟通呢?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的心呢?像阳阳的母亲一样,很多父母不止一次地自问;这样的家庭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就上例而言,母子俩对话不欢而散主要原因是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换位思考。这样就很难体会到对方的内心感受,导致双方心理活动的错位。母亲想的是阳阳应该马上把学习搞上去,却不知道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妈妈的表扬和鼓励;阳阳觉得妈妈应该为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感到高兴,却不懂得母亲把自己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大的进步。由于母子俩内心的想法不同,彼此都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向与对方谈话,所以就出现了对话双方的不满甚至反感。由此,一场母子间的“舌战”自然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