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出处是《周易·系辞下》。它的意思是,遇到问题了就要试图改变,改变了问题就可以解决,解决了就可以长久的保持下去。我们通常所说的“穷则思变”、“穷极思变”等成语也是从这句话引申而来的。可以说,这句名言体现了我国古老的生存智慧,几千年来,其中的思想精华被应用到了政治、经济、个人命运、文学、艺术等等多个方面,启迪了无数的成功者。
布衣亦可成王侯,贫贱岂能任沦落?三十岁的你,无论现在身栖何处,都不要气馁,拿出你的勇气、智慧与意志力,一定能将命运踩在脚下。
你绝不是一无所有
周星驰出生于香港一个贫寒的内地移民家庭,从小生长在九龙的贫民窟,和四个姐弟一起在单身母亲的抚养下成长。他相貌平平,个性不突出,书读得一般,打工也不大赚钱。1982年,周星驰在两次落榜之后,终于考入TVB无线艺训班,开始了长达七八年的跑龙套生涯。那个时候,他经常为了几十块的收入而四处烧香拜佛,听候差遣。为了生计,也不得不学得满嘴油滑,跟剧组人员插科打诨、磨嘴皮子、拍马屁。有时候,为了扮演一个死尸的差事也要浪费一升的口水去争取。当时的情形,就如同他在之后的片子《喜剧之王》中所扮演的尹天仇所遭遇的一样,可谓是饱尝人间炎凉,受尽了他人的忽略与践踏。
然而,面对这种情况,周星驰像“小强”一样,默默忍耐,却不放弃。他成天还是捧着一本《论演员的自我修养》等书,暗自下功夫,并不断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演员。”甚至是在演死尸的时候,也要研究研究死法……他的这些行为看似有些阿Q和黑色幽默的味道,但实际上,这也正是他面对失败和挫折的一种自信的态度和表现吗?
当失败来临的时候,当你遭受打击的时候,你是要沉浸在颓唐与悲伤之中,慢慢堕落,还是要坚强起来,在痛定思痛之后,努力拾掇其剩余的“破烂”,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将悲剧变成喜剧?成功的人,往往选择后者。
林肯的一生充满坎坷,有人统计过,他的一生只成功了3次,反倒是失败了35次,不过第3次成功却让他成为了总统。当然,我们可以想见,他之所以能够挨到第3次成功,完全是因为他挺过其他的无数次失败。面对失败,林肯总是非常坦然,他总是会承认自己这一次摔了一跤,却始终不认为这一次就输掉一生。在他参选参议员落败的时候,他曾说道:“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时死去而爬不起来。”
落魄、失意、跌倒、流血都是人生常有的事。就算是“屡战屡败”,又有什么大不了呢?成功者也不会因为失败的次数多了,就望而却步,他们会“屡败屡战”,会在成功到来之前笑对失败,甚至会在赔光血本的时候自信地说道:“I am fine。”
其实痛定思痛,你绝不一无所有,就算是惨败到无以复加,想一想电影《伊丽莎白镇》开篇的那句话吧,“失败和惨败是不同的,失败只是没有成功而已,随便哪个傻瓜都有可能失败,但是惨败呢,就象一个神话中才会出现的灾难,是向他人讲述的传说,借此让他们感到更加生机勃勃,因为厄运并未降临到他们头上。”呵呵,看它调侃得多有意思。
其实,走出在成败之外,你拥有一整个世界。而这,不就是你再次起航的港湾吗?
树挪死,人挪活
我们都知道,一棵树移栽后,如水土不服,可能夭折。那么一个人,如果改变一下环境,会不会也像树一样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则典故:
韩信,年少的时候,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秦朝末年,政治无道,民不聊生,各地都纷纷爆发了起义和反抗。一直落魄、苦于无用武之地的韩信看到了乱世中的机会,便配剑从军,投奔了项梁、项羽等人所领导的西楚军队。然而,让韩信郁闷的是,由于出身微寒,他始终未受到项羽的重用,只充当了一名执戟卫士,而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长时间的郁郁不得志,让韩信心生怨愤,他不甘心自己的一身本领就这样被荒废掉。于是,他逃离了楚营,投奔了当时的汉王刘邦。在刘邦手下,一开始他也没有受到重用,但是因为结识了赏识自己的好朋友萧何。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被刘邦拜为了大将。从此之后,韩信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军旅生涯。而知人善任的刘邦也正是得力于韩信的帮助,才在楚汉的对决中,从弱势走向强势,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
典故中韩信的遭遇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工作时间长了,不是难以得志,便是容易产生惰性,这时候,更换新的岗位或地方,其实往往不会更差,相反倒很可能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激情和创造活力。这就是俗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
然而,难道人们不如意的时候,只要挪动一下就会好吗?
一位多年种植速生杨的老农谈起“树挪死,人挪活”,他说:他多年扦插、栽植速生杨,发现从苗圃中移栽出的树苗长势很旺,只要两三年的光景,生长态势就能超过苗圃中保留的树苗。并不一定就是“树挪死”。虽然习惯上我们都认为,原扦插树苗根系发达,周边树苗移栽后,其生长空间有了,生长速度应当胜过移栽树苗。其实不是这样,老农说:“原扦插树苗尽管有了生长空间,但老根失去了生长活力,而移栽树苗在新的土壤条件下,激发了新根的生长活力,反而比原扦插树苗长得快。”
“实践出真知”,老农的话赋予了“树挪死,人挪活”新的含义。一棵树,并不是一挪就死,反而因移栽而获得“新生”。同样,一个人,是否能“活”,重点也并不在于形式上的“挪”与“不挪”,而在于是否能够“挪”走原先的消极与懒惰,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激情。只要心态改变,用满腔的“热忱”去做事,就肯定会“活”,反之,则不管怎样的“挪”,都不会“活”。所以说,“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话虽然有一定道理,我们却不能完全迷信这句话,而是要能够去伪存真,吸取这句话的精华内涵。
那就是:与其屈辱地让灵魂“死”去,不如奋起而一博。所谓“穷则思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要去吊死,也要离开自己心中那株狭隘瘦弱的小树,找一棵苍劲的大树来吊。总之,就是要用大无畏的精神鼓励自己打破自己已经熟悉了的习惯,敢于走出心中这个熟悉的樊笼,飞出去寻找灵魂新的栖息之地。也许,那也会是你的起飞之地。
改变是机遇的别名
“我想告诉你,人不可能坐等生命中的一切,必须主动去争取。”桑迪·威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桑迪·威尔是美国花旗银行前董事会主席兼CEO。在他任职期间,为公司的股票持有人创造了2600%的投资回报率,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实施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企业并购。2000年,他还曾被美国《首席执行官》杂志评为“年度最佳CEO”。
众所周知,美国的经济界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波澜起伏,桑迪·威尔能够在其中脱颖而出,其成功的一大重要砝码就是能够先机而动,勇于改变。
“改变就是机会。做别人不看好的事是比较聪明的方式,你会从中获得更多价值。”这是桑迪·威尔始终信奉的经商理念,也是他人生的成功法则。
桑迪·威尔并非天生想做企业家。上大学时,他曾想做工程师,毕业时曾经想做飞行员,但发现自己终究不是那块料,于是果断改行。1955年,大学刚毕业便结婚的桑迪·威尔,为了养家糊口,误打误撞进入了一家证券经纪公司,在后勤办公室谋了一份月薪只有150美元的差事。
5年后,逐渐熟悉金融服务业的桑迪·威尔与他的同伴,3个同样是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一起,挤在华尔街37号一个局促的角落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创业的日子是艰苦的,而桑迪·威尔的创业则格外艰苦。作为一个来自于父母离异的家庭,没有任何背景,差一点大学没有毕业,双手空空的年轻人,他创业所用的30万美元资金都是借来的。然而,面对生存的压力和华尔街的波诡云谲与变化莫测,桑迪·威尔却始终自信。
“因为很早的时候,我就把变化看成机遇。”桑迪·威尔并不惧怕变化,因为他明白,改变是机遇的钥匙。于是,凭借着他的自信和对于变化的良好把握,他的这间小公司稳定地成长着。
然而,作为一个领导者,桑迪·威尔却没有就此满足,他始终在寻求着新的改变。20世纪60年代,当多数管理者陶醉于牛市之时,桑迪·威尔早就明白好景不长,为即将到来的股市风波做好了准备:他们放弃了流行的公司合伙制,取之以公共持股模式,让这家幼小的公司具有良好的资本来源和稳定的财务结构。20世纪70年代,竞争对手们纷纷倒下时,桑迪·威尔公司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茁壮成长,经历变革、扩张,在1970年的证券业危机中鲸吞美国证券业最大的公司之一海登斯通,让自己的公司规模扩大了30倍。之后,桑迪·威尔又领导一系列大胆收购,使公司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
这就是桑迪·威尔的故事,一个不是神话的神话,一个不是奇迹的奇迹。如同许多的成功者一样,桑迪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在变化的路口,向机会转了一个身。所以他成功了。而那些没有成功的人,则是一路狂奔而去,直到险隘,直到断崖,直到粉身碎骨。其实,在死亡的过程中,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路已经越走越窄了,只是他们始终惧怕改变,拒绝改变。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可能到死都没有想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改变才有机遇,而机遇只会降临在作好准备又勇於改变的人身上。
运动才是永恒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曾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山前,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平原边上;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着不动,所有的人都得朝前走。”美国哲学家弗兰克·梯利也说过:“人生就是行动、斗争和发展,因而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人生目标,人生的欲望和追求绝不会停止不动。”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更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著名的论断,即:“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认为,生命运动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蛋白体是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生命运动是蛋白体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生命在于运动的内涵是:生命的产生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诞生的前提条件,没有物质运动就不会有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运动也是生命存的基础,要维持生命体存在,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生命的发展在于运动,运动又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这也就是说,运动是我们人生永恒不变的事物,唯有不断的运动,才能保持我们人生的鲜活与蓬勃。当然,人生需要运动,这运动却不应该是盲动,而是应该向陀螺一样转动。
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玩陀螺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圆锥体的锥尖朝下围绕中心转动而不倒下。要做到这一点,并尽量使之运行平稳,需要不断地给它加速度。以物象人,可以说,陀螺的运行原理,同样是人类的生存运动的原理。
首先,人的身体如不运动,就会笨手笨脚,如果长期不运动,最终会造成身体不适及各种疾病。人的脑子不运动,就会笨头笨脑,甚至使脑机能萎缩。一个人如不善于开动脑筋,不善于析疑解惑,对事物就不会有敏锐的感悟力,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洞察和对未来的运筹与谋划。生理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体力和脑力是越用越灵,越运动越发展,相反,如果不运动,它就会今不如昔,就会逐渐衰退,最终连原来拥有的也会慢慢消逝。触类旁通,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勇于实践,就必须经得起生活的摔打,不断地让艰难困苦来磨练自己,只有在探索和磨练中才能产生生机和活力。
其次,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得象陀螺运行那样,自始至终围绕重心来运转。否则,便会造成运行不稳,速度不快,甚至倾斜歪倒。因此,在人生迁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弃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以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为准线,围绕着它旋转运动,务求使自身成为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另外,人生要卓有成效,也得象陀螺运行那样,不断地给以鞭策和加速。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成事,我们要有所成就,就得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马克思为了写成《资本论》,每天都忘我地工作。对此,恩格斯说:“这位历史伟人为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他自己甘愿每天工作十六小时还不止。”同马克思类似,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卓有成效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命陀螺,无不是在每天高速转动着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在原地踏步,固步自封。现今的世界,日新月异,要想与时俱进,就要在运动之中,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到问题再不断改进、创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要我们占领的运动这个永恒的制高点,那么成功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