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说话,然而,能把话说好却并非易事。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的话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能言善辩者即使是严厉地批评,也可能令人欣然接受;笨嘴拙舌者即使是由衷地称赞,也可能让人极为反感。
纵观古今中外,王侯将相、政坛领袖,甚至于平民百姓、凡夫俗子,能说会道的人比比皆是。如东汉末年的诸葛孔明,他在东吴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周恩来总理的口才举世闻名,他灵活的应变能力、渊博的学识、不俗的谈吐,都被世人仰慕,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赞誉他为“冠绝国际”;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西塞就很会说话,最后凭着一张利嘴跻身政界,成为罗马的检察官和执政官……
由此可以看出,善于说话的人易成功,而不善说话的人往往寸步难行。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意在讽刺某人只说好听话却不办实事。即只动口不动手,一味耍嘴皮子。有必要声明的是此“好听”非彼“好听”,我们就是要把话说得好听,同时我们更要把事做得漂亮。人在世上走,旅途不可能永远平坦,面对那些泥沼渠沟,在勇敢面对的同时更要灵活应对,或许一句话,或许一件事,就可能使人生的旅途变得畅通无阻、正大光明。
成败都是说出来的
我们的很多前辈不大重视甚至不大喜欢“能说会道”的人,那些很健谈的人,常常被冠之以“夸夸其谈”的帽子。如果一个人被公认为“夸夸其谈”,那就不怎么讨人喜欢;如果被公认为善于为自己辩护,那就没有多少人愿与之交往。相反,如果一个人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这个人往往会受到赞赏。这个传统的评价标准,依然在今天的青年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常常听到有人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不会说话。”似乎这并不是什么缺点。显然,这是相当陈旧的一种见解。
即使在古代,夸夸其谈者遭人轻视,却也出现了许多雄辩家,正是那些带着自己观点,游走于各国之间的思想家们不知疲倦的游说、演讲,才有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祖先充满智慧的辩论至今让我们津津乐道,辩论的口才更让我们佩服。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另85%则取决于他的口才。”在当今时代,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口才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口才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一种未来成功的资本。放眼政坛或商界的风云人物,无人不是能言善辩的高手。我们无法想象:奥巴马没有良好口才怎能战胜麦凯恩登上总统的宝座?马云、俞敏洪没有良好口才怎能说服投资人掏腰包、鼓动员工跟随自己?
事实上,古今中外,凡是在职场上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办事顺畅的人都是拥有好口才的人。拥有好口才,无异于就拥有了胜人一筹的法宝。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返回后,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一时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航天部门的领导们说,杨利伟之所以最终被选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他的心理素质过硬,具有很强的扣头表达能力,而且说话有条理、有分寸。杨利伟总认为航天没有小事可言,什么都很重要,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其做好,甚至训练的总结会、训练的小节等等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乎其微的小事儿,他都不放过。在总结会上,杨利伟准备充分、发言积极,并且每次发言都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而且态度从容。在最终确定有三人作为首飞候选人的时候,领导为难了,这三个人各方面都很优秀,难分伯仲,最后考虑到我国第一个踏入太空的宇航员,势必会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要接受各大媒体的采访,出席各种活动场合,进行巡回演讲等等。所以最后决定让在口才上有明显优势的杨利伟进行首飞。
由此可见,成功有时候就是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的一小步。杨利伟就是在口才上走在了其他竞争者的前面,因此他脱颖而出了。
但是,我们也常看到许多不会说话的人,他们说话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图,往往使对方听起来费神,又不能使人很好地接受。
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一个会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呢?因为挨打的人不会说话,受奖的人会说话。
没有口才的人,有如发不声音的留声机,虽然是在那时转动,却不使人感到兴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繁忙的社会,具有口才的人,必然是社会中的活跃人物,口才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能干的大企业家,定要具备这样的技术,律师、教师、演员、推销员等等,都是侧重于口才的。总之,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可以代表他的力量,口才好的人往往容易取得事业的成功,而口才差的人容易被人渐渐遗忘。
社交离不开好口才
每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在人际交往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有个人的言语。正如俗话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怎样说、多说“良言”不出“恶语”,不仅仅是个人的意愿问题,更涉及到口才高低的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不善言辞的人,因为不懂把握说话的时机,说了不合时宜的话,给别人带来了困扰,更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医生小邹是个实干家,他的专业水平人人都夸,可就是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经常让人误会。
有一次,小邹要赶到好朋友小张家去参加小张的婚宴。
他拼命蹬着自行车,但来到小张家,已经迟到了一段时问,于是小张要罚酒三杯。
小邹听了急得乱叫:“我不想迟到,谁知道送来了急诊病人,救了半天也没救活,死了。”大家听了,个个脸有愠色,小张想改变一下气氛,连忙让小邹去见新娘。来到新娘面前,小张想介绍小邹和新娘认识。小邹得意地说:“新娘子么,跟她熟透了,她烧成灰我也认得!”
新娘立刻气得脸通红,满屋子的好朋友都尴尬极了。
最后,虽然小邹滴酒未沾,但大家一致认为他喝醉了,于是决定把小邹送回家去。可是,小邹自己还不知道是何原因呢!
小邹的例子告诉我们,善于说“良言”很重要,一个不懂得把握说话时机,不会说“良言”的人,其下场一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
诚然,有许多人觉得自己说话不流利,不能自如地表情达意,感到生活上很不方便。他们平时很少说话,若跟几个熟得不得了的人,东拉西扯倒可以,可是一到跟其他人打交道时候,一句有用的话也说不上来。他们在社交中,处处觉得话不达意,时时感到困窘。于是别人就会说他们是老实人,他们也会渐渐地觉得自己是老实人,自己对自己说,或是对别人说:我是老实人,我不会说话。好像老实人就必定不会说话,不会说话的必定是老实人。这样一来,怪不得有人取笑说:“老实乃无用之别名。”如此,任何人都应检视一下自己是否会说话。
一个善于说“良言”且能顺畅地表达自己意图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如鱼得水,由于他可以把自己的意识很完美地表达出来,别人听后也会非常乐意接受。此外,还可以通过交谈推测出对方的意图,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了解对方并与之建立友谊。
宋徽宗不但具有绘画天赋,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为此他也常常询问大臣:“我的字写得怎么样?”大臣们也无不奉承地说:“陛下的字好,天下第一。”
有一天,宋徽宗召见老朋友、著名书法家米芾进宫玩。于是询问米芾:“米爱卿,朕的字怎么样?”米芾是书法大家,书法胜过宋徽宗,如恭维皇帝第一,必然要委屈自己,万一被宋徽宗发现还会犯“欺君”之罪的;如果夸耀自己第一,又必然会使皇帝扫兴,这还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难题。聪明的米芾灵机一动,说:“臣以为在皇帝中,您的字是天下第一;在大臣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听了心领神会,不得不打心底佩服米芾的真诚和机灵。
米芾的能言善辩不但给自己化解了窘境,还愉悦了他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个人要想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圈里游刃有余,就应该拥有良好的口才。因为,好口才具有无穷的魅力。它会让原本就熟识彼此的人情意更浓,爱意更深;会使陌生的人相互产生好感,产生深厚的友情:可以使意见有分歧的双方相互理解,消除矛盾;还可以令彼此怨恨的人化解敌意,友好相处。
说服他人需好口才
如何克服与人沟通中的心理障碍?如何应对下属或他人的质问?如何同反对自己的人相处?如何激发部下的能力和创造力?如何说服顽固的谈判对手?如何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这是当前每一个人所面临的社会难题。
传统的管理学,强调的是一条鞭式、或者说是权威式的管理方法。领导者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下属必须不折不扣无条件地执行,且自鸣得意,以为这样才能显出领导者的威严。其实,这种陈旧、专制和生硬的方法,不但不能解决上述的难题,反而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么,能否在两者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与对立,使之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呢?
有,那就是——说服。
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你可以一言不发直到你离去,或者让嘴巴毫无目的的响个不停,无人有权对此干涉。但你走过人群时,不能抱怨遭到冷落或遇到嘲笑的眼光。因为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说服别人就是被别人说服。
何谓说服?一言以蔽,说服就是使对方能主动地“起而行”。也就是使对方自动自发地成为“被说服者”。因此,是否成功地说服了对方,需要检验对方是否自动自发、自觉自愿“起而行”。如果只是强迫性地去改变他人的意愿,那只会徒增反感罢了。诚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牵马到岸边,强迫不想喝水的马喝水,实在是不可能的。”举起枪来威胁,也只不过是为生命而暂时屈服罢了。诱以整叠的钞票,对方即使做了,为的也只是金钱而已。这不能算是说服,这样虽能使人行动,但只是使他“动”并不是件好事。用手枪威吓、用金钱利诱,只能驱使对方就范。这只是对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策。
对于已起反感的对方,即使他能不停地去做,也称不上是说服了。人心理的自动起而发和反感之间,就如钟摆的摇动,能以一种和谐、双赢的方式来牵引对方到自动自发的方向去,才称得上是说服。
战国时期,赵国的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趁机攻打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向盟友齐国求救,齐国答应出兵支援,但有个条件,就是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做人质要寄人篱下,在那个动荡战乱的年代,人质的性命常常很难保证。所以对于齐国的要求,赵太后断然拒绝。
赵国的大臣们都十分着急,纷纷劝说太后答应齐国的条件,太后非常生气,宣下旨意:“谁再来劝我让长安君去做齐国的人质,我就啐他一脸。”大家一看,都不敢再开口了。
秦国的进攻日益加紧,赵国安全危在旦夕,老臣触龙看在眼里,十分忧虑,决定冒险再劝一次太后。太后听说后,怒气冲冲地在大殿等他。
触龙故意小步缓慢地走上殿堂,先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走,非常失礼。很久没有来拜见太后您了,担心您的身体,今天特来问候!”
看到触龙老态龙钟的样子,太后不忍苦着脸,跟着感慨道:“我现在进出也要靠车子才行了,我们都老喽!”
“那吃饭还好吗?”触龙很关切地问。
“只能喝些稀粥,成天这么多的烦心事,哪里有胃口啊!”
“我的胃口也不好,但我还坚持散散步,每天走二三里路,增加点食欲。”
“唉,我可做不到。”太后叹了口气,脸色好多了,先前的怒气基本看不到了。
这时,触龙用恳求的语调说:“太后,老臣有个儿子叫舒祺,排行最小,不成材,但老臣很喜欢他,老臣想请求您让他当一名侍卫,也算为国家出些力。”
“好啊,他几岁啦?”
“15岁,虽然还不大,但我想趁我活着的时候先安排好。”
“原来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太后笑了。
“当然,我喜欢这个小儿子比他妈妈还多呢。没办法,天下父母心嘛。”
太后很开心,谈话的气氛越发缓和了。
这时,触龙趁机说:“老臣认为太后疼爱女儿燕后比长安君要多。”
“这怎么可能?”太后睁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