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话的习惯一旦养成,孩子会在不自觉中喜欢说,而不喜欢听。当他们大一些的时候,尽管他们的话不再受到那么多重视,但是他们依然想通过自己滔滔不绝的说话引起大人的注意。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过多训斥、压制孩子,不准孩子说话,无形当中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以后他说句话都要考虑对错,形成心理暗示,使其说话能力退化。此外,儿童时期还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过多的训斥还会让孩子产生怯懦、自卑的心理,做起事来前怕狼后怕虎,缺乏魄力,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孩子有话可说,有话可想,都是好事,这一点一定不要压抑孩子。因为说话,实际上就是人的思维的反应,小孩子说话,实际上就是在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孩子爱说话,说明他反应敏捷,更具创造性、建设性和逻辑性思维。作为家长不应该用强硬的态度压制孩子,不准孩子说话,而应该针对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那么,家长应怎样帮助这些爱说话的孩子呢,以下是儿童教育专家的一些建议:
1.正确引导他们的谈话
多话的孩子之所以有时不讨人喜欢,是因为他们的话往往重复、没有意义、平淡也缺乏组织。其实多话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强的语言能力,他们需要的是你正确的指导,让他们的谈话更有创造性、建设性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可以鼓励他们写故事、日记、信,给儿童杂志写文章和诗歌。对这些写作形式的热情既能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又可以避免一些无意义,让人烦的谈话。如果孩子不太喜欢写的形式,可以变换一些方式,比如让他们打在电脑里,或用录音机录下来。
2.鼓励他们的其他兴趣
挑选一些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的活动,比如远足、骑车、操场上玩的游戏,或者棋牌类游戏。这些活动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以减少说话。
3.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舞台”
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幼儿主持大赛、表演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强迫自己在说话前做比较深刻的思考,不但培养他们从思考中得到乐趣,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听众,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和自尊。
4.教育孩子说话注意场合、对象,要有礼貌
说话是一种沟通方式,家长要告诉孩子:说话,也是需要规矩的。如:在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在对方说话时不要玩或看别的东西;一定要听懂对方说的什么意思,需要时可以复述。为了避免孩子说话时有不礼貌的表现,家长可以让他们注意自己说话、提问的内容,比如别人家的一些私事不要乱说、乱问等。
5.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专门找出时间,和孩子聊聊天,给孩子一些讲话的机会。凡是讲话,就一定要围绕一个话题一只谈下去,不能随意转变话题,如果发现孩子转变了话题,也要及时提醒拉回来,他谈完一个事情后,最好回顾和总结一下刚刚谈过的事情,时间长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就会形成。
总之,在孩子说话欲望强烈的时期,家长应适当引导,给孩子最大的说话空间以满足其说话的欲望,锻炼其口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口才的进一步发展。
做善于交流的家长
美国的一位语言教育专家指出:“成人与孩子经常性的、有质量的谈话,与单纯让孩子听有关语言材料相比,前者对孩子能力的发展影响更大。”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真真做到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谈话的家长并不多。
很多父母除了例行公事般的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成绩外,几乎再也找不到什么可聊的话题了。而父母与孩子的交谈因为过多于局限在说教和学习方面,导致孩子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间交流的愿望就会逐渐衰退,他们宁愿把心事藏在深深的心底,也不愿意和父母说,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这样,两代之间的沟通就越来越少,彼此的代沟就出现了。
还有一些时候,家长因为太忙碌,往往把与孩子交流的任务交给了冷冰冰的玩具、电视或电脑,把给孩子讲故事的任务交给了录音机。这些家长总是让孩子面对各种没有生命和温度的“物”,却恰恰忘记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人”的交流。
于是乎,很多家长对孩子就有了这样的评价:“我家的孩子从小就不太爱讲话。”事实上真是如此吗?以下的这个故事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你和爸爸妈妈经常聊天吗?”
“没有,有什么好聊的,他们跟我没有共同语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爸爸妈妈也很想了解你呀!”
“因为爸爸妈妈每次跟我说的都是老生常谈的话,什么读书要认真呀,爸爸妈妈生活不容易呀,你要争气呀。这样的话,有什么好聊的,听都听烦了,他们就不想想,除了学习,我的生活中还有其他事情发生呀!”
“那你为什么不试着让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呢?”
“没有用的,有代沟!”
咋听此话,我们可能会忍俊不禁:谁也不相信,这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与笔者的对话。从这一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之所以不喜欢与父母交流想法,不仅仅因为家长的话缺乏“人情味”,更因为许多时候,家长自身和孩子根本没有什么聊天兴趣。他们挂在嘴边的话常常是“吃饭时候别说话”,“出去玩去,别在这添乱”,“我没时间和你讲”。试想想,在这种谈话氛围之下,孩子怎么可能愿意与你敞开心扉呢?
其实,家长只有做到多关心一下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更好地融洽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也只有跟孩子多多交流,才能明白孩子内心的想法与需求。那么,家长应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呢?
一般来说,家长要想与孩子进行融洽的交流,就必须懂得给孩子创设说话的氛围和机会,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时机与孩子进行交谈。
首先,父母要制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的亲情关系,是进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础。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离渐渐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顺自己的心时,大发脾气,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感情关系陷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为此,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拉近彼此的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
其次,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语言,似乎已经成了某种模式:当孩子在婴儿的时候,家长用娇惯的语言对待孩子,结果使孩子养成了很多对付大人的坏习惯,如哭闹、操纵大人、拒绝饮食等。当孩子会走了的时候,家长又用限制性的语言管束孩子,命令他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结果孩子的某些发明创造天性被大人扼杀。当孩子上了学、有了学习任务、需要得高分时,家长每天和孩子沟通的语言似乎都是那些一成不变的话,如“你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呀!”“你做完作业没有?”等,这些对话苍白且缺乏“人情味”。让孩子不厌其烦。
再则,要对孩子的生活乃至与孩子的谈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孩子对你讲话时,最让他扫兴的就是听到你说:“我早就知道了,有什么好说的。”这样的言语就像一盘冰冷的水一样浇灭了孩子说话的热情。以后,孩子再不会有与你交谈的积极性与热情了。此外,家长的表情也很重要,如果在听孩子讲话时,你一脸的不耐烦或者面无表情、漫不经心,也会打击其与你交谈的积极性。
此外,聊天的话题也很重要。很多家长觉得与孩子缺乏交流的话。实际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话题有很多很多。家长不妨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以下的话题仅供参考:
1.聊学校里的事
如放学回家后询问孩子学校里的新鲜事,课堂上的情况,或者同学老师怎么样。总之,凡是与他有关的人和事都可说。这样,在不经意间,在看似很平常的询问中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他能讲清楚一件事,甚至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这都是我们所希望的!当然,在这中间最忌讳因没有说清楚或说的罗嗦就训斥孩子或频繁地打断孩子说话来纠正错误。这样会打击孩子说话积极性。
2.说孩子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
现在电视节目,遍地开花,种类繁多。而喜欢看电视的学生也是不计其数。就说我的女儿,平时想利用乘公交车的时间跟她讲讲什么名家名篇,她就嘟着嘴巴有听没听,可一跟她讲她中央电视台在播放的《快乐星球》,她就兴奋异常,滔滔不绝地与你聊剧中的人物,情节,还一个劲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见触及到“兴趣”两字,一切便迎刃而解。家长可以从孩子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说话训练。让孩子重述小说或电视电影的故事,帮助孩子将长故事浓缩成“短剧”;如《哪扎》是人人喜欢看的动画片,在陪同孩子观看后,可以让他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其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此外,有些电视里的话题节目,比如中央少儿频道周六的童言无忌中的话题等都是孩子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孩子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又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训练的好方式。
3.聊社会上的热点话题
小学生虽然尚未涉足社会,但家长平时看报看新闻时,告知他们一些社会信息或热点话题,一来增加他们一些见识,二来小小的脑袋已经开始学习思考,可以让他们说说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等孩子稍长些可参与非正式讨论,以训练辩驳能力;当然不要苛求孩子谈论问题的本质,只要他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意思说明白,也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当然,这个阶段的聊天,并不一定是正儿八经的聊天,父母可以把聊天融合在活动当中,比如,给孩子讲讲故事,唱唱儿歌,说说悄悄话,都是一种自由轻松的状态下的交谈。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交谈,最能理解孩子的语言和心思。
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语言逻辑上的错误时要及时纠正,逐渐减少条理不清、层次不明的现象。比如,孩子说:“我丢了帮我找找。”其实,父母知道是孩子丢了东西,让父母帮助找一找。于是,父母就去帮助孩子寻找,而对于孩子这句不完整的话并不在意,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说半句话的毛病。因此,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中的语言错误,孩子的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内部语言的水平也会随着提高。
当然,不仅仅涉及到交流的内容,家长与孩子交流时还应该注意自身说话的技巧。比如,有些家长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总是生硬地问:
“今天老师说什么了?”
“今天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啊?”
这样的问话很容易让孩子做很消极的回答。他会说:“没说什么。没发生什么事请”这样,交流就会陷入尴尬的气氛中,进而中止。
如果父母能先观察一下孩子的表情,情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说话,这样的聊天往往就会很顺利地进行。
比如,发现孩子回家时比较沮丧,你就关切地问:“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了?要不要爸爸的帮忙呢?”
当孩子回家比较高兴时,你可以微笑地问:“今天怎么这么高兴,是不是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说给妈妈听听,也让妈妈高兴高兴。”
这种形式的发问因为倾注了感情,往往可以引导孩子比较积极的回答。
另外,神秘感较强的语言也往往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到聊天当中来。比如:“今天妈妈在街上碰到了一件很搞笑的事儿。”“你知道吗?原来你爸爸也有见不得人的秘密。”神秘气氛的营造,激发了孩子的说话欲望。当然,要学会变换不同的语言和语气,不要老是用同样的方式来说话。
当孩子已经变得沉默不语的时候,除了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说话外,父母还要注意寻找孩子的兴趣点,以此为突破口来打开孩子的语言按钮。语言是人的一种特殊的需要和特征。幼儿需要说话,他迫切要知道和告诉人们,那是什么,某人在干什么,怎么样……这既是自然性的生理需要,也是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进行语言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准备条件。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他的心理会发生变态,作为“人”的一切特性都将难以展现。因此,每一位父母都要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主动引导孩子表达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交谈时父母还应该要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要受其他事情的影响,也不要显出不耐烦的样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轻松自在,而不是拘束。若能做到注意到以上的交谈细节,那么,孩子与你的交流将变得和谐、通畅起来!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重,表达关心,能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自己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会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可以说,有善于倾听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善于表达思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