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别人独到见解面前自卑。比如,在学校课堂上,那些口齿伶俐、有个人独到见解的学生总是备受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听他们发言,对整个课堂来说无疑是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老师们总是喜欢请这些“优生”发言,冷落了那些原本就不善言辞的孩子。而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也有“自知之明”,他们总觉得别人说得那么好,自己比不上人家,还是保持沉默的好。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发言权”,变得愈加自卑、不爱说话了。
第三,在别人的心理优势面前自卑。说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简单地用嘴表达,更有个人的思维、心理活动参与其中。说话能力、思维状况是稳定因素,心理活动则是变化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常常影响到他的说话水平。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和说话关系,心理常会出现微妙变化。比如,小黄在平时和自己的同事说话聊天总是妙语连珠、气畅语酣。但一有领导参与其间,他就觉得对方说话水平就是高自己一筹。所以自己还没开口说话,在心里已经泄了气。
第四,因以往的说话失败的经历而自卑。有的人可能有过一些说话失败的经历,以致留下心理阴影。比如,在单位发言的时候,因为结结巴巴、漏洞百出,遭到了同事们的耻笑……那以后,每每自己准备表达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想到了失败经历,于是,索性不说了。
总之,每一个说话自卑、不敢当众发言的人,都有过一些特殊的经历。要想纠正自卑的心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能变得越来越自信,从而敢于大声说话和大胆、积极地展示自己。
小钰是个自卑的孩子,在同学面前说话时,她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叫。有一天,老师不耐烦了,就呵斥小钰:“你就不能大点声说话吗?你想想蚊子的叫声我们听起来能喜欢吗?”一时间,班上的小朋友哄堂大笑起来,还有一些孩子恶作剧地冲着小钰喊:“蚊子,蚊子,说话嗡嗡嗡的蚊子!”小钰可怜兮兮地站在讲台前,着急地哭了起来。后来,小钰索性不说话了,有什么问题就只是点头、摇头的,这让爸爸妈妈很是着急。最后,小钰的爸爸妈妈不得不带着小钰去请教心理医生。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医生告诉小钰的爸爸妈妈,多赞美孩子,告诉孩子她的优点,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地找回自信。在心理医生与爸爸妈妈的努力下,果不其然,小钰慢慢地恢复了自信,变得开朗起来了,说话也变得大声了。
第二,看清楚别人和自己的优势。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自卑,从本质上说是对别人评估过高引起的。过高地评价了对方,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果能够加强对别人的认识,把对方看做是一个平常人或自己身边的好朋友,这样就会减少自卑感了。
第三,每次说话打退堂鼓的时候,都要鼓励自己再坚持三秒钟。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打退堂鼓草草收场,不仅让自己尴尬,还会给以后的说话带来恶性循环。这个时候,只要坚持下去,哪怕说得不好,自卑心理都会得到有效的克服。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秀出自己,与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有关。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瞻前顾后,察颜观色,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语会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以致自己的“身价”大打折扣。其实,就算你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委屈顺从别人的“意愿”,那也未必能真正迎合别人——要知道,别人对你的看法总是有水分的,有的人总是挑好的说,如果以此为据,你可能会高估自己,自我感觉良好。但也有人可能专挑坏的讲,故意贬低你。所以,当你打算和别人交谈时,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做真实的自我最重要。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小时候在一个农场里生活。那时候她在农场附近一个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就伤心地哭了,父亲问时,她断断续续地说道:“我们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很难看。”
父亲听完她的哭诉后,没有安慰她,只是微笑地看着她。忽然父亲说:“我能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
当时的索尼亚听到父亲的话觉得很奇怪,她不知道父亲想要表达的意思,就问:“你说什么?”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能够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完全停止了哭泣,她仰着头看了看天花板,将近4米高的天花板,父亲能够得着?尽管她当时还小,但她不相信父亲的话。
父亲看她一脸的不相信,就得意地对她说:“你不信吧?那么你也别相信那个女孩子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是事实。”就这样,索尼亚明白了: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只要自己不否定自己就行。
看了这个故事,你应该明白,太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了,你就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了。如果什么事都想着别人怎么看,你又怎么能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呢?有时候,我们没必要管别人怎么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自己认为正确就行。
生活中,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生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紧张,生怕回答错了遭到同学的嘲笑;走上工作岗位,又要尽可能使自己在同事的心目中是完美的,在老板的眼中是优秀的。
这是因为他们常常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努力想去扮演一个完美者的形象。事实上,不必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种多心只会使你寸步难行。只要你记住,做好你自己就足够了!
如果一个人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就很难在众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时间长了,就会养成犹豫不决的性格;如果一个企业家太在乎工人的看法,他就难以成为强有力的管理者。在发奖金的时候,他会首先考虑到副经理会怎么想,科长会怎么议论自己,然后那些老工人会不会认为我不照顾他们,还有门卫会不会认为我不体贴他。这样,不调整十几遍,奖金是发不下去的;如果是一个歌唱家,上台之前想如何表现好的形象,一身衣服会换上十来次,最后还是带着疑惑上场,上场后发现掌声并没有那么热烈,心里就万分失落……这样的歌手肯定唱不好,也不会受到的大家的欢迎。
黄美廉是一位自小就患脑性麻痹的病人,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活在诸多肢体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
然而,她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内在的奋斗精神,她经过自己的一步步艰苦努力,终于获得加州大学的艺术博士学位。她以手当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灿烂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个学生小声地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自己?你都没有怨恨吗?”
“我怎么看自己?”黄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写下这几个字。写完之后,她停下笔来,歪着头,看看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去,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1、我好可爱!
2、我的腿很长很美!
3、爸爸妈妈很爱我!
4、上帝很爱我!
5、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6、我有只可爱的猫!
7、还有……
教室内鸦雀无声,她回过头来坚定地看着大家,最后郑重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很优秀,我欣赏我自己。
黄美廉倾斜着身子站在讲台,满足的笑容从她的嘴角荡漾开来,有一种永远也不被击败的傲然写在她的脸上。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黄美廉的这句话和她那不屈的形象鲜活地印刻在他们的心上。
是的,一个人如果太在乎个人形象,再快乐的事情在他眼中也会变得不快乐了。所以,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而盲目的让自己服从。走自己的路,在别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吧!
“逼”自己和陌生人交谈
很多人在和陌生人交谈时,就感觉如临大敌一般,羞怯、紧张、局促、手足无措,甚至连挤两句应酬话也生涩,平日的伶牙俐齿、妙语连珠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可是,在这个缤纷的社会,不愿、不会、不能与陌生人打交道,如何生存?何况,和陌生人交谈正是克服胆怯心理、提高口才的最佳方法。
首先,和陌生人交谈可以体现和加强一个人的自信。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很多特性的分布都有一个规律: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人各只占2%左右,中间水平的占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和陌生人交谈,碰到正常人的几率远大于碰到一个坏蛋。和正常的陌生人进行一次交谈,可能让我们吸收到新信息,也可能验证我们对人性的一些观念,还可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信任,这些良性的结果必定增强一个人生活的信心。
其次,和陌生人交谈,还能体现个人独立性,有助于人格发展。大家都明白,和熟人打交道,说话的方式依附于社会关系,服从说话人的身份,很多时候并非是个人独立意志的表达。和陌生人说话则不一样,互相之间常常作为独立的个体交往,彼此没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双方见到的都只是眼前的这个人,不会特殊关照也不会有什么成见,相对客观、平等,这种完全对等的关系,对一个人的人格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和陌生人交谈,更能锻炼口才和人际沟通艺术。熟人之间,彼此都很了解,不会很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从零开始,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沟通技巧来建立关系,多次下来,人际沟通能力和口才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和陌生人交谈而躲着、藏着,那只会永远没有什么出息,惧怕、不敢当众说话的“病症”也只会越来越重。所以,我们应该“逼”着自己多与陌生人交谈,训练自己与陌生人说话的技巧,培养自己胆大、能言善辩等能力,以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李力的妈妈是这样训练孩子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的——
儿子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她就尽力在任何能够和他人交流的时候,让他先开口说话。
首先,每天刚出门的时候,不管碰到什么人,李力的妈妈都让李力主动打招呼。比如碰到一个女性老年人,妈妈会示意孩子:“儿子,说奶奶好!”如果碰到的是男性老年人,就告诉孩子“儿子,说爷爷好!”其他不同年龄的人依此类推。慢慢地,李力每当遇到这种场合就会马上微笑着和人家打招呼,每个被李力打招呼的人都热情地对他说:“小朋友好!”并且还表扬他很懂事,这样,李力就养成了跟别人有礼貌地打招呼的好习惯。
李力的妈妈为了更好地锻炼孩子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就经常带着李力到朋友家做客。在朋友的家里,李力的妈妈教孩子该如何懂事礼貌地做客人,教儿子和朋友家里不同的人交流和谈话。
在妈妈的有意识的培养、训练下,李力上幼儿园时,说话的技巧就很强。有一次,老师为了了解孩子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特地请了小区里的一个年轻叔叔来幼儿园里搞测试。轮到李力的时候,那个陌生叔叔说:“小朋友你真可爱,来吃块巧克力。你妈妈今天加班,她让我替她来接你。”
李力听了,微笑地回答道“谢谢叔叔,可是我不认识您,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们还是去问问老师吧。”
躲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老师频频点头。时候,幼儿园的老师表扬了李力,还夸李力的妈妈教育的好。
李力上小学以后,立刻成为班级中最会和同学和老师交流的人物,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总会跟他说,让他帮忙解决。
可见,硬着头皮与陌生人交谈、打交道的能力非常重要。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与陌生人打交道,就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发展自己的口才。
当然,与陌生人交谈要注意技巧。这样,才会让你事半功倍。
第一,寻找能让对方产生共鸣的话题,“粘”住对方。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社交圈,其实都是以自己为圆点,以共同点(年龄、爱好、经历、知识层次等)为半径构成的无数同心圆,共同点越多,圆与圆之间重叠的面积越大,共同语言也就越多,也最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共同之处包括彼此共同的专业、工作、家乡、熟人、兴趣、爱好等。因此,在与对方搭讪时,一定要留意共同点,并不断把共同点扩大,对方谈起来才会兴致勃勃,谈话才会深入持久。
第二,多谈对方关心的事情。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这是人类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因此,你必须谈对方所关心的,这样,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体贴他。
第三,态度要谦逊、低调。有的人各方面条件确实不错,但为什么常常在与别人搭讪时遭到冷语,自讨没趣?关键就是这些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谈起事情来眉飞色舞、夸夸其谈,这是令人讨厌的。一般而言,那些经历坎坷、屡遭不幸,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最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因此,政治家或明星为了赢得支持,往往再三渲染自己童年遭受的不幸和为了取得成功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是一种明智的交际技巧。所以,在与陌生的人交谈时,不妨多谈昔日的坎坷、拼搏的历程,这样往往容易唤起对方的好感和钦佩。