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句名言。原意是说:“(作战的时候)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后来,这句话被广泛地引申开去,用以说明“人”在各种因素中的重要性。千百年来,这句话一直被广为传诵,成为了许多成功人物的座右铭。
得人心者得天下
“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是一个文盲,没有读过书,唯一会写的是自己的名字——这三个字还是创业后因为签署文件不便而由儿子李贵山教会的。虽然没有文化,但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动整个集体。
陶华碧总是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关心人,体谅人。公司里有一个厨师来自农村,父母早丧,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可他爱喝酒抽烟,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几乎都被他花掉了。陶华碧得知这一情况后,很是担心。有一天下班后,她专门请这个厨师到酒店喝酒。、酒桌上,她对他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从明天开始,你要戒酒戒烟。因为,你要让两个弟弟去读书,千万别像我一样一个大字不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使这个厨师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戒酒戒烟。但陶华碧还是不放心,她只让他每月留200元钱零花,其余的钱则由她替他保管,什么时候他弟弟上学需要用钱时,再从她那里支取。
只是关心个别员工,陶华碧觉得还不够。每当有员工出差,她还总是像老妈妈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把他们送到厂门口,直到看到他们坐上了公交车后,她这才回去……
得人心者得天下。大字不识一筐的“老干妈”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商战竞争中脱颖而出,可以说,其凭借的就是推心置腹、富有人情味的管理。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赖文生说:越是富于人情味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越能做出超人的事情。
我们知道,一只骆驼不能穿越辽阔的沙漠,而一支驼队却能够越过沙漠的死亡地带。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也是不可能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某项事业,不可能凭借一个人的智慧独自成功的。因为,一个人无论多么能干,多么聪明,多么努力,如果没有团队的协作,也难以在某项事业上获得伟大的成功。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可以说得上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也不是由他一个人所创造的。其中,对比尔·盖茨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帮助的人物当属现任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
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一个计算机技术的天才,但这个开创了Windows视窗的软件精英,在公司管理方面却显得手足无措。以至于微软刚成立的时候,就陷入了重重危机。聪明的比尔·盖茨知道,这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管理和经营所造成的。于是,他便想到了同事哈佛高材生的史蒂夫·鲍尔默。于是,在1980年,比尔·盖茨在他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说服了当时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鲍尔默加入了微软。
鲍尔默来到微软后,凭借着自己惊人的管理天才,帮助微软渐渐地战胜了一个个对手,摆脱了一个个困境,从而走向强大和辉煌。据有关资料显示,自微软公布鲍尔默接任CEO后,微软的财富就一直直线上升。销售额由2000财年的230亿美元涨到了2004财年的368亿美元,其先进储备也增长了2倍。
有人说,盖茨好比是一个精明的掌柜,而鲍尔默则是一个忠实的管家,即为盖茨管家也为他揽财,使微软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他不仅仅成就了盖茨的梦想,也成就了无数个微软的千万富翁。
人在30岁前,还能靠个人单枪匹马的能力来闯荡“江湖”;而在30岁后,逐渐要练就靠别人帮助、拥护来谋取成功的本事。独木毕竟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没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须这样,一个有能耐的人也必须这样。总之,“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将心比心才能聚拢人心
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可见,在一个人成功的路上,人缘还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晚清巨商胡雪岩从白手起家到成为又富又贵的官商,其秘诀就是特别特别善于聚拢人心。他不光注重在生意场上培养人缘,对官僚、政客们,他也是极力拉拢、迎合,时不时打点一下,加之胡雪岩本人又非常讲义气、守信用,许多人都非常信任他,所以胡雪岩人缘极好。正是这样的好人缘,为胡雪岩的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壮大的机遇。
然而,为什么胡雪岩如此能够聚拢人心呢?且听下面一段对话。
落魄中的王有龄问:“胡公子,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胡雪岩说:“朋友嘛!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
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不帮忙就睡不着觉。这种“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行为,怎能不让他人感动,甚至是肝脑涂地呢。
原来,老于世故的胡雪岩明白:将心比心,才能聚拢人心。于是作为一个爱财的商人,他却常说:“我喜欢钱多,越多越好!不过我有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算数,我有了钱要用出去!世界上顶顶痛快的一件事,就是看别人穷途末路,几乎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时,正好我身上有钱。就会对这个人说‘拿去用!够不够?’”
为了结识朋友,不怕花钱,胡雪岩与洋人打交道,也是这种财大气粗的慷慨性格,所以被洋人推举为“中国第一人”。左宗棠西征,军饷不够去找洋人借款。左宗棠虽然是大清朝的重臣,但洋人却宁愿相信胡雪岩,规定借款合同必须由胡雪岩签字画押才能生效。当时不少商人视洋人为尖嘴猴腮的怪物,不愿意或者不敢与之结交。而胡雪岩却能将洋人哄得团团转,可见胡雪岩的人缘之广,所以财源才会那么广。
胡雪岩说:“铜钱银子用得完,得罪一个人要想补救不大容易。”所以对于江湖朋友以及生意场上打交道的人,胡雪岩是非常讲究仁义和信用的,而且与人合作总是在大家都有钱赚的条件下进行。他还能主动体量别人的难处,尽力帮人解决,从而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交友态度,相比今天一些商人的坑蒙拐骗、过河拆桥、急功近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们知道,拥有广泛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让我们比别人获得更多的信息、机会或者财富,甚至在危急或关键时刻,往往还可以发挥转危为安、拯救危局的作用。一个人若要成功,就要努力去培植自己的人力资源。而培植人力资源,广结人脉的关键,就是不能眼睛里只盯住自己的利益,相反,要多惦记惦记他人的心。
贵人相助能让成功事半功倍
好莱坞流行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若想成功事半功倍,有贵人的提携是必不可少的。
晚清位极人臣的曾国藩的经历就说明了贵人相扶的重要性。身为汉人的曾国藩第三次赴京会试,才得第三十八名,殿试考试才得三甲第四十二名。根据惯例,他这种成绩只能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地去任县令,这对一心想进翰林院的曾国藩是很大的打击,连朝考也无心参加,打算收拾行李来年再考,在同窗的劝说下才勉强留下参加朝考。
意料之外的是,曾国藩在朝考时得到了贵人的帮助。当时担任会试总裁的穆彰阿特别调阅了他的试卷,为他的文章做了最后审批,当即取为一等第三名。朝考结果呈皇上审核时,穆彰阿还在道光帝面前特意把曾国藩的文章称赞了一番。在穆彰阿的极力推荐下,皇帝甚至觉得曾国藩的说理与文风更好,于是又把曾国藩调升为第二名。这样,曾国藩的成绩就由殿试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跃而成为朝考一等第二名,这个结果令关注此次朝考的人甚至让曾国藩本人都觉得非常意外。
登门拜谢会试总裁时,穆彰阿与曾国藩谈了很多国事,曾国藩对内政外交都讲出了自己的观点,结果很多想法竟都与穆彰阿的不谋而合,穆彰阿越发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穆彰阿还给曾国藩说明了翰林院的重要性,叮嘱他好好为国效力。临别时,曾国藩一再拜谢穆彰阿的知遇之恩。
在穆彰阿的提携下,曾国藩在翰林院果然一帆风顺、步步高升,后来在穆彰阿的巧妙安排下觐见皇上,获得了皇上的好感,立刻被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官居二品。连升数级,这样的好事,在此之前的汉臣是从未遇到过的。曾国藩对穆彰阿的知遇之恩永世不忘。此后的岁月,曾国藩对穆彰阿一直执弟子礼,不论是在京任职,还是出外做官,曾国藩必到穆府问安。穆彰阿去世后,曾国藩还照常到穆府探望其家人,感激贵人知遇之恩。
当然,我们要说,曾国藩的遇贵人固然是有自己的努力在其中,但不免也有一些幸运和撞大运的成分存在,而现实生活中,却是没有那么多幸运的,这样的话该怎么办呢?且看看“股神”巴菲特的例子:
巴菲特原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在得知两位著名的证券分析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任教于哥伦比亚商学院后,他辗转来到哥大,成为“金融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大学毕业后,为了继续跟随格雷厄姆学习投资,巴菲特甚至愿意不拿报酬,直到巴菲特将老师的投资精髓学成后,他才出道开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
与曾国藩不同,巴菲特没有依靠运气,而是有意去寻找贵人的。其实,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的例子都证明了一点:贵人是困顿时的救命稻草,更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在某种程度上,能否得到贵人的青睐,往往是成败的关键因素。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
争取人心要注意不偏不倚
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肝胆相照,与诸葛亮鱼水相得,同曹操比较的确可称忠厚,但也并非心无芥蒂。
当年攻取西蜀时,刘备曾与刘璋在涪县相遇,刘璋部下张裕脸上长了不少胡须,刘备拿他开玩笑:“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而居呢?”张裕回敬说:“从前有人做上党郡潞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题署好,如果题‘潞长’,就漏了‘涿令’,题‘涿令’,就漏了‘潞长’,最后只好署‘潞涿君’。”借“潞”为“露”之谐音,讽刺刘备脸光露嘴无须。
后来张裕归附刘备。他对天文、占卜都很精通,曾劝刘备不要取汉中,说取汉中于军不利。刘备不听,出兵攻取汉中,意思是想证明张裕预言不准。张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机”,说魏文帝黄初元年刘备将得益州,九年后将失去益州。刘备不忘当年受辱,借机要杀张裕。诸葛亮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芳兰当门而生,不得不锄去。”这完全是借口。因个人的恩怨,却要杀手下人,实在是太过激了。
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尽管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需要维护面子。如果你忘记这一事实,与人们交际时,对重要人物恭敬有加,对小角色却态度冷漠,这样自然会伤后者的自尊。
有这样一场家宴:宴席上坐着男主人、部门经理,以及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圆桌上的酒菜已经摆得非常丰盛了,可是围着花布裙的主妇还是一个劲地上菜,嘴上直说:“没有什么好吃的,请将就着用点!”
男主人则站起来,把经理面前还没有吃完的菜盘撤掉,接过热菜放在经理面前,热情客气地给经理夹菜、添酒,而对其他同事只是敷衍地说声“请”。
面对这样“尊卑有别”的款待,试想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将做何感想?他们很难堪,其中两位竟未等宴席告终,就“有事”告辞了。
像这样的宴席,男主人眼里只有有权势者而慢待他人,使同事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受到损伤,非但不能增进主客间的友谊,反而会造成隔阂。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品行的人,做人的态度也不一样。溜须拍马的人表现为卑躬屈膝,刚直不阿的人则表现为不卑不亢。溜须拍马、投人所好,兴许能一时讨人欢喜,可以密切一下彼此的关系,但那是不牢靠的,久而久之必被识破。只有那些不卑不亢、光明磊落之人,才能拥有永久的朋友。
另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偏心,偏心就会遭人恨。不少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在有些问题上喜欢拿原则做交易,放弃原则当“好人”,原以为这样就可以拉上几个朋友,谁不晓得“多个朋友多条路”?殊不知,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因为维持了一小撮,必将得罪大多数,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到头来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际上,一个不偏不倚、能一碗水端平的人,是最得人心、最受人爱戴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办事要公平,讲大局,讲原则,既不偏袒这一方,又不倚向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