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出自于《汉书·董仲舒传》。它的字面意思是:与其站在河塘边,急切地期盼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前来捕鱼。当然,这是一种比喻,其实它要告诫我们的是: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切忌空想,而是要采取行动。俗话说得好,“一次行动胜过一筐思想”,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唐代学者颜师古在解释这句话时,特别说道:“言当自求之”。它的意思是,要重视“自求”,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实践。
何不向前迈一步
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创始人克里蒙·斯通在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想成为富翁的人必须相信: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来决断,有了决断就必须马上付诸行动,只要你决定做什么事,就一定要有无论怎样都必须去完成的精神。”
话中的道理很简单,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在我们的人生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遇到事情犹豫不决,顾盼之时丢失机会;要么是行走了九十九步,就在成功的最后一步上,折返而回,等到看别人沿着自己的路,成功之后,才大呼后悔,恨自己没有向前多迈一步。
然而,早已经晚了。这时候,与其还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还不如再向前迈一步,分析分析自己退缩的原因。所以,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个古希腊的故事吧。
这是一个著名的诡辩,说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最善跑的英雄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一只乌龟,诡辩家是这样论述的:让乌龟先跑一段距离,然后阿基里斯开始追乌龟,如果前者想追上后者,必须先到达后者的出发点,等到前者到达后者的出发点时,后者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为了追上后者,前者还必须跑完这段距离,可是在前者跑完这段距离的时间内,后者又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于是前者还必须跑完这段距离,按照这样的推理,前者与后者的距离被分成无数的小段。虽然他们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但是前者永远无法追上后者。
乍一看这个论述似乎是无懈可击的,可是我们都知道最善跑步的英雄阿基里斯肯定跑得过乌龟,那么这则诡辩中的谬误在哪里呢?其实很容易,也许你也知道了,那就是请让阿基里斯再向前迈一步。
没错,在这则诡辩中,诡辩家故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同样的时间里阿基里斯跑的距离要比乌龟跑的远。试想在阿基里斯非常非常接近乌龟时,只要再向前迈一步,在这一步的时间里阿基里斯一定会比乌龟多跑一小段距离,只要这段距离大于乌龟领先于他的那一点点距离,阿基里斯就追上并超过了乌龟,而此后的每一步阿基里斯都会超越乌龟更远的距离。
也许你会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吗?换了谁都知道迈一步就会赶上乌龟的啊,问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理由很简单:我们其实就是那个永远跑不过乌龟的阿基里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不免习惯性地陷入像这则诡辩一般的现实幻象中,任由自己沉沦,却不知道向前迈出一步,踏出这迷离的幻境。就如同是一位已经病入膏肓的顽固迂腐的老药师,在人生的山崖上苦寻一株救命的药草,纵然遍寻不见,也不愿意走下山崖一步,去跟广阔的天地寻找探索。
其实,那一株药草很可能就在山崖之下,那么,何不迈出一步呢?
从来都不晚的人生
他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然而,高考的时候,父亲却自作主张给他报上了理工科大学。无法忤逆父亲的意思,他只好读了这个大学。毕业之后,他找到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然而,这离他的梦想也越来越远。
三十多岁的时候,一次同学聚会,他的初中好友送给他了好几本书。原来,这位好友早已成为了作家,这几本书都是他写的。看着以前上学时文笔不如自己的好友都出书了,他也心动了,也想开始写小说。可他又想,自己的水平不高,就算了吧。
这样,一晃又到了四十多岁,他的女儿也要高考了了。在准备填志愿的时候,他和女儿聊起自己过去的梦想,非常惋惜。女儿听了,对他说:“爸爸,那你现在开始写作吧。”他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说自己水平不行。
时光如水,转眼又过了许多年,他已经60多岁了。这一天,女儿前来探望,拿出了一本自己写的书送给他,说道:“爸爸,我现在也是作家了。”
他忽然非常感慨,抱住女儿叹道:“你终于完成了我没有完成的志向啊!”
“谁说您没有完成呢?”女儿继续说道,“其实,您的水平没有问题,现在开始写作也可以啊。”
“太晚啦……”他叹气道。
“不!从来都不晚。”女儿鼓励他说。
经不住女儿殷情的鼓励,他终于又动了心,心想:那我就写写试试吧。于是,他终于开始了写作。
写作的过程漫长而枯燥,但是在女儿的督促下,他始终在坚持。然而,好几年过去,他始终没有写出一部完整的小说。他不服气,准备一直写下去,可是自己的生命之路却逐渐走到了尽头。
临终的时候,他将现有的半部手稿托付给了女儿,说道:“太晚了,你看,就是太晚了,要是早点……”
“不!”女儿坚定地说,“没有晚,从来都不晚!”
听了女儿的话,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安详地合上了眼。他死之后,女儿讲他的半部手稿给了出版社。没想到,出版社的编辑一见,如获至宝,赶紧将稿子付梓出版了。更没想到的是,书出之后,居然一下子流行了起来,而且还获得了一座著名的文学奖。
在颁奖典礼上,代为领奖的女儿,热泪盈眶地又说出了那句话:“从来都不晚。”
是的!从来都不晚!我们常常感叹自己虚度的年华,后悔少时的不努力。可如果我们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呢?从来都不晚,要相信人生的每一点都可以是起点。
在我们熟知的《三字经》里,有一句“若梁灏,八十二”。它说的就是在有一个叫梁灏的人,在八十二岁中了状元。虽然后来被考证说这是讹传,但今天的现实中确实不乏“梁灏”们。
现年98岁的英国人伯纳德·赫兹伯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赫兹伯格81岁时取得了第一个学位,如今他正在伦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读经济与文学硕士,而且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又可以取得学位了。赫兹伯格说:“这还不算结束,以后,只要他活着,以肯定还是会坚持学习的。”
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的信心与决心,的确是让我们敬佩与惭愧。与赫兹伯格相比,年富力强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徒恨晚矣”。
其实,人生从来不嫌晚,只要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努力行动,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你们钓鱼我网鱼
我们说,只要我们认定了什么事情,就一定要下定决心,放手去做。这没有错,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行动的时候还要注意方法。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光有一身蛮劲,往往是成不了事的。
在民间故事中有一则《关羽智服周仓》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有一次,关羽碰上了黑大汉周仓,两人拼起来,直杀得难分难解。关羽渐感到力不能敌了,心想:我假如败在这无名小卒手里,那还有什么面目见世上的人呢?不如跟他斗斗心计。于是,关羽架住周仓的刀说:“你在地上战,我在马上杀,这样杀来杀去也杀不出个输赢,不如打个赌,谁输了谁给赢者扛刀。”周仓看杀了半天也没杀出输赢,就同意了。
关羽看见路边田里有稻草,就对周仓说:“看谁把稻草甩得远,甩得远就赢。”周仓说:“行,你先甩吧!”关羽顺手提了一捆稻草甩了出去。周仓一看,关羽并没有甩多远。心想:只怕是一捆草太重了,甩不远,我何不甩一根稻草呢。于是周仓拿起一根稻草就甩。费了老大的劲,稻草还是落到了面前。关羽一见忙说:“你输了,该你扛刀。”周仓说:“这是你说的,不算,咱再来一盘。”关羽说周仓说话不算数,不象男子汉,又激周仓,要周仓扛刀,还装出副要走的样子。周仓急了,拦住关羽说:“这盘为定,这盘为定,我输了,再不往下说了,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关羽看周仓急了,才慢慢吞吞地说:“好吧,再斗一盘。你再输了,就不要再耍赖了。”周仓说:“中!”关羽说:“那你就先说吧。”周仓见路上有几个小蚂蚁在爬,就对关羽说:“我们用手打蚂蚁,一人打三下,谁打死的多谁赢。”关羽同意了,说:“你先打吧。”周仓就用巴掌拍,谁知拍了三下,一个也没拍死。原来蚂蚁从他的指缝里漏走了。这时关羽伸出一个指头,看得真切,只轻轻一按,就把蚂蚁按死了。周仓一看,自己又输了,二话没说,就给关羽扛起了刀。
自此,周仓一直跟着关羽扛刀牵马,南征北战。
故事中,关羽的胜利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讨巧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成功之处恰恰也在于此。那就是同样做一件事,他能够另辟蹊径,不按常理出招,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出奇制胜。
而这一点,正是许多的成功者共同的长处所在。比如叱咤广告界的风云人物江南春,也是这样一个具有颠覆性思维、不按常理出招的“变态”的人。
作为年轻得志的天之骄子,30多岁的广告业大哥江南春从来没有固步自封,相反,他在自己的办公室中,高悬起“变态”两个大字。这是因为,他希望用这两个字能够时刻提醒和敦促自己和员工改变常态思维方式。在“偏执”地认为:最保守的信条不见得安全,反而可能是最危险的。
英雄所见略同。林肯曾经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原则。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况的事情。”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贝尔也曾经告诫过我们说:“不要常常走人人去走的大路,又是另辟蹊径前往云林深处,那里会令你发现你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和景物。”
确实这样。比如我们看看在河边,人人都在钓鱼,那么我们就不要去钓鱼了,毕竟钓鱼的人太多了,自己再怎么钓都不会有好的收获的。当然,也不能就此放弃,而是要转变一下思路,比如,去找一张捞鱼的网子,撒入河水中,然后——
呵呵,就偷着乐吧。
不声不响地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楚庄王登基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只顾得自己饮酒作乐,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然而楚庄王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有个叫伍举的大臣,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伍举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伍举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大王,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是个聪明人,他一下子就看出了伍举这是在借鸟喻人,便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他对内励精图治,对外开疆扩土。一时之间,楚国大盛,“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也由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鲁迅曾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要想把握住人生的兴亡成败,就要像楚庄王这般能够沉得住气,少说话多干事,在不声不响的沉默中,积蓄爆发的力量,寻找那一飞冲天的时机。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但是他自己却很有志向,读书很刻苦。1930年,已经在国内学有小成的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远度重洋,来到比利时求学。当时,因为中国国力积弱,外国人很多都瞧不起中国人。
面对种种歧视,童第周憋着一股气,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从此之后,他开始加倍地努力学习,钻研课程。
童第周主修的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有一次做实验,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象蛋白一样的软膜,因为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许多人都失败了,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然而,童第周却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
洋教授知道后,大为惊异。他又特地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把学生们都找来看。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人们看到,在显微镜下,他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弛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童第周成功了,不仅成功,而且非常完美。
这让围观的众人非常震惊,洋教授更是激动万分,因为这个实验之前还没有人做成功过,他赞扬地对童第周竖了竖大拇指。从此之后,童第周这个名字便在生物学界便传开了。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实际上,成功的人并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他们深知“成功”是一座沉默的山峰,站在山脚下,多说无益,有用的是攀爬。因为,只有到了山顶,才能把天地“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